罗才军:古诗意象的探寻与发现 | 名师好课
小学语文特辑
亲爱的老师,今天与您分享的是罗才军老师的课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意象,是诗歌最为重要的组成元素。它是一个个真实可感、鲜活可爱的物象,同时也是意境构建、情思表达的组件。因为真切可感,所以我们的学生往往很容易理解悦纳。学生在调取了自己潜在的生命体验,唤醒了自己沉睡的情感记忆后,依托诗人表达的意象,也参与着诗歌意境的复现与再造。
从意象入手,能避免把学生逼入物化、庸俗化、机械化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之后,罗才军老师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中,采用了横向叠加的方式,努力引领着学生体味诗歌的意象。
“古诗教学的语文核心价值应当在古诗意象上。我并不极端且天真地以为小学诗歌教学可以超越内容的理解、字词的解释、学法的指导、熟读成诵的要求,我的课堂也将渗透这些内容。”
但,这些并不是罗老师这节授课中最主要的。就像走一条路,路上的清风流水、古桥明月、繁花如梦一样一样地从眼前过去,生成学生的体验和能力,但行路的目标却不尽于此,而在于寻找并发现古诗意象,揣摩作者编织意象的方法。
古人评论本诗时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绝不能道。”说的是非常准确的。从“漫卷诗书喜欲狂”开始,一个“喜”字表达出杜甫听到收复消息时的心情——欣喜若狂。
那么,“在文中,还有哪些言行举止体现了杜甫当时的喜悦心情?”一个问题,罗老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至欣喜若狂的意象编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32461nk5&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仔细研读你会发现,杜甫成为诗圣的魅力所在。即使是这样一首快诗,情感饱满流泻,没有一丝拘泥的作品,杜甫照样把意象安排得精妙妥帖。
首先,整首诗的起承转合,收放自如。“初闻泣泪满衣裳”是起,是得闻喜讯之后刹那间的宣泄迸发,接着一收,却看妻子愁何在,再放,这一放就肆意宣泄了:漫卷诗书、放歌纵酒,一转“青春作伴好还乡”,再合“即从巴峡穿巫峡,却下襄阳向洛阳”。
这种情感尽管恣意汪洋但却不是一捅到底,直白寡淡,而是仍然有弹性、有迂回、有婉转的。
“这首诗歌本身就横陈着许多意象,我在教学中就采用了横向叠加的方式去理解、感受和体味。尤其在这一课中设置的练笔,‘杜甫欣然曰’的语言,就是将学生想象中的喜悦意象也呈现出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32yazos6&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里,罗老师实现了对诗歌意象的再次叠加,进一步地丰厚这种喜悦。不仅让学生用心感受诗人的感情,而且用语言表达出来,与锻炼字句的功夫结合在了一起。
杜甫的诗与形象在中国诗歌文化里是以“沉郁顿挫”闻名的,但这一次杜甫一反常态,沉郁顿挫一扫而空,代之以鲜活明快,一气呵成、磅礴汪洋。
“问题来啦,如果你是当时的杜甫,隶书、行书、草书,你会用哪一种书写你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将情感与表达相结合,给学生以思考。
有学生选择用行书,因为随着心绪的流泻、随着情感的表达,字有轻重,墨有浓淡。
还有学生认为,草书很奔放,能够表达“喜若狂”的心情。
真的有答案吗?罗老师却说,不管行书还是草书,那是你自己的体会,没有关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332yojeob&width=500&height=375&auto=0
贾平凹说:“最容易的其实是最难的,最朴素的其实是最豪华的。”杜甫这首诗通过用意象表达,诗的写作很贴近地面。内容明白如话,但教起来才发现背后汹涌澎湃,深不可测。
杭州市大关小学校长
全国青年名师
本文整理自《古诗意象的探寻与发现》
如果喜欢今天的分享,记得点赞支持。
欢迎您留言互动
完整课堂实录
长按获取
往期回顾:
声明:本文素材已获授权,感谢作者,转载请联系授权。
责任编辑:田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