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言:一个讲故事的人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习(09)

烟萝学姐 文研青年 2022-12-2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研青年为保障会员的正当利益,落实“陪伴式指导”的服务宗旨,坚持通过会员制度为研友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考研咨询与指导服务。


文研青年会员群暑期现当代作家专题研讨活动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第九次研讨关注当代重要作家莫言,主要围绕莫言创作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与梳理。

走近莫言



乡土立场和生命主题:在他熔铸万物、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中,涌荡着一股生机勃勃的生命激流,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潜藏着沉淀在生命直觉之中的农民文化的许多特点。……莫言之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来自农民而又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作家,他以其独特的乡土文化、农民文化,对文人文化和文人加工过的乡土文化提出了挑战。

超验的感觉主义:莫言小说尤为突出的是,他大致是以超验的感知方式,表现了充分矛盾的内在纷扰,几乎是将一种最初始状态的情绪直接地表达了出来。

不修边幅的叙述语言:他似乎是在一种相当放松的状态下讲述故事的 ,他并不在乎他写出的词句是否圆熟,是否严整,他只是一心一意要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其《红高粱》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许多字句都不合规范,或者长短错杂,头重脚轻,或者是左盘右拐,尾大不掉。这些粗糙别扭的词句,在莫言笔下却汇聚成一股蓬勃的生机,一种亢奋的气势,在人眼前肆无忌惮地冲撞跳跃。

01

历年真题

1:联系莫言、苏童等的作品的修辞形式谈“通感”。(北京大学1996)

2:结合莫言、刘震云、刘恒、李锐等作家的创作,论述新时期历史文学的创作。(北京大学2001)

3:论述莫言(或余华)小说的艺术特色。(复旦大学2013)

4:有人说莫言获奖是实至名归,有人说莫言获奖是名不副实,你认为呢?(四川大学2013)

5: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莫言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主要特征。(吉林大学2013)

6:试评《岗底斯的诱惑》《你别无选择》《透明的红萝卜》中的艺术手法。(苏州大学2003)


考点分析

考察角度既有具体的作品分析,又有整体创作历程、创作风格的把握;此外,还常以莫言作为切入点,考察其时文学潮流和趋势(如新历史小说;80年代学习西方的潮流)以及诺贝尔文学奖、文学与影视化等相关议题。


复习建议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是一个超级重点,所以要在熟读其每个阶段的重要作品的基础上掌握莫言整体创作历程和创作风格 ,此外,在熟悉文学史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还应结合相关专著论文适当拓展。

02

一:莫言小说创作阶段

(1) 莫言创作的初始阶段发表过《春夜雨霏霏》《售棉大道》《民间音乐》等短篇小说,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都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情绪基调清新明朗,基本保持了传统现实主义风格,也显示了莫言擅长从感性直觉出发创造空灵朦胧意境的特点。


(2)到了80年代中期,宽松而活跃的文学环境给莫言施展才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莫言的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他相继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红蝗》等中短篇小说。这个时期莫言以天马行空式的想象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探索,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


(3)进入90年代后,莫言的创作更多地转向长篇小说,相继出版了《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多部长篇小说,对历史和现实作出了更多的思考,拓展了人性和生命的主题,展现了更丰富的民间世界。在这些作品中,莫言把各种乡村经验拼合在一起,用西方现代手法和民间艺术手法将它们熔于一炉,创造了一幅五色杂陈的画卷,展现了一个博大、广阔、丰富的艺术世界。

二:莫言小说的母题内涵

(1)对原始生命力的呼唤和对大地、母亲的歌颂。

前者突出表现在《红高粱》,后者突出表现在《丰乳肥臀》:《红高粱》中爷爷奶奶摆脱了世间一切束缚和桎梏,他们奔放地相爱,血型地战斗,英勇地搏杀……所有这一切都追随生命情感的召唤率性而为,仿佛要踏碎一切既定的清规戒律和不可理喻的伦理道德,展现出自由自在的本真生命和蓬勃狂放的生命强力。《丰乳肥臀》中丰乳肥臀是生命得以生成、呵护和滋养的象征。阐发莫言对民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母性的崇拜和赞美。“越不怕死越要挣扎着活”——这是历经磨难才有的生命力之顽强,对上官金童这一孱弱生命的无情鞭挞从反面显示了莫言对原始生命力的张扬,对不被压抑自由生命的张扬。


(2)人性的挖掘与国民性批判,这主要体现在吃人主题上。

在鲁迅那儿,这是一个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性主题,用“吃人”意象对愚弱的国民性及造成国民劣根性的传统社会制度、文化进行了严厉批判。在莫言笔下,这成为一个关于人性的现实政治性的批判性主题,其批判锋芒直指向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沉渣泛起的现实,这种现实批判的锋芒首先指向了能够支配一切而又腐败变质的权力。通过腐败官员形象,对僵化落后的官僚体制的尖锐讽刺、批判。“食婴”——体现出人的劣根性。如《酒国》丁钩儿在金刚钻攻势下误食“婴儿”,又被大茅坑吃掉:丁作为野蛮行径的反抗者,最终被同化,被社会吞噬,此外还有主奴根性,即无视基本人权,横行无忌。虐杀无辜的劣根性和自甘为奴,泯灭自我良知,甘愿处于非人地位与处境的劣根性,金元宝夫妇在巨大金钱利益下丧失主体意识,成为其奴隶。


(3)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批判。

前者主要体现在莫言的新历史小说中:莫言对历史表现出强烈兴趣,并将其传奇化,传奇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非典籍文化形态存在于社会整体文化形态存在于社会整体文化结构边缘,有背离历史的价值取向。在这一点上,“新历史小说”无意中与中国文学的传奇传统契合了。例如《檀香刑》开头以魔幻的气息宣告了历史的终结。“斗须”、“比脚“情节中宣告“英雄”、“爱情”传奇化叙述的开始,新的“历史”由此诞生,形成民间化的叙述立场与美学风格。国家大事、江湖奇事、人生奇事融会一处,以写实、虚构、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出之,“故事”同时也就构成了史诗、传奇、寓言。后者体现在《酒国》《天堂蒜薹之歌》中,创作诱因是现实中的事件。如后者源于轰动全国的“天堂蒜薹之事件”。官僚主义、地区封锁、腐败行为。“我写的时候确实动了很深的感情,我不自觉地进去了,成了小说中的人物。”小说应远离政治,但在现实生活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形,使你无法克制自己,对社会上不公平现象,对黑暗的政治,发出猛烈的抨击。

三: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莫言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莫言从个人化的角度切入历史,体验和表现历史。(联系“新历史小说”)莫言以诸多作品构成了从晚清经民国到共和国的百年中国史,但他观照历史和表现的方式与主流小说或主流历史叙述有非常大的不同,他站在民间立场用个人眼光观照主流文学中的宏大叙事,他的别一种叙述超越了由革命现实主义设定的意识形态框范,更多地着眼于家族史和人物个人的历史,从而突破了革命现实主义作家总把历史演绎成国家、民族寓言的思维模式。


(2)其次,莫言小说具有鲜明的民间性:这包括作家所处的民间立场吸纳的民间内容和采用的民间艺术手法等。他从民间立场出发,看到了官方和知识分子视野之外的新的历史与生活。莫言很多作品主题的设置和对人物的评价都与他的这种价值取向有密切关系。莫言小说中最有民间特点的是那些民间化的生活场景。如《檀香刑》《生死疲劳》。


(3)莫言小说还表现了很强的生命意识。《红高粱》《老枪》《秋水》等作品热情赞美了“我爷爷”“我奶奶”这一代人,他们敢恨敢爱,敢于直面生死荣辱,嗜杀成性又视死如归,杀人越货又尽忠报国,男的剽悍勇猛,女的风流俊俏,他们是自然生命的化身,体现了一种强悍的生命本能,在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反叛中,使人类的生命原欲得到了最为酣畅淋漓的宣泄与抒发,在高密东北乡上演了一幕幕动人的生命传奇。而在《枯河》《红蝗》《天堂蒜薹之歌》等作品中,同“红高粱家族”构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食草者家族”,与爷爷奶奶们辉煌的活法不同,父母一辈和“ 我”的同代人则显得麻木委琐,他们被沉重的生活压弯了脊梁,生命之火黯淡无光。作者在几代人的对比中,鲜明地表现了对生命之力的崇敬、赞美和对种族退化的深深优虑。


(4)在艺术结构和叙事方式上,莫言也有很多突破与创新。在《红高粱》中,作者表面上是将叙事视角定位在第一人称“ 我” 的位置上,但在叙述中,叙事人又突破第一人称的限制,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解放后出生的“我”根本无法亲历的故事。作者实际上是将叙述岔入了父亲豆官的视角,或者干脆甩开第一人称视野,在第三人称全知视野中展开叙事。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使整个作品看上去是“我”在叙述自己家族的故事,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同时又获得了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那种开阔的视野。另外,作品的叙事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不完全依循时间的线索,而是在一个广阔的时空中自由穿梭、腾挪。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莫言的《檀香刑》融合了猫腔的结构;《生死疲劳》让叙事人经历了驴、牛、猪、狗、猴、人的六道轮回,叙事人的感觉和思想也掺入了各种动物的特点:《蛙》在结构上又有探索与创新,作者将整个小说分成五个部分,前四部分采用书信体,第五部分则采用了话剧剧本的形式,新的结构给读者观照现实提供了新的视角。


(5)狂欢化:①故事与人物的传奇性;②叙事的感觉狂欢;③语言的狂欢……


此外,莫言娴熟地运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平实生动、简短明快而又富于极强的冲击力,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对话,完全是原生态的民间风味,成熟老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03

延伸考点

1:你认为莫言最差的作品是哪一部或者哪一篇,为什么?(南京大学2013)

2:以王蒙、韩少功、莫言的创作为例,论述新时期小说在促进和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方面的成就和不足。(南京师范大学1999)

3 :分析:莫言说:“我认为写小说就要坚持原则,绝不向电影和电视剧靠拢,......越是迎合电影、电视写的小说,越不会是好的小说,也未必能迎合导演的目光。”昆德拉认为,小说在今天已日益落入传播媒介之手,它既简化了小说的思想,也简化了小说的精神。结合以上说法,并结合当下文学与影视交往互动的复杂格局,你认为小说的精神或原则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小说与影视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2011)

4:莫言获奖,有人说是因为政治,有人说是因为经济,有人说是因为意识形态,还有人说是翻译得好,请围绕以上观点给莫言写一篇演讲辞。(华东师范大学2013)

5:结合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谈谈你对以下两段文字的理解。1)高行健说:“我想要说明的是。文学也只能是个人的声音——而且,从来如此。文学一旦弄成国家的颂歌、民族的旗帜、政党的喉舌,或阶级与集团的代言,尽管可以动用传播手段,声势浩大、铺天盖地而来,可这样的文学也就丧失本性,不成其为文学,而变成权利和利益的代用品。” 2)莫言说:“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段、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作家是有国籍的,这毫无疑问,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2013)

参考文献

书目(以下书目以最新版本为主):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樊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庆生、王又平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孟繁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文

朱向前:《新军旅作家“三剑客”——莫言、周涛、朱苏进平行比较论稿》,《解放军文艺》199年第9期。

孟悦:《荒野弃儿的归属——重读<红高粱家族>》,《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3期。

THE

END

往期|推荐

茅盾: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人格” 

曹禺:从郁热走向沉静

赵树理:一个“文摊作家”的生命浮沉

张爱玲:在创新与承袭之间

穆旦: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柳青:尽力要求自己不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


400分高分学姐带你披荆斩棘,深度研讨现当代文学10个作家专题

“现当代作家”研习活动火热进行中!听得不过瘾?备考困惑未解?复习策略想改进?你的一切不解都能在会员群内破解!点击下图查看会员策略详解,点击“阅读原文”查阅文研青年课程主页


(文研青年会员服务体系)



学姐学长寄语

因为走过 所以懂得

因为懂得 所以陪伴


这一年 从定下目标到走上考场

文研青年将始终与你同行

为未来再奋力拼搏一次

在考卷上 书写一份无悔的青春!


加入文研青年会员

你的考研之路不再迷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