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研杂谈 | 跨专业学子,中文考研何去何从?

文研青年 文研青年 2022-12-22

★ 考 研 杂 谈 

编者按:

    近期,广大2021届考生陆续着手考研复习,院校选择、备考方法、专业选择等困惑也接踵而至。文研青年考试研究中心负责人,中文考研专业课“金牌讲师”Colin老师,在“文研青年”公号开设【考研杂谈】专栏,就广大考生备考初期面临的问题,做深度回答和解析。

    每周更新,敬请期待!


【考研杂谈】已推文章:

 想当中学教师,中文考研如何选专业?

 “双非”学子,考研的心魔如何破 

  国内中文类重点高校的江湖地位  

 


近年来,“跨界”之风,颇为盛行。北京卫视“跨界歌王”节目,让一众影视体明星过足了音乐瘾;部分单位应届生招聘,也喜欢文史哲、理工农一网打尽,美其名曰“复合型”人才战略。总之,“跨界”成了时下相当时髦的事,就连考研,不跨二级学科报考,都不好说自己是新时代、高大上、钻精尖人才。有的考生出于兴趣,有的考生出于无奈。中文专业(更具体说是文学专业),成了“本科劝退专业”考生、心怀文学梦想的考生、文字爱好者们,最后的“心灵归宿”。


虽说两个肩膀担一个脑袋,学习谁都会去做,但跨专业考生难免在复习备考乃至闯入复试中“露怯”。那么,跨考中文专业的考生,如何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考研之战中,扬长避短,杀出重围。Colin学长以多年指导中文考研复习经验,和大家聊聊,跨专业考研那些事。




一、各怀心事的“避难所”






中文专业作为人文社科第一大学科,每年招生规模庞大,在诸多师范类院校,文学院永远是第一大院系,招生规模大,报考学生自然众多,不少外专业,甚至理工专业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跨考中文,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


第一,“避难所”。本科专业的选择自己无法做主,各种原因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本专业考研要么难度大、要么就业难,二次升学,就找一个简单的专业,容易毕业的专业,不那么辛苦的专业。中文专业作为这样一个避难所,再合适不过。


第二,门槛低说白了,不就是语文。从小学,课文谁还没学过,古诗词谁还没背过。看几本教材、读几本小说,貌似也能应付考试。此言不虚,毕竟和理工农医相比,中文专业没有数学计算,没有生化实验,极少见田野调查,难度较小,门槛的确不高,背一背能拿个不算低的分数,貌似任何人都能进入这个领域。


第三,兴趣使然。小部分考生,本科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网络写手”“专栏作家”,甚至有的考生已在钻研某项学问,如古籍校勘、周易占卜、古诗创作等,也是各种原因本科未能遂愿,二次升学,立志入圈。


当然还有少部分考生更实际,面向就业,中小学教师、公务员,中文专业绝对是“岗位大户”。


不管何种目的选择跨考中文,一众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看同样多的书,吃同样多的苦。







二、易学难精的“万金油”







对于这个“万金油”专业,人人皆能取一瓢饮,果如是乎?


未必。


对于跨专业考生,最大的壁垒,不是作为文学的中文,而是作为学科的中文。中国语言文学这门学科,有着科学的学科体系、系统的学术理论、清晰的专业逻辑、复杂的知识学背景。文学作品作为中文学科的研究对象之一,文学作品也只是学科最具体、最鲜活、最感性的呈现形式而已。别人眼里的中文专业,好像就是读读小说而已,实则是最大的误解。中文专业,是易学难精的专业。而绝大部分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难以做到学懂,更不提精通。那么这个“万金油”专业的易学难精,体现在哪里?就考研学生来说,至少有两点。


第一,文史哲交错的杂家,跨学科视的野和方法。古代中国,文史哲不分家,中文专业这个古老又现代的学科,也有着复杂的背景:在史学中借鉴学科框架,因而有了文学史学科;在哲学中借鉴思维方法,因而有了文艺学等理论。所以中文专业的学科边际比较模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阅读视野、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具体到考研复习,那就是对文学理论、文学史等学科关系的把握和理解。如果不能理解这个学科特点,跨专业考生很难入门,在复习过程中总感觉隔膜深厚。


第二,感性与理性并存,审美与逻辑共在。中文专业的考生必然是要有好笔头、好记性的,必定是既理性、又感性的。木心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就连知识也拯救不了。”中文专业必然对有才气、有文气、有风采同时又一定思辨能力的学生更加宽容。不能理解这个特点,文学史、文论史、作品中兴味盎然的文字内容,就只能是难以捉摸的文字文本。







三、跨考中文的“风景图”







跨专业学生果然没戏吗?


绝非如此。


文研青年近八年来的会员、学员,每年“跨界考霸”都会涌现好多位。跨考学子出身机械、外语、宗教、生化、经管、地理、中医等专业,可谓五花八门。那么跨考中文专业的考生有什么优势?


   ===============划 重 点===============


两套功夫与“另一只眼睛”。


但凡受过本科专业教育的学生,必然有一套完整的学科思维体系和知识体系,这是安身立命的东西。就像我们西方文论中说的“逻各斯”一样,内化在思维体系中。那么操持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科逻各斯”的人,在进入中文学科这个充满感性、才情、审美的学科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有心你就会发掘。


比如,学习地理专业的同学,在研究文学地理学、边域小说、文学风景学的时候,必然得心应手。学习新闻学的同学,在理解文学理论中文学与媒介的关系,大众文化消费、比较文学媒介学的时候,必然会心一笑。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在理解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叙事学的矩阵理论时,必然会拍案而起。学习外语专业的同学,在理解国别文学、阅读外文文献的时候,也必然手到擒来。学习哲学、法学专业的同学,理解文艺美学、文学史哲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时,也必然会有一番新景象。世间万物都可产生联想,拥有看文学的“另一只眼睛”,有时候是无可比拟的优势。试想一下,在复试阶段,对于一个文学问题,你能够从你的专业背景出发阐发新意,我想老师们一定会充满好奇,绝不会闭目塞听。


就招生单位而言,只要没有明文规定报考考生专业限制(比如学科语文专业,大部分院校要求本科为中文专业),基本不会存在所谓本科专业歧视,因为考核的标准是你对所考专业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因此跨考考生大可不必担心专业歧视问题。


那么跨专业考生在考研过程中,有哪些短板?


知识储备与学科意识。


学中文专业,和学相声很像。相声的学徒基础阶段,需要过三大关——“熏”“过”“溜”,就是浸染在一个环境之中,慢慢培养和打磨感觉和能力。跨专业考生,要在极短时间内建构起文学学科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实属不易。跨专业同学,看一个月书,还是不能进入状态,很正常,主要还是因为面对一个陌生学科的“知识体系”,还不能完全建立起学科意识。如果目标院校是名牌大学,专业题目很难,这个过程更痛苦。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积淀,没有较好的阅读习惯,没有综合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这个专业,不容易学。







那跨专业考生,在考研备考阶段,有无更高效的方法,扬长避短?


说实话,除了老老实实看书,真没啥捷径……


话又说回来,倒是有几个方面的提示,供跨考及底子薄的考生参考。


第一,学习顺序,尽量按作品——文学史——中国文论、西方文论——文学理论——作品的顺序进行。作品,文学最鲜活的呈现形式,是最接近本质的东西,是最原始的“材料”,理解了中西作品文本,就理解了中西文学史上的评论和评价,就理解了中西文论各自的文艺思潮,才能在学科知识的最高范畴,文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最高度的综合和提纯。最后,再回到作品的原点,去阐释、理解作品。如果这个顺序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颠倒,将会导致复习效果欠佳,复习效率下降,很难形成学科之间良性的互动。


第二,对于知识内容的学习,不贪求全、难、偏、怪,只求熟、稳、准、牢。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摄入别人三年时间完成的知识,无论从输入的量,还是效果来看,都不会更理想。因此把握一个二八原则,即把课本知识中,百分之八十的重点、难点掌握熟练、准确、牢固,足以能保证自己专业课拿到平均分以上的水平,须知,国内除北大等个别名牌院校外,大部重点院校专业课,是基础内容占据半壁以上江山。掌握了二八原则,在复习时才会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眼前有的也仅仅是若干本专业教材,而不是一个个陌生的学科。当然,大部分考生甚至是本专业考生,最基础的内容直到考试阶段,都未能达到这个基本要求。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跨考学子,任重道远,但翻过几座山,眼前自然是一番开阔景色。


-End-

策 划:文研青年

编 辑:温      之

审 核:青      竹




点击院校名称即可查看独家研情分析


北京师大|武大中文|武大汉硕|四川大学

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师大|陕西师大

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大

华中师大文学院|华中师大语言所

南京师大|人民大学|南京大学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

文研青年2021年考研全年指导公开课

15.9元拼团入群享全年40+超值直播课程



往期精彩









文研青年介简介


文以会友,研途相伴。文研青年专注于全国中文专业考研咨询,已经帮助数百人考入中文重点名校。


新的一年,文研青年将进一步扩大咨询范围,为大家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辅导服务。2021级会员席位已经开始预定后台回复“会员”即可查阅详情,欢迎大家关注。2021级全程班即将开启,具体介绍将在本公众号推出,敬请期待!(回复“全程班”查看2020级课程介绍与评价

    

如有任何关于中文考研的问题,请联系文研青年。


(文研青年客服)

   (文研青年2021中文考研信息交流1群)

(文研青年2021中文考研信息交流2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