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前几天,我收到一个留言,大致意思是,女儿在社交上很“怯”,带她在路上碰到熟人,让她叫人,她就往后躲,上幼儿园半年了也不和老师打招呼,怎么说都不听,这咋办?我从小被我爸妈逼着叫人,叫叔叔啊,叫阿姨啊,叫伯伯啊,如果反应慢半拍就被扣个帽子,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礼貌啊?就这么一直逼到上高中,都给我逼出创伤后应激障碍了,十几岁时候和他们为这事儿大吵一架,然后暗自发誓,等以后我有娃了,绝对不会逼ta叫人。现在饼饼在德国长大,本来就不兴“叫人”这套,见面说Hallo,和老师直呼姓名,也就没了这个困扰。见面说Hallo,就是这么一个小事,她用了快3年才“学会”。饼饼1岁半上幼儿园,她很喜欢去幼儿园,每天回来心情都不错。但是,早上老师在门口迎接她,给她打招呼,她从来不理,好像没看到似的,从面前走过去,眼都不抬一下。下午接娃,看到别的娃和老师道别,又是“明天见”又是“下午愉快”的,而饼饼和别人欠她钱一样,目光坚毅地大跨出门,我也很尴尬。人家的父母估计在想,小孩不懂事,家长还不懂事吗?你为什么不教?我不仅教,榜样做得也很好,但她就是油盐不进,我有什么办法?一直到快4岁,饼饼终于决定开始回应老师的问候和道别,心情好的时候,还会大声主动先喊一嗓子Hallo。记得老师头一次听到,激动地哇了一声,说你在和我打招呼吗,第一次听到耶!是的,4岁才“学会”打招呼,如果不是亲自带娃,我也会觉得是不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见面问好,这个在别人看来只是张张嘴的事儿,对于慢热娃来说,是一场漫长的内心较量,可能需要长达两三年的酝酿,不是夸张。在这两年的尴尬见面道别中,作为一个“懂事”的大人,我肯定要说点什么。
老师和你打招呼了,你为啥不回呀?同学喊你啦,你怎么不理呀?阿姨和你说再见呢,你就这样走掉不好吧?
我知道,说啥都是徒劳,但还是要做出“努力引导”的模样,心好累。娃依然无动于衷,我尬笑着看老师,我能做的都做了,她就是不打招呼,我也没办法。老师倒是完全不介意,还劝我说,这就是孩子可爱的地方,不是不礼貌,而是不会掩饰自己,不想说就是不想说。后来有一次,他告诉我,其实你不用告诉她“你应该”说什么,“被要求说”和“主动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她心里很明白的,你只需要“陈述事实”说,某某在说Hallo耶,试试让她自己决定怎么反应。饼饼对“事实”的接受度明显高于“要求”,改口这么说以后,没多长时间,她就开始乐意回应别人。如果她觉得对方熟,她就回一句Hallo,如果她觉得不熟,她起码会招招手。有的娃自来熟,有的娃一回生二回熟,饼饼属于“见过10次才算熟”的。“见过10次才算熟”,这是饼饼认真思考后给我的答案,她告诉我,不见面10次,我是不会打招呼的,因为不熟。我知道,10次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并不是真的见9次不熟,见10次才熟,这是她给自己订的里程碑,让自己迈出这一步的推力。和内向慢热娃的相处中,我摸索出了一个规律:他们需要的“力量”,并不是大人push他们的力量。
那是什么力量呢?
再给大伙分享个小故事。
我们周末常去看儿童剧,有些剧会让娃们上台一起表演。第一次去看剧的时候,我还没进入状态,饼饼不知道哪来的勇气,高高举起手,自己大步流星迈上台。
演完这一幕,后面还有很多幕,别的娃接连上去了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每个人都兴奋得无法自拔。我问她,你不想上去了嘛?你刚才真的太厉害了!我都没反应过来呢,你就跑上台了,太有勇气了!我又各种角度问了两次,她都很坚定地说,不想上了,也不肯告诉我原因。我不再劝她,刚才上去已经是超常发挥,不能奢求更多了,在观众席当个安静的美女子,也挺好的。每次台上问,谁愿意上来表演这一幕呀?她的手蠢蠢欲动,蜷成鸡爪状,举到一半,又放了下来。不说还好,这话一说出来,她更紧张了,手直接焊在椅子上了。这时候,队友慢悠悠冒出一句,饼饼才不紧张呢,她不想演这些角色,她是等着最后演公主!我坐在台下想,为什么我百般“轻推”都不好使,偏偏队友的这句话戳到了她?因为,他把饼饼的行为解释成了一种“选择”,而不是“没勇气”,“太紧张”,“害怕演不好”。慢热内向的娃真的很需要一个台阶下,需要别人“暗示”他们:我不是不能,我只是不想。当我可以选择在我准备好的时候做一件我喜欢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养娃后,最深的感触之一就是,娃和娃性格不同,但只是不同,和社交能力没有关系。
男孩得知我是中国人,很兴奋,给我讲了一通他了解到的长城和兵马俑,说很想去中国看看,问我是中国哪里人。按照以往的经验,当我说出“济南”二字,全天聊天就结束了,但是他没有,硬是拉着我一通盘问,让我把济南的三大名胜回顾了个遍。我看到你今天投篮了,投得真啊准!你是怎么练的?有什么秘诀吗?你每天都练习吗?每天练习多长时间?你们多大岁数了?和谁一起来坐邮轮的?和女儿?你们结婚了啊?你们女儿在哪呢?为什么睡觉?为什么不来打电动?
男孩的话题环环相扣,谈话游刃有余,把聊天节奏拿捏得死死的,队友反而成了没有感情的答题机器。按照朴素的思路,这个男孩的社交能力很强,自来熟,社牛天花板,是饼饼这种“不见10次不打招呼”的娃没法比的。就像之前我写的德国幼儿园老师的金句:社交能力的判断标准,不是交友速度和数量,慢热和自来熟只是不同的性格,和社交能力无关。无论成年人还是娃,心里都会有一杆秤: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靠心。你待人有没有真心,遇事有没有同理心,对待弱者有没有爱心,这是你在社交中受不受欢迎的关键,而不是你能不能侃,能不能和人迅速打成一片。好了,今天的5毛钱就聊到这了,强行结尾,晚安了姐妹们!
你可能还喜欢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