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千帆:道与自由

张千帆 在书一方 2019-08-17

Cogito,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

“道”与自由

© 张千帆/文

张千帆


  (一)和传统道德决裂 

  如果说以孔孟尤其是荀子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维护传统礼仪作为社会的道德宪章,墨家则根据其功利主义最高原则而尝试改 
  革这部宪章的特定条款,那么道家不啻宣扬放弃人为的规则和习俗。和墨家一样,《老子》和《庄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1]上批判儒家制定的社会差别背离了宇宙万物浑然一体的“道”的最高境界,但是道家在这个方向走得更远。[2]如果墨家只是有限度地批判儒家坚持过时和铺张的礼乐传统,并主张有限度地根据功利主义原则对兼爱的要求改革传统,那么道家则主张全盘抛弃传统和所有人为的社会区别,让人类恢复生存的本来意义。因此,“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万物一齐,孰短孰长?”[3] 
  总起来说,道家主张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场审判。他们寻求唤醒懒惰的思维,使之不再满足于建立在社会区分之上的现成道德教义。事实上,被打扮成“道德”的东西常常只是对强者的恭维,而这便足以使道德说教成为虚伪的装饰。用庄子颇为犬儒主义的话语表达:“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4]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社会和我们今天一样面临着人类的问题,而老子和庄子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案既不是以仁义或兼爱为名的道德说教,也不是政治技巧和严刑峻法,因为所有这些人为的造物只能使人类越来越偏离创生天、地、人及其他一切的自然之道。放弃知识、说教和理性,因为它们的作用就是污染原始人的朴素心灵;抛弃文明制造的一切做作,因为它们让人走上了偏离自然的不归路;回到和婴儿一般自然纯朴的原始社群,因为那里是原始自由的天堂。至于统治者,道家赋予的角色就是“无为”,其唯一任务就是将这种原始状态永远维持下去。 
  道家抵制了儒家和墨家共有的一种倾向,并寻求两者都缺乏的一种精神。如果说儒学可以被解释为支持道德自主和人格独立,甚至墨家思想也可以被解释为要求将每一个人都作为目的而非仅仅作为手段对待,那么他们在现实中往往易于将个人沉浸于并最后融化在集体之中。在数不清的社会责任和兼爱的不可承受之重面前,一个人无法再过属于他自己的生活;准确地说,他主要是为了别人而非自己活着。[5]无论在别人还是他自己眼里,他都不再是他自己,而是他父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上司的下属,或个人价值纯粹体现在他对世界的贡献的人民公仆上。他把自己视为他对家庭和上级的义务之和,正是从履行亏欠别人的义务过程中他才得到满足。在他和所有其他人身上,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这样的人注定欠缺尊严,就和一名奴隶或自身没有目的的工具不可能具备尊严一样。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自我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在无意识中丧失,而道家正是要重新发现并找回失去的自我。 

  (二)自我作为终极目的 

  儒家与墨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并对传说中救社会于危亡、挽狂澜而不倒的圣王顶礼膜拜;道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宣扬特立独行的隐居生活,并试图说服人们回到自然、纯朴和简单的生活方式,进而恢复自己的真性。庄子不厌其烦地教导“无用之用”,极力反对把人变成违背自己本性的有用工具。因此,“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6] 
  道家思想和杨子极为相似。作为墨子同时代的“对头”,杨子的问题从来不是人应该做什么有用或有利的事情,而是究竟什么才对人生真正有用或有利。[7]“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阳生贵己”[8];“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9]杨子主张让每个人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早期自由主义的萌芽。[10]杨子的自我中心主义自然使之将个人作为高于一切的终极目标,无论名利还是官禄都是换不来的:“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11]因此,“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12];享受人生才是目的,国家则是为个人服务的工具而已。 
  儒、墨、道对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差异首先源于对“道”的形而上意义的不同理解。和儒家的“天道”不同,道家的“道”不只是天地,而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源泉。“道”是永恒、不可名状、自生自发的“一”,从中分化出天、地、人和其他万物。[13]如果儒家和墨家的“天道”或“天志”是统治人类的道德源泉,那么这些道德意蕴在道家的“道”当中没有任何地位。相反,“道”是统治整个宇宙、超越人类善恶的道德中性原则。[14]宇宙万物各有自然本性,改变本性的努力不仅是徒劳的,也是有害的。鸭子腿短、天鹅腿长,按照人的审美观拉长前者、截短后者都同样违背自然。[15]人也同样有不可改变的自然本性,通过社会规则和法律惩戒将人为的仁义之道强加在普通男女身上,又何尝不是削足适履?[16]就和宇宙万物一样,人类也有参天地之造化的内在自然德性,不应受到人为干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7]只要人坚持自己的自然德性,就不会偏离道和自然太远。据说,老子对孔子说过: 

  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18]因此,和儒家一样,道家思想也隐含着将自己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意境;但是如果说儒家将每个人都作为潜在的道德和理性主体,因而要求其履行社会职责,那么道家则将人视为非道德的自然动物;在他们看来,要按照人的真性生活,就必须不为名利、权力和社会责任所累。渴望自由是每个动物的本性,人类也不例外,而自由的价值高于任何一般意义的舒适。[19]正如Frederick Mote指出,儒家的价值中心是人,道德的价值中心则是自然。[20]毕竟,人类仍然属于动物王国,因而不应完全丧失所有动物都共同追求的简单自由。 

  (三)道家世界中的人格尊严 

  和儒家类似,道家也赋予人类在宇宙中很高的地位,而其关于人性的相对乐观主义使之得以对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立场。在老子看来,人类几乎和天地乃至“道”平起平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1]但并不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大写的“人”在道家那里的含义和儒家是完全不同的。他不是孟子或荀子所指的通常意义上的道德和理性存在,而是在原始意义上自由、自然、自发的个体。因此,一个得道之人不会为道德习俗所左右,因为那样只能和自然之道渐行渐远,最后和背道而行的小人没有差别[22];他只能通过对道的直觉感悟摆脱对外物的情欲,成为自由自发的主体。[23]同样,一个完美的社会不是每个人都满嘴一套仁义兼爱的大道理,而是每个人都按自己的内在德性自由追求生活的原始自然状态。这样的社会和墨子、孟子或荀子描绘的自然状态相差不远,只不过它在道家笔下是和平、快乐和自由的乐园,而完全不像儒家或墨家经验证就把人类自然状态想象得如此暴力、悲惨和压抑。 
  因此,道家对自然状态的定性和所有其他学派完全不同。对于儒家或墨家来说,人民在自然状态下或者无力提供自己的基本生计(孟子),或者因为觊覦他人利益而将自己卷入一场全民战争(墨子和荀子);对于庄子来说,自然状态却是一个快乐的伊甸园,原始人尽情享受生活,根本没有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忧虑和烦恼。通过臭名昭著的盗跖之口,庄子描绘了一幅自然状态下男女和平生活的美轮美奂的图景:“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24] 
  道家图景的前提是普通人有能力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原始人是穷困和无知的,但是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维持一个和平、自足甚至相当舒适的生活。他们对圣人、英雄、政治家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是现代复杂社会衍生的赘物;他们自己更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荣耀是负担,财富则是骄奢淫逸的温床。[25]在一个需求和欲望都被降至最低程度的社会里,人民完全可以自食其力、自我管理,政府自然就被降格到十分边缘的角色了。 

  (四)通往最小政府之路 

  既然确定了真善和造成真恶的原因,道家顺其自然地提出了一套实现其原始乌托邦的极端主张。[26]他们相信,只要抛弃一切伴随文明而来的人为衍生物,人民就能复归自然本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27]附和老子的庄子也同样主张彻底抛弃理性、知识和道德常规。[28]在这样的原始社群中,政府依然存在,但是其功能不是促进任何积极的善,因为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就足以满足基本需求;也不是为有能有德的人加冕晋爵,因为原始人群不需要他们[29];也不是为了惩治犯罪,因为罪恶在文明社会如此普遍,在道德如此纯朴的原始社群却闻所未闻。政府的作用纯粹是消极的,也就是保证人民继续生活在无知、无忧、无虑的原始社会,远离奢华、智慧和儒墨圣人,因为正是它们将打破淡泊安宁的原始思维、激发不可满足的贪欲和野心。[30]老子的辩证思维再次使他深刻洞察了通过大政府施行“仁政”的内在罪恶: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31] 

  因此,和其他古典学派恰好相反,道家全力支持小政府。和儒家与墨家一样,道家也谴责那些为了满足私欲而剥削本国人民或为了扩大疆土而屠杀邻国人民的暴君[32],并坚持政府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的生命,任何政府都不得危及人民的生存[33]。然而,虽然他们都谴责戕害人民的政府暴政,但道家进一步认识到政府的祸害正在于其为人民积极做好事的伪装或假象。[34]事实上,政府能力的增长和人民力量的丧失恰成正比。正如老子指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35]一旦政府忙着为人民做好事,普通百姓就陷人依赖、懒散并堕落到孟子所看到的那种状态,只能依靠圣王明主来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一个软弱无能的文明使“仁政”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从而将自己永远锁定在奴役状态之中。相反,道家理想中的君主奉行最小政府主义,并让人民动手满足自己的需求。[36] 

  (五)道家思想的局限性 

  在老庄看来,人类以仁义为名制造出种种道德戒律,到头来只不过充当了黑恶势力更有效正当地剥削世界的御用工具。他们主张的极端方案是退回到远古自然社会,按照自然之道施行最小政府。然而,道家对理性、知识和文明的简单排斥至多只是过于天真的解决方案。[37]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存在严重的内在矛盾。首先,虽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看到了现存道德体系存在的问题,但是他们未能论证人类回到原始状态而不引发社会灾难的可行性。在某种意义上,道家比儒家更为保守,因为儒家只是把他们的理想国定格在刚过去的周代,道家却要人类一直回到没有历史记载的文明开端。他们没有认识到,他们的理想自然状态即便在人类史上一度存在,也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不可恢复地永远离去了,因而简单否定现存社会道德不可能带来任何积极建树。 
  其次,道家理论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它需要一个超级智慧的政府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维持在原始无知的自然生存状态,而政府自己却不会滥用其所垄断的知识和权力。这显然只是道家的一厢情愿,只有遇到极其罕见的真正的“圣王”才可能实现。为了让人民按照道家的天真、无知和纯朴的方式生活,道家比儒家和墨家更加依赖统治精英,并为他们操纵社会、实现暴政打开了方便之门。为了实现其不可实现的原始自由,道家不得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精英垄断的权力之上,从而必然走向自由的反面。[38]因此,道家和儒家与墨家面临着同样的基本问题——如何设计一个理性政府?对于这个现实问题,道家并未能提供可行的方案。 
  道家的败笔源于其对理性的敌视及其对普通人所具备的理性能力的不信任。[39]虽然人民有能力满足自己的生存所需,但道家从来没有体现他们也有能力在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生存。相反,在他们看来,人民或者保持无知,或者就会滥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因而不可能维持一个健康的现代文明社会。这样,道家的唯一解决方案就是重建原始社群,让政府统治一堆和婴儿一样幼稚的群氓。真正意义上的自治对于道家来说就和儒家或墨家同样遥不可及。[40]道家倡导自由,但是没有理性的帮助,自由只是不可实现的梦想。最后,道家思想沦落为一个消极避世的流派,只能为官场失意、政治抱负不得施展或因政治腐败而心灰意冷的儒生提供私人避唯所。

注释

1 关于老子与庄子及其著述的真伪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对本文并无影响,因为本文所关注的是他们所代表的道家思想。

2 因此,“至仁无亲”。“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庄子·天运》)

3 《庄子·秋水》。

4 《庄子·胠箧》。类似地,“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冂,义士存焉。”(《庄子·盗跖》)

5 《庄子·胠箧》。类似地,“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冂,义士存焉。”(《庄子·盗跖》)

6 《庄子·让王》。

7 关于杨、墨之间的对立,可参见《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虽然杨朱哲学确实存在明显的享乐主义和犬儒主义倾向(如“人之生也奚为哉。为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但是孟子对杨子的概括有断章取义之嫌。杨子的原话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杨朱》。由此可见,杨子的原意是教导人们通过自私而实现自保。中国古代缺乏权利观念,更谈不上权利保障,而作为自由主义的萌芽,杨子的思想未尝不是对过度强调臣民责任的儒墨学说的“纠偏”。

8 《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

9 《淮南子·沉论训》。

10 参见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8页。

11 《吕氏春秋·盂春纪·重己》。

12 《吕氏春秋·盂春纪·重己》。

13 《老子》第一章。

14 因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

15 《庄子·骈拇》。

16 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庄子·骈拇》)

17 《老子》第二十五章。

18 《庄子·天道》,“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19 庄子在以下段落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由主义思想:“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庄子·养生主》)

20 参见Mote,ibid.,p. 71。

21 《老子》第二十五章。

22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庄子·骈拇》)

23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庄子·骈拇》)“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庄子·徐无鬼》)

24 《庄子·盗跖》

25 因此,“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私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庄子·让王》)

26 老子所表达的道家理想主义是简单而清楚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27 《老子》第十九章。

28 《庄子·胠箧》。

29 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庄子·庚桑楚》)

30 因此,“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动而相使,不以为赐。”(《庄子·天地》)

31 《老子》第五十七章。

32 《庄子·徐无鬼》。

33 因此,儒道都对文王的祖父大王亶父的故事漣漣乐道,因为他为了防止邻国入侵引起流血而自愿放弃王位:“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庄子,让王》)换言之,人民的生命远比统治者的疆土或财产更宝贵。

34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责生。”(《老子》第七十五章)

35 《老子》第五十八章。

36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1侮之。(《老子》第十七章)

37 对于道家反智主义的批判,参见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81页。

38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第六十五章)

39 参见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81页。

40 在这方面,道家可以和卢梭思想相对比。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也激烈抨击现代文明的方方面面,却采取了和道家完全相反的方案。他清楚看到文明的进程不可阻挡,因而主张文明社会超越现状,在“公意”统治下得公民自由。参见Jean-Jacques Rousseau, Discourse on Origin an Founations of Inequality among Men, Maurice Cranston (trans.) (New York, Penguin B00ks, 1984), p. 24。

  本文选自《为了人的尊严》,张千帆/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3月。

延伸阅读 点击标题打开

Cogito,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

作者标题
徐贲公共知识分子和政治存在主义
米塞斯平等与不平等
阿克顿勋爵论自由
诺克关于国家的一般理论
阿克顿勋爵论民族主义
鲁日蒙希特勒主义的起源
米塞斯自给自足及其后果
波普尔宽容与知识分子的责任
朋霍费尔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
沃格林自由主义及其历史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十二年之后
米塞斯自由与财产权
波普尔乌托邦和暴力
罗斯巴德国家的性质
哈耶克什么是自由主义
阿伦特独裁统治下的个人责任
弗里德里希国家的神化
殷海光自由的伦理基础②
殷海光自由的伦理基础①
罗斯巴德作为财产权的“人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