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国“二次通胀”风险【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核心结论:美国通胀更加顽固,尤其是若以最近3个月的环比进行年化,美国核心CPI从去年8月起已连续反弹;美联储也将继续保持观望,目前看3月和5月降息均概率很低,对6月首降也不宜过分乐观。
1、美国2月CPI同比3.2%,高于预期值和前值3.1%;核心CPI同比3.8%,高于预期值3.7%,低于前值3.9%。CPI和核心CPI环比均为0.4%,其中CPI环比是过去6个月最高,但符合预期;核心CPI环比是过去10个月最高,且高于预期值0.3%。剔除食品、能源和住宅后的CPI(超级核心通胀)环比为0.13%,高于前两个月的0.08%和0.07%,指向通胀变得更加顽固。
2、根据我们最新测算,3月美国CPI、核心CPI同比分别为3.4%、3.8%左右;2024Q1-Q4的CPI同比均值分别为3.3%、3.2%、2.8%、2.7%左右,核心CPI同比分别为3.8%、3.3%、3.1%、3.0%左右。
3、数据公布后,美股和美债收益率走高、黄金大跌,美联储降息预期小幅降温。5月降息概率从25%降至15%,6月降息概率从90%降至80%,全年降息幅度预期依然是至少75bp,但降息100bp的概率从60%降至40%。
4、当前美国CPI和核心CPI同比回落更多是由于基数效应,若以最近3个月的环比进行年化,则当前CPI和核心CPI分别在4.0%、4.2%,且这一方法计算的核心CPI自2023年8月以来呈连续反弹走势。此外,美国房价同比已从2023年6月开始反弹,对应CPI住宅分项同比可能从2024年底或2025年初止跌回升。总体看,美国“二次通胀”的风险不低。
2、CPI公布后,美股和美债收益率走高、黄金大跌,降息预期小幅降温。
>二次通胀的可能性:虽然目前美国CPI和核心CPI同比总体延续回落趋势,但这更多是由于基数原因,若以3个月的环比进行年化,则当前CPI和核心CPI分别在4.0%、4.2%,且这一方法计算的核心CPI自2023年8月以来呈连续反弹走势。此外,美国房价同比自2023年6月开始触底回升,根据历史领先规律,CPI住房分项同比可能在2024年底或2025年初止跌反弹,届时通胀进一步回落的难度将明显加大。总体看,美国二次通胀的风险并不低。
>二次通胀的影响:如果二次通胀的确存在,则除非美国经济大幅走弱,否则美联储首次降息时点可能继续推迟,降息幅度也可能不及预期。目前看,3月和5月的降息概率已经很低,6月是否降息、全年降息幅度取决于数据表现,可重点关注3/21议息会议上更新的点阵图和经济预测。继续提示:美联储将继续保持观望,对降息不宜过于乐观;近期黄金的大幅上涨缺乏基本面支撑,存在明显超涨,短期内随着降息预期降温,金价可能出现一些回调。
>短期重点关注:3/14美国2月零售销售&PPI,3/18欧元区2月CPI,3/19日本央行议息会议,3/21美联储议息会议。
联系人: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新宇,国盛宏观分析师;杨涛,国盛宏观分析师;刘安林,国盛宏观分析师;穆仁文,国盛宏观分析师;朱慧,国盛宏观分析师;薛舒宁,国盛宏观研究员。
相关文章:
[1]2月美国就业超预期的信号—兼评黄金创新高,2024-3-9
[2]美国就业高增的真相,2024-2-4
[3]3月难降息,5月呢?—美联储1月议息会议点评,2024-2-1
[4]美联储将保持观望—兼评美国12月PMI和就业,2024-1-6
[5]“肥尾”阶段——2024年海外宏观展望,2023-11-28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4年3月13日发布的报告《警惕美国“二次通胀”风险——美国2月CPI点评》,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