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宏观研究员,朱慧
事件:2023年4月28日,政治局会议召开,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核心观点:没有大变化、没有强刺激、没有大收缩、没有地产新表述、也没有“研究其他事项”,但有不少新提法、新要求,比如:多个首提(“三重压力”缓解,“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统筹四个“持续”、乘势而上,“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取代“扩大内需”成为第一任务,并明确提及AI、充电桩、储能;稳民企突出“破除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金融取代房地产成为防风险之首;支持有条件的自贸区和自贸港开展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
1、本次政治局会议只有经济议题、并没有“研究其他事项”,且通稿是在盘中发布、篇幅也是近年最长。2、近几年4月政治局会议基调都有较大调整,2018-2021年甚至是转向;本次会议没有大变化、没有强刺激、也没有大收缩,符合市场普遍预期。3、经济形势上,对一季度表现满意,认为“增长好于预期、三重压力缓解”,但也强调“当前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困难挑战仍多”。4、政策基调上,大方向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一致,但也有不少新提法,尤其是首提“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首提统筹四个“持续”。5、主要任务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自立自强”取代“扩大内需”位居首位。>稳增长没有强刺激的政策,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关键”、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房地产方面基本没有增量信息,继续强调“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三保(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新增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设施建设,我们继续提示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仍可能差异化放松。>产业政策“既要逆势而上破短板、也要顺势而为强优势”,并明确提及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储能/电网)。>提振信心、稳定预期方面,稳民企主要强调“破除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稳互联网主要强调“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金融风险位居防风险之首,重点是中小银行、保险、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也会加强地方债管理。>促改革、扩开放方面,重点关注自贸区自贸港的“改革先行先试”,比如海南。>本次VS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2年Q1/Q4政治局会议的3张对比表;
1、本次政治局会议只有经济议题、并没有“研究其他事项”,且通稿是在盘中发布、篇幅也是近年最长。议题上,本次为“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并没有像大多数季度政治局会议那样审议某文件或部署党建相关工作,也没有“还研究了其他事项”这句话,表明经济是本次的唯一主题;时点上,按惯例,政治局会议新闻通稿基本是当天下午五六点左右发布(新闻联播之前),本次和去年4月一样,均为盘中发布,旨在提振市场信心;篇幅上,本次会议涉及经济相关的共1438字,是2020年12月以来最长(期间7次政治局会议,最多为1239字、最少为910字、平均为1107字)。2、近几年4月政治局会议基调都有较大调整,2018-2021年甚至是转向;本次会议没有大变化、也没有转向,符合市场普遍预期。过往看,4月政治局会议大多延续“两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基调,不过,近6年看,只有今年4月和去年4月没有明显变化,2018-2021年这4年都有较大变化、甚至是转向,其中:2021年4月,首提“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市场也因此预期政策可能要收紧;2020年4月,疫情爆发,转为全面宽松;2019年4月,原本预期中美可能达成协议,于是删掉“六稳”、重提“结构性去杠杆”(5月没能达成,7月会议重新加上“六稳”、删掉去杠杆);2018年4月转为突出“稳增长、扩内需”,主因3月底美国对我国加征关税。3、经济形势上,对一季度表现满意,认为增长好于预期、“三重压力”缓解,但也强调当前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困难挑战仍多。和4.18统计局发布会、4.19发改委发布会类似,会议认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同时,也强调“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需注意,本次会议并未提到此前会议一直提示的外部风险(比如“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等)。4、政策基调上,大方向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一致,但也有不少新提法,尤其是首提“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首提统筹四个“持续”。会议指出“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此前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统筹四个“持续),乘势而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5、主要任务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自立自强”取代“扩大内需”位居首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提出今年有8大任务,即: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本次重点阐述前4大任务,但顺序有调整,摆在第一位的是“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二位才是扩大需求。>稳增长没有强刺激的政策,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关键”、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和市场预期一样,本次会议没有释放政策强刺激的信号。具体看,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促消费、扩投资的表述和此前会议一样;继续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并强调“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预计后续财政和货币有望更强调协同效应,短期紧盯专项债发行节奏、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房地产方面基本没有增量信息、继续强调“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三保”,我们继续提示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可能差异化放松。和此前一样,继续强调“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三保’工作(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等,不过,本次会议新增要求“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平急两用’的提法,和4.18发改委会议一样)”,继续提示:稳增长离不开稳地产,鉴于当前地产恢复并未超季节性、且近期有放缓迹象,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差异化放松仍可期。>产业政策“既要逆势而上破短板、也要顺势而为强优势”,并明确提及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储能、电网)。会议要求: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要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培育壮大新动能;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利好已备受关注的AI投资),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提振信心、稳定预期方面,稳民企主要强调“破除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稳互联网主要强调“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会议要求: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各类企业都要依法合规经营;要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我们继续提示:稳民企、稳平台经济是提振信心的重中之重,预计进一步支持民企的法律或制度有望出台。>金融风险位居防风险之首,重点是中小银行、保险、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两会”一样,继续要求“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但在顺序上改为“金融风险、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此前房地产风险居首),其中:要求“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延续银保监会1月和4月会议的说法),继续强调“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新增隐性债务”。继续提示:后续可能加强金融监管,紧盯新设机构的细节和可能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促改革、扩开放方面,重点关注自贸区和自贸港的“先行先试”。会议要求,“要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可重点关注海南自贸区等。>本次VS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去年Q1/Q4政治局会议的对比;附表1:2023.4.28政治局会议/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比
附表2:政治局会议(2023.4.28/2022.12.6/2022.4.29)对比
附3:逐句解读4.28政治局会议(新闻通稿来源: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召开会议(每个季度经济工作相关的政治局会议,都是研判政策风向的最好材料;过往看,4月政治局会议大多延续“两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基调,不过,近6年看,只有今年4月和去年4月没有明显变化,2018-2021年这4年都有较大变化、甚至是转向,其中:2021年4月,首提“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市场也因此预期政策可能要收紧;2020年4月,疫情爆发,转为全面宽松;2019年4月,中美达成协议可能性提升,于是删掉“六稳”、重提“结构性去杠杆”(5月没能达成,7月会议重新加上“六稳”、删掉去杠杆);2018年4月转为突出“稳增长、扩内需”,主因3月底美国对我国加征关税。),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每个季度末的政治局会议主要讨论经济工作为主,但也会不时“夹带”其他话题,如2022年同期是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仅有少数几次会议仅讨论经济工作,如2020年以来,2020年2月、4月、7月和2021年7月以及本次共5次)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首提“三重压力”得到缓解,此前22.12.1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强调“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总体对经济更乐观,如4.19发改委新闻发布会定调当前经济为,“需求扩大、供给恢复、预期改善”),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主要应指一季度GDP超预期增长4.5%),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此前4.15《求是》发表总书记文章提“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转型升级阻力应是指当下科技创新能力不够、人口负增长下人口红利消失、投资效率低且民间和外资投资信心不足等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需注意,本次会议并未提到此前会议一直提示的外部风险,比如“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等)。
会议强调,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此前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首提统筹四个“持续”,应是对应3.13总理答记者问提到的四大组合拳,包括“宏观政策、扩大需求、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风险”,后续也将同步推进),乘势而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此前重点举措部分,如22.12.1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此次将“现代产业体系”移至首位,重要性明显增强。且此前22.10.16二十大报告表述为“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此次进一步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其中,二十大报告也提出“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点”“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等),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要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培育壮大新动能。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首次在政治局会议提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类表述,此前22.12.1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力点还是落在“支持新能源汽车等消费”)。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应会利好AI投资),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
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应是“首提”)。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此前22.12.1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倾向于认为,此次只提了文旅等服务消费,不用过分解读,应是近期多个节假日临近)。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
会议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相较于此前会议,进一步明确要破除“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指向短期内相关政策有望加快落地),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各类企业都要依法合规经营。要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应是指后续应对欠款拖欠,可能会加强监督甚至采用法律等制度解决)。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首提“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倾向于认为,头部企业创新能力更强、对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更强)。
会议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属首提,相比于22.12.1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要性明确增强,短期4.19发改委提到“研究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有望加快落地),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可重点关注海南自贸区等)。
会议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防风险部分,此前22.12.1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顺序为房地产、金融和财政风险,此次金融移至首位,且防范金融风险重点范围有所扩大,此前多指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现逐步扩展至包括保险和信托,如23.1.13银保监会年度工作会议部署认为,“加快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对于保险、信托等行业,会议要求,统筹推进保险公司回归本源和风险处置”)。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表述和此前部署一致,政策保持定力、继续提示:鉴于当前地产恢复并未超季节性、且3月以来有放缓迹象,中央也再提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如4.12住建部提“房地产和建筑业是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地产政策仍有可能继续放松。其中,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由“平稳过渡”变为“建立”,指向进程进一步加快)。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平急两用”此前用于疫情期间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建设,4.18发改委召开“平急两用”建设工作会,21个超大特大城市参会,明确具体范围包括,“建设改造一批‘平急两用’的民宿和酒店、储备一批单体大型方舱医院、升级一批应急医疗服务点”,主要用于补齐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短板)。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新增隐性债务。要继续抓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会议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抓好安全生产。要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供应保障。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强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大兴调查研究,奔着问题去,切实帮助企业和基层解决困难(3.17《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发布以来,央地已密集调研,继续关注“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落实情况)。
(每个季度末的政治局会议主要讨论经济工作为主,但也会审议其他事项,2020年以来季度政治局会议,仅有2020年2月和4月、2022年12月及本次共4次会议未审议其他事项;此外,此前政治局会议大多会有“还研究了其他事项”这句话,本次也没有)
(注:部分会议内容有删减)。
风险提示:政策力度、外部环境等超预期变化
联系人: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朱慧,国盛宏观研究员;刘新宇,国盛宏观分析师;杨涛,国盛宏观分析师;刘安林,国盛宏观分析师;穆仁文,国盛宏观研究员。相关文章:
[1]4月政治局会议前瞻,2023-04-23
[2]可期和不可期—政府工作报告的信号,2023-03-05
[3]3月财政数据的经济线索,2023-04-18
[4]一季度GDP超预期的背后,2023-04-18
[5]政策半月观-央地密集调研的信号,2023-04-16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3年4月28日发布的报告《6大看点-逐句解读4.28政治局会议》,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熊园 S0680518050004 xiongyuan@gszq.com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