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少功:文学寻根与艺术探索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8)

烟萝学姐 文研青年 2022-12-2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研青年为保障会员的正当利益,落实“陪伴式指导”的服务宗旨,坚持通过会员制度为研友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考研咨询与指导服务。


文研青年会员群暑期现当代作家专题研讨活动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第八次研讨关注当代重要作家韩少功,主要围绕柳青的创作及寻根文学思潮的相关重要议题展开讨论与梳理。



韩少功之一瞥

1

文学的“根”

韩少功《文学的“根”》等一系列堪称“寻根”宣言的文章,提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这些文章把当时思想文化界和学术界的“文化热”引入了文学界,在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的回应,“寻根文学”的潮流由此而蔚成声势。

2

对传统的批判态度

在《爸爸爸》中,韩少功从原始形态的生活形式和生命形式中一方面表现了先民强悍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更发掘出丙崽式的精神侏儒,揭示出民族根性中的蒙昧性,对这种文化状态的各种劣根性内容给予深刻的揭露。

3

艺术探索

韩少功是新时期有较强独立思想意识和艺术创新意识的作家,他的创作有许多艺术上的创新,风格也有较大的变异。但其文体、语言、叙述方式都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如《马桥词典》,作家运用词典编撰的方式,以马桥的方言土语为词目,将马桥的传说、历史、地理、风土、人物等纳人词典,然后叙述者以下乡知青和词典编纂者的双重身份来解释词条,在解释中叙事,引出一个个文学故事。

01

历年真题

1:试论韩少功的长篇小说创作。(武汉大学2009)

2:简析韩少功的《爸爸爸》的思想艺术特色。(武汉大学2010)

3:以王蒙、韩少功、莫言的创作为例,论述新时期小说在促进和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方面的成就和不足。(南京师范大学1999)

4:以王安忆的《小鲍庄》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为例分析寻根小说的特征。(南开大学2010)

5:分析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南开大学2011)

6:韩少功创作转变。(首都师范大学2018年)


考点分析

考察角度兼顾韩少功的整体创作历程、创作风格的把握与具体作品分析,此外,还将韩少功的创作与整个寻根小说创作及其时的思潮(如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复习建议

在熟悉整体创作历程及转变的基础上熟读重要作品,在熟悉文学史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再结合相关专著论文适当拓展即可。

02

一:韩少功创作阶段

韩少功的创作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1983年之前)第一阶段以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为主,作品多取材插队时期的农村生活,以知青眼光来体察农民的遭遇,反映农民在“文革”中的坎坷经历,这也是人们把他视为知青作家的主要原因。《月兰》、《飞过蓝天》、《西望茅草地》


(2)(1985—1990)第二阶段以寻根小说为主,作为“文化寻根”的倡导者之一,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创作“寻求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也是他的创作风格形成期:继承现实主义传统技法的同时,大量借鉴了荒诞、变形、魔幻、夸张等现代派技法,努力实践文学“寻根”主张。《爸爸爸》、《女女女》、《诱惑》


(3)(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去海南及返回湖南乡下期间,以《马桥词典》为中心,通过方言考察,表现独特的文学思考,这可以视为“寻根”的延续。

此期虽创作理念上仍然遵循“寻根”主张,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之前有所改变,他仍以现代的眼光审视着传统文化,但相比之下,态度较为宽容、超然,可以感受到韩少功对本土文化平和、理智乃至某种程度的珍视态度。尤其在小说文体上,借鉴外国作家的创作经验,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融合。


(4)此外,进入新世纪,韩少功又发表了长篇小说《暗示》《日夜书》。《暗示》在写作意图上与《马桥词典》有一定的继承性,寄寓着作者对文化的追怀、对历史的沉思以及对现实的深切关注。更增强的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和知识体制的批判,及对本土村俗文化的诉求。集虚构与写实于一体,跨小说和随笔两种体裁,故事穿插于理性思辨之中,大量的议论杂糅在叙事当中。体现了韩少功多年来一贯的跨文体写作倾向。2013年出版的《日夜书》是韩少功返回汨罗之后写成的长篇小说,堪称“50后”“致青春”的作品,有诸多对知青一代人生的回忆性因素。从这两部作品中可以领略到,尽管“寻根”潮流已过去近三十年,但“返回”意向仍是韩少功创作的重要推动力。

二:《马桥词典》简析

《马桥词典》是作者移居海南以后创作的重要作品。在这部形式独特的小说中,作家首先提供了一个叫“马桥”的地方,它在古代叫做罗国,位于屈原流放和投江的汨罗江边。小说以知青为叙述者,上溯历史,下书当下,重点讲述马桥的风俗人情故事,但这一切都借词典的样式来展开叙事。


(1)作家借鉴外来的词典体小说的形式,以词语搜集和编纂的方式,对一个偏远、闭塞的农村社区,一个传统文化的载体——马桥,进行全方位审视(传说、历史、地理、风土、人物等)。小说中,作者把语言作为特定文化的重要表征,运用考证、解释、征引、比较,鉴别了非公共化语言——马桥语言与公共化语言——普通话之间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他着重分析和突出了这种差异背后存在的另一种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生态反映了马桥人独特的世界观和生存方式,它与现代文明共时,但顽强地保持着独特的生存形态。

(远离城市文明的偏远乡村中的方言土语、风气习俗、畸人畸行在他看来有一种亲切感,是文化的活化石,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码,足以构成能与现代城市文明相抗衡的文化形态而继续存在。其中奇人马鸣,他自动退出人类社会生活,不与当地社区的任何活动发生关系。他视劳动为俗行,即使在“文革”时期也宁死不劳动,只靠乞讨或吃野果、野虫为生。他个性孤寂,虽然乞讨,却不食嗟来之食。他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和处世哲学,特立独行,颇有古典隐土之风。)


(2)作家运用词典编撰的方式,以马桥的方言土语为词目,将马桥的传说、历史、地理、风土、人物等纳人词典,然后叙述者以下乡知青和词典编纂者的双重身份来解释词条,在解释中叙事,引出一个个文学故事。“我”时而是马桥生活里的一部分,时而是马桥故事的叙述者,时而又以第三者的身份对这一切进行阐释,作品表现出来的思辨性,对时空、生命、价值、美丑等的理解和议论,体现着一位思想者的深刻与睿智。


(3)在艺术上,《马桥词典》的贡献在于语言的探索。作者把语言作为小说展示的对象,小说的世界包含在语言的展示之中,马桥的人生活在马桥的语言中,失去了语言,就失去了马桥,小说也就失去了附丽。在这里马桥人用自己的语言来思维、来接纳世界,语言帮助他们构成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韩少功把描述语言与被语言描述的对象以解释的方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词语解释部分构成了小说最生动的叙事。例如关于年龄有三个词“贵生”“满生”和“贱生”,通过对这三个词的解释和具体应用,即可窥见马桥人对生活、生命和人生的理解及态度。


《马桥词典》敏锐地抓住了“语言这个民族文化的根本问题,通过对语言的读解来揭示马桥文化的模糊、混沌、退缩和压抑生命的本质,进而提醒读者关注民族的文化和生存状态。从这一点看,《马桥词典》不仅 是韩少功“寻根”思想的延续和深化,而且是在90年代对启蒙思想立场的坚守和张扬。

三:寻根小说类型

寻根作家对于“根”的理解,总的来说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则各有侧重。“寻根小说”由作家的创作旨趣和艺术取向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一批带有乡土背景的作家把“根”指认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或民间文化,注重从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历史遗传中发现生存活动的文化秘密。如韩少功倡导的“楚文化”;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中再现的“吴越文化”;贾平凹在“商周”系列中表现的“秦汉文化”等。


(2)一些少数民族作家则把本民族所具有的蛮荒色彩的原始生活形态当作他们的“根”之所在,如乌热尔图所表现的鄂温克族的独特的生活形态和失去传统生活的痛苦,扎西达娃在小说中所展现的藏族聚居区原始色彩与魔幻魅力的生存图景等。


(3)更有一些寻根作家注重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思想资源中寻找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柱。因而他们把“根”指认为民族的2传统精神信念或文化价值观念,如阿城在《棋王》中所推崇的庄禅劲射,王安忆在《小鲍庄》中写出的儒家仁义精神等。

寻根小说对待传统的态度

寻根作家虽然把审视的目光朝向传统,但他们对于传统的态度不尽相同,认同和批判大体上构成了这个创作潮流的两极,还有处于这两极之间的矛盾的态度。


(1)张承志、阿城、乌热尔图,郑万隆等对于传统基本上持认同态度,他们在“寻根”中发掘“种族之根”和“道德之气”,用以解救当代城市文化的堕落以及现代人的精神颓败,因而极力张扬传统文化中崇高、昂扬、向上的一面,这种认同带有浓烈的浪漫气息。


(2)韩少功、王安忆等作家则着眼于对“根”的批判,如韩少功从原始形态的生活形式和生命形式中一方面表现了先民强悍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更发掘出丙崽式的精神侏儒(《爸爸爸》),揭示出民族根性中的蒙昧性;王安忆则既写出了“仁义”在维系乡民生活秩序上的重要性,也以反讽的方式写出了“仁义”对人的个性发展和欲望表达所带来的束缚和压抑(《小鲍庄》)。


(3)基于一种“情理悖谬”,郑义、李杭育、贾平凹等对传统持一种矛盾态度:他们在情感上对太行山、葛川江和商州等地所保留的那种古朴醇厚的儒风乡情以及趋于消逝的“最后一个”的生存方式表示眷恋和悲挽,但在理性上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对古朴遗风的“破坏”及“最后-一个”的消逝是一-种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当这些作家对于传统眷顾的情感压倒理智时,在作品中就往往会透出浓郁的浪漫情调。

03

延伸考点:

1:比较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王安忆《小鲍庄》、韩少功《爸爸爸》和汪曾祺《受戒》中的四个孩子形象。(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阿城,王安忆,韩少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说明写作方面的异同。(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

3:韩少功小说文体创新的特征。(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4:以韩少功、莫言、陈忠实作品为例看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新时期小说创作影响。(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参考文献

书目(以下书目以最新版本为主):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樊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庆生、王又平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孟繁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END

往期推荐

1

茅盾: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人格”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

2

曹禺:从郁热走向沉静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2)

3

赵树理:一个“文摊作家”的生命浮沉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3)

4

张爱玲:在创新与承袭之间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4)

5

穆旦: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5)

6

柳青:尽力要求自己不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觉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6)

“现当代作家”研习活动火热进行中!听得不过瘾?备考困惑未解?复习策略想改进?你的一切不解都能在会员群内破解!点击下图查看会员策略详解,点击“阅读原文”查阅文研青年课程主页


(文研青年会员服务体系)



学姐学长寄语

因为走过 所以懂得

因为懂得 所以陪伴


这一年 从定下目标到走上考场

文研青年将始终与你同行

为未来再奋力拼搏一次

在考卷上 书写一份无悔的青春!


加入文研青年会员

你的考研之路不再迷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