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夜空】第29期 | 王建屯:岁月如“哥”
让文学唤醒梦想,用艺术点缀人生
青丝有言
“或许,你所追求的正是你所拥有的”——我是在夜里看完这篇文章的,说实话,短短三千字读起来不像在看文档,而更像是读一封带有纸质气息的家书。王建屯的优雅从容与生俱来,她的文字几乎也如出一辙,那些穿越历史时光的影像从她口中娓娓道来,令人微微动容,又享受至极,读到趣处,不禁哑然,会心一笑。在王建屯笔下,哥哥的形象如此生动明晰,青丝白发之际,当年的白马少年似乎从未改变,他依然年轻且温暖,依然在岁月打磨中保持着独立的自我,依然对“妞妞”有着愈久弥香的关切。
家 书
王建屯
岁月的流沙从指间轻轻地滑落,所有关于大哥的记忆都演绎成了我生命中美好的回忆。
大哥属羊,我属虎,他比我大七岁,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最疼我,凡事都让着我,我笑说是“羊入虎口”。
很多年前,大哥的外号叫“老孙”,很长时间我不明白,父亲姓王,母亲姓石,我好奇地问爸妈,他们只是呵呵一笑不作回答。直到有一天,大哥的一群同学在我家门前扯着嗓子肆无忌惮地大喊“猴子”,我正纳闷,却见大哥“哧溜”一声从门里窜出,转眼就不见了人影,瞧着那麻杆似的背影,我恍悟,瘦成了这般模样很象猴,猴是悟空家的,当然姓孙喽,这九曲十八弯的,追本溯源,原来是瘦惹的祸。
大哥学习好,天生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作为大院的孩子王,他的地位很长时间无人可以替代,孩子们听他的话,大人们也愿意自家的孩子跟着大哥玩。他从不象同龄的男孩那样容易闯祸,懂的很多,孩子们遇到不会的作业,就来找大哥,他尤其擅长数学,没事就解题,往往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那时的物质条件很贫乏,大哥却将课余生活演绎的非常精彩,总让孩子们在我家乐不思蜀。我家书很多,大哥又能讲许多故事,但最吸引孩子们的莫过于每天晚上“放电影”,他将玻璃片垫在小人书上,用毛笔或钢笔在上面描上图画,到了晚上用手电筒照着映在墙上,他边放边解说,就象放幻灯片一样,只是条件更加简陋,但大家却津津有味,往往“三好学生”、“五好战士”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坐在最前排,我就自然不必说,大哥总会把最好的位置留给我。
大哥也有出错的时候,但只要是大哥犯的,大人们也就认为是可以原谅的,不会有人跑到我家告状。那时孩子们崇拜的多是英雄人物,一天,大哥说到董存瑞炸碉堡,一时性起,竟将邻居的小男孩放在竹篮里,用一只手托着举过头顶,不知是臂力不够,还是篮子不稳,男孩从篮里滚了下来,趴在地上大哭,大哥吓坏了,拉着他不停地说:“民民,你站起来走走,你站起来走走”。男孩只是趴在地上咧着嘴大哭:“我站不起来了”。大哥一整天都是在忐忑中度过,第二天,男孩仍旧一瘸一拐的来到我家,大哥这才放下心来。我不能想象,如果搁到现在,该是怎样的鸡犬不宁、人仰马翻。
大哥也曾让我很没面子,那年我刚上一年级,学校是小学和中学混合的,时常有高年级的班干部带领低年级的学生早读,这天我们班轮到大哥,他一进教室就做出一付很老练样子,说先给大家提三点要求,同学们都静静地听,不时用羡慕的眼神望下我,我得意极了。大哥说:第一……,第二……,说到第三的时候卡住了,嗯嗯地脸涨得通红。同学们开始偷笑,有的给我做鬼脸,有的模仿着大哥的口吻说:“下面我说三点,第一,第二,恩、恩没有了。”搞的我很没面子,攥着拳头直打大哥,怪他不会说就别说,让人笑话,大哥只是一边躲一边让我别生气。
高中毕业时,大哥到偏远的农村插队落户,过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只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很快他就被选到公社中学当数学代课老师,他自己编写教材,让其他知青很羡慕。这时的大哥出落得一表人才,用可以说英俊潇洒,来找他的女同学很多,她们大多对我表现出十二份的喜欢,时常拉着我的手,对我大哥说“真希望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大哥不接嘴。若遇上有好感的,他便主动会拉上我去见,说“我妹妹想见你”,尽管我不认识,也会默契地配合。
大哥凡事都会写信告诉父母,信都很长,象讲故事一般,结构是格式化的,开头照例是“父母亲二位大人,你们好!”结尾必定是“儿一切都好,勿念。”在别人眼里非常出色的大哥,在父亲这却总不放心,记得有次大哥得意地寄回两张照片,一张是穿西装打领带的,一张是戴着圆边眼镜的,今天看来很平常,但在当时,却是地道的“封资修”,父亲吓坏了,十二道金牌将大哥招回,看到父亲生气,大哥连连认错,销毁了照片和底片,说以后决不再犯。
每次大哥回来探亲,父亲都要找他谈话,大哥称是上政治课。父亲说话时,他从不回嘴,只是不住地点头,说“爸,你说的对,你说的很对。”这让父亲很满足,即便是上了大学也没有间断。待到有一天,他端着小凳主动坐在父亲跟前,一脸严肃的说:“爸,给我上堂政治课吧。”尔后转过头来向我挤挤眼,不待父亲开口,他又说:“爸,你先说说国际形势吧。”“嗯?”“还有国内形势。”父亲又嗯了一声,尔后笑了,政治课就此取消。他开始向父亲说“不”,当他不同意父亲观点的时候,便在信中委婉地告诉父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父亲坦然接受,他知道儿子已经长大。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大哥以高分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学的仍然是数学,他仍喜欢写信,向父母述说着学习、工作的点点滴滴,包括他与嫂子的相识、相知、相爱,他读研了、留校了、当助教了、升讲师了、任副教授、教授了,什么杂志登了他的论文,他的哪一篇文章获奖了,每次来信总让父母亲很高兴,往往一封信要叫我念好多遍。大哥说虽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但让他们精神愉快,也是做子女最大的孝顺。每到假期,他便会披星戴月往家赶,大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之势。
父母去世后,大哥很多年间没再回来,嫂子说他变化很大。她很无奈地告诉我大哥的种种“劣迹”:他会突然有一天剃了光头在学校里招摇,说是他从小的心愿,只因为以前怕父亲不高兴;他旁若无人的在安静的会堂里叫着找女儿,因为他认为没有什么比孩子不见了更重要;他率性,大庭广众之下,他会当场告诉领导“你的讲法我不同意”, 毫无顾忌;他不懂得人情世故,不喜欢客套,说话直率,往往得罪了人自己不知道,还很得意,捅下的娄子就得嫂子四处去补,这让在同一所大学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的嫂子伤透了脑筋。
一切在变,不变的唯有大哥对我的爱。分别十多年,当我带着女儿去看他时,他站在高速路口等,我们的车子还没有停稳,他就迫不及待地迎了上来,一把将我紧紧搂住,不住地说“妞啊,我的小妞啊”。他改变了以往的作息习惯只为陪我。他的表现有时近乎可笑,甚至让人不可理喻。他喜欢听别人说我俩长得象,外出时,他不让嫂子走在我旁边,只因为“这是我妹妹,别人不知道,看见了还以为是你妹妹。”有同事客气说妹妹好看时,他就会一遍遍地问嫂子“别人怎么说,你说的仔细点,再说一遍。”嫂子说“我不是已经说过了吗。”他就非常不高兴“你就不能让我再高兴一次吗。”遇到他不满意的事情,他就会说:“要是我妹妹,就不会这样。”好在嫂子通情达理,从不计较,加之对我也是亲妹妹一般的疼爱。
几年后,女儿到大哥所在的城市去上学,时间不长就紧紧地站在了嫂子一边,遇事从不问大哥,只和嫂子亲,大哥生气地在电话告我女儿的状,说“太不象话,只要你嫂子不在,她就不来,说是家里没人”。他气急败坏地说“我不是人吗。”女儿也不时地在电话里说大哥的不是:“妈妈,我要崩溃了,到饭店吃饭,啃过的筒骨,舅舅要打包带回家熬汤:吃剩的盒饭,也要收起来留做下餐。舅妈不同意,他就哇哇地发火。”或者是“舅妈很忙,舅舅整天待在书房,什么都不帮着干;一个人出差都不会,每次还要助手陪。”女儿最受不了的是“舅舅不讲卫生,在家打赤脚,睡觉也不洗,脏兮兮的就垫几张报纸。”我想不会吧,记得以前条件那么艰苦,大哥还特讲究,鞋垫每晚一定要拿出来晾,睡觉时长裤也会叠整齐压在枕头下,有时还会用平底的搪瓷缸装上开水烫出裤缝。
其实,大哥的柔情我明白,打开他的来信,字里行间浸透着浓浓亲情。“妞,要照顾好自己,不要替我担心了,你大哥永远不会老,你大哥永远让你自豪。我现在身体特别好,身轻如燕,上楼都是两个台阶,一个台阶不过瘾。你大哥现在还帅得很,迷人的微笑,让人心动,和以前一样。妞,我很久没有回去不表明我不爱你,我常常为你担心,就像爸当年牵挂我一样。”
此刻,我已泪水涟涟。大哥,你在他乡还好吗?
标题题字:方鹤影(安徽省书协会员)
美术作品:东山魁夷 (日本著名画家)
文创设计:神兽工作室
策划:胡青丝
制作:胡纯
征稿邮箱:hsrbxayk@163.com
联系方式:13685591385(微信同步)
本栏目面向全社会征稿,题材不限。只要您有打动人心的瞬间,请务必记录下来,投给我们。可配图!可配乐!可搭配一切美好的元素。
要求:
原创首发!
要有正能量!
有温度!
有力度!
有深度!
稿件一旦被采用,作者将获得保底稿酬+阅读量对应比例奖金。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