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语启蒙的8个坎儿,我来一次性铲平!

我是黛西 天赋一饼 2022-11-16

文 | 黛西

哎,昨晚上,我翻着后台关于英语启蒙的拷问,感觉和颜子悠产生了共情,课业太重,作业太多。。。

▲ 上下滑动 ▼ 

大多数的问题,尤其是“要不要翻译”和“几岁/如何开始英文启蒙”,我去年就详细写过2000字,只是不知道为啥,那几篇都在顶部的启蒙专辑里消失了。(八成是我自己忘放进去了。。。)

我既高兴,又难过,就快要精分了。
高兴的是,我这下可以偷个懒,把之前文章的内容精华摘一摘。
难过的是,看来你们还真是不常来读的文章啊,反复写过的话题,还是被反复问。
算了算了,慢慢我也习惯了,下面开始认真答题。

 1. 翻译还是不翻译?太纠结了!

每提到英文共读,最多被问到的就是,给娃读英文绘本/分级,要不要翻译?

翻译吧?怕孩子养成“中文思维”。
不翻译吧?怕孩子听不懂,慢慢就不想听了。
用英文解释吧?自己水平不够,干着急。
我知道你的纠结来自哪。
今天看到一个博主说,千万不要翻译,孩子一出生就是世界公民,别用你的“中文思维”去套人家,起码在中文成为强势语言前,一定不要翻译。明天又看到一个博主说,不用听她们的,放心大胆地翻译,娃生活在中国,养成中文思维是早晚的事,早不翻译晚翻译,何苦为难自己。
我站哪边?
我哪边都不站,坐下来看热闹。
这哪是选A选B那么简单的事?
翻不翻译,博主说了不算,年龄说了不算,你说了也不算。
谁说了算?
经常读我文章的姐妹们应该都能抢答了:
孩子说了算。
娃很小的时候,确实没有翻译的必要,因为娃没这个诉求。
对婴儿来说,听到飞机和airplane一样陌生,ta们天天听你说话,不管中文还是英文,都跟听念经一样,蒙圈习惯了,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不好意思,这句不太正经,重来。
Ta们天天听你说话,不管中文还是英文,都会全盘接受,并且努力把语音和语义关联,谁让人家是天生的学习者。
这个关联,多是通过情境联想,比如天上飞过一架飞机,你跟ta玩飞机玩具,或者指了一下绘本里的飞机。
直到迎来了传说中的“语言爆发期”。
有些孩子2岁就爆了,表现是开始输出,每天都蹦好几个新词儿,有些孩子是厚积薄发型的,3岁多才爆,一张嘴就是主谓宾句型。
早点爆和晚点爆都不代表什么,但相同点是,他们就不会再那么软柿子了。
全盘接受?想得美嘞!
我给饼饼读英文绘本/分级,饼饼时不时就问我,xxx(英文单词)是什么?
如果我可以在绘本里找到对应的画面,指一下就能解决,那当然不用翻译。
但是,如果涉及比较抽象和玄乎的词,我就直接用中文解释,放心大胆的。
还记得你做英语阅读理解的时候吗?
经常一整段话不理解,就是卡在了几个生词上,如果有人告诉你意思,你一下子豁然开朗。
娃听你读英文也是这样的,有时候就懵,就是懵在一两个词上,你给ta扫清了障碍,ta又可以愉快地继续听你读了。
孩子有这个诉求,而你通过别的方式(情境联想)又不好满足,就真没必要憋着不翻译了。
亲子共读把自己搞得这么憋屈,那就变味了。
不过,我个人认为非常没必要的翻译法是,读一句翻译一句。
累趴下不说,这样等于把共读的“控制权”全部握在了自己手里,孩子都没点参与感了。
ta听不懂,问你“xxx是什么”,这也是一种互动啊,你应该觉得高兴,说明人家在认真听。
还有另一种主动翻译法,我自己经常用,就是读完一段后,如果我发现她有点蒙,或是回答不上来简单的互动提问,那我就回过头来,用中文简单复盘下大致意思(不是逐词翻译)。


 2. 几岁开始英文启蒙,才不会太晚?

这个问题太难了!

就好像问“在北京月薪多少才够花”,“创业公司做到多少市值才够牛x”,100个人有101个答案,取决于你想怎么花,你对牛x的定义是什么。
多大开始英文启蒙,取决于你对孩子的期待,以及你自己的底子和精力。
因为,英文启蒙应该是在家庭里扎根的。
上来就报班,家庭里几乎无铺垫、无跟进,又不能提供语言环境,最后这个班大概率都是白报了。
我不会说“出生就应该开始”,更不会说“x岁开始就晚了”,没有什么“应该”,也没有什么“太晚”,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 … 
请喝下这碗鸡汤。
我自己初中开始学ABC,后来出国,除了通关德语考试,还顺带考了托福和GMAT,分数虽然不拔尖,但也拿得出手,申请学校够用了。
但是,尽管我的经验告诉我,“学得晚”并不会耽误“学得好”,但我依然不会劝你佛系躺倒,因为跟十几年前相比,今天的时代已沧海桑田。
教育不是成王败寇,“别人的案例”里充满了隐形的偶然因素,你无从得知。
无论几岁开始,我都赞成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给娃提供多语言环境。
多语环境下的孩子,必然会经历语言混淆阶段,一句话里母语和英文(甚至三语)混着说,但好消息是,这个阶段也必然会过去。
更好的消息是,不用你做太多努力,它自己就会过去,不同语言会被自动划片儿处理,这是人脑发育的自然结果。
多语启蒙的优势,不仅是多接触了一门语言,也是思维能力的提升。

孩子会发现,事物和名称之间的关系,语音跟语义之间的联结,并不是映射似的一一对应,而是“松弛联结”(loose connection),这比单语环境下对思维更有挑战。


 3. 自己中式英语,娃中式发音,咋整?

口音似乎是中国妈妈最纠结的问题之一。

纯正美式发音,正宗英国女王腔,尽管很多人嘴上说着不在乎不在乎,心里还是觉得好想要好想要。
我之前发过一个小视频,讲的是如何把一本“超无聊”的分级读物读得“超有意思”。
当时90%的留言,关注点都在发音上,对内容和方法只字不提。(连我的盛世美颜都没人注意到!!!)

承蒙你们不客观的爱,其实我的英文发音并不正宗,队友总笑话我山东味儿,后来被我的厚脸皮感动到,只纠正不嘲笑了。
像我们这代人,初中开始学英文,除非移民到英语国家,或者花大力气刻意模仿矫正口音,否则几乎不可能完全摆脱中式口音。
我来德国久了,中式口音没治好,又染上了德式口音,所以我在自然状态下讲英文,口音挺奇怪的。
但这从来没困扰过我,我的“中德式英语”一没耽误我学业,二没影响我事业,尤其出国后,我更体会到口音到底有多么不重要。
你在职场上的上升空间,取决于你的能力,你给公司带来的价值,而不是你的英文口音多纯正。
看到雷军被恶搞的单曲《Are you OK》,你也并不会觉得他因此掉了半点儿价。
更让人放心的是,你也不必担心自己的中式发音把孩子带跑偏,在这方面,你真的没有这么大影响力。
人的口音是会随着环境不断变化的,小时候的口音不会定型,以后多的是翻盘机会。
这跟方言是一个道理,宿舍里有一个讲东北话的,不出半年 ,整个宿舍张嘴都和演小品似的。
关于英文口音,我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可以看看,也可以不看,我很随和的。

相关文章 | 自己中式发音,会把娃带进沟里吗?

当然了,不纠结并不等于破罐子破摔。
纠结是“关注圈”,我们应该在“影响圈”里使劲。
我给饼饼读英文绘本和分级时,遇到不太有把握的,就用点读笔戳一下,然后跟着读几遍,改善自己的发音,不能点读的就问队友,这就是“影响圈”的事。
饼饼已经隐隐感受到爸爸的发音比妈妈“更权威”,如果我们对某一个单词发音有争议,她100%站爸爸。(这个势利眼)

 4. 先分级读物,还是先原版绘本?

这里说的是共读阶段。
生活里的条条框框已经够多了,我不想把亲子共读也安排个顺序。
假如一定要分个先后,也得看具体情况。
情况一:如果你比较心急,一开始就希望系统地积累听说词汇,我建议先分级读物,后原版绘本。
毕竟很多经典原版绘本的词汇,其实并不简单,可能你读了一段时间,都看不到太明显的效果和反馈,这样会让心急的你比较有挫败感。
分级阅读的好处是拾级而上,大量重复,尤其在初阶,重复到让人怀疑人生,但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对积累听说词汇确实很有效果。

情况二:如果你不想上来就太“功利”,希望从激发对英文阅读的热爱开始,不是在意学了几个词,读了多少书,我建议先原版绘本,后分级读物。

经典原版绘本的画风和趣味性,是分级读物们无法望其项背的。

但是,我并不是说分级读物都不如经典原版绘本好。
画风和趣味性本来就不是分级读物的长处,反过来说,如果跟分级读物比系统性,那原版绘本又会显得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锤”了。
你不能让司机跟厨子比切豆腐丝儿,分级读物和原版绘本各有各的使命。
我家是第二种情况,所以我是从经典绘本开始读的,当我确定饼饼愿意接受英文阅读,不排斥,能听进去,然后才加上了分级读物。
不得不说,分级读物在积累听说词汇上,确实有两把刷子。
我们没报过任何英文课,也没有英文环境(饼饼上的是全德语幼儿园),只是每天给她读20-30分钟牛津树,读了一年半多,已经收获了时间的复利。
我没具体统计过她的听说词汇量,但她可以基本理解牛津树6-7阶的故事,可以简单的互动问答,跟牛娃比差远了,但在我们的环境中(家庭中文强势,社会德文强势),我还是觉得挺了不起的。
以上这些都是针对亲子共读阶段说的,如果是自主阅读,那肯定要以分级为主线,用同级别难度的原版绘本打助攻。
如何找到“同级别难度”的绘本,我在这篇文章里分享了几个查询网站。
相关文章 | 分级读物,不能全都走一个套路

 5. 英语启蒙的顺序是什么?

我们当年学韩梅梅的顺序,基本上是听-读-写-说。

所以多少人四六级都考过了,照样还是哑巴英语。
孩子学外语的顺序,跟成年人擅长的很不同——听-说-读-写。
这也是人习得母语的顺序,换句话说,听-说-读-写才是顺应人类语言认知发展规律的。
所以,听说词汇才是一切启蒙的基础,所谓的“零基础学自然拼读”,全部都是刷流氓。
相关文章 | 如果看到这样的自然拼读广告,请直接拨110
对不起,这篇文章里的盗梦空间链接有点多,希望你最后还能转回来。
既然是听-说-读-写,认字母也应该往后放,尽管它看上去那么“基础”,尽管我们当年都是从认字母开始学英文的。
饼饼3岁半多,虽然牛津树已经读到6-7阶,但我观察她对字形还不够敏感,所以既没教字母,也没教拼读。
有朋友跟我说,你还是太佛系了,国内孩子2岁多就开始认字,3岁就可以自主阅读了。
我不是佛系,我其实很鸡贼。
不累的启蒙,就是在一定时期里,让孩子接触和尝试他们该时期擅长的事。
抢先一步做了A,就必然没时间做B,而B可能才是他们更有兴趣擅长、更容易“出成果”的——这就是抢跑的机会成本。
什么时候开始学字母,也没有明确的分水岭,但一定是在孩子对字形敏感的前提下进行,顺应节奏,而非计划步骤。


 6. 没时间给娃读英文,怎么办?

如果你希望听到的答案是,让老师教,那你可能会失望。
上篇答疑帖里我就提到,英语启蒙应该扎根家庭,如果你都没时间铺垫和跟进,网课大概率白报。
当然了,这都是我个人的观点,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我很随和。
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可能要先跑个题。
你说的没时间,是指的没时间鸡英文,还是说连陪孩子发呆,闲聊,打闹,玩一局桌游的时间都没有?
如果是后者,我觉得首先待解决的问题,不是英文启蒙。
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孩子,父母只要有点时间,就一门心思琢磨怎么鸡你,让你学点什么,你是什么心情?
最好的情况是,你恰好也很喜欢,不觉得这是什么,乐在其中。
次好的结果是,你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非常努力学习,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但你跟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悲观的结果是,你就是要跟他们反着来,你不是想让我学习吗,我偏不学,你能拿我怎样?
亲子关系,远比鸡一手好娃更重要。
如果你说,你就是忙疯了,确实没时间陪孩子,那可能要先把自己的摊子平衡一下,才能有精力平衡鸡娃这件事。
哎,跑题了。
说点实际的,如果就是没时间/没力气/没兴趣给娃读英文书,在家持续放音频磨耳朵,这样有用吗?
有没有用,要看你怎么磨。
我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可以进盗梦空间看看,今天不啰嗦了,还有最后一题我就交卷了。
盗梦空间链接 | 磨耳朵没这个前提,耳朵磨穿了也白搭

 7. 一读英文娃就捂我嘴,怎么破?

这题我会!

饼饼就经历过这个时期,大概在她不到2岁的时候。

这种反应,我猜测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几乎都听不懂,问都不知道从哪问起;
二是我自己瞎琢磨出来的一个假说——
当她进入母语的语言爆发期,大脑会特别偏爱母语,因为敏感窗口打开了,学习效率非常。
而对于英文,前期接触的相对少,于是大脑就“命令”她排斥这个不熟悉的语言,以保证母语的持续输入。
(我自己琢磨的,没有理论依据,如有雷同,纯属蒙对。)
无论是上面哪种原因,都说明一个问题,听力词汇输入不够。
那么现在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输入得越不够,就越是听不懂,越是听不懂,就越排斥英文输入,越排斥英文输入,就越是输入得不够... …
为打破这个环,之前有读者在留言板支招说,先给孩子用中文讲一遍,他理解了内容,再用英文读。
这是个办法,可能真有用,但我认为没治本。
既然ta捂你嘴,那就闭嘴别读了,暂时放下读英文绘本的执念。
很多人听到这要不开心了,有问题,你不去想办法解决它,直接给绕开了,“无为”那一套用在鸡英语上真的合适吗?
当我们遇到问题,越想尽快除掉它,它就越难对付。
在这场较量中,最大的风险不是问题没除掉,而是引起孩子的抵触。
兴趣还在,一切都好办,兴趣被拉锯没了,啥都完蛋。
而且,暂时放下读英文绘本的执念,我也没说什么都不做,你可以曲线救国。
既然根本原因是听力词汇输入不够,在非英语母语的环境中,其他可以积累听力词汇的土办法,无非就那么几个,听儿歌,看英文动画。
儿歌我之前推荐过Child's Play的童谣洞洞书(周五在隔壁“黛你”可以蹲到),把绘本和童谣结合,是唱出来的,娃更容易接受这类输入。
好吧,如果儿歌娃不爱听,那我不信英文动画他也不想看。(手动狗头)
我们最早看的英文动画是Maisy小鼠波波,语言简单,只有旁白,旁白内容跟画面关系紧密,很适合做第一部英文启蒙动画看。
后来还看了蓝色小考拉Penelope,现在看的是粉猪传奇Peppa pig,这三部动画我以前在视频号还推荐过。
再婆婆妈妈提个醒,如果娃不想听经典英文绘本,也有可能是绘本太难了。
很多给低幼共读绘本,其实句子和词汇难度并不小,这就是分级读物香的地方,入门门槛低,低阶不需要很多听力词汇基础,而且很容易通过画面联想语义,毕竟它的使命就是让娃懂。

 8. 你是怎么让娃喜欢上读分级的?
不得不说,绘本趣味性高,画风好,互动性强,更容易吸引孩子,分级读物在这些方面,相对不讨人喜欢。
当然,好不好都是相对的,牛津树的趣味性也相当不错。
但分级也有绘本不及之处,它的难度阶梯上升,体系性强,尤其对非母语国家的娃来说,在启蒙共读阶段,就可以用它系统地帮助娃积累听说词汇。
我们读得进度很慢,但每天都有读,去度假也会带上七八册,真不是我鸡血,反正也要带点书看,带分级读物很香,因为它又薄又轻,不占地不压重... ...
饼饼喜欢我给她读牛津树,除了书本身好,我认为还有个外因:
我的心态很平。
从最开始,我就不把读分级当任务,不求快,不用“刷”的心态读,不把阅读“清单化”,跟读绘本的思路差不多,以娃的兴趣为导向。
同一阶里,她非常喜欢的几册,反复读过10遍20遍也不是没可能。
但也有一些册,她是真不喜欢(不清楚怎么得罪了她),读一遍就不想看第二遍,或是看封皮就排斥。
那我就跳过这些册,不会让她一定要把整阶都“刷”完,也不用必须达到理解多少百分比的内容才行。
“任务化”和“刷读”心态,家长和孩子都难免痛苦,一开始可能还比较有劲头,到后面就要靠坚强的意志力了。
以娃的兴趣为导向,你好我也好。
慢慢走,但一直不停下脚步,某天回头你就会感叹:
慢即是快。

你有没有发现,我推荐的英文启蒙书不多,一直逮着几套经典读物一遍遍返团,牛津阅读树,Child‘s Play童谣绘本,小鼠波波,都列位其中。

因为这就是我对英文启蒙的一向观点:不贪多,不图快,不追求刷量,不着急进阶,兴趣是一切的核心。

我从一开始就是这么提倡的,也是带娃这么做的,以牛津树为主干,用原版英文绘本添枝加叶,反复共读,把它读透。

我的心态很平,所以英语启蒙在我家从来不是任务,饼饼对英文绘本的兴趣一直都在,她每天要求我读,而不是我规定她读。

读书不只是读内容,也是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两个东西,比一周读了几册,一月进了几阶,学会了几个词,重要太多太多。

这也是我对“网课+电子书组合”不感冒的原因(纯个人感受,不针对任何课程),纸质书在培养阅读 兴趣和习惯上意义重大,无可取代。

漂亮话谁都会说,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

以上这些心得算不上指导,只是一点浅薄的个人观点。

这张卷子你就算不给个优秀,也值得一个“在看”吧!

黛西@法兰克福

黛西推荐好书
铺满我家书架的英文读物,可算续上仓了!

黛西近期文章
娃每天不到8点就上床,睡的时间也才刚刚够

干一罐82年的可乐,我终于在德国打上了疫苗

黛西专辑精选

01 卧底德国幼儿园    02 亲子共读和童书

03 玩具与桌游选择    04 家里蹲陪玩秘籍

05 孩子心里怎么想    07 养育小事与大事

07 金融女聊点财商    08 宇宙最端正启蒙

09 和你一起变更好    10 这是真实的德国

11 天秤女的收纳术    12 如果你想认识我

点“在看”,给黛西送小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