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丈夫壮志——知青画家潘蘅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知青50年 Author 贾宏图

潘蘅生 :1969年3月3日,上海64中的六八届高中毕业生潘蘅生下乡到北大荒七星泡农场, 潘蘅生是颇具影响的“知青画家”之一。 父亲潘德明被誉为人类徒步环游世界第一人,1930-1937年间行走40余个国家,为中国争得了荣誉。
丈夫壮志作者:贾宏图

1969年3月3日,当上海64中的六八届高中毕业生潘蘅生向父亲告别,要去上山下乡时,这位坐在永康路兴顺南里一间弄堂前楼窗下画宫灯的先生,慢慢抬起头,转过了身。


“爹爹,我走了。”儿子说。

“哦,在外要当心。”父亲说。


然后,他又回转身去,埋头画他的画。他始终没离开身下的凳子。


儿子要行远,而且是个很远的地方,黑龙江北大荒一个很偏避的农场。对这位先生来说,这还算远吗!几乎在和儿子一样年龄时,他已走向了世界,历时七年,独步环球八万里,途经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人类历史上用双脚环绕地球一周的第一人。他就是中国现代的“徐霞客”、伟大的旅行家潘德明。

 潘德明

我们的故事还是要从潘德明先生说起。他1908年生于浙江湖州,父亲是位勤劳的裁缝,专给教会的外国人做衣服,从小德明出入他们的私宅,也学会了一口外语,因此对外部世界产生强烈兴趣。他从小喜欢游泳、跑步和探险,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和勇敢无畏的性格。在南洋高等商校毕业后,他在南京开了一家西餐馆,因为精通英语,又善交朋友,生意不错。1930年春天,潘德明从上海《申报》上看到有8位青年组织了“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马上关掉自己的餐厅,前去参加。他赶到上海时,他们已出发,他就追到杭州入队。他们一起走到广州时,只剩下三个,再到越南清化时,只剩下潘德明一人。他买了一辆英国自行车独行,过越南,经金边,横穿柬埔寨进入泰国。然后又去马来亚、新加坡。在此地,他受到当地华人的隆重欢迎,因各界名人题词很多,他请人制作了一本重四公斤的《名人留墨集》,潘德明在扉页上自述其志:


“余此行乃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霜雨雪、炎荒烈日、晨星月夜为我之奖励金。德明坚决地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进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必欲达到目的而无退志。”


当时南洋的华侨巨商、“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在其上题词:“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脚车的轮迹。”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的题词是:“万里壮游”。这之后,他又到了印度,4月22日,他拜见了大文豪泰戈尔,诗人与这位非凡的中国年轻人合影,并对他说:“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们的国家站立起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是一个伟大的将来――我们都将分享这个将来给我们带来的快乐。”7月,他还在新德里分别接受了国大党领袖圣雄甘地和尼赫鲁的接见,甘地赠送他自制的土布和签名的照片。


在以后的行程中,潘德明遭受了更多的艰险,从伊朗到阿拉伯要穿越过千里大沙漠,他用自己的饮水救了一个迷路者,自己因太干渴昏倒于大漠之中,所幸在奄奄奄一息时被一支骆驼商队所救。在叙利亚到巴勒斯坦的路上,又被土匪抢劫,路费和自行车都被抢走。但是在圣城耶路撒冷――这个世界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三大宗教的各色建筑奇迹中,他兴奋得流连忘返。他又渡海到了希腊首都雅典,被首相尼各罗斯接见,并给他的壮行很高的评价:“潘先生,我从你的身上,看到了东方古国的觉醒。”但是,就是在这里他听说中国因财政困难,不派运动员参加第十届世界奥运会。在参观奥林匹亚遗址时,他用中文和英文,在石头上写下了:“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接着他又奋然登上奥林匹斯山。他相信,有一天中国人不仅参加奥运会,而且会在自己的国家举办奥运会!


接着潘德明又步行到土耳其、保加利亚、瑞士,都受到这些国家的要员的接见,在保加亚利首都索非亚,他染了传染病,被市长安排住院治病,在休养期间,他还钻研了摄影的制作技术。1933年7月,他进入法国,受到总统莱伯朗和总理达拉第的接见,总统热情洋溢地对他说:“潘先生,对于你的壮举,我想用法国英雄拿破仑的一句话奉送你:中国是一个多病沉睡的大国,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更让潘德明难忘的是7月29日,在中国驻法国公使顾维钧陪同下,他拜访了在巴黎养病的张学良将军,他为潘德明写了“壮游”两个字,后来还资助了他从英国到美国的船票。

潘德明又经过比利时、荷兰进入了德国,在正处于战争狂热的柏林,意外受到希特勒和戈倍尔的接见,对全世界充满野心的的希特勒竟和他谈了两天,详细地了解各国各地风物,这个蹩脚的画家还为潘德明画了一幅画像。还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拜见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时,他深有感触地对中国旅行家说:“我们英国的句谚语;经历是智慧之母。世界像一部百科全书,不外出旅行,就像只读了那部书的一章一节。”


就是拿着张学良将军赠给的船票,潘德明从英国利物浦登上了“欧罗巴”邮轮,1934年1月4日,到了美国的纽约港,开始对这个大国为时一年的徒步游历。在华盛顿,他又受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接见,他赠送一块金牌以资鼓励,他说:“潘先生,这是美国人民赠送你的,你应该享有这种光荣,荣誉永远属于有奋斗精神的人。”    


又经檀香山、斐济、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1937年7月6日,终于回到了阔别七年的祖国。本来他想把日本当作他环球旅行的最后一站,但是在得知日本侵略者已经占领中国的东北时,他愤然取消了日本之行以示抗议。在他到达上海的第二天,“七七事件”爆发了,他把一路华侨给他捐助的路费十万美元,全部捐给全民抗日。当时中国画坛巨擘徐悲鸿为他题词:“丈夫壮志”。李宗仁先生也为他题词:“有志者事竟成。

徐悲鸿在潘德明《名人留墨集》上的题字(1937)

可惜,抗日的烽火湮没了潘德明的伟大壮举,而在以后中国正处于历史转折的时期,也无人给这位为祖国争得巨大荣誉的英雄以应有的尊重。1949年,当潘蘅生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成为失业者。后来,为了生计,满腹经纶的潘先生只好在弄堂口摆了个烫衣摊,他钉制了一个比写字桌长些的厢车,安上了四个轮子,再铺上块白布,作为烫衣台。而对当时的情景,潘蘅生却有着美好的回忆:


“台边生了个煤球炉,炉上烧着熨斗,烧得差不多时,父亲用棉垫抓起烫斗柄,在脸盆的清水里蘸一下,哧出一股浓浓的蒸气。他用手指试试烫斗底,嘴里含着清水,‘噗’的一下,往台上铺着衣物的上空,喷出千百个小水珠,均匀地落在待熨的衣物上。若阳光正照着,会显出一弯美妙的彩虹。”


后来小蘅生成了爸爸的小助手,熨好的衣服,有时他去送,老客户,几弄几号,熟门熟路。到了门口,按电铃,主人开门时,他双手把衣服捧上,遇到好心人,还可能给他一二分钱的“小费”。他拿着这几分钱会跑到福音堂旁的小人书摊,二三分钱可以看好几本小人书,这时,将军、武士、侠客、海盗、战马、飞车、宝剑、大刀、关公、哪吒、武松、孙悟空、鲁滨逊、阿里巴巴……会把他带了迷人的世界。这就是他小时的文化和艺术的启蒙。


再后来,住在亭子间里的画宫灯的王先生忙不过来,生意又挺好,就让我们的大旅行家潘先生也和他一起画,这样已经五十岁的潘德明,又成了一位“画家”。到他忙不过来的时候,小蘅生又成了他的助手。在父亲的指点下,到上中学的时候,他已经成了相当出色的小画家了。


到现在,潘蘅生还真诚地感谢毛主席,因为当时到处都要挂他老人家的画像,使他大有用武之地了。他从学校画到街道,又画到和平大饭店,还画到了驻沪的空军部队。他为工人文化宫举行的“一月风暴展览”画的一幅《毛主席是我们的红司令》,在许多报纸上登过。也不是白画,在街道画时,他可以得到剩余的颜料和用过的画笔,那笔到现在,他还在用;在和平饭店画那幅四米高的大画像时,他每天能吃面包喝紫菜汤,那时,他才知道有这么好喝的汤。在空军部队就更好了,画了好几个月的领袖像,天天吃空军灶,他都胖了。因为才艺出众,后来空军首长要把他调到部队创作组,可一外调麻烦了,他父亲的历史搞不清,当年他走遍世界,见了那么多大人物,谁能调查清楚?比如,他还见过希特勒,在一起呆了两天,谁能给打证言!再说,他把那么多别人的捐款给了蒋介石政府,为什么不给人民!这些事,蘅生自然也说不清,可他心里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年,父亲总没工作。因为没有人信任他,尽管当年他是那样的声名远扬。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个非凡的父亲,在相当长的时间成了他沉重的政治包袱。


正在我们的年青画家无着无落的时候,毛主席号召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这时他可以离家出走了。因为,在大上海,他只属于石库门,而他不喜欢那里压抑的日子。他想走得越远越好,这时他已断断续续听爸爸讲过他当年的旅行故事。他很崇拜父亲,也萌生了像他一样的“丈夫壮志”。这样,他义无反顾地报名去最北的黑龙江省的七星泡农场。听说那里有和俄罗斯一样的森林和湖泊,他很喜欢那个国家的风景画家,如萨甫拉索夫、希施金。出发的时候,别的同学都在哭,可他在笑。和父亲的告别那样简单,也没有人给他送行。


潘蘅生的行囊很重,不是像父亲那样带了本“名人留墨集”,而是带了一大堆颜料和几十支画笔。和一起去黑龙江的同学从上海一上船,他带的东西就被派上了用场。船上也要挂领袖像,他被同学们“举报”出来,人家也好吃好喝供着,他乐在其中地画着,只是因为海上风浪太大,毛主席脸上的痦子点得不太准,但人家已是相当满意了。在大连下了船,又上了去哈尔滨方向的火车,一上车又被请去画领袖像,同学们都在硬席上挤着,他坐在卧铺车厢里,靠餐车很近。这时,他真心对领袖充满感激之情。

潘蘅生

经过一个星期的奔波,潘蘅生终于和大家来到了小兴安岭脚下的七星泡农场,早春的时节,这里的冰雪还没化尽,但那黛青色的远山,山下那无垠的原野,已让我们的画家激动万分了。潘蘅生被分配到四分场当农工,第三天,他正准备下地备耕,忽然来了一辆汽车,没等停稳,就有人喊:“潘蘅生,谁是潘蘅生?”这时他心里一惊,“我刚来,也没犯什么事呀!”那人下了车,对他说:“你就是潘蘅生吧!快上车吧,拿着你的行李。”原来“九大”就要召开,场里要挂许许多多领袖像,听说来个上海小知青能画,立刻派人来找。他松了一口气,他对来的人说:“我的同学汪大燮也会画,把他也带着吧!”那人一摆手说:“都上车吧!”就这样,我们的画家开始北大荒的艺术生涯。

到场部画了一阵子,又被四分场找回来,也是画领袖像。半个月后,潘蘅生干脆被调到了场部电影队,平时坐着马车或拖拉机到各生产队放电影,更多的时候是画宣传画、画幻灯片。当然为农场的职工们写个喜字,画个年画,也是常有的事。比一般在生产队出苦大力的知青,潘画家的日子还是很不错的。


也有碰到了麻烦的时候,他的到来让电影队一个“老同志”心里有点“那个”。他对小潘说,咱们水库的风光不错,你咋不画画。小潘跑去一看,确实漂亮,他马上画了一幅水彩画,并寄回家让父亲指点。那位“老同志”马上向政治部领导报告:“潘蘅生画了水库的地形图给回家了,他家是有问题的,那水库可是战略要地呀!”那位领导把小潘找来盘问,还看了他画的水库“地形图”,他一看,很高兴,说:“很好看,你给我家也画一幅!”


有领导的支持,潘蘅生画画的积极性更高了,不仅画领袖像,还画风景画,更喜欢画素描,这是小时候父亲告诉他的:“要想画好画,先得练好素描。”他还教会他怎样“透视”,怎样用明暗表现物体的立体。他先从画农场的小孩子开始了他的人物素描,他把那些孩子叫到宿舍,然后把从上海寄来饼干和糖果分给他们吃,他们在吃,他在画。那些孩子问他:“这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他说:“鱼饵。”后来一有空儿,孩子们就跑来向他要“鱼饵”吃,而他画的也越来越多。开始他把画好的画都给他们留念,后来他对孩子们说:“等我给你们洗成照片再送你们。”孩子问:“哪天能洗好?”他说:“星期九吧!”


现在这些孩子的素描,还有其他老职工的素描都在他的手里,成了他最宝贵的创作素材。在电影队工作的潘蘅生特别愿意参加全场的“大会战”,修水利、春种、夏锄、秋收他都抢着去,别人休息时,他就拿出画版搞他的素描。当然他更愿意往农场的文艺宣传队跑,为他们画布景、做道具,更喜欢为女演员画素描,被她画得最多的是漂亮的上海姑娘孙佩芳,她是队里的舞蹈演员,形象和身材都好。后来她成了他的对象,再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当然因为潘画家也是个俊朗的小伙。没想到腼腆的潘蘅生后来靠画唯美的裸体女性在中国画坛上出了名。那最早的模特儿,是谁呢,就可想而知了。

潘蘅生和妻子孙佩芳

应该说,潘蘅生是靠连环画走上中国画坛,并成为著名画家的。代表作是1984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周游世界》。他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了50年前父亲潘德明的那次震惊世界的环球之旅。专家认为,这部252幅的作品,“造型严谨准确,表达流畅娴熟,凝聚了画家本人对旅行家父亲的敬爱和怀念”。这部作品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和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的荣誉奖。


潘蘅生在农场工作了八年,这期间他多次被上级美术创作部门和部队文艺团体看中,每次都因为他那位经历丰富的父亲的谁也搞不清的“历史问题”而搁浅了。一直到这位可敬的民族英雄1976年10月13日去世时,他的问题也没搞清,其实当时他已经看到了曙光了,风传“四人帮”垮台了,他高兴地喝了几杯酒,结果犯了心脏病而去世了。人走了,总不能还是“不清”。后来的形势好转了,据说是一级级地向上报,一直报到了中央。胡耀邦同志认为潘德明是为国争光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应该宣传。这才有了潘蘅生那部《周游世界》的连环画。父亲去世时,因为大风雪阻隔了电报的送达,他连回家绝别的机会都失掉了,那部作品是他对父亲最隆重的祭典。

知青画家的知青岁月

潘蘅生1977年3月被调进了哈尔滨,到省京戏团当了舞台美工。团里专门派人到上海外调,为他说了公道话。到了团里,潘蘅生本职工作不用说,连搬道具,扛箱子这些活,他都抢着干。团里也没亏待他,只有2%的人涨工资时,也有他的份。1979年,潘蘅生的妻子孙佩芳返城接班回了上海,她十分惦念只会画不会照顾自己的老潘,1980年又通过对调到哈尔滨图书馆工作,这样他们就在哈尔滨安了家。1983年已成为本省知名画家的潘蘅生又被调到省文化厅的戏剧工作室担任美术编辑。在完成《戏剧家》这本刊物的封面设计、插图和装帧工作同时,他创作的连环画,《陌路》、《赵尚志》又在全国美展上获奖。 

 潘蘅生连环画封面

有幸的是,1995年,我到省文化厅任职时,我和老潘成了同事。开会时远远地望着,还有过亲密接触,一起当全省文化职称评定的高评委。那时他名气很大,对人谦和,见人先笑,有求必应。他的画已变成了很值钱的商品,但很多老朋友的家里都有他的画。一幅静肃的冰雪风景,至今还挂在我的书房里,可能是我家最有价值的收藏了。看着这幅画,我常想起老潘那黑色的眼镜眶后,谦恭微笑的目光。


十多年后见到潘蘅生和他的画,是这次在上海美术馆的《青春叙事?知青油画邀请展》上,老潘真的不再那么年轻,但微笑还是那么可人,他的夫人还是那么年青得充满活力。在几十位出身知青的中国实力派画家的作品中,老潘展出的作品最多,竟有十三幅。我又看到了“奋斗渠”水利大会战的宏大场面,我又看到了“打麦场”上女战友亲切的笑容和“老类头、老夏头”饱经风霜的脸,我又听到了工地上“报捷”的锣鼓声和我们听“粉段子”时的笑声……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纯朴自然。面对这些图景,我们这些老知青感动的是“当年就是这个样子!”而在专家眼里,是他构思的宏大,笔触的奔放,风格的独特。据说,北京油画界的权威们看了他的画后惊叹:“中国画界还有这样的画家!”因为他画得太老实,太真诚,太艺术,太费工夫了。因为在油画市场行情见涨的今天,这样画画和画这样的画,是不能挣大钱的。

《知青叙事》知青油画展收藏的潘蘅生13幅知青油画之一  午餐 


潘蘅生是挣过好钱的,日本的一个画商看好他的油画人物肖像,然后为他揽活,为富翁画像。而且也不累,在家里看着他们的照片就能画。还有那些艺术含量也很高的女性裸体画,也是价格不菲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在日本和美国搞个人油画展时,都曾引起不小的反响。1990年9月27日《神户新闻》发表的日本美术评论家的文章说:潘蘅生的“写实主义的作品引起日本美术界的注目。他的作品《眠》是幅中国较为稀少的裸体作品,它柔和地绘出了丰满的人体,依稀可见的血管体现了画家巧妙的艺术手法。”1995年9月21日的《达拉斯新闻》发表的美国美术评论家的文章说:“潘先生的人体作品,像一股清泉涌入人们的心灵。那优美的造型,细致的处理,尤其是那种肌理效果,给人一种欢快的享受,是对女性的赞美,对人性的歌颂,绝无‘色’的感觉,潘蘅生是中国最优秀的人体画家,无人可比。”尽管潘蘅生认为这位美国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太高了,但他的人体美术作品已有了国际声望,却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现在老潘放下最能为他争得声誉,又最挣钱的活,一心画这些怀旧的老画,而且废寝忘食,夜不能寐。他说,不画这些画,他真的睡不着觉。就是做梦,也都是那年北大荒的那些人物和场面。他的心还在那片曾给他苦难,也给他幸福的土地上留连。


在上海那个繁花似锦的锦秋花园里,在潘蘅生阳光明媚的画室里,我看到他画的许多人物,那些当年曾和他一起喝酒抽烟的老职工,那些喜欢他的“鱼饵”的孩子。但是立在画室最当中的是父亲潘德明的画像,他推着自行车,满身的风尘,背景是他走过的国家和见过的大人物,还有他们写在《名人留墨集》上的话。


我知道了,父亲时刻伴随着他。


画家的心里也充满了“丈夫壮志”。

潘蘅生在哈尔滨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360搜索

潘蘅生1949年生于上海。画家。兼擅连环画、油画、水墨画。1969年知青下乡至黑龙江北大荒七星泡农场。1977年任黑龙江省京剧团舞美设计。1983年任黑龙江省文化厅《剧作家》杂志美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艺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兼美术学科组组长。潘蘅生是颇具影响的“知青画家”之一。


潘蘅生知青油画作品欣赏


《岁月难忘》 潘蘅生


《大会战之前》 潘蘅生


《出工》 潘蘅生


《午餐》 潘蘅生


《夏锄》 潘蘅生


《笑比哭好》 潘蘅生


《劳模班》潘蘅生


《报捷》 潘蘅生——2001年

潘蘅生人物油画欣赏


潘蘅生连环画欣赏


异域万里行

周游世界

人类历史上徒步环游世界
第一人——潘德明

潘德明(1908-1976)浙江湖州人。英雄旅行家。人类历史上徒步环游地球第一人。


潘德明持"雪东亚病夫耻""以谋世界上之容光"的信念,于1930年夏出国境,于1937年7月返回上海。或骑自行车,或徒步,历尽艰辛,耗时8年。先后到达40多个国家,积累了大量珍贵纪念资料,会见20多个国家的元首、名人。潘德明的壮举轰动了整个地球,以他的行为角度,令世界认识了中国人。他是中国的名片。


1931年元旦,

潘德明徒步到达越南西贡,

也就是今天的胡志明市。

潘德明和他的《名人留墨集

他还自制了一本《名人留墨集》,

用来让偶像签名。

徐悲鸿在《名人留墨集》上的题字(1937)

此后的七年,寒来暑往,

潘德明或徒步或骑行数万公里,

游历了40多个国家。

潘德明与甘地

潘德明与泰戈尔

罗斯福接见潘德明

他想要利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报效祖国,想要投身科学,帮助祖国实现富强,想要再去青藏高原收集资料,为祖国贡献一生。


可现实却这般残酷,战争的爆发、山河的破碎,宛如一盆盆冷水,狠狠浇灭了潘德明的梦想。


最终,潘德明只得把自己旅行中所得十万美元路费尽数捐给抗战前线,自此隐姓埋名,以画宫灯养老糊口,病逝在1976年10月。


文章来源:知青50年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贾宏图文章

陋室藏金——“另类”老知青

走出苦难—《我的前夫》那曾是我的生活

高山大海——两个知青战友最后的归宿

像白雪一样圣洁

知青故事:命运的挣扎

知青故事:爱的呼唤

归根——天津知青一家重回北大荒

孩子啊,你在哪里?

灿烂的笑容

被遗忘在大山里的孩子——李满意

知青故事:小提琴之恋

晾在沙滩上的鱼——留在北大荒的知青

仲夏夜之梦——知青爱情悲剧

叶落白桦林——飘荡在北大荒的冤魂

我不想告诉你她的名字

谁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诗人的非诗意生活

长眠在你的怀抱里

《没有墓碑的青春》 火凤凰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