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等候“黎明的通知”:艾青及其诗作

文小研 文研青年 2022-12-22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八篇白话诗至今,中国新诗踏着蹒跚的步履走过百年,以其丰富的文史景观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中,新诗是绕不开的话题;在中文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中,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考察更占有不小比重。为帮助考研学生深入学习中国新诗,掌握相关考点,文研青年于2019年暑期在武汉大学文学考研会员群内开展新诗专题研习活动,并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作为专题研习的一部分,文研青年邀请专人进行新诗赏读并撰稿发布。本文是2019年文研青年中国新诗赏读第九期成果,文章版权归文研青年Sound与19考研会员群苜蓿同学所有。


艾青(1910.3.27—1996.5.5),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著有诗集《大堰河》(1936)《北方》(1939)《他死在第二次》(1939)《黎明的通知》(1943)《愿春天早点来》(1944)《归来的歌》(1980)等。

1928年,艾青中学毕业,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后至巴黎学习绘画,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对他有较大影响。


1932年艾青创作第一首诗《会合》,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艾青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1935年被保释出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先后到武汉、西北,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等著名诗篇。1940年以后赴延安,从事革命文艺工作。


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彻底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艾青一生经历两次婚姻,育有两女、三子。他与第二任夫人的儿子艾未未是当代著名艺术家、中国前卫艺术的代表,并在国际艺术界享有盛誉。


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他的作品大量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本期诗歌赏读将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黎明的通知》《鱼化石》走进这位土地之子的歌唱。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出自诗集《北方》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1937年12月28日 夜间

选自艾青《艾青精选集·大堰河》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赏读:

此诗作于1937年的一个冬夜,正是七七事变后,祖国大地饱受欺凌的时刻。诗人采用象征手法,通过描写雪夜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了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同情与对祖国前途的深沉忧思,集中体现着艾青式的忧郁。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象征诗。诗的首节以沉痛地调子慨叹着祖国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景象,暗示着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将全诗封锁在一片寒冷的气氛之中。“风”、“老妇”、“土地”与“古老的话”以苍老、深沉的历史见证者的形象出现,将要把黑暗的现实一一诉说。诗的现实描写与情感抒发随之展开。


雪夜奔波的林间车夫,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落魄少妇,失去田地和牲畜的垦殖者由近及远地出现在视线里,不知是诗人在这个夜晚漫步所见的实景还是脑海中的联想,总之,一帧帧鲜活的画面在诗人的眼前浮动,这是混合着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同情的灰暗的现实。


出身地主之家的知识分子艾青从未将自己与农民相隔膜——“我也是农人的后裔”,“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农民的命运熔铸在一起,他个人的痛苦记忆也汇入了人民的、民族的灾难。诗歌乍一读来弥漫着悲观的情绪,实则正如结尾所表达的,是一首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安慰诗。


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选自艾青《艾青精选集·向太阳》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赏读: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只乌”.全诗以这样一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对,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白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春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 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心声。(苜蓿)


黎明的通知

出自诗集《黎明的通知》

黎明的通知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给太阳 

  早晨,我从睡眠中醒来, 
  看见你的光辉就高兴; 
  ——虽然昨夜我还是困倦, 
  而且被无数的恶梦纠缠。 
  你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 
  照在我久未打开的窗上, 
  把窗纸敷上浅黄如花粉的颜色, 
  嵌在浅蓝而整齐的格影里, 
  我心里充满感激,从床上起来, 
  打开已关了一个冬季的窗门, 
  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 
  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 
  于是,我惊喜看见你: 
  这样的真实,不容许怀疑, 
  你站立在对面的山巅, 
  而且笑得那么明朗。 
  我用力睁开眼睛看你, 
  渴望能捕捉你的形象, 
  多么强烈,多么恍惚,多么庄严! 
  你的光芒刺痛我的瞳孔。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 
  你把快乐带给人间, 
  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 
  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 
  你是时间的锻冶工, 
  美好的生活镀金匠; 
  你把日子铸成无数金轮, 
  飞旋在古老的荒原上…… 
  假如没有你,太阳, 
  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 
  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 
  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 
  我爱你像人们爱他们的母亲, 
  你用光热哺育我的观念和思想—— 
  使我热情地生活,为理想而痛苦, 
  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带走。 
  经历了寂寞漫长的冬季, 
  今天,我想到山巅上去, 
  解散我的衣服,赤裸着, 
  在你的光辉里沐浴我的灵魂……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 
  打开所有的门来欢迎 
  请鸣响汽笛来欢迎 
  请吹起号角来欢迎 
  请清道夫来打扫街衢 
  请搬运车来搬去垃圾 
  让劳动者以宽阔的步伐走在街上吧 
  让车辆以辉煌的行列从广场流过吧 
  请村庄也从潮湿的雾里醒来 
  为了欢迎我打开它们的篱笆 
  请村妇打开她们的鸡埘 
  请农夫从畜棚牵出耕牛 
  借你的热情的嘴通知他们 
  说我从山的那边来,从森林的那边来 
  请他们打扫干净那些晒场 
  和那些永远污秽的天井 
  请打开那糊有花纸的窗子 
  请打开那贴着春联的门 
  请叫醒殷勤的女人 
  和那打着鼾声的男子 
  请年轻的情人也起来 
  和那些贪睡的少女 
  请叫醒困倦的母亲 
  和他身边的婴孩 
  请叫醒每个人 
  连那些病者和产妇 
  连那些衰老的人们 
  呻吟在床上的人们 
  连那些因正义而战争的负伤者 
  和那些因家乡沦亡而流离的难民 
  请叫醒一切的不幸者 
  我会一并给他们以慰安 
  请叫醒一切爱生活的人 
  工人,技师及画家 
  请歌唱者唱着歌来欢迎 
  用草与露水所渗合的声音 
  请舞蹈者跳着舞来欢迎 
  披上她们白雾的晨衣 
  请叫那些健康而美丽的醒来 
  说我马上要来叩打他们的窗门 
  请你忠实于时间的诗人 
  带给人类以慰安的消息 
  请他们准备欢迎,请所有的人准备欢迎 
  当雄鸡最后一次鸣叫的时候我就到来 
  请他们用虔诚的眼睛凝视天边 
  我将给所有期待我的以最慈惠的光辉 
  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


选自艾青《艾青精选集·黎明的通知》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赏读:

对太阳、黎明、春天、理想和希望的讴歌是艾青诗歌的永恒主题,这首《黎明的通知》正是诗人艾青感觉到胜利的曙光后所作的对于革命的颂歌,全诗都沐浴在太阳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里,充满着春天的希望。


在诗的前半部分,诗人运用了一组组对比的意象,具体地展现了解放区夜色已逝、天将破晓的光明景象:昨夜为噩梦所扰的“我”清晨醒来却看到了新鲜的光辉,紧闭了一个寒冬的窗户也被推开,阳光落满屋室,太阳在远山上欢笑,时光在荒原上飞旋。经历了漫长的冬季后见到这一切的诗人心情显然是异常兴奋的,所以才会坦率而急切地宣告要解衣沐浴在阳光里,但比起郭沫若《女神》里燃烧的激情,艾青显然要斯文得多。


诗的后半部分,“我”化身光明的使者,为祖国大地带去黎明的通知,从劳工到农民,从广场到农田,从汽车到耕牛,工人、技师、画家,病者、产妇、流民,一切男男女女都将欢迎这春的讯息。在大量的铺排下,诗歌的节奏一浪高过一浪。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加热烈、更加充满激情,因为黎明的通知已经由“我”而传递给所有的同胞,个体的喜悦汇入了群体的欢腾。


鱼化石

出自诗集《归来的歌》

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选自艾青《艾青精选集·归来的歌》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赏读:

归来时期的艾青经过生命的沉潜,写出许多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咏物诗,充满思辨之美,《鱼化石》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诗人从鱼化石被泥土埋葬的生命与自己经受十年浩劫的惨痛经历中找到共通之处,领悟到“活着就要斗争”的生活哲学,从而燃烧起斗争的热情。


艾青的诗歌始终坚持着““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美学原则,这首诗虽为哲理诗,却依旧是从日常生活着手,挖掘出新鲜的诗意,语言质朴、风格清新、意思明确。


诗的前六节形象而凝练地概括了一条鱼从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到无辜遇难被泥土掩埋到演变为化石的生命历程。这条鱼在生命的早期是极富朝气的:“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但是,一场意外之灾使它们被深埋、被风化,成为化石,沉默得“连叹息也没有”,“看不见远天和近水,也听不见浪花翻腾的声音”,肉体虽完整,生命的活力却早经压抑,成为一具死尸。


诗人不仅是在祭奠一个渺小的生命的逝去,更是表达对自我命运的叹惜。十年政治浩劫夺去了无辜的知识分子群体宝贵的光阴,不仅摧残着他们的肉体,更压抑着他们的神经。“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是何等的悲哀,它形象地暗示了文革对于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极端压抑,而“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则表明即便是重获自由,他们的灵魂早已麻木,感知不到曾经的生命气息。


然而,诗歌并不一直沉浸在这种痛苦和控诉之中,坚强的乐观主义精神始终是艾青诗歌的主旋律,即便是在遭受痛苦以后。“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在绝对运动的唯物哲学的指导下,他领悟到生命的价值:“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种桀骜不驯的抗争精神是十分感人的。

文研青年推荐参考文献:

1.骆寒超,《艾青评传》,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2.龙泉明主编、赵小琪副主编 ,《中国新诗名作导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谢冕、孙玉石、洪子诚等,《百年中国新诗史略:〈中国新诗总系〉导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本文为文研青年中国新诗作品赏读专稿,专题知识梳理、考研点拨等将在线上专题研习结束后,由专人汇总成果,经“专题研习”栏目推出,敬请期待。

往期精彩推荐 


会员群中国新诗专题研习福利介绍

“距离”如何“组织”:卞之琳的知性诗歌

新诗赏读 |戴望舒的现代诗歌赏析

新诗赏读 |闻一多与中国现代格律体新诗

新诗赏读 |李金发与象征主义诗歌

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何其芳及其诗歌王国

“梦里梦见我是个镜子”:废名诗的现代观照

“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冯至及其诗歌创作

“探险的风旗”:穆旦及其现代主义诗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