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市场就是否会调降存款基准利率分歧较大。我们从原因、改革进程、制约和手段等方面,剖析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迫切性、可行性和可能节奏。1)稳增长和降成本诉求需要央行降息。一季度GDP增速为负已无悬念,可能的区间:乐观,-5.3%;中性:-7.5%;悲观:-12.6%(附测算表)。2)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配合,降低存款利率重要性开始凸显。降成本有两条可用途径:一是引导银行让利给实体企业,这在Q4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已有提及,但非长久之计。二是通过降准、降MLF/OMO利率等方式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引导贷款利率下降。其中:纵向横向看,后续降准空间较为有限,预计再降空间在50BP-150BP。MLF/OMO利率调降空间虽有(预计短端下调空间在15-40BP),但对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效果有限。测算表明,央行降低OMO/MLF利率15BP,仅可降低银行增量负债成本0.4BP-4.1BP。3)全球的低利率/负利率环境创造了条件,尤其是美联储重回零利率。2、降准、降息对银行净息差有何影响?(后附详细测算)总体看,贷款利率下降大幅压缩银行净息差,降低存款基准利率能有较好的对冲效果。测算表明,如果贷款利率下降20BP,同时MLF利率下降20BP,再结合降准50BP,根据MLF向货币市场利率、同业利率、债券利率传导效果的差别,合计拖累银行净息差7BP-11BP;如果在此基础上降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20BP,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可能在-2BP至2BP;如果进一步对所有银行存款利率下调20BP,银行净息差将上升4BP-10BP。1)存款利率管制名义上已被放开,但为避免过度竞争,仍存在利率上浮限制(一般30%-40%)。2)央行多次表示存款基准利率将长期保留,发挥压舱石作用,适时适度进行调整。3)取消存款基准利率可能引发存款加息和加大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压力。因此,从央行计划路径、银行应对风险能力等角度来看,当前不宜取消存款基准利率和上浮限制。同时,调整存款基准,也不会对利率市场化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制约一:货币政策空间有限。央行短期不会优先采取零利率和负利率政策,但综合央行相关论文,央行已为打破存款利率零下限做好了理论准备。制约二:高通胀之下,可能加剧存款流失。下半年猪价下行将缓解CPI结构性通胀,油价下行和疫情影响也将持续拖累PPI,因此通胀对利率制约逐渐下降。同时,防止存款流失关键在于刺激贷款需求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后续可通过刺激贷款需求、降准、提高银行资产质量等方式缓解。1)压降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规范结构性存款利率和靠档计息定期存款。基于央行3月10日颁布的“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预计未来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产品收益率将最先下降。2)下调存款利率上浮比例限制。一般来说,银行大额存单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40%-50%;定期存款较基准上浮30%-40%。降低上浮比例限制也可实现调降存款利率的目的。3)分期限降低存款基准利率:我们预计,活期不动或最多降10BP;3月期、6月期、1年期定存利率年内可能最多降25BP;2年期和3年期定存利率年内调降幅度可在25BP-50BP。风险提示:经济下行超预期,货币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
近来,市场就是否应该调降存款基准利率引起广泛讨论,支持一方认为央行应降低存款基准利率来缓解银行负债压力,从而更好地引导贷款利率下降;反对一方则认为降存款基准利率面临通胀、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空间、存款流失等多重约束,作用有限且可能加剧存款争夺。我们从原因、改革进程、制约和手段等方面,全面剖析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迫切性、可行性和可能节奏,以期为市场提供参考。稳增长和降成本诉求需央行降息。1-2月经济数据显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季度GDP负增已无悬念。3月生产虽有所改观,但拉动幅度预计有限。高频数据显示3月加权平均复工率可能为81%。一个简单的逻辑,假设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日产量同比增速是8%左右,那么由于复工率只能达到81%,3月同比增速或许为1.08*81%/1-1=-12.5%。结合3月经济在Q1经济比重40%左右,可推算Q1 GDP增速。根据日产量增幅差异,分三种情况假设:①乐观情形下3月二、三产增长5%-6%,对应Q1GDP增速-5.3%;②中性情形下3月二、三产零增长,对应Q1GDP增速-7.5%;③悲观情形下3月与1-2月增速相同,对应Q1GDP增速-12.6%。如果按照前述复工率测算的3月-12.5%的增速来看,Q1GDP增速落在悲观和中性之间的可能性最大。
3月18日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再提建成小康,对应Q2-Q4GDP平均增速可能要8.5%-9.9%,稳增长压力加大。结合去年以来高层多次提出要给实体企业降成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同时专项债扩容大背景下政府债发行降成本诉求提升,需要货币市场利率、贷款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同步下行。
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配合,降低存款利率重要性开始凸显。降成本有两条可用途径:一是引导银行让利给实体企业,这在Q4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已有提及,但非长久之计。2019年8月LPR改革以来,LPR累计下降26BP,对应MLF只调降了15BP,大幅拖累银行净息差。因此,短期还可依靠银行让利,但并非长久之计。
二是通过降准、降MLF/OMO利率等方式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引导贷款利率下降。
1)后续降准空间较为有限,预计再降空间在50BP-150BP。纵向看,本轮降准持续时间、次数已是历史之最,降准幅度距离1998年的历史最高还差50BP;虽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较历史最低值6%还有较大差距,但是当时7%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明显高于当前2%左右的水平,我国综合的准备金率水平较历史低位也只差50BP左右(这里不考虑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和三档利率的最低档)。横向看,去年3月央行提出我国三档准备金率加权平均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11%,银行清算用的超额准备金率只有1%左右。所以,我国银行的总准备金率在12%左右,接近欧美,大幅低于日本。我们简单测算,如果仅按照法定准备金率中小行10.5%,大行12.5%(不考虑三档最低档中农村信用社等更低的准备金率),再加上2019年金融机构平均的超额准备金率1.9%,粗略估计当前总准备金率水平在13.4%,与欧美国家12%对照,空间还剩150BP左右。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考虑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和2019年5月的并档降准,我国实际的综合准备金率要低于上述测算结果,也更接近欧美水平。
2)MLF/OMO利率调降空间虽有,但对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效果有限。当前1年期MLF利率为3.15%,较2016年3.0%的低点还有15BP空间;7天逆回购利率为2.40%,较2002年1.97%的低点还有约40BP空间。总体看,短端政策利率下调空间在15-40BP之间。但事实上,MLF和OMO利率调整对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效果十分有限。OMO/MLF/TMLF调整直接影响的是银行向央行借款的成本,约占银行计息负债的2.9%;另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调整,会传导至短端市场利率、同业存单/存款利率、债券发行利率等,因此会间接影响银行负债端的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吸收存款、应付债券等分项,合计占比可提升到27.5%。因此,在央行降低OMO/MLF利率15BP的情况下,可降低银行增量负债成本0.4BP-4.1BP,总体幅度较小。
此外,全球进入新一轮降息潮,为我国创造了宽松的货币环境。为应对疫情的负面冲击,3月以来包括美联储在内的主要央行相继降息,低利率和负利率再成“潮流”,其中:美联储于3月3日和3月16日两次紧急降息,已重回零利率水平。基于上述分析,降低银行存款基准利率已成为可选项,主因有三:稳增长和降成本诉求需要央行降息;压降银行息差和降准的空间较为有限,降MLF/OMO利率对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的效果也不明显;全球低利率和负利率的环境提供了条件,尤其是美联储重回零利率。
二、降准、降息对银行净息差有何影响?
本小节我们借鉴国盛金融组中的方法(报告《多因素共振下,银行的净息差到底会下降多少?》),更新数据并详细拆分不同情形下,降OMO/MLF利率、降存款基准利率、降准和降贷款利率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
结论如下:1)资产端:贷款利率下降20BP,银行净息差向下拖累13BP。2)负债端:降息对净息差影响分四种假设:①乐观情形:全部存款利率下降20BP,MLF降息20BP传导至货币市场、同业、债券利率,对应回补净息差22BP;②中性情形:定期存款利率下降20BP,MLF降息20BP传导至货币市场、同业、债券利率,对应回补净息差14BP;③中性偏悲观情形:定期存款利率下降20BP,MLF降息20BP,但只影响向央行借款成本,对应回补净息差10BP;④悲观情形下存款基准利率不下降,MLF降息20BP,且只影响向中央银行借款成本,对应回补净息差1BP。3)降准50BP,对应净息差回补1BP。
总体看,贷款利率下降大幅压缩银行净息差,只有降低存款基准利率,才能有一个较好的对冲效果:如果贷款利率下降20BP,同时MLF利率下降20BP,再结合降准50BP,根据MLF向货币市场利率、同业利率、债券利率传导效果的差别,合计拖累银行净息差7BP-11BP;如果在此基础上降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20BP,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可能在-2BP至2BP;如果进一步对所有银行存款利率下调20BP,银行净息差将上升4BP-10BP。由此看,如果为引导银行降低贷款成本,同时又不对银行净息差产生较大拖累,降低存款基准利率是必要之举。
1)存款利率管制名义上已被放开,但为避免过度竞争,仍存在利率上浮限制。2014年到2015年,央行密集调节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直至2015年10月取消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不过,为了保证有序竞争,央行推出了行业协会《利率自律公约》和MPA定价考核来规范存款业务定价,设置不同规模银行的存款利率指导浮动上限。按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要求,目前国有行一般最高上浮30%,股份行是40%。
2)央行表示存款基准利率将长期保留,发挥压舱石作用。2019年5月以来,央行多次表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款基准利率还将长期保留,发挥利率体系压舱石作用,以免出现存款大战。2020年3月15日,孙司长再次明确指出“继续发挥存款基准利率作为整个利率体系压舱石作用”,同时提出“压降银行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宏观审慎评估,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稳定银行负债端成本”,也就是变相压降存款产品利率。
3)取消存款基准利率可能引发存款加息和加大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压力。从海外经验来看,同时放开存贷利率管制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处置不当可能引发银行业风险。利率市场化往往意味着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存款利率上限,银行净息差可能存在被动压缩的压力。一方面,存款利率上限被放开,商业银行可能进一步上调存款利率浮动高度,造成存款加息。另一方面,银行资产端可能提高风险溢价,投放高风险领域信贷。若资产负债管理不当,就可能引发类似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贷危机的风险(详细请参见《利率“两轨并一轨”怎么并?》)。
因此,从央行计划路径、银行应对风险能力等角度来看,当前不宜取消存款基准利率和上浮限制。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也不会对利率市场化进程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
四、降存款基准利率有哪些制约?如何突破?
制约一:货币政策空间有限:全球逐步进入负利率,中国降息空间也逐渐缩小,存款利率已经较低,还有降存款利率的空间吗?
央行短期不会搞竞争性零利率,但已经为存款利率下降(甚至负利率)做好理论和心理准备。2019年12月1日易纲行长在《求是》撰文指出“即使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向零利率方向趋近,我们也不搞竞争性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可以见得央行较为珍惜我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不过,孙国峰司长在2017年第12期《经济研究》中也曾分析了《存款利率零下限与负利率传导机制》,文中认为“发行数字货币是大势所趋,中央银行可以在需要时将数字货币设为负值,以突破存款利率零下限的制约。银行本质上可以对零售存款实施负利率,并且负利率有助于避免信贷紧缩和通货紧缩”。由此来看,央行短期不会优先采取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但是对于打破存款利率零下限已经做好了理论准备。
制约二:通胀高位情况下,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可能导致存款加剧流失?首先,通胀对利率制约逐渐下降。受油价暴跌和疫情影响,全球可能面临经济衰退、物价通缩的风险;对于我国,下半年猪价下行将缓解CPI结构性通胀,油价下行将持续对PPI构成通缩压力。数据显示,2月核心CPI和PPI均走低,反映内外需环境恶化。稳增长重要性凸显。
其次,防止存款流失关键在于刺激贷款需求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根据“贷款创造存款”理论(孙国峰1996、2001),银行通过资产扩张创造存款货币存在四个约束(孙国峰2019),即贷款需求约束、流动性约束、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约束和外部资本约束。因此,要保证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可以通过政策利率影响贷款利率,来刺激贷款需求(当前MLF下调引导LPR降成本)并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定向降准和全面降准;提高银行贷款质量和资本充足率等。鉴于降低存款利率的空间和银行存款流失压力限制,预计降低存款利率可能分三个步骤:第一,压降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规范结构性存款利率和靠档计息定期存款。近两年在货币基金爆发和资管新规冲击下,银行开展存款创新以实现揽储,包括计息付息方式,定期存款收益权转让和特定客户群体产品等创新。其中,结构性存款和靠档计息的定期存款成为银行重要的吸储来源。2020年3月10日,央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一是强化对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的监管;二是明确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的定存产品违反了《储蓄管理条例》的相关条款。这两条措施均旨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与此相对应的,未来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产品收益率将最先下降。
第二,下调存款利率上浮比例限制。一般来说,银行大额存单较存款基准利率上浮40%-50%;定期存款较基准上浮30%-40%。降低上浮比例限制也可实现调降存款利率的目的。
第三,分期限降低存款基准利率。2015年10月降息之后,目前我国活期存款利率为0.35%,已是历史最低且再下调幅度有限,根据2002年以来单次降息5-36BP的降幅来看,本次可能不动,或最多下调10BP。2015年10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定存利率分别下调25BP至1.1%、1.3%、1.5%、2.1%、2.75%;2002年以来单次降息均值分别是29.9BP、31.3BP、32BP、33.6BP、34.6BP。鉴于3个月、6个月、1年定存利率已经较低,年内可能最多下调25BP;2年和3年期存款利率年内调降幅度或可在25BP-50BP。
风险提示:
1、经济下行超预期:海外疫情大幅扩散,对国内负面冲击超预期,可能引发更大幅度的经济下行,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可能超预期。
2、货币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考虑通胀、存款流失等制约,存款利率调整也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
联系人:熊园,国盛宏观首席分析师;何宁,国盛宏观助理研究员;刘新宇,国盛宏观助理研究员。
相关文章: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0年3月25日发布的宏观专题报告《存款基准利率会降吗?》,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熊园 S0680518050004 xiongyuan@gszq.com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