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枕戈待旦—2024年中期经济与资产展望【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熊园观察
2024-12-04

国盛证券宏观团队

熊园、刘新宇、杨涛、刘安林、穆仁文、朱慧、薛舒宁


核心逻辑和主要结论:上半年宏观形势的预期差不少,下半年应会有新变化:基本面,经济实际下行压力不小、大概率继续磨底,可能延续“外强内弱、供强需弱”的特征,重点关注出口、地产、价格、社融的变化;政策面,固本培元、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会有增量政策,尤其是促改革、抓落实、不同形式的中央加杠杆(降息降准/化债/收储);资产端,国内权益偏震荡、结构性主题性行情为主,债券收益率短期可能调整、但大方向可能偏下行、调整就是机会。此外,下半年不确定因素仍大,密切跟踪四点:三中全会;国内政策节奏;美联储降息;美欧大选、地缘博弈。

后附:下半年大事一览表、下半年主要指标预测表

以下为目录、摘要、正文(48页pdf、104张图表)

报告摘要:

回顾上半年,宏观形势的预期差不少:海外环境,美国经济仍强、降息预期反复,地缘冲突加剧;中国经济,先升后降、外强内弱、“温差”仍大,实际下行压力不小;中国政策,温和发力、节奏偏慢、再松地产;中国市场,权益震荡、红利&出口出海占优,债券走牛。

展望下半年,宏观形势可能有以下变化:1)海外并不平淡,关注三大变化—美国经济(动能减弱的软着陆)、美国降息(年内大概率会降)、地缘冲突(升级可能性加大);2)国内经济继续磨底,关注四大变化:外需(不确定性大)、价格(低位小升)、地产(下跌斜率放缓)、社融(扰动减弱的修复);3)会有增量政策、但非强刺激(除非有重大风险事件),关注四大变化:促改革(三中全会)、抓落实(财政发力)、中央加杠杆(降息降准/化债/收储)、防风险(金融强监管)。
以下为“政策面/基本面/流动性/中观面/资产面”的主要特征:
一、政策面:固本培元、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有新组合拳、难有强刺激,紧盯三中全会

1、总基调:更多增量政策有望陆续出台、但强刺激政策的可能性不高(除非有大风险事件),紧盯“促改革、抓落实、中央加杠杆、稳需求、稳地产、稳信心、强科技、防风险”的细化部署,其中,稳增长相关的主要关注点是稳地产的增量政策、以及可能的中央进一步加杠杆。

2、松货币:大概率还会降准降息,政府债发行节奏、地产、美联储降息是核心扰动;还需关注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的新变化,尤其是正回购、买卖国债等新操作;下半年社融、M2有望修复。

3、宽财政:上半年财政收支紧平衡、尤其是专项债发行偏慢;下半年财政发力仍有较大空间,节奏大概率会加快,也可能会拓宽专项债投向范围;此外,需关注卖地可能面临“量价齐跌”。

4、促改革:三中全会是改革的新起点,将是综合性、全局性的改革,还会确定未来5-10年中国经济路线图;看点可能包括:新质生产力、强科技、绿色转型、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央地关系&缩小贫富差距)、统一大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化、国企和民企关系、国企改革等。

二、基本面:国内经济继续磨底,内需不足仍是核心约束,紧盯地产、出口、政策节奏

1、全球看,延续修复趋势、但动能依然偏弱,美国有望软着陆。从景气指标看,当前全球经济已恢复至中性水平,服务业强、制造业弱、新兴市场好于发达市场,全球制造业仍有修复空间。不过,鉴于高利率影响的滞后性,消费放缓拖累补库强度,下半年海外经济复苏动能依然偏弱。美国劳动力市场仍有韧性,将支撑经济实现软着陆,但“美强欧弱”的格局仍趋进一步弱化。

2、国内看,实际下行压力不小,可能延续外强内弱、供需分化。上半年我国经济整体呈现“外强内弱、供强需弱”的特征,节奏上先升后降,本质原因还是需求不足、信心不足,也尚未找到地产之外的下一个“顶梁柱”,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大概率继续磨底。

3、节奏看,同比增速小降,环比边际好转,GDP目标应能实现。同比看,Q1、Q2GDP当季同比为5.3%、4.7%、预计Q3、Q4为4.9%、5.0%,全年实际GDP同比5%,名义GDP同比4.7%。

4、结构看,消费、地产仍偏弱、出口续升,基建可能小幅反弹。1)偏弱的分项:地产在政策脉冲效应过后可能重回低位,消费受制于财富缩水等因素可能持续低于预期,基建随着政策落地加快可能小幅反弹,需求不足制约下库存回升仍面临波折;2)偏强的分项:出口预计延续修复、整体仍偏强,预计对制造业投资和工业生产仍有支撑,需关注“抢出口”的扰动。

三、流动性:物价低位小升,利率震荡偏下行,人民币走稳,美联储降息节奏很关键

1、海外:美国通胀压力缓解、年内大概率降息、9月可能首降。预计下半年美国CPI小降,核心CPI基本走平,通胀对美联储降息的掣肘减弱。截至7月中旬最新市场预期显示,美联储最早将9月开始降息、年内降息1-2次均属于合理水平,降息节奏可能与通胀回落节奏匹配,实际政策利率基本保持不变。其他央行方面,预计欧央行年内再降息1-2次、日本央行再加息1-2次。

2、物价:中国CPI、PPI有望低位小升,实际可能低于预期。受低基数带动,预计下半年CPI、PPI读数都将有所改善;基准情形下,下半年CPI中枢约0.8%、高于上半年,Q3、Q4分别0.5%、1.1%,对应全年中枢约0.5%左右; PPI同比降幅有望收窄、但较难趋势性转正,下半年中枢约-0.6%、高于上半年,Q3、Q4分别为-0.6%、-0.5%,对应全年中枢约-1.3%左右。

3、利率:美债收益率震荡为主、上下空间有限,中债收益率震荡偏下行,其中:上半年我国利率震荡下行、债券迎来牛市,归因看,本质还是内需不足、物价低位,叠加受调降存款利率、暂停银行手工补息、政府债券发行偏慢等因素影响,“资产荒”愈演愈烈;基于基本面、通胀面、政策面、配置面四大维度,下半年我国债券利率大概率震荡偏下行,关注短期可能的调整。

4、汇率:美元指数震荡偏下行、但幅度不会太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震荡为主、波动区间小。

四、中观面:关注 3条线索——实物工作量、“抢出口”行业、央行购买国债

1、实物工作量何时能有起色?近年来实物工作量持续偏低,宏微观存在“温差”,在投资端尤为显著,体现为基建上市公司订单、水泥沥青高频指标维持低位;这是财务支出法统计方式下,地产景气下行、隐债化解严格等多种因素导致,短期内难全面扭转,实物工作量可能维持低位。

2、哪些行业可能会存在“抢出口”?参照2018年加征关税的经验,有3点规律:1)时间看,“抢出口”主要集中在加征关税落地前1-2个月;2)行业看,“抢出口”产品与加征关税涉及的行业和产品基本一致;3)不同批次、或者同一批次、不同行业“抢出口”幅度存在差异,加征关税税率、美国相关产品库存等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因此,2024年“抢出口”四季度应是重要窗口,重点关注4大方向(高科技领域;对中国依赖度不高、且海外能够轻易找到替代厂商的领域;前期豁免、但继续豁免可能性不大的行业;美国制造业回流相关领域)。

3、央行购买国债,影响几何?当前我国常规货币政策仍有空间,央行直接“下场”买债应仍属常规货币政策,核心目的旨在拓宽中长期流动性投放渠道、丰富政策工具箱。对于资产而言,如果央行直接在二级市场购买债券,相当于投放流动性,有助于降低无风险利率,对权益市场的风险偏好将有一定改善,但基本面仍是核心;对债券市场而言,央行在投放流动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债券的需求,具体表现可能仍取决于央行购买国债的期限结构情况。

五、资产面:向波动要收益,权益弱震荡、结构性主题性机会为主,债券调整就是机会

1、国内大类资产:下半年国内权益资产可能延续弱势震荡,以结构性行情、主题性行情为主;债券收益率短期可能调整,但大方向可能延续下行、调整就是机会。

3、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美国大选、欧洲大选、地缘冲突,具体分析参阅正文。

引言:枕戈待旦—2024上半年回顾与下半年展望


回顾上半年,海外环境和我国经济、政策、市场均有不少预期差:
海外环境:经济仍强、降息落空、冲突加剧。上半年海外环境有三大主线:(1)全球制造业复苏:上半年全球制造业PMI持续处于扩张区间,美欧开启补库周期,推升全球制造业回暖预期和市场风险偏好,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持续上涨。(2)二次通胀预期:上半年美国通胀数据频频超预期,叠加经济和就业韧性仍强,年初市场预计的6月美联储降息落空(截至7月初最新市场预期显示9月降息概率大),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大幅反弹,人民币汇率承压运行。(3)地缘冲突风险:俄乌冲突尚未缓和,中东局势一波三折,推动黄金大涨、原油剧烈波动。随着美国大选临近,中美关系再度趋紧,对国内出口链和市场情绪造成一定扰动。

中国经济:先升后降、外强内弱、压力不小。我们在去年底报告《向波动要收益—2024年宏观经济与资产展望》中明确指出“2024年经济整体趋于修复,但过程有波折、斜率不宜高估”。今年实际看,经济在一季度先小幅回升,二季度再度走弱,整体压力仍存,经济修复斜率较缓。结构看,外强内弱、供强需弱的特征延续:外需相关的偏强,包括出口、制造、工业生产;内需相关的偏弱,包括消费、地产、基建、信贷、物价等。

中国政策:温和发力、节奏偏慢、再松地产。我们在去年底年度展望中预计“2024 年政策应会偏扩张、偏宽松、偏刺激,关键是中央加杠杆”。今年实际看,年初降准降息落地、提高专项债额度、确定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持续加码;但二季度以来,降准降息预期落空、隐性债务化解仍严、专项债发行偏慢,5.17新一轮地产政策放松力度较大、但3000亿的收储力度偏克制。

中国市场:权益震荡、红利出海,债券走牛。权益端,受基本面修复缓慢、证监会春节以来一系列“救市”举措、流动性宽松预期反复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市场表现整体以弱势震荡为主,表现突出的是红利风格(银行、煤炭、公用事业为代表)和出口链出海链,传统的成长、消费风格回调较为明显。债券端,年初担忧的经济修复、通胀回升、债券发行等扰动因素弱于预期,债券利率也一路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回落近40BP至2.20%附近,需注意的是,7月第一周央行公告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创设临时正回购,对利率走势从“喊话”引导预期转向“下场”实际操作,债券短期将面临调整压力。

展望下半年,我国经济实质改善有难度、政策强刺激也难,紧盯“促改革、抓落实、中央加杠杆、稳需求、稳地产、稳信心、防风险”的细化部署,具体看有三大特征:

特征一:海外环境并不平淡,关注三大变化—美国经济(动能减弱的软着陆)、美国降息(年内大概率会降)、地缘冲突(升级可能性加大):1)全球制造业复苏有望延续、但动能偏弱,美国经济“软着陆”仍是基准情形;2)美国通胀5月、6月已连续两个月超预期回落,对降息的掣肘减弱,目前看美联储年内降息已是大概率事件、9月可能首降;3)地缘冲突不确定性仍大,包括中东局势、美欧选举、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可能升级等,对应看全球避险情绪可能维持高位。总体看,下半年海外并不平淡,主要资产价格将以震荡波动为主,如果出现较强的单边趋势性行情,触发条件应是发生较为极端的事件,比如地缘冲突明显恶化升级等。

特征二:国内经济继续磨底,关注四大变化—外需(不确定性增加)、价格(低位温和回升)、地产(下跌斜率放缓)、社融(扰动减弱的修复)。根据后文分析,今年GDP增长5%的目标应能实现,预计三、四季度GDP当季同比分别为4.9%、5.0%,重点以下变化:1)外需不确定性增加,但出口读数可能仍会偏高,紧盯可能的“抢出口”;2)价格偏弱的格局有望边际好转,预计下半年CPI、PPI读数将延续低位、但趋势偏升,这将有助于缓解GDP平减指数为负的程度,对应看名义GDP也有望回升、企业盈利也有望改善;3)地产景气较难本质改善、但下跌斜率有望放缓,紧盯地产销售、房价、卖地收入的走势变化,也要紧盯可能的增量地产政策,包括下调5年期LRP、增加收储资金规模等;4)受手工补息暂停、金融数据挤水分等技术性因素影响,4月以来M2增速、社融增速下行较多,随着相关影响逐步减弱、叠加发债节奏提速,下半年社融增速有望趋于回升。

特征三:会有增量政策、但并非强刺激,关注四大变化:促改革(三中全会)、抓落实(财政发力和实物工作量)、中央加杠杆(降息降准/化债/地产收储)、防风险(金融强监管)。前期报告我们多次提示,4.30政治局会议和5.17地产新一轮组合拳以来,我国政策总基调已转向“促改革、抓落实、稳需求、稳地产、稳信心”,更多增量政策也有望陆续出台,但考虑到“固本培元、不下猛药”和“不搞大水漫灌”的大原则,强刺激政策的可能性不高(除非发生较大的风险事件),具体看下半年政策关注以下变化:

1)促改革:7.15-18日将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主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本次改革方案将是一次综合性、全局性的改革,将大体确定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路线图,其中:根据6.27政治局会议,总原则已确定为“六大坚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具体看点包括:新质生产力、强科技、绿色转型、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央地关系&缩小贫富差距)、统一大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化、国企和民企关系、国企改革等等,紧盯三中全会公报和全文、总书记关于会议的说明、可能的三中全会辅导读本、各部委各地方学习会议精神等。

2)抓落实:客观看,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政策出了不少、但落地效果欠佳,4.30政治局会议也明确要求“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其中:今年1-6月专项债发行额度仅38%左右,显著低于往年水平,预计下半年专项债发行可能加快,也可能会拓宽专项债使用范围,以期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水泥、沥青、挖掘机等)。

3)中央加杠杆:现实看,中央加杠杆可能是短期内化解经济困境相对有效的手段,倾向于认为,预计下半年仍有望看到不同形式的中央加杠杆,只是程度会偏克制、不会“大水漫灌”,其中:大概率还会降准降息;地方化债压力大,可能还会有类似去年特殊再融资债券的资金安排;5.17出台的3000亿地产收储资金很可能会扩容。

4)防风险:主要是房地产、金融、地方债务三大风险,其中:今年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元年,实际看上半年金融监管持续加强、开出多张罚单,后续总体应是延续严监管,未来也将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综合看,倾向于认为,2024下半年宏观经济和大类资产的基准情形很可能是:

基本面看,全年GDP增长5%的目标应能完成,但实际压力不小,总体可能延续“外强内弱”的特征,宏观VS微观、供给VS需求、外需VS内需、新兴行业VS传统行业等方面“温差”仍存;

政策面看,会有增量政策、但并非强刺激,节奏是关键,紧盯“促改革、抓落实、中央加杠杆、稳需求、稳地产、稳信心、防风险”的细化部署,也需要关注美联储降息、地缘博弈等外部扰动;

资产端看,预计国内权益资产仍以结构性行情、主题性行情为主,债券短期可能调整、但大方向可能延续下行、调整就是机会。
正文如下:

一、政策面:有新组合拳、难有强刺激,促改革、抓落实、中央加杠杆、稳地产、强科技、防风险
1、总基调:固本培元、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关注三中全会改革信号
回看上半年,国内政策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政策虽然出了不少、但落地效果欠佳,尤其是上半年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明显不及市场预期;二是中央加杠杆的力度偏克制,尤其是地方化债和稳地产的资金力度方面(比如,3000亿收储规模距离实际缺口较大)。

具体看,上半年政策应可分两个阶段:

>阶段一是1-4月,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精神为主,代表性的包括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续发PSL、设备更新政策、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2月5年期LPR单边调降25BP等,此外,春节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稳定资本市场的政策、尤其是新“国九条”。

>阶段二是4月底-6月,政策基调转向“促改革、抓落实、稳需求、稳地产、稳信心”,其中:促改革方面集中体现为4.30政治局会议决定7月中旬召开三中全会;抓落实方面集中体现为4.30政治局会议要求“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稳地产方面集中体现为5.17新一轮地产组合拳,以及6.7国常会进一步强调“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继续研究储备去库存、稳地产举措”。

展望下半年,国内政策可能会有三大特点:一是更多增量政策也有望陆续出台,紧盯“促改革、抓落实、中央加杠杆、稳需求、稳地产、稳信心、防风险”的细化部署;二是考虑到“固本培元、不下猛药”和“不搞大水漫灌”的大原则,强刺激政策的可能性不高(除非发生较大的风险事件);三是可能会更为突出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主要是是下半年以美国大选为代表的地缘博弈,很大可能会加大我国的外部风险。

具体看,如引言所述,下半年政策取向重点关注4大变化:促改革(三中全会);抓落实(财政发力和实物工作量);中央加杠杆(大概率会降息降准、应会有帮助地方化债的资金安排、可能会增加地产收储资金规模);防风险(金融强监管)。

短期看,7月紧盯3大类会议:

1)二十届三中全会(详见本部分第4小节):将于7.15-18召开,关注改革具体方案;

2)7月国常会和各部门会议:重点关注对当前经济形势定调、后续将部署更多细节;

3)年中政治局会议:按惯例7月底召开,重点关注对经济形势和下半年政策的定调。
2、松货币:大概率会降准降息,关注央行正回购、买卖国债等新操作
回顾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延续宽松,降准降息先后落地,在稳汇率和防空转的背景下,流动性整体中性略偏紧,宽信用实际效果有限。具体来看:央行对于流动性调控更加精细化,去年底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来满足跨年的流动性需求,跨年结束后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持续回笼流动性,并在春节前(2.5)进行降准50BP,确保流动性平稳过渡,后续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慢于预期,央行也更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进行流动性调控。同时,鉴于利率下行较快、汇率压力仍然较大,流动性也并未出现明显宽松,除季末等季节性因素扰动外,整体维持中性,DR007整体略高于政策利率。此外,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改善预期,央行在2月单边调降5年期LPR、幅度为25BP,是历史最大幅度,明显超市场预期。宽信用方面,信贷在1月“开门红”后持续走弱,居民一度出现“去杠杆”,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偏慢,企业加杠杆意愿也偏弱,存量社融增速从去年底的9.5%回落至今年5月的8.1%。其中,确有数据挤水分等的扰动,但核心矛盾仍是需求不足,尤其是转型背景下基建、地产对于信用扩张的拉动明显减弱。

展望下半年,考虑到内需不足、信心不足、物价低位、地产疲软等现实约束,货币政策总基调应会延续宽松,预计大概率会降息1-2次、降准1次,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地产情况、美联储降息是核心扰动。此外,还需关注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的新变化,尤其是正回购、买卖国债等新操作的影响。
>降息方面,最新市场预期显示美联储年内降息的可能性很大、最快在9月,这将打开我国降息的空间;此外,基本面表现仍是核心变量,若经济基本面超预期恶化,尤其是地产超预期下行,可能会触发降息。同时,当前银行息差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存款利率调降是进一步降LPR的重要前瞻指标。

>降准方面,三季度是重要观察窗口:当前降准的核心考量是投放流动性,鉴于三季度政府债券大概率集中发行,再叠加9月起MLF将集中到期,届时顺势降准对冲的可能性较大,也能一定程度为银行降成本。

>此外,关注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的新变化:前期报告我们指出,央行近期决定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创设临时正逆回购,直接原因应是对利率走势从“喊话”引导预期转向“下场”实际操作,本质原因则应是顺势改革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和利率调控机制,后续需要紧盯央行实际的相关操作情况。

信贷社融预测:预计全年社融增速在8%-8.4%左右,节奏可能先上后下、主因政府债券将在三季度集中发行;伴随财政支出加快,下半年M2可能小幅改善。

>信贷方面, 1-6月新增信贷13.27万亿,同比大幅少增2.46万亿,一方面与金融数据挤水分有关,另一方面政府债发行偏慢也有拖累。往后看,鉴于金融数据挤水分影响逐步消退、政府债券发行有望加快,下半年信贷同比有望转为多增,中性情形下,预计全年信贷同比-10000亿~5000亿左右,对应全年信贷在21.7万亿-23.2万亿左右。

>社融方面,主要分项中政府债券大概率仍按照年初预算执行,企业债券预计与去年基本持平,信贷如前所述在去年基础上窄幅波动。综合看,预计全年社融规模31.2万亿-32.7万亿,对应存量社融增速8.0%-8.4%,中性情形下为8.1%。节奏上,由于三季度政府债券可能集中发行,社融增速预计在三季度回升,四季度则有所回落。

>M2方面,金融数据挤水分影响逐步消退,叠加政府债券发行后财政支出有望加快,预计下半年M2增速有望逐步修复,预计全年M2增速7.5%左右。
3、宽财政:发力空间仍大、节奏有望加快,关注卖地可能“量价齐跌”
回顾上半年,财政收支整体维持紧平衡,节奏上明显偏慢,投向上向民生倾斜。整体看,1-5月全口径财政收入11.36万亿、支出13.61万亿,财政收支缺口2.3万亿、仅次于2022年,指向财政收支整体仍保持紧平衡。收入端中,税收收入仍然偏弱,1-5月收入8.05万亿,累计同比-5.1%、即使剔除缓税入库以及翘尾因素等同比也仅0.5%,明显低于2023年底的8.7%;土地出让收入也明显偏弱,1-5月土地出让收入1.28万亿,在低基数的基础上同比进一步下滑14%;非税收入大幅增长10.3%,但也“独木难支”。节奏上,整体支出明显偏慢,1-5月全口径财政支出占全年预算的比重为33.5%,明显低于季节性(近5年同期均值为35.7%);专项债发行进度也明显慢于季节性,1-6月共发行专项债1.49万亿,占全年比重的38.3%(近5年同期均值为61.7%)。投向上,民生相关支出占比40.2%、较2023年底抬升2.5个百分点,基建相关支出占比19.3%、较2023年底回落1.4个百分点。

归因看,上半年财政支出偏慢、尤其是专项债发行偏慢,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上年结转资金相对较多,包括去年底增发的1万亿国债以及5000亿PSL均在年初落地;其二,地方隐性债务化解压力加大、债务终身追责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主动加杠杆意愿不强;其三,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政策对于传统的基建扩张路径依赖程度下降,对于项目质量要求更高,而合意项目数量不足。第一点对于财政支出的拖累更多是阶段性的,后两者影响则更为深远,指向未来对于政策通过基建来稳增长可能不宜期待过高。

展望下半年,财政发力仍有较大空间、节奏大概率也将加快,重点关注相关配套融资、实物工作量能否改善。空间上看,年初以来政府债券发行节奏相对偏慢,截至6月末年内剩余政府债券额度仍有5.6万亿左右,指向年内财政发力仍有空间。节奏上看,鉴于债券从发行到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存在时滞,政府债券发行大概率也将加快,三季度应是整体债券发行高峰,但项目不足可能仍是潜在隐忧。除政府债券发行外,相关配套融资仍是重点,上半年城投债净融资为-1702亿,是近年来首次负增长,除专项债发行偏慢导致配套融资减少外,债务化解压力加大也可能是制约城投平台融资的重要因素。往后看,仍需紧盯城投融资的改善情况,是影响财政发力效果的重要变量。此外,水泥、沥青、挖掘机等实物工作量指标仍是跟踪重点。

此外,年内土地财政可能面临“量价齐跌”,中性情形下土地出让收入缺口可能在6000-9000亿左右。目前来看,房地产销售仍然偏弱,单月销售面积负增幅度仍在-15%以上,后续基数略有走低,但整体可能仍然延续负增,将拖累开发商拿地。同时,截至7月中旬百城土地成交溢价率均值仅3.61%,较去年均值的4.32%进一步回落。中性情形下,按照当前增速线性外推,全年土地出让收入增速在-10%至-15%,对应全年土地出让收入在4.9万亿-5.2万亿,相较年初预算收入的缺口可能在6000-9000亿左右。土地出让收入的回落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对于一般财政,土地出让收入中约有15%调入一般财政,这一缺口可能需要通过盘活国有资产等手段进行补充;二是对于稳增长,土地出让收入中约有10%-20%用于基建相关领域,可能影响稳增长效果。
4、促改革:三中全会是新起点,关注财税、要素市场化等制度性改革
总体看,中央委员全体会议是把脉中央中长期施政风向的关键节点。每届中央委员全体会议一般每年召开1次、5年共7次,主题大体固定,围绕人事任命、机构改革、深化改革、党建、法治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为下一次党代会准备等。

具体看,三中全会大多围绕“改革”、召开之年也可谓改革之年,各项体制机制改革贯穿全年,且每10年大多会部署综合性、全局性改革,所定改革任务将贯穿后续5-10年。典型如2013十八届三中、2003年十六届三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分别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面深化改革。6.27政治局会议已明确,二十届三中全会将继续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划定2035年改革总目标,指向本次改革方案也将至少大体确定了此后10年左右改革的总方向和细则。

前瞻看,关于本次三中全会,我们有以下几点预判:

预判一:本次三中全会应属推迟召开,对应去年以来处改革谋划期,中央关于改革的相关讨论明显增多,包括五次深改委会议、总书记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政协专题议政会议等均聚焦改革,提及的重点领域改革应是三中全会的重要参考,其中:

1)6.27政治局会议,除了决定召开时间,也披露了审议文件及《决定》、改革总目标、改革遵循的大体原则,重点关注改革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五大关系。

2)6.4政协专题议政会议,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设置了7大专题,分别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应也是后续相关改革可能的方向。

3)5.23总书记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本次为第三次,均旨在激发企业活力、提振信心,不同点在于本次座谈会重点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深改委会议较重合,包括电力体制改革、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外资企业营商环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

4)五次深改委会议,重点在于重大改革任务攻坚克难,突出激发活力、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素市场化改革、保障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等。

预判二:相较于10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本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看点可能包括:新质生产力、强科技、绿色转型、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央地关系&缩小贫富差距)、统一大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化、国企和民企关系、国企改革等等。

1)经济体制改革:新一轮国企改革+激发民企和外资活力。一是新一轮国企改革,除了继续推动国企效率提升外,应会更为重视国企服务国家战略、培育新质生产力,尤其是兼顾发展与安全、产业升级、民生服务等;二是鼓励民企和外企发展,从2023年系列政策看,应会从公平竞争、政策支持、法治保障、社会氛围营造等方面入手。

2)科技体制改革:新型举国体制攻克科技+加强基础研究。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更为强调核心技术攻关、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策支持与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并举等。其中,体制机制改革应指多元资金投入体制、人才培养和遴选体制、成果应用转化机制、薪酬和激励机制等,也需加强财政金融等总量政策支持。

3)财税体制改革:保障地方平稳运行+地方债风险破局。一是保障地方平稳运行,尤其是在当前地产下行、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且短期难逆转背景下,应强调加快完善地方税体系、继续适度调整央地事权和支出责任,且稳定宏观税负要求下,加快消费税部分税目后移征收环节、并下划地方更为妥当;二是地方化债,应会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两大长效化债机制进行讨论。此外,考虑到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双碳战略,应也会继续推进个人所得税、资源税改革。

4)城乡融合体制: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要素流动。新型城镇化和三农一直是每年工作的重点,后续新型城镇化突破口应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此外,继续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粮食安全(种业+农业装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

5)社会体制改革,当前重点在生育支持、促进就业、收入分配,分别对应人口负增长、失业率攀升和居民收入预期不稳等问题,需要新举措。

6)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关键在于要素市场化改革,畅通人才、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尤其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基础制度建设,以及土地自由流转。

7)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制度型开放+扩大市场准入。二十大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列为未来5年发展目标之一,也应会是此次开放领域改革的总体方向。其中,核心在于制度型开放,重点在于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领域,包括公平竞争、反垄断、知识产权保护、持续扩大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

8)其他可关注:反腐,从2023年系列动作来看,应会继续强调反腐体制机制创新和保障,具体领域可参考中纪委二次全会,“深化整治金融、国有企业、政法、粮食购销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

短期看,本次三中全会有3个重要的学习材料:1)会议公报,应会在7.18闭幕当天发布;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总书记关于《决定》的说明,按惯例在会后一周内发布,即后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同步发布的说明则阐释关于全会起草过程、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重点问题、讨论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3)各部委“学习会”、可能的辅导读本,主要是各部委结合各自分工学习三中全会的会议、以及落实三中全会的部署会议等;此外,按惯例,会后也有可能会发布三中全会的辅导读本(主要领导和各部委围绕各自领域的文章)。
二、基本面:国内经济继续磨底,内需不足仍是核心约束,紧盯地产、出口、政策节奏
1、全球看,延续修复趋势、但动能依然偏弱,美国有望软着陆
从景气指标看,全球经济已恢复中性水平,制造业仍有修复空间。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PMI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上行,目前制造业PMI已连续6个月处在荣枯线以上,服务业PMI已连续17个月处在荣枯线以上。OECD综合领先指标自2023年初以来持续上行,目前已连续2个月高于100。从各指标的绝对值来看,全球制造业PMI、服务业PMI、OECD综合领先指标分别处在2010年来39%、48%、56%的历史分位,反映出全球经济景气度目前已恢复至中性水平,依然呈现出服务业强、制造业弱的特征;鉴于制造业PMI绝对水平依然较低,后续仍有进一步修复的空间。

分区域看,新兴市场表现最好,美国其次,欧洲较弱但回升幅度较大。截至6月,美国、欧元区、新兴市场制造业PMI分别为48.5%、45.8%、52.1%,新兴市场制造业PMI已连续17个月处在荣枯线以上,且表现为持续回升的态势,明显强于美国和欧洲。美国制造业PMI绝对值虽高于欧元区,但回升趋势并不明显;相比之下,欧元区PMI自低点的回升幅度更大,这使得“美强欧弱”的格局有所弱化。

受制于高利率滞后影响以及消费动能放缓,年内全球制造业复苏动能依然偏弱。在年度海外策略报告中我们曾指出,历史上看,美联储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通常会滞后一年左右,欧央行则通常滞后8个月左右。而本轮美联储最后一次加息是在2023年7月,欧央行是在2023年9月,随后利率始终维持高位,这意味着下半年海外经济仍将面临加息的滞后影响,尤其是对利率敏感度较高的制造业。

此外,从库存周期的角度看,美国本轮补库偏弱。虽然美国实际库存同比自2024年初以来有所回升,但仍处负区间,且实际库存绝对值仍延续回落,反映出本轮美国补库动能较弱,这与我们此前的判断相符。背后的原因在于,美国居民超额储蓄已于2023年底完全耗尽,并且由于通胀依然偏高,居民实际收入增速保持低位,导致消费动能有所减弱,进而抑制了补库需求。库存周期的弱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全球制造业复苏。

美国劳动力市场韧性仍强,“软着陆”仍是基准情景。目前美国劳动参与率已接近疫情前的水平,并且呈现出止涨企稳的迹象,反映出劳动力供给基本达峰;与此同时,职位空缺仍略高于疫情前,并且处在历史高位,反映出劳动力需求依然较强。前期报告中我们曾多次指出,美国失业率上升、但新增非农就业维持高位,背后反映的是非法移民对本土居民的就业挤出效应,非农比失业率更能反映真实就业状况。综合看,目前美国劳动力市场仍是处在从过热逐渐回归中性的过程,尚未出现实质性恶化,而就业的良好表现也将支撑美国经济保持韧性。

作为参照,彭博调查的美国经济1年内衰退概率,已从2023年中的高点65%降至目前的30%;不论市场机构还是美联储、世界银行、IMF等官方机构,对2024年美国实际GDP同比的预测均在2%以上,单个季度的环比折年率预测均在1.6%以上。这反映出,至少2024年内美国经济大概率可以实现软着陆。
2、国内看,实际下行压力不小,可能延续外强内弱、供需分化
回顾上半年,我国经济整体呈现“外强内弱、供强需弱”的特征,节奏上先升后降:

>整体看,2023Q4、2024Q1、2024Q2的GDP增速分别为5.2%、5.3%、4.7%;2023Q4、2024Q1的制造业PMI中枢分别为49.3%、49.7%,5-6月降至49.5%,都指向经济在一季度先小幅回升,二季度再度走弱。

>结构看,1-6月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零、出口的累计同比分别为6.0%、3.9%、3.7%、3.6%,供给明显强于需求,需求不足的问题凸显。

>原因看,政策发力节奏放缓(未降准降息、专项债发行使用偏慢等),居民信心不足制约消费、地产复苏等,应是二季度经济放缓的主拖累。

展望下半年,政策难有强刺激、中央加杠杆应会偏克制,我国经济大概率继续磨底,内需不足仍是核心约束。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复苏速度整体偏慢、常有波折,本质还是我国处于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旧动能逐步退潮,但新经济占比仍低,至今尚未找到地产之外的下一个“顶梁柱”,同时,人口、债务、地缘博弈等中长期约束又变得短期化、显性化。另一方面,根据前文分析,考虑到“固本培元、不下猛药”和“不搞大水漫灌”的大原则,下半年强刺激政策的可能性不高(除非发生较大的风险事件),也可能会更为突出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据此看,在政策外生干预力度较小,主要依靠经济内生修复的情况下,消费、地产等内需预计仍然偏弱,整体经济可能延续缓慢修复。
3、节奏看,同比增速小降,环比边际好转,GDP目标应能实现
同比看,预计下半年随着基数提升,GDP同比增速可能小降。综合供需端分析和基数效应,预计:2024全年GDP实际增速5%左右,Q3-Q4当季增速分别为4.9%、5.0%,对应累计增速为4.9%、5.0%。通胀温和回升,全年平减指数同比可能在-0.3%左右,2024年名义GDP增速4.7%左右。
环比看,二季度走弱主因投资拖累,下半年政策落地、出口偏强可能推动经济边际好转。

上半年,一季度GDP 季调环比1.5%;二季度GDP环比降至0.7%,从供需分项来看,主要是投资端明显走弱,二季度固投平均季调环比0.1%,较一季度的0.4%明显走低,背后应是政策发力节奏放缓、地产景气继续下行等因素。

下半年,在政策放松、内生修复支持下,消费、地产可能走稳,经济上行力量主要有二:

>政策落地加快。1-6月专项债发行额度仅有38%左右,明显低于往年平均水平,下半年专项债发行可能加快;特别国债5-11月也将陆续发行使用;随着美联储降息打开货币政策空间,我国存在进一步降准降息的可能。

>出口继续偏强。二季度全球综合PMI为53.0%,较一季度提升0.93个百分点,延续扩张势头,指向海外经济仍然趋于复苏,有望支撑我国出口仍然偏强。
4、结构看,消费、地产仍偏弱、出口续升,基建可能小幅反弹
消费:低位震荡,财富缩水是主要制约,亟需加大对居民支持

上半年,消费低位震荡、低于预期。1-6月社零同比增速3.7%,平均季调环比增速0.06%,低于2019年同期的0.66%,也低于2023年Q4的0.25%,指向消费边际上有所走弱。这与年初市场预期的全年消费趋于复苏差距较大。

分项看,上半年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用品、烟酒消费增速较高,文化办公用品、建材、汽车等消费增速较低。

下半年,消费可能延续低位震荡,主因收入恢复速度低于预期、消费倾向有回落可能。

一方面,收入恢复速度低于预期。居民收入增速与名义GDP增速走势接近,受制于价格修复不及预期、名义GDP增速仍在下行,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速5.4%,较2023年的6.3%小幅回落。后续名义GDP增速预计小幅提升,收入增速可能随之缓慢恢复。

另一方面,消费倾向有回落可能。结合我们此前报告《从日本股市楼市大涨,看我国消费前景》的分析,房价持续下跌、财富缩水,对居民消费倾向的压制可能延续。且随着房价跌幅继续扩大,负面影响也将提升,消费倾向存在回落的可能。

居民部门存在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应加大对居民端的直接支持。地产下行对消费产生持续制约,靠居民部门自身修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有发生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风险。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实施个人所得税减税、发放消费券、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措施,加大对居民端的直接支持,提振居民收入预期和信心,推动居民资产负债表尽快修复。

地产投资:“以价换量”特征明显,政策脉冲过后可能重回低位

上半年,地产景气再度探底,新一轮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

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19%,地产投资同比-10.1%,跌幅较2023年的-8.5%、-9.6%进一步扩大,6月70城二手房价格同比-7.9%,跌幅较前值进一步扩大,指向地产景气再度探底。倒逼5.17央行等多部门出台新一轮地产政策组合拳(具体请参考《对本轮地产组合拳的5点理解》)。

地产政策出台后,6月30城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19.5%,较5月跌幅收窄,指向地产销售有所好转,但6月二手房挂牌价指数继续回落,指向“以价换量”特征明显。此外,高频数据显示,5.17新一轮地产组合拳以来,地产销售已连续近6周环比强于季节性,“遗憾”的是,7月以来的近半月环比首次超季节性回落、同比也再度走弱。

下半年,短暂回升后,地产景气可能重回低位震荡,地产政策有望进一步出台。如我们此前报告《对本轮地产组合拳的5点理解》的分析:1)需求端,考虑到当前居民收入预期、房价预期、购房意愿持续下降的大环境,即使信贷约束放松、居民可能仍难大幅加杠杆买房。2)供给端,存量房收储政策进一步发力面临两大核心约束,一是所需资金规模过大,二是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预计短期仍是以因城施策为主。

基建投资:政策落地节奏是关键,下半年可能小幅反弹

上半年,专项债发行较慢,拖累基建增速回落。1-6月广义基建投资同比7.7%,增速较1-2月的9.0%持续回落,其中5月当月同比跌至3.8%,为近年来低位。基建增速明显放缓,可能与专项债发行使用较慢有关,1-5月地方专项债发行额累计同比-17.1%。

下半年,预计专项债、特别国债节奏加快,推动基建小幅反弹,但实物工作量可能仍低。

一方面,从往年经验看,专项债大部分会在9-10月发行完毕,叠加特别国债于5-11月陆续发行落地,预计将推动下半年基建小幅反弹。

但另一方面,从沥青开工率、水泥发运率等指标来看,基建投资的实物工作量落地情况仍然不佳,可能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监管严格、土地财政收入下滑严重、缺乏合适项目等因素有关。在上述因素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下半年可能延续。

制造业投资:利好和利空因素并存,预计高位小幅放缓

上半年,制造业投资维持高位。1-6月制造业投资同比9.5%,较2023年的6.5%进一步提升,背后是全球经济趋于复苏、我国出口反弹的带动,以及我国实行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支持。

下半年,制造业投资可能小幅放缓。一方面,出口进一步修复、政策支持有望继续带动制造业维持较高景气。但内需低迷、产能利用率回落将制约制造业投资进一步上行空间。

生产与库存:工业生产保持高增,库存回升面临波折
工业生产可能保持高增。年内随着海外经济复苏,出口增速有望反弹;叠加国内经济修复,预计共同带动工业生产增速保持较高水平。

库存回升之路可能仍将面临波折。从PPI、企业营收等领先指标看,库存周期预计将逐步回升;但从商品房销售面积对库存的领先性来看,库存周期可能仍将维持低位,核心仍是内需疲弱,对库存回升的支撑力度不足。本轮库存回升可能更多是价格跌幅收窄带来的名义回升,以及供给大于需求导致的被动回升。

出口:预计延续修复、但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关注航运价格、贸易环境的扰动

1)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明显回暖,发达市场拖累明显减轻,新兴市场有较强拉动

年初以来,全球制造业复苏推动我国进出口回暖。今年年初,全球制造业PMI强势反弹至荣枯线上,结束了长达16个月的收缩;全球制造业进入新一轮复苏周期,推动我国进出口回暖:1-6月,我国进口、出口金额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2.0%、3.6%,较去年下半年提升6.0、9.4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由拖累转为拉动:2024Q1净出口拉动GDP 0.8个百分点,2023Q3、Q4分别拖累GDP -1.0、-0.2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发达经济体对我国出口拖累明显减轻;对新兴市场出口主要由东盟和拉美带动。今年1-5月,发达经济体仍小幅拖累我国出口0.3个百分点,但拖累程度较去年下半年明显减轻;其中,对美国、欧盟出口增速分别回升至0.2%、-3.9%,对我国出口的拖累各减轻1.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合计拉动我国出口2.9个百分点,其中东盟、拉美出口增速分别回升至9.7%、10.2%,分别拉动我国出口1.5、0.7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国防军工、有色、汽车、家电、机械设备等行业出口涨幅居前。今年1-5月,国防军工出口大增60.2%,主因国际航运价格上涨、海运运力不足,对欧盟、香港和非洲的船舶出口增加;有色金属出口增长13.3%,其中对香港出口增速达76.3%,与贵金属跨市场套利有关,其他地区拉动较大的则主要是铜铝等工业金属出口;汽车出口增长12.0%,拉丁美洲和中西亚是最主要的增量市场,与中国电动车在上述地区市占率提升、以及对巴西抢出口有关;家电、机械设备出口增长主要由东盟、拉美带动,反映制造业强劲反弹下的高补库需求。

2)下半年出口预计延续修复,但修复动能偏缓;全年出口同比增速预计3%-5%,重点关注航运价格和“抢出口”对出口的扰动

基准情形下,下半年出口将延续修复,主因有三:

>主要国家金融条件放松+全球供应链重塑带动全球制造业景气向上。短期看,全球制造业目前处在上行周期,下半年多数经济体将陆续开始降息,带动全球金融条件进一步宽松、耐用品需求修复,全球制造业有望延续复苏趋势;中期看,美国、欧元区、巴西等地区先后启动了工业支持计划,全球再工业化浪潮或将持续推动制造业景气向上。

>海外开启主动补库。制造业PMI是库存的领先指标,制造业的持续修复将推动厂商由被动去库过渡为主动补库,进一步放大贸易需求。今年2-4月美国实际库存持续小幅回升,一季度欧盟库存变动对GDP的拖累明显减轻,下半年欧美有望共振补库。

>价格拖累继续减轻。经验看,出口价格与PPI呈正相关关系,下半年PPI降幅有望继续小幅收窄,带动价格对出口的拖累减轻。

三大因素将压制本轮出口修复弹性:>美国补库强度可能较低:目前美国尚未开始降息,高利率环境提高了补库成本;4月美国实际库销比处于历史的96.9%分位,近三年实际库销比未有明显下降,企业补库意愿偏弱。>价格回升速度可能较慢:去年二季度起,我国出口价格同比开始持续大幅低于全球出口价格,“以价换量”在今年仍未有明显改善:以电子出口为例,全球半导体周期上行对我国电子出口的拉动作用低于韩国和越南。>贸易摩擦频发:下半年,美国、欧盟、巴西等国将陆续提高自华进口关税,主要针对电动汽车等产品,印尼也表示将提高对华关税,可能对我国出口形成拖累。

整体看,全年出口同比增速预计大致在3%-5%,需关注航运价格和抢出口对出口节奏的扰动。1-6月,我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速为3.6%,下半年整体低基数将推高出口同比读数:按1-6月的两年复合增速推算,全年出口增速约为4.9%;按环比季节性推算,全年出口增速约为8.1%,考虑到下半年出口修复弹性可能偏弱,预计全年出口增速在3%-5%。

3)结构看,新兴>发达,船舶、家具、家电>汽车、电子、纺服、化工、轻工>其他

分地区看,下半年出口可能延续“新兴强、发达弱”的格局。基准情形下,下半年新兴市场经济仍会维持高景气,对东盟、中西亚、拉美全年出口增速可能达到10%以上;发达经济体制造业修复斜率具有不确定性,对美国、欧盟全年出口增速预计小幅转正。
分行业看,下半年出口景气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船舶、家具、家电;第二梯队包括汽车、电子、纺服、化工、其他轻工制品等;农林牧渔、钢铁、建材、电力设备等出口表现可能较差。

具体可从四个维度分析:>上半年出口增速较高且主要由新兴市场拉动的行业(见图表52):汽车、家电、机械等行业上半年出口增速高于整体,且新兴市场拉动作用较强,下半年有望延续景气;>美国补库弹性:选取美国对我国进口依赖度较高、目前处于主动补库阶段且库存所处历史分位较低的行业,后续补库预计会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拉动,具体包括家具、电子、纺服、化工等行业。>出口价格修复弹性:石油石化、化纤、有色金属、化工、家具等行业出口价格反弹幅度相对较大,电气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出口价格偏低;>其他扰动因素:航运价格高企利好船舶出口,贸易摩擦影响汽车出口。
三、流动性:物价低位小升,利率震荡偏下行,人民币走稳,美联储降息节奏很关键
1、海外:美国通胀压力缓解、年内大概率降息、9月可能首降,紧盯节奏
美国通胀压力已出现边际缓解,对降息的掣肘将逐步减轻。年初时,我们曾提示过美国面临二次通胀风险,上半年美国通胀频频超预期印证了我们的判断。不过5月、6月的数据显示,美国通胀压力出现边际缓解,表现为CPI和核心CPI环比折年率明显回落,同时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物价指数也有所回落。根据我们最新测算,2024Q1-Q4的CPI同比均值分别为3.2%、3.2%、2.8%、2.7%左右,核心CPI同比分别为3.8%、3.3%、3.3%、3.2%左右。因此,年内CPI同比仍有小幅下降空间,但核心CPI同比则基本走平,主要由于低基数的原因。

前期报告中我们曾指出,美联储历次开启降息时,对应的CPI和核心CPI同比平均值为略低于3.5%,目前的数据已经满足这一条件,而后续大概率将继续满足。因此,如果后续美国通胀不再出现明显反弹,则对于美联储降息的掣肘将逐步减轻。

美联储担忧的是通胀长期化,因此政策仍将维持限制性水平,短期内降息节奏不会太快。根据前文分析,目前美国通胀读数已经初步满足降息门槛,但后续回落依然较为缓慢,叠加美国经济和就业韧性仍强,美联储担心过快降息会导致中长期通胀预期失控。我们认为,美联储即便启动降息,节奏也不会太快,政策仍将维持在限制性水平,而衡量限制性可以通过观察实际政策利率(联邦基金利率-CPI同比)。

自2023年7月美联储最后一次加息以来,美国实际政策利率处在2%附近保持稳定,鲍威尔多次表示政策已经具备足够限制性,因此2%的实际政策利率可能是美联储希望保持的水平。往后看,美联储降息节奏可能和通胀回落节奏基本保持一致,即实际政策利率将继续维持在2%附近。根据我们测算,年底时美国CPI同比可能相较当前水平再下降0.3-0.5%,这意味着美联储年内实施1-2次降息是合理情景。

截至7月中旬,市场对年内美、欧、日央行的利率预期如下:

>美联储:9月首次降息、年内降息2次的概率均为100%,有40%左右的概率降3次;

>欧央行:6月已降息25bp,9月第二次降的概率90%,12月第三次降的概率80%;

>日央行:3月已加息10bp,9月第二次加的概率90%,12月第三次加的概率90%。

从历史走势看,5月以来,市场对美、欧、日央行的政策预期基本保持稳定,对美联储年内降息次数的预期始终在1-2次之间波动,这与我们前文的分析相一致。因此,目前市场对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均处在中性区间,后续可能根据数据进行反复波动,但上调和下调的空间均不大,对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
2、物价:中国CPI、PPI有望低位小升,实际可能低于预期,有三关注点
回顾2024年上半年,CPI、PPI走势均低于此前预期,需求不足仍是核心约束。其中:

CPI方面:2024年1-6月CPI中枢约为0.13%,显著低于2023年底预期的1.4%。归因看,主要拖累在于:1)消费修复不及预期导致核心CPI、CPI服务分项偏弱,2023年底市场预期2024年社零消费可能延续温和、自然修复,但是1-5月社零累计同比增速仅4.1%,显著弱于此前预期;因此,1-6月核心CPI、CPI服务分项同比分别仅为0.7%、0.9%,均在2013年有数据以来偏低水平。2)房价下跌导致房租有所回落,按照模型测算,房租占CPI的权重约为17%左右,是CPI中占比最大的分项。其中,1-6月房租同比-0.03%,仍在有数据以来低位,也是CPI的重要拖累。

PPI方面:2024年1-6月PPI中枢约为-2.1%,同样显著低于2023年底预期的0.2%。归因看,主要拖累在于:1)国内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低于预期,包括钢铁、水泥等价格在1-6月续创同期新低,背后反映的仍是地产超预期下行、基建实物工作量持续偏弱的影响;按照模型测算,上述行业占PPI的权重约为14.0%;2)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持续下跌,主要包括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尤其是新能源相关行业)、电子通信等,按照模型测算,上述行业占PPI的权重约为25.5%。

展望2024下半年,由于基数回落, CPI、PPI读数预计都将有所改善,然而由于经济内生驱动仍然不足,CPI、PPI大概率持续偏弱,尤其是如果国内地产、消费持续偏弱,CPI、PPI均有可能再度低于预期。其中:

CPI方面:基准情形下,2024下半年中枢约为0.8%,Q3、Q4分别为0.5%、1.1%,对应全年中枢约为0.5%左右。归因看,基数回落应是主要支撑,此外,还需关注:1)

收入预期下降、就业环境偏弱、财富缩水背景下,居民消费预计仍有约束,预计核心CPI和CPI服务分项可能持续偏弱;2)鉴于房价持续下跌,房租仍有存在下行空间。历史上看,CPI房租跟房价走势基本一致,当前房价仍在下行、且短期并未出现明显企稳迹象,意味着后续房租大概率仍将偏弱运行;3)由于2023年7月之后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加快,按照猪周期推演,预计2024下半年生猪出栏可能延续回落,猪肉价格预计仍有韧性。但是,考虑到本轮生猪去化并不充分、规模化养殖熨平周期,预计猪肉价格上行空间也相对有限。因此,综合看:导致2024上半年CPI低于预期的两大因素可能在年内难以出现明显改观,排除基数因素,CPI可能仍然偏弱。

其中,核心CPI方面:基准情形下,2024下半年中枢约为0.5%,Q3、Q4分别为0.4%、0.7%(2024上半年约为0.7%),对应全年约为0.6%左右。

PPI方面:基准情形下,2024下半年中枢约为-0.6%,Q3、Q4分别为-0.6%、-0.5%,对应全年中枢约为-1.3%左右。归因看,除基数回落外,影响因素有三:1)全球定价的大宗商品:包括原油、铜等,其中:原油:考虑海外经济仍有韧性、季节性等因素,预计国际油价可能先涨后跌;铜:考虑铜矿供给约束仍存、新兴行业用铜需求偏强、美元趋于回落等因素,预计后续铜价仍然易涨难跌。2)国内定价的大宗商品:钢铁、水泥等,鉴于当前地产仍在下行、基建实物工作量并未明显改善,钢铁、水泥等国内定价的大宗价格预计仍会维持偏低水平;3)产能过剩相关行业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等,当前产能过剩问题仍存,预计相关产品价格仍趋下行。因此,综合上述3方面因素,导致2024上半年低于预期的两大因素并未明显改善,如果排除基数因素,工业产品价格预计仍将维持偏弱水平。

此外,关于国内物价,我们认为有3点值得重点关注和讨论:

1)物价中长期走势判断:如果着眼未来1-2年的维度,考虑当前地产持续下行、债务压力、基建实物工作量偏低、逆全球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以及居民、企业预期偏弱等情况,预计1-2年国内物价中枢持续偏低的概率更大。相对历史而言,CPI中枢持续走低、波动持续收窄,历史上并无太好的可类比的时间段;PPI则相对类似2012-2014年的情况。具体看,供、需两端的逻辑如下:

第一、需求端看:一方面,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大概率继续逐步下台阶,意味着整体物价水平中枢应会逐步下移;另一方面,当前经济结构变化同样可能导致总需求下降、物价中枢下移,包括:房地产超预期下行之后,我国暂无典型的支柱产业;地方债务高企、地方政府考核多元化,基建实物工作量偏低;逆全球化趋势可能导致出口受限等。

第二、供给端看: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生猪规模化养殖化,导致生猪养殖行业稳定性提升,猪周期可能进一步平坦化,猪肉价格对于CPI的影响可能弱化,进而导致CPI的波动可能弱化。二是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相对严重,可能对PPI形成拖累,典型行业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等,尤其是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如果后续贸易环境恶化,国内可能难以消纳当前产能。

相对而言,市场更加关注PPI的中期走势,如果综合考虑后续贸易环境变化、地产下行、基建实物工作量、国际大宗价格等因素,PPI后续走势大致存在如下3种情形:

悲观情形:基本假设包括:美国2024下半年和2025年继续加征关税,出口明显回落;进一步“松地产”之后,地产下行趋势并未改善;基建实物工作量延续偏低;巴以等地缘冲突妥善解决,原油等大宗价格明显回落。这种情形下,2024年、2025年PPI中枢预计分别为-1.3%、-0.6%;趋势上,到2025年底,PPI当月同比可能都无法实现转正。

中性情形:基本假设包括:美国2024下半年和2025年继续加征关税,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可控;进一步“松地产”之后,地产下行趋势延缓;地方“努力干活”,专项债等发行加快,基建实物工作量加快形成;巴以等地缘政治冲突延续,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这种情形下,2024年、2025年PPI中枢可能分别为-1.1%、0.6%左右;趋势上,PPI当月同比在2024下半年维持小幅负增、但幅度有限,2025上半年PPI有望实现趋势性转正、幅度可能在0%-1%之间。

乐观情形:基本假设包括:拜登继续当选总统,对华不再进一步加征关税,出口维持偏高水平,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等产能过剩问题得到消纳;进一步“松地产”之后,地产销售、投资企稳;地方“努力干活”,专项债等发行加快,基建实物工作量加快形成,“三大工程”加快落地;巴以等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升温,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国内绿色低碳相关政策超预期推进。这种情形下,2024年、2025年PPI中枢可能分别为-0.9%、1.5%;趋势上,PPI当月同比在2024年7月左右即能小幅转正,后续逐步抬升,2025全年基本都保持在1%-2%之间。

倾向于认为:5.17“松地产”之后,有望延缓地产的下行、但全国层面政策效果可能弱于预期;基建实物工作量形成仍有约束;巴以等地缘政治冲突短期妥善解决的可能偏低;美国、加拿大等对华加征关税的概率不低。因此,后续PPI实际走势可能介于悲观情形和中性情形之间、可能更偏向中性情形,乐观情形出现概率偏低。

2)GDP平减指数的判断:按照CPI中枢0.5%、PPI中枢-1.3%测算,2024年GDP平减指数预计仍会小幅负增;换言之,2024全年名义GDP增速可能仍会小幅低于实际GDP增速。具体看,2024Q1 GDP平减指数当季同比约为-1.07%,按照模型测算,全年约为-0.3%左右。换言之,如果全年实际GDP同比约为5.0%左右,那么名义GDP增速预计约为4.7%左右。

3)工业企业盈利的影响:PPI读数回升有望持续提振工业企业盈利,同样也会进一步确认补库趋势。按照“利润=营收*利润率”的分析框架,工业企业营收可拆分成量(工业增加值)、价(PPI)两个维度,利润率也跟PPI直接相关。因此,2024下半年PPI读数回升,对于工业企业盈利读数应会有所提振。此外,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速也跟PPI正相关,随着PPI读数回升,2024下半年库存的回升趋势应该也会进一步确认,但考虑需求仍然不足、预期仍弱等因素,预期补库仍将偏弱。
3、利率:美债收益率震荡为主、上下空间有限,中债收益率震荡偏下行
(1)美国:美债收益率以震荡为主,上下空间均有限

美债收益率主要受经济、通胀、货币政策三方面因素影响,分别分析如下:

>经济方面:根据前文分析,下半年美国经济仍将保持韧性,但上行动能依然偏弱,对美债收益率的影响更多体现为托底作用,难以形成大幅上行的驱动;

>通胀方面:根据我们测算,下半年美国CPI同比将延续小幅回落,核心CPI同比基本走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美债收益率下行,但力度较为有限;

>货币政策方面:目前1Y美债收益率在5.0%左右,反映出已经price-in了1-2次降息。考虑到年内美联储降息超过2次以及完全不降息的可能性均较低,因此若最终降息次数为1次或2次,则对美债收益率的影响较为有限。

综合看,下半年美债收益率上行或下行的驱动均不显著,大概率以震荡为主,难以出现趋势性走势,预计10Y美债收益率的主要运行区间在4.0-4.6%。

(2)中国:利率可能整体震荡偏下行,短期可能调整压力

回顾上半年,我国利率震荡下行、债券市场走出一波牛市,归因看,本质还是内需不足、物价低位,叠加调降存款利率、暂停银行手工补息、政府债券发行偏慢等因素影响,“资产荒”愈演愈烈。

今年上半年,利率市场整体震荡下行,主要分为2个阶段:年初-4月中旬,利率快速下行,从年初的2.56%单边下行至4月中旬低点的2.22%附近,下行幅度超30BP。这一阶段中利率快速下行,本质是多因素影响下的债券供需错配,一是年初以来政府债券供给持续偏慢,导致债券供给不足,同时作为配套融资、城投债也出现负增,进一步加大了债券供给缺口;二是地产在前期政策刺激下未有明显改善,相关融资仍然偏弱,债券配置需求增强;三是调降存款利率、暂停银行手工补息后,出现存款搬家,进一步推动了机构的配置需求。4月下旬至今,利率从单边下行转向震荡,一方面4月以来央行多次提及长债风险,并在5.17《金融时报》发文指出“2.5%至3%可能是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合理区间”;另一方面,5月中旬以来,稳地产政策加码,同时对政府债券供给担忧有所升温。但事后看,政府债券发行未有明显加快,稳地产效果有限,央行这一阶段仍以引导预期为主、未有实质操作,机构欠配压力仍存,因此利率整体也未出现上行,仍以震荡为主。

展望下半年,新旧动能切换的大背景仍未发生变化,“资产荒”的格局可能延续、机构配置压力仍存,预计利率可能整体仍震荡偏下行。需要注意的是,7月以来央行决定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创设临时正逆回购,将加大债券利率短期调整压力。

>基本面看(“经济好不好”):如前所述,当前我国地产、基建等旧动能逐步退潮,科技、消费等新动能逐步兴起,但占比仍低;还没找到地产之外的下一个“顶梁柱”。从当前政策基调看,中央定力仍强,坚持固本培元,政策更多是托底而非刺激。在政策外生干预力度较小,主要依靠经济内生修复的情况下,年内消费、地产等内需预计仍然偏弱,整体经济可能延续缓慢修复,对利率影响偏中性。

>通胀面看(“通胀高不高”):如前所述,上半年CPI偏弱,主因收入预期下降、就业环境偏弱、财富缩水背景下,居民消费预计仍有约束,以及房价持续下跌,拖累房租。年内看,导致上半年CPI低于预期的两大因素可能在年内难以出现明显改观,排除基数因素,CPI可能仍然偏弱,对利率影响中性偏正面。

>政策面看(“货币紧不紧”):一方面,如前所述,当前经济仍然偏弱,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稳增长、稳信心、稳物价仍需货币政策保持宽松,我们预计下半年大概率会降息1-2次、降准1次;另一方面,央行近期决定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创设临时正逆回购,直接原因应是对利率走势从“喊话”引导预期转向“下场”实际操作,短期可能扰动债券利率。整体看,货币政策对利率影响中性偏正面。

配置面看(“长钱多不多”):资金端看,在存款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对于稳定收益资产的需求明显增加。4月底暂停银行手工补息后,4月单月债基净值增长超4600亿、货基净值增长超9400亿,反映存款搬家现象明显。鉴于银行负债端成本较大、潜在经济增速回落等因素,后续存款利率有望进一步调降。因此,居民存款搬家可能延续,保险等非银机构对于债券的配置需求也有望进一步增加,对利率影响偏正面。
4、汇率:美元震荡偏下行、但幅度不大,人民币震荡为主、波动区间小
前期报告中我们曾指出,美元指数主要受美欧经济和货币政策相对表现的影响。而由于欧洲经济更多依赖外需、美国经济更多依赖内需,在全球经济回暖的背景下,欧洲经济修复动能往往会强于美国,因此,中长期看美元指数是全球经济的反向指标。下半年看,全球经济有望延续温和复苏,“美强欧弱”的格局仍趋弱化,因此美元指数不具备持续上行的基础。不过,考虑到美欧货币政策预期均处在中性水平,同时欧洲政坛动荡以及地缘冲突依然存在,美元指数也难大幅下跌,更有可能是震荡偏下行。

人民币汇率方面,在美元指数震荡偏下行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有限;但由于中美利差仍处于深度倒挂状态,并且随着美国大选临近,中美关系可能边际趋紧,均会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压力。综合看,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大概率以震荡为主,升值或贬值的空间均不大。
四、中观面:关注3条线索——实物工作量、“抢出口”行业、央行购买国债
1、实物工作量何时升?
近年来实物工作量持续偏低,宏观和微观存在“温差”。这在投资端表现尤为明显,如统计局口径下的基建投资增速持续高增,2022年以来狭义基建投资增速均值7.1%左右,明显高于2019年的3.8%;而建筑施工相关的高频指标则持续偏低:2022年以来水泥发运率均值仅有38.6%,明显低于2019年的62.8%:国内挖掘机销量增速、开工小时数增速仅有-37.6%、-8.2%,远低于2019年的13.4%、-4.1%。

实物工作量为何偏低?是财务支出法的统计方式下,地产景气快速下行、隐债化解严格、地方财政压力大、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统计方式改变:近年来我国投资统计方法由形象进度法改为财务支出法,财政拨款下达项目后计入投资,但资金可能闲置、挪用,并未实际使用形成实物工作量。

2)地方政府存在资金挪用、结存未用的问题。背后是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财政压力较大,同时隐债化解仍严。

3)地产拖累能解释部分、不能解释全部。一是沥青等部分指标主要用于基建,受地产影响较小,但近年来仍持续处于低位。二是四大基建央企2022年以来的订单增速降至4%,明显低于同期基建增速,指向基建实物工作量确实偏低。

4)新老经济动能转换的解释力同样不足。发改委文章指出“未来新基建投资在基建投资中的占比将逐步提高至15%-20%左右”,新基建对实物工作量偏低的解释力有限。
实物工作量还是个有效指标吗?不一定“有效”,但对经济、投资仍“有意义”。一方面,近年来实物工作量指标和宏观经济数据明显背离,也即实物工作量对于测算GDP、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增加值等宏观指标有些“失效”。另一方面,对经济而言,沥青开工率、水泥发运率等实物工作量指标直接反映了所在传统行业的经营情况,间接反映了地产下行、地方财政对经济的拖累和政策落地效果。对投资而言,多种实物工作量指标对10年国债、沪深300等资产价格走势都有一定指示意义。
实物工作量何时能起来?需要地产拖累、隐债化解、财政压力等实质约束减轻,预示短期可能维持低位。如前文分析,近年来实物工作量偏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只有地产拖累减轻、隐债化解压力和地方财政压力缓解后,实物工作量指标才可能提升;考虑到新一轮地产组合拳可能较难实质扭转下行趋势,各种传统的实物工作量指标可能维持低位。中长期看,则需要寻找更多反映新经济的实物工作量指标,更全面的反映真实经济情况。
2、哪些行业“抢出口”?
参考前期报告《中美贸易摩擦:现状、趋势、影响》中的分析,参考2018年的经验,加征关税正式落地之前,存在明显的“抢出口”现象,比如最典型的是2018年6月和8月,分别在第一轮(340亿美元)、第三轮(2000亿美元)加征关税落地前1个月。往后看,如果后续特朗普在竞选中占据优势、甚至当选为新一届美国总统,可能也会出现类似的“抢出口”现象,预计2024Q4可能更加明显。本节则主要着眼于历史经验和当前现实情况,分析哪些行业或产品出现“抢出口”的概率更大。具体看,有如下规律:

1)时间上看,2018年“抢出口”主要集中在加征关税落地前1-2个月,按照经验推演,2024年四季度应是“抢出口”的重要窗口。具体看,2018年第1轮加征关税(List 1)在7月落地,5-6月相关产品出口明显增加;第2轮、第3轮加征关税(List 2、List 3)分别在8月、9月落地,7月和8月相关产品出口均明显增加。按照2024年美国大选的时间安排,9月将进行第二次总统辩论,之后选情将进一步明朗,2025年1月新任总统正式就职,如果特朗普当选,四季度应会有比较明显的“抢出口”现象。

2)“抢出口”产品的加征关税涉及的行业和产品基本一致,换言之,出口厂商并不会因为看到其他行业或者产品加征关税就预防性地“抢出口”;年内如果“抢出口”,建议需重点关注4大方向。参照2018年的经验,出现“抢出口”的产品跟加征关税涉及的行业一致,未加征关税的或者后加征关税的商品则并未出现明显的“抢出口”。因此,按照我们前期报告《中美贸易摩擦:现状、趋势、影响》中推演,如果特朗普当选总统,需要重点关注4大方向,同样也是年内“抢出口”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第一、高科技领域(通信、电子、计算机、机械设备、交运设备等相关行业);第二、对中国依赖度不高、且海外能够轻易找到替代厂商的领域(石油石化、国防军工、食品饮料、农林牧渔、钢铁、汽车、有色金属等相关行业);第三、前期豁免、但是当前环境明显变化不再可能继续豁免的行业(医药生物、新能源等相关行业);第四、美国制造业回流相关领域(电子、通信、机械设备、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等相关行业)。
3)参考2018年的经验,加征关税过程中,不同批次、或者同一批次、不同行业“抢出口”幅度存在差异,加征关税税率、美国相关产品库存等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具体看:

第一、不同批次看,第1轮加征关税(List 1,340亿美元)、第2轮加征关税(List 2,160亿美元)“抢出口”相对更加明显,第3轮加征关税(List 3,2000亿美元)、第4轮加征关税(List 4,1200亿美元)之后“抢出口”的幅度相对更低。可能的影响因素有二:一是前两轮加征关税税率更高;二是前两轮加征关税之后,相对更超预期、且无前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对预期的冲击更强;而到第3轮、第4轮加征关税期间,基于第1轮和第2轮的经验,加征关税对于预期的影响相对有所弱化。

第二、同一批次、不同行业看,第1轮加征关税:医药生物、汽车、基础化工、国防军工、电子等“抢出口”最为明显,其次是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等,通信行业基本没有“抢出口”;第2轮加征关税:汽车、基础化工、电子、石油化工等“抢出口”最为明显,其次是电力设备、机械设备、通信,建筑材料基本没有“抢出口”;第3轮加征关税:通信、家用电器、机械设备、计算机、农林牧渔、食品饮料、美容护理等“抢出口”最为明显,其次是医药生物、基础化工、电子、电力设备、建筑材料、有色金属、纺织服饰;汽车、国防军工、石油化工、钢铁、煤炭、轻工制造等基本没有“抢出口”;第4轮加征关税:汽车、国防军工、电力设备、有色金属、纺织服饰等“抢出口”最为明显,其次是通信、基础化工、建筑材料、农林牧渔、美容护理、轻工制造等;家电、机械设备、电子、石油化工、计算机、食品饮料、钢铁等基本没有“抢出口”。

此外,同一批次、不同行业“抢出口”幅度存在差异,美国相关产品库存是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具体看,美国库存水平越高,可能会制约“抢出口”的幅度;库存水平越低,“抢出口”相对更加明显;但是,由于美国产成品库存行业划分不同,这一规律并非严格一一对应、且到第3轮、第4轮加征关税时这一规律有所弱化。比如,最为典型的是:第1轮加征关税涉及的产品中,医药生物、汽车、电子(电脑和其他电子产品)等库存偏低,“抢出口”相对更明显;机械设备、家用电器等库存相对更高,“抢出口”相对偏低;第2轮加征关税涉及的产品基本也有类似规律;但到第3轮、第4轮加征关税中,这一规律有所弱化。
此外,除了上述规律,也应明确:“抢出口”可能阶段性抬升出口读数,如果后续真的是特朗普上台,中国对美出口中长期承压的可能性偏大。
3、央行买国债的影响
年初以来,央行、财政部多次提及“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引发市场关注。关于央行下场购买国债,最早是在2023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表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今年以来,相关讨论继续增加,4.12央行在金融时报发文表示“未来央行可能将买卖国债纳入政策工具储备,丰富流动性管理工具箱”,4.23财政部在人民日报发文指出,将“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4.23央行也发文表示“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回顾看,我国央行下场买债并非史无前例,2000年以来已有过两轮集中购买,目前国债在央行资产端占比不高、大概在3.5%左右。具体来看:第一轮是在200012-20018月,购买规模约1300亿左右,购买原因暂时不明;第二轮是在2007年下半年,8月和12月共计购买国债约1.35万亿,主要是配合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为创设中投公司提供资本金支持。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6月,央行持有的国债规模为1.52万亿,占央行总资产的3.5%左右。

海外看,央行直接购买国债有常规货币政策和非常规政策之分,前者主要目的是投放流动性,后者主要目的除提供流动性外,还有意压低利率、配合财政扩张。具体来看:1)央行下场买债作为常规货币政策时,主要旨在投放流动性。伴随经济增长,市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也会同步增加,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可以投放流动性。如2008年之前的美国,国债占美联储总资产规模超过85%,是美联储投放流动性的主要渠道。其中,为避免对利率造成较大扰动,主要购买的是中短端债券,1年期及以内的国债占比50%左右、1-5年期的国债占比30%左右。2)央行下场买债作为非常规货币政策时,主要旨在提供大量流动性、压低利率、配合财政扩张。较为典型的有三类政策:
>QE:主要是在利率水平降至0或接近0时(也即常规货币政策失效),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以鼓励开支和借贷,属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但其规模明显大于常规政策。如2008年和2020年两次危机后、美国均采取了QE政策,上个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后、日本也采取了QE政策;
>YCC,主要是指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将国债收益率维持在目标区间内。如日本央行在 2016 年底从量化宽松政策转向了 YCC 政策,即寻求将 10 年期日本国债的收益率锁定在0%,以刺激日本经济;
>MMT,主要是指央行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为财政支出融资,但目前暂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暂未进行实操。
对比看,鉴于当前我国常规货币政策仍有空间、经济压力可控,央行下场买债应仍是常规货币政策,核心目的仍是拓宽中长期流动性投放渠道、丰富政策工具箱。
>当前我国经济常规货币政策仍有空间、经济压力可控,央行突破常规政策的必要性不大,下场买债更可能是流动性投放的常规政策。如前所述,非常规货币政策往往在政策空间不足或经济明显承压的阶段使用,但当前我国常规货币政策仍有空间,财政纪律约束仍存,经济压力也相对有限。因此,央行突破常规政策的必要性不大,直接下场买债更可能仍是流动性投放的常规政策工具。
>客观看,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接近5%的“隐形下限”,MLF也较难替代降准,中长期流动性投放渠道确实有待拓展。降准一直是央行投放长期流动性的重要工具,但考虑到准备金对于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持金融稳定方面有重要作用,存款准备金率并非没有“底线”。一般将5%视为经验上的“隐形下限”,央行降准时也会强调“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当前加权存款准备金率约7%,已接近5%的“隐形下限”水平。除降准外,MLF是中期流动性投放的另一工具,但通过MLF获取流动性仍需支付利息,将抬高银行负债端成本,同时目前MLF期限在一年期及以内、相对偏短。所以,MLF也较难完全替代降准,中长期流动性投放渠道有待拓展,央行直接下场则买有利于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
节奏看,目前降准仍有空间,央行直接购买国债可能暂不急于推进,操作模式等问题也仍需进一步理清。如前所述,当前存款准备金率仍有200BP左右的调降空间,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债投放流动性的迫切性暂时不大。短期看,在目前“资产荒”的背景下,央行下场买债可能进一步加剧“资产荒”,因此也并非较好的时点。同时,作为新的流动性投放工具,在购买券种、期限、购买量、市场沟通、财政协同等方面的操作问题仍需进一步理清,以避免对债券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

资产看,如果央行直接在二级市场购买债券,相当于投放流动性,有助于降低无风险利率,对权益市场的风险偏好将有一定改善,但基本面仍是核心;对债券市场而言,央行在投放流动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债券的需求,具体表现可能仍取决于央行购买国债的期限情况,某一期限债券被购买较多,则其利率受到的影响更大。
五、资产面:向波动要收益,权益可能结构性主题性为主,债券调整就是机会
1、国内权益弱势震荡,债券仍偏多,黄金仍可配
基于前文分析,下半年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特征如下:

基本面看,全年GDP增长5%的目标应能完成,但实际压力不小,总体可能延续“外强内弱”的特征,宏观VS微观、供给vs需求、外需VS内需、新兴行业VS传统行业等方面“温差”仍存;

政策面看,会有增量政策、但并非强刺激,节奏是关键,紧盯“促改革、抓落实、中央加杠杆、稳需求、稳地产、稳信心、防风险”的细化部署,也需要关注美联储降息、地缘博弈等外部扰动;

据此来看,倾向于认为:下半年国内权益资产可能延续弱势震荡,以结构性行情、主题性行情为主;债券则短期可能调整,但大方向可能延续下行、调整就是机会。

此外,今年黄金备受关注,前期报告《四大维度看,本轮黄金牛市可持续吗?》中我们曾提示过,本轮黄金牛市尚未结束,中长期上涨潜力依然较大,具体逻辑在此不再赘述。但短期来看,由于做多交易较为拥挤、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下行空间有限、全球央行购金步伐放缓等因素,黄金难延续过去几个月的强势上涨表现,除非地缘冲突超预期升级,否则预计下半年黄金更有可能是震荡盘整为主、重心可能小幅抬升。如果黄金出现较大的回调,依然有配置价值。
2、不确定因素仍多,尤其是美欧选举、地缘冲突
(1)美国大选:关注特朗普遇刺影响和民主党是否换帅

总统选举方面,6月28日,美国总统候选人拜登和特朗普举行了首场辩论,由于拜登表现糟糕,辩论过后特朗普民调支持率领先幅度进一步扩大。截至7月初,RCP汇总各家民调结果显示,特朗普在全国范围内的支持率为47.5%,大幅领先于拜登的44.2%,并且在6个关键摇摆州的支持率均领先拜登。此外,7月14日特朗普遭遇行刺,普遍认为属于特朗普竞选的“加分项”。与此同时,近期关于民主党是否换帅的讨论日益增多,但拜登明确否认会退选。如果最终民主党决定换掉拜登,应在8月19日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之前做出决定,以便选择替代的候选人。

国会选举方面,6月底的270towin共识预测显示,众议院中,共和党和民主党分别有望获得209、201个席位,另有25个摇摆席位;参议院中,共和党和民主党分别有望获得50、48个席位,另有2个摇摆席位。总体看,目前共和党在参众两院均领先于民主党。

大选结果的影响方面,若拜登成功连任,则影响相对有限;若特朗普再次当选,预计将利好美股和黄金,利空原油,对美债和汇率的影响相对有限。此外,若共和党控制国会两院,将对美股构成利好。(具体分析请参阅我们此前发布的报告《美国大选的6个关键问题》)
(2)欧洲大选:右翼政党崛起,关注对贸易、汇率影响

6月6日至6月9日,欧洲议会举行了5年一度的选举,右翼和极右翼政党获得的席位大幅增加,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比利时的领导人所在政党的得票率均大幅下降,这标志着欧洲政治倾向集体向右转。与中间派和左翼相比,右翼政党的政策主张差异主要包括:反对移民、反对绿色议程、反对支持乌克兰、反对自由贸易,欧洲右翼政党崛起可能对全球贸易和新能源等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失利,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解散法国国民议会并提前举行选举,分别在6月30日、7月7日举行两轮投票。最终结果为,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NFP)意外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席位增加了57个;马克龙所在的中间派“共同阵营”(ENS)成为第二大党,席位减少了76个;勒庞领导的右翼“国民联盟”(RN)成为第三大党,席位增加了53个。左翼大获全胜、右翼失利的情况超出市场预期。由于法国实行半总统半议会的政治体制,总统由全民投票选出,主要负责外交和军事;同时由议会选举出总理,主要负责内政。现任总理阿特尔与马克龙属于同一阵营,而在左翼联盟掌控国会后,阿特尔已宣布辞职,将由左翼联盟推选出新总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马克龙的国内政策推行受到较大阻力。

市场影响方面,欧洲政治局势动荡将为欧洲经济前景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也会削弱市场对欧洲资产的信心。自6月9日欧洲议会选举结果出炉以来,欧洲主要股指和欧元汇率下跌,美元指数被动上涨。但7月8日法国议会选举结果出炉后,由于右翼并未胜出,市场情绪得到一定提振,欧洲股市和欧元汇率止跌转涨。需警惕的是,若后续欧洲政坛出现更多黑天鹅事件,欧洲股市仍将承压,美元指数可能继续保持强势。

(3)地缘冲突:俄乌进入拉锯阶段,中东仍有升级风险

俄乌战争已进入拉锯阶段,短期内明显缓和或明显升级的可能性均不大,对市场的影响也趋于弱化,地缘冲突的关键风险点仍在于中东。目前巴以战争仍在继续,不过近期在各国的斡旋下,以色列和哈马斯似乎对达成停火协议取得了一些进展,需关注双方后续谈判情况。与此同时,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的武装冲突有升级的迹象,市场担忧一旦双方爆发大规模战争,可能将伊朗和美国卷入其中,这会导致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同时避险情绪升温也会对黄金形成拉动。

风险提示:

1. 政策力度超预期。若财政货币政策超预期发力,中央大幅加杠杆,则基建、地产投资等可能超预期回升,带动经济复苏超预期。若政策力度较小,则经济可能弱于预期。

2. 地产景气、消费复苏超预期。若随着经济继续修复,居民更加乐观,地产和消费可能超预期反弹;若房企暴雷等负面事件导致居民更加悲观,地产和消费可能弱于预期。

3. 海外经济环境变化超预期。若全球经济超预期走弱甚至衰退,则对我国出口的拖累可能超预期;若全球经济维持韧性或超预期复苏,则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可能超预期。

4. 地缘冲突演化超预期。若俄乌、巴以局势超预期演化、中美关系超预期演化,则全球经济、通胀、汇率等可能出现大幅波动,并会对市场情绪造成冲击。

联系人: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新宇,国盛宏观分析师;杨涛,国盛宏观分析师;刘安林,国盛宏观分析师;穆仁文,国盛宏观分析师;朱慧,国盛宏观分析师;薛舒宁,国盛宏观研究员。

相关文章:

[1]向波动要收益—2024年经济与资产展望2023-12-04

[2]央行创设临时正、逆回购的4点理解,2024-07-08

[3]四大维度看,本轮黄金牛市可持续吗?,2024-05-29

[4]中美贸易摩擦:现状、趋势、影响,2024-05-26

[5]对本轮地产组合拳的5点理解,2024-05-19

[6]政治局会议首提消化存量房,有哪些措施与影响?,2024-05-10

[7]不一样的超预期—4月政治局会议5点理解,2024-04-30

[8]人民币贬值:原因、展望、影响,2024-03-28

[9]从日本股市楼市大涨,看我国消费前景,2024-03-24

[10]2024年去产能:行业、路径与影响,2024-02-23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4年7月16日发布的报告《枕戈待旦—2024年中期经济与资产展望》,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熊园        S0680518050004        xiongyuan@gszq.com

刘新宇     S0680521030002        liuxinyu@gszq.com

杨涛        S0680522070001        yangtao3123@gszq.com

刘安林     S0680523020002        liuanlin@gszq.com

穆仁文     S0680523060001        murenwen@gszq.com

朱慧        S0680523090002         zhuhui3@gszq.com

薛舒宁     S0680123070031        xueshuning@gszq.com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熊园观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