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早大半年放开的德国,现在疫情结束了吗?我们是怎么扛过来的?

我是黛西 天赋一饼 2023-02-26
文 | 黛西

两周前,我写了一篇《在德国得新冠的经历》,后台很多人留言争论“放开”还是“清零”。

现在,似乎根本不用讨论了,趋势已定。
最近你们又给我布置超纲作业,让我写写国外疫情放开后的情况。
很多姐妹也十分坦诚地说,虽然之前盼放开,但总觉得国内距离“放开”遥遥无期,没想到来得这么突然,有点慌了。
我理解你们的心情,我也慌过,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吧。

1. 呼之欲出的“放开”

一早起来,看到搬砖群里小伙伴的消息,北京进入商超楼宇公共场所,进小区,都不再查核酸了。

南京的小伙伴说,坐公交地铁市内交通,也不查核酸证明和健康码了。
一些地方的新冠阳性病人,可以居家隔离,不用被拉走了。
之前同命相连的家长们开始割裂了,比如是否支持让孩子复课。
最让我感同身受的变化,还是一个新疆读者的留言。
她说,黛西,我快哭了,8月跟你团的东西,包裹终于开始动了。
一切的迹象,似乎只差两个字到呼之欲出:放开。

2. 我也慌过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措施还非常严的时候,“放开”是压倒性的呼声。
但真的到了“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的时候,人们开始仔细斟酌自身利益和风险,各种不满情绪又冒了出来——“这是不管老弱了吗?”,“这样会死多少多少人知道吗?”。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说,一部分民众和政府的关系,就像妈宝男和妈的关系。
你不能老管我,你不能不管我,你不能我说不管了就真的不管我。
昨天一个姐妹儿在群里说,小区遛弯遇到几个家长,说学校询问家长的意见,大部分家长都反对复课,所以孩子还在上网课。
有人说,停课的时候,吵最凶的是这些人,现在可以复课了,最怂的还是这些人。
说实话,我完全可以理解这种“怂”,我在德国做过一模一样的“怂事”。
2020年,我们在德国经历了反复的lockdown,停课,出行限制,聚会限制,居家办公。
那一年的圣诞前,默娘含泪请求德国人遵守防疫规定,不要回家过年,这画面似乎就在昨天。
当时,饼饼的幼儿园关了四个月。
德国家长在群里怨声载道,一边带娃一边上班,消耗掉了最后一点love&peace。
终于,熬了四个月后,盼来了幼儿园下周开门的通知。
本来是一个喜大普奔的好消息,但邮件转到班级群里,没一点动静儿。
直到周日晚上9点多,一个家长终于憋不住吭声了:弱弱问一句,你们明天送孩子去吗?
当时说什么的都有,但行动证明了一切。
后来我和老师聊起来,老师告诉我,第一次复课,大约一半家长没有送孩子来。
这一半的“怂人”就包括我。
娃砸在手里的痛苦,盼望甩娃安静工作的心情,当然是真实的。
让娃暴露在高感染风险中的不安和担忧,当然也是真实的。
不过,我也就多扛了一个月,然后就扛不下去了,麻利送娃去幼儿园。
送去后,幼儿园(包括饼饼班里)陆续有报出过十几例阳性,但我不后悔这个决定。
如果有时光机,让我重新选,我会第一时间就送娃去幼儿园,不和自己多较那一个半月的劲儿。
送去幼儿园,当然会担心,但是,不然呢?总不能永远不让孩子上学吧?
我们当时的情况,和现在国内父母们面临的还不完全一样。
2020年流行的是早期新冠和塔尔塔毒株,感染后的风险更高。
更重要的是,当时很多人,包括我在内,还傻傻地相信,扛过去这阵儿就好了,扛过去复活节就好了,扛过这个夏天就好了,扛过圣诞节就好了。
当时我的想法,和现在很多中国父母想的一样,“先避避风头”,“过完年看看再说”。
事实证明,扛过了复活节,迎来了圣诞节,它在。
扛过了一轮春夏秋冬,迎来了第二轮的新年,它还在。
两个春夏秋冬过去了,大家虽然没明说,但心里已经达成了共识:扛不过去,只能共存。

3. “风头”永远都在

按照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如果你觉得现在需要“避风头“,那么接下来的日子,过完年之后,“风头”只能比现在更大。

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难道你有水晶球?
根据就是,历史都是相似的。
可以利用“时光机理论”,看看德国在奥密克戎放开后的“昨天”,差不多能知道中国放开后的“明天”啥样子。
下面这张图,是德国从2019年开始至今的“正在感染”人数
“正在感染”的意思是,刨除了那些已经痊愈的,这个数字比“感染总人数”更能直观地反应外面“风头”有多大。
明白人都看出来了,2022年初的第一波高峰起来(下图标注日期的地方)就是德国人说的“圣诞礼物奥密克戎”的到来。
当时每天新增10-20万人,但默娘已经不再苦口婆心劝大家原地过年了。
有意思的是,过了这个高峰,从3月初到4月初,又了更猛的一个波峰。
我印象中,当时德国每天新增确诊30-50万人。
当时发生了什么?
那时候,德国正式实施“三步松绑”计划。
“松绑”从今年2月17日开始,到3月20日完成,考虑上病毒发现的滞后性和潜伏期,波峰正好和松绑时间节点吻合。
这怎么看都不像是巧合吧?
松绑=感染高峰=更大“风头”,情理之中。
这么写不是想吓谁,只是解读上面图表的走势,而且继续读下去,就会觉得安心一些了。

4. 德国疫情的“放开”过程

很多朋友好奇,德国是怎么慢慢开始“放开”的?

分成三步“松绑”。
为了看懂这三步,先要稍微了解下德国抗疫过程中发明的几个规则,2G,2G+,3G,3G+,一边读一边对照着表看就明白了。
🍪 第一步:放开私人聚会和零售
零售业取消2G规则,戴口罩就可以进商店,无需阴性或疫苗证明。打了疫苗和已痊愈的人,可以不受限地私下聚会。未接种疫苗的人参加聚会,限制继续保持到3月19日(仅限自己家庭聚会,和最多两个来自其他家庭的人聚会)。
🍪 第二步:放开餐饮和大型活动
3月4日起,餐饮酒店放宽为3G规则,舞厅和酒吧可重新营业,但必须遵守2G+规则,放宽大型活动参与人数的限制。室内活动,允许的最高入座率是60%,但人数不得超过6000。户外活动,允许的最高入座率是75%,但人数不得超过25000人。
🍪 第三步:取消一切深度防疫措施
从3月20日起,取消大部分防疫措施。放开聚会限制,室内场所可以自由进入,不再强制居家办公。但是,防疫措施保留了封闭场所(如室内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口罩义务,以及部分场所要求检测(如邮轮)或实施3G规则外,其他的防疫措施,应取消尽取消。
ps:直到现在,德国的室内公共交通仍然有戴口罩义务。
随着松绑,第二波感染小波峰来了。
然后又走了。
“正在感染人数”恢复到了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上。
当时德国媒体说,2022年3月20日,德国不仅迎来了春天,也迎来了自由。
但是,“自由”后的德国,至今仍然每天有几万新增确诊,至少目前来看,“风头”依然在。

5. 德国疫情结束了吗?

3月底完成“放开”,到现在12月初,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德国的疫情结束了吗?

从数据上看,没有结束。

▼昨天新增了4.6万人阳性

从事实上看,结束了。
因为,大家都不再讨论新冠这个话题了。
德国之前有个笑话说:
2020年,一拨人支持疫苗,一拨人反对疫苗,两拨人吵得你死我活,互道傻B。2021年,他们又见面了,心中都有相同的困惑:他怎么还没死?
现在呢,这两拨人彼此和解了,又坐在一起喝啤酒了。
他们并没有达成共识,和解是因为没有人关心新冠这回事儿了。
没有人关心,它也就真的结束了。

“群体免疫”不是结束标志,群体move on才是。


6. 认清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我很反对用“躺平”形容现在防疫措施的松动。

就像很多人之前以为德国“躺平”,实际上德国一直在努力抗疫,不然也不会发明出了2G,3G一大堆新词儿。

这次防疫措施松动后,最大骂点莫过于“三年全球疫情死了600多万人,如果放开会死多少多少人”。
是的,600多万人背后是600多万个痛苦的家庭,我们当然不能无视这个代价。
每个人在做决定前,都要权衡各方面的收益和风险,国家的决策更是平衡了社会的整体效用和代价。
世界上不只有新冠一种病,世间不只有一种形式的痛苦。
如果我告诉你,有这么一个机器,它可以给世界上大多数人带来便利,但是,代价是每年死100多万人。
你觉得这个机器可以投入使用吗?
你肯定觉得,这个绝对不行,代价太大了,疯了吧,就为了便利,不管100万人的死活吗?
但是,这个机器已经在用了。
它的名字叫汽车。
根据世卫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130万。
但是,没有人会因此封杀汽车,拒绝开车,不敢坐车。
这就是生活真实的样子。
所以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生活中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拥抱它,接纳它,向前看,move on。
黛西

📍📖 你可能还喜欢读

🍪 新冠一代孩子饱受“次生伤害”?真相是什么?还有救吗?

🍪 “国外疫情啥情况?你们新冠好了有后遗症吗?” 这是我们在德国的真实经历

🍪 参观了二胎朋友让人羡慕的家,才知道这一切的代价是什么,我还是认怂吧!

🍪 碰到一对令人窒息的父母,没想到我无心的一句话帮到了他们


📍🛒 黛西好物推荐


不开打赏,点赞/在看/转发是最好的鼓励!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