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研修 ||文研青年专题研修之茅盾篇

吴云云 文研青年 2022-12-22

考研福利 || 文研青年专题研习&讨论计划,冲刺群成员专属福利,文研青年2017年暑期专题研修已经开始,目前进行的是现当代文学。本文系专题研修之茅盾专题,感谢文研青年冲刺群成员吴云云同学搜集整理并授权发布(内容有删改)。因系讨论稿,难免有所疏漏,敬请谅解。

客服QQ/wechat↓

2275828911欢迎咨询

一引言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新文学的倡导者、组织者之一,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翻译家和编辑。茅盾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及左翼文学理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也是重要的小说家,代表了左翼小说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创造了都市文学的新模式。总的来说,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根据著名作家茅盾同志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而于1981年设立的,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至今已颁发到第九届。



二《子夜》
内容梗概

作品以1930年5月到7月的一些大事件为时代背景,描写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振兴民族工业,迅速增加其企业的活动资金,就想利用南北大战来发一笔横财。但是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却对他百般加以阻挠。最后,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恶劣形势下,吴孙甫虽然竭力应会,加紧压迫和剥削工人,大搞公债投机,但在赵伯韬强大的经济牵制下,最终彻底破产。


吴荪甫形象: 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一、有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

1、敢于反抗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也不满于反动政府的统治。

2、积极发展振兴民族工业:农村企业、城市丝仓、益中信托公司、收购小企业。

3、留学过欧美,具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

4、有活跃的生命力,刚毅、果断的铁腕魄力。


二、反动性、妥协性、软弱性

1、狠毒阴险 、仇视工农革命、贪婪、专断、残酷:

2、果决善断背后的狐疑惶惑,充满自信背后的悲观绝望,胸有成竹背后的张皇失措。

吴荪甫的惨败:

1、无法抗拒的社会和历史的必然;

2、个人的过失;

3、封建文化的积弊:家长制的专断作风、家族企业的管理思维

吴荪甫的形象塑造艺术:

在尖锐的茅盾冲突中,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赵伯韬、同行、工农、家人。

描绘了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从君临一切、派头十足到犹疑不定、懦弱恐惧;外强中干,色厉内荏,随着情节的发展,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



艺术特色


1、科学的社会理论视角。从居高俯视的视角,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城市的光怪陆离的生活、工人罢工、农民暴动、证券市场上混乱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百无聊赖。


2、宏大叙事的情节结构,多线索展开,蛛网式结构。五条线索:民族资本家与帝国主义财团及买办资本家的搏斗;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及在党领导下的罢工;农村革命运动;中小民族企业的苦苦挣扎;各色文人及太太小姐们的空虚无聊的生活。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作者善于把人物摆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各种不同的场合和角度加以刻画。小说对吴荪甫的描写,不仅是通过与赵伯韬之间的矛盾斗争这一主线展开而实现,还通过与朱吟秋这些小资本家、裕华丝厂的工人群众、双桥镇的穷苦农民,以至于吴荪甫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等展开。作品描写吴荪甫这种精神状态的蜕变,既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也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4、象征隐喻的艺术手法:题目“子夜”;吴老太爷;吴老太爷之死的情节;《太上感悟篇》和鹦鹉笼等道具;色彩与声浪的描写等都具象征意味。


5、心理分析与心理描写:吴的不同场合的心理展示,不仅有对人物潜意识和幻觉的描写,甚至能从人物的行动和对话中展示其心理。


6、注重细节的真实、严谨。茅盾特别推重福楼拜在认真查阅文献、亲临现场考察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写实的手腕”,客观地再现历史风貌的精神。《子夜》的写作也采取了同样的态度,写到年代风尚、习俗等细节都注意符合那一年代的特点,至于书中人物闲谈时所涉及的社会现象,也都有所依据。


小说史意义


现代小说史上第一部具有宏大而复杂的现代结构的长篇小说;也是“社会剖析派”的经典之作;史诗性小说的标志性作品。


艺术缺陷

①作者的主观意图过于明显,主题先行


一方面,茅盾把自己囿于事先分析好的规律中来写《子夜》,在创作过程中尽量压制着自己的情感,个性没有融入作品中去,没有与作品中的人物共患难、共奋斗、共挣扎,而是站在全能全知的角度,居高临下地俯视作品中的人物,人物是作为阶级群类的代表而出现的,他们的个性首先服从于其阶级性,人物为了验证“社会法则”而活动,人物的性格可以不符合其性格发展的逻辑,但要适应社会的本质规律,这样,就使得作品中有些人物的活动显得不由自主,似乎被一种超自我的“绝对力量”暗暗地牵着活动。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也要有意识地让其适应社会本质的要求,进而验证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分析。


作者要达到论战的目的,光写资本家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他阶级给以表现。作者在《子夜》中,也写了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然而又都不尽人意,概念化倾向很严重。作品对工人和革命工作者的描写,概念化倾向最为严重,蔡真、玛金等人,他们的对话几乎没有个性化的语言,读后给人的印象是一片模糊,他们只用一些理论性的语言进行争论,一片吵嚷声,几乎分不清谁是谁。


另一方面,茅盾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文艺观点使他走入迷途。马克思主义文论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于是,茅盾就去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认为他塑造的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茅盾企图通过吴荪甫这一形象的塑造达到他的目的。茅盾的贡献确实存在的,但他的创作具有过于浓重的政治意识形态,以至要把作家的艺术想像力压死,要把作家从大历史文化氛围中滋生的自由的真正属于审美的情感榨干。

②情节多线发展中的不连贯性


某些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过于“紧张”、粗糙,存在一些颓废的描写、工人和革命者形象淡薄,一些线索未及展开。


茅盾与现代小说新范式的开掘

(一)长篇小说的史诗性特征

第一,框架结构的宏大性。选择现代大都市为背景来构建现代长篇艺术框架,且熟练运用现代辩证系统的艺术思维,创建适应表现现代工商业大都市本来实有的错综交叉的现代关系所形成的风景线:第一条是现代企业相互之间既吞并又联合的风景线,第二条是现代企业家与工人之间的既依从又对抗的风景线,第三条是民族企业家与买办资本家之间既勾结又侵吞的风景线,第四条是工业社会的代表人物与农业社会的腐朽人物之间的既亲又疏的风景线。此外,还有诸多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所形成的风景线,穿插交错于各主要风景线之间。


第二,人物塑造的现代性。如果我们打破从政治伦理和阶级观点分析人物的思维定式,从“现代人”这个角度来透视《子夜》所塑造的众多形象,也许会有新的认识。


第三,场景描绘的时代感。现代大都市的场所景色往往构成现代人生存的外在环境,这不只是有力地烘托了那些现代人物,也为小说创造了深厚的现代氛围。作者对有现代化特征的城市景观与现代化的大工厂、交易所有一种强烈的感知和深厚的兴趣。

(二)以典型环境来塑造典型人物的“社会剖析小说”。

作品中人物形象阶级特征比较鲜明,情节的冲突、发展,往往由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所决定,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着。吴荪甫之所以成为《子夜》中塑造最为出色的人物,关键就在于他的“两面性”。

(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茅盾自觉的担当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书记和传记作者,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四)题材主题的重大性与时代性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现代革命的编年史。

(五)创建了现代都市文学

之前鲁迅等人的小说创作,主要关注的是老中国暗陬的乡村中的老中国儿女,较少表现都市的生活。茅盾的小说,如《子夜》等全面描写了都市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在都市中各阶级、阶层的人物。并且,茅盾还开创了“时代女性”和“资本家”两大人物形象系列,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批评史上的《子夜》

(1)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中论述了茅盾创作在艺术上的滑坡现象,从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姿,在对往事的追忆中获取灵感的《蚀》三部曲,到“每每是从判断时事的抽象例题出发去进行构思”,“拥有明确的社会政治主题”的《子夜》、《林家铺子》等,这种随社会潮流而动的文学功利欲求,掩盖了他本身的艺术素质的充分发挥


(2)蓝棣之在《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一书中批评《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生活文献,作品中对社会生活的大规模描写,完全服从于作家的先行主题,这种配合现实政治斗争、指向性很强的描写,根本上谈不上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子夜》是一部可读性差、缺乏艺术魅力的“高级社会文件”。作品缺乏主体经验、缺乏时空的超越意识,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深厚的哲理内涵和人生启示,缺乏对人性、生命和宇宙意识的透视。


(3)邱文治认为茅盾小说的最大特点是“时代性和社会性”,茅盾某些作品风格沉闷,小说复杂的网状结构,造成单纯追求艺术广度的缺陷,茅盾由于过重的理想思考,阻碍了想象力,使主体失落。


(4)有人认为茅盾具有双重人格,其灵魂深处是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各半的结合。在创作中,主题先行,一味追求作品政治倾向的明晰性,反映生活的政治性,结果降低了文学的艺术性。有人把《子夜》概况为“主题的现行化创作原则”,“人物观念化的塑造方法”、“斗争化的情节结构法”。《子夜》的文学经典地位受到挑战。(可见陈国恩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P101进行补充)

专题讨论环节

学长A提问
学长A提问:

当代有些作家说,鲁迅、茅盾、沈从文这些人的小说已经过时了。你怎么看?

(学长提示:有时候,思维方式比知识点更重要,大家可以多看看别人是从哪些角度思考问题的。我们推崇融会贯通式的学习,比如分析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时可不可以与他小说的宏阔结构联系起来。当思维开阔起来,我们分析一个文学问题时,就可以从社会历史现实的内容、从作者主观的思想、从文本本身的结构和语言、从读者对文本的接受等方面综合全面地观照。)

刚刚学长提的关于茅盾等人是否过时的问题,因为我今天的复习任务还没完成,我就简单说一下我的思路。按前天讨论郭沫若时,学长说的,先分开民间评价和文学评价这两者,然后说他们作品和理论的时代性和于当时的巨大作用,然后简述他们作品的各种特点,找到寓于他们各自特殊性中的普遍性,然后说明他们具有的普遍性,或者说共性具有一定程度的时代超越性,并没有过时,可以再举几个例子,我个人觉得鲁迅的时代超越性是最强的。


同学

学长A

关于学术界对于矛盾否定的一些观点:今天专题整理的也有,主要集中在他过于强烈的主观写作意图。先行的写作意图对小说的艺术形象、艺术结构等方面都有影响。写作者意图过于强烈,小说就显得缺少余韵,我对上面两点做个简单分析。


如《子夜》中的人物塑造,虽然茅盾想塑造的是对立统一的丰富人物,但是当作者主观意图过于强烈,人物的可能性就被他限定死了,过于明确而缺少读者不可知的深度。


茅盾提出的社会分析小说,主观上和创作实践上都致力于反映广阔的社会时代,在他的影响下,甚至社会分析小说流派。哪怕到新中国建立后,柳青等人的小说创作努力最求时代的概括性和小说的史诗性,也是茅盾开的先河。


我再把艺术结构那一点简单说完,也正因为茅盾要追求小说的时代概括性,意图囊括城市与农村的各种阶级。所以他不愿意放弃《子夜》中对农村的描写,哪怕这描写游离在小说的主线之外。因此,小说就无法达到作者所师的《红楼梦》的那种圆融的地步。


学长

提示

武大文学院老师的专著和论文,到后面一定不能忘了看。对于郭茅这样有争议的作家,我们的侧重可能就和对于鲁迅这类作家有所不同。对鲁迅的关注点,是落在小说的艺术成就上,小说文体、艺术手法等,一个小点就可以深入下去探究。但对于茅盾,大家的关注点可能首先应放在争议点上,对其支持与反对的观点及其论据了熟于心之后,对这个作家也就大体掌握了。



同学提问同学提问:

温儒敏老师说子夜初版封面写有“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也就是说一开始是打算写1930年的中国罗曼史。对于这个“浪漫”的解释,老师说是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化的畅想和吴荪甫形象的塑造。但是我印象中的“浪漫”,一般都是和非凡的想象、夸张的描写、强烈的感情等等联系在一起,甚至往往带有超越现实的味道。那么子夜的浪漫性,能不能有更有力更贴切的论述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想法。

同学A


我觉得子夜的浪漫性可能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吴荪甫的人物塑造上,他自身的矛盾性,在所处环境中的挣扎,以及最后的悲剧性

同学B


说起浪漫性 我想到的具有典型浪漫性的作品就是像楚辞、李白诗歌、牡丹亭这样的,说子夜有浪漫性我不太能理解。

我觉得还是现实性多一些,最多说有现实中的理想吧。

浪漫的概念和浪漫主义又不相同,就《子夜》小说看的话,吴荪甫作为作为资本主义时代的钢铁王子,具有工业救国的雄心壮志和强烈的内心的矛盾斗争。情节上,情节的传奇性也是浪漫的一种表现。


学长A

同学A


噢噢,那这样可不可以推而广之,一些现实主义作品比如包法利夫人,罪与罚,人间喜剧等,在塑造悲剧性人物的同时,以作品自身的生动传奇情节,一方面也体现了浪漫性的特征呢?

浪漫者,想当然耳。现实与浪漫往往分不清楚。区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就好。


学长B

刚才那位同学说 温儒敏老师说的浪漫体现在对现代化的畅想和吴荪甫形象的塑造,早风学长说的是情节。

关于我说的情节并不是我从哪本书上看到的,romance本身就是传奇之意。


说到意图先行,想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与茅盾的《子夜》同样是先有创作意图,后有创作,但似乎地位全不相同,可以一思。前面说的浪漫等于幻想和传奇。因为有些时候现实与浪漫被“二分”了,所以看起来确实很难接受。大抵等于一个浪漫的人,浪漫的事,浪漫的感情,乃至浪漫的行为。都属于广义的浪漫。


学长B

同学E


温儒敏老师课堂上讲的 书上没有这个说法 并且我在一本记录了北大教授演讲稿的书上看到乐黛云老师也提到了这个“浪漫”他们俩都是从主题先行的问题谈到了这一块。

同学A


嗯,就说普通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人的一生,成长爱情生死离别其中的某些片段是不是也包含着浪漫性?何况一些文学作品笔下的经典人物形象?我能这样理解吗

同学E


温儒敏老师的意思似乎是 :因为描写了“浪漫” ,所以不应把子夜看作完全是出于政治主题的作品;而乐黛云老师的意思是,子夜之所以被人批评主题先行也是因为他自己后来修改所以偏离了原本初版“浪漫”的意图。


同学F


有点理解元貞学长解释的浪漫,吴的骨子里有资本家的血液,这是现实,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他内心也有实业救国的想法,也有比如说,具体情节记不太清了,就是跟现实相对抗理想主义色彩的东西。

子夜本来就是为了写出一个雄心壮志的工业资本家在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撞的头破血流的故事,他内心的豪情壮志显现他所选择的惊心动魄的事业之中,他的浪漫在现实中表现出来,或者说现实环境突显了他的浪漫。

同学D


我也觉得这是广义的浪漫,普遍存在的,可能并不需要在《子夜》里这么强调?毕竟不是文学术语?

大家如果对这个话题有兴趣,可以看看陈国恩老师《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学长A

同学D


关于和巴尔扎克的意图先行:茅盾自己说他先写大纲的做法就是向巴尔扎克学习的,但是巴尔扎卡是迫于生计,写下特别简短的大纲,然后往里面填充,便于交稿。茅盾说自己不必像巴尔扎克那样,所以提纲写的很详细。(好像离题了)两种创作意图的不一样可能是在于巴尔扎克想做社会的“书记”,是社会的记录者,这个创作意图应该说是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而茅盾想表达的是特定的革命精神,想表达当时资产阶级两面性和失败的必然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个意图先行就有点违背现实生活发生的规律,或者说违背了人物的性格。这个思路对吗?

浪漫这个词用得越来越泛。有时候甚至觉得感伤,雄心壮志,理想,甚至抒情,审美,都有所谓浪漫的因素。外国还有研究者称中国文学为浪漫型文学。


学长B

同学D


那个问题,我的思路是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这个“过时”与否要看“过时”如何来理解。


文研青年简介

“文以会友,研途相伴。”文研青年(微信ID:ddxsmax)为中文专业硕博研究生自发组织和独立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旨在聚集对文学研究和文学考研有独到思考和见解的青年研究者和中文考研人。文研青年通过学术沙龙、经验交流会、读书会和考研指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平台凝聚力,如今已经成为硕博研究生活跃的线下交流平台和中文考研人信赖的咨询平台。

总策划:Colin

排版:刘西

内容:吴云云

审核:元贞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1. 专题研修 ||文研青年专题研修之巴金篇

  2. 专题研修 ||文研青年专题研修之郭沫若专题

  3. 专题研讨 || 文研青年深度解析范本之鲁迅专辑

  4. 文研青年 ||专题研习之《堂吉诃德》篇

  5. 文研青年 ||专题研习之马尔克斯篇

  6. 专题研修 | “魏晋风骨”小专题

  7. 专题研修 |《诗经》专题

  8. 2018中文考研||武大华师中文专业课集训营报名须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