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晓声:姻缘备忘录

梁晓声与焦丹和儿子

姻缘备忘录梁晓声

我自幼家贫,28岁时家里仍很穷,还有一个生病的哥哥长年住在医院里。我觉得我可以38岁时再结婚,却不能不在28岁时以自己的方式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对老父亲、老母亲我总有一种深深的负疚感——总认为28岁了才开始报答他们(也不过就是每月寄给他们20元钱)已实在是太晚了,方式也太简单了……

我在期待中由28岁到32岁,但奇迹并没有发生,“缘”也并没到来。我依然行为检束,单身汉生活中没半点儿浪漫色彩。


4年中我难却师长们和阿姨们的好意,见过两三个姑娘,她们的家境都不错,有的甚至很好。但我那时忽然生出调回哈尔滨市,能在老父母身旁尽孝的念头,结果当然是没“进行”恋,也没“进行”爱……


调动的念头终于打消,我为自己“相中”了一个姑娘,缺乏“自由恋爱”的实践经验,开始和结束前后不到半个小时。人家考验我,而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对我还需要考验(又不是入党)。误会在半小时内打了一个结,后来我知道是误会,却已由痛苦而渐渐索然。


于是我现在的妻子在某一天走入了我的生活,她单纯得有点儿发傻,26岁了却决然不谙世故。说她是大姑娘未免“抬举”她,充其量只能说她是一个大女孩儿,也许与她在农村长到十四五岁不无关系……她是我们文学部当年的一位党支部副书记“推荐”给我的。那时我正在写一部儿童电影剧本,我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待我写完了剧本再考虑。


一个月后,我把这件事都淡忘了。可是“党”没有忘记,依然关心着我呢。


某天“党”郑重地对我说:“晓声啊,你剧本写完了,也决定发表了,那件事儿,该提到日程上来了吧?”


我突然觉得我以前真傻,“恋爱”不一定非要结婚嘛!既然我的单身汉生活里需要一些柔情和温馨,何必非要拒绝“恋爱”的机会呢!


于是我的单身汉宿舍里,隔三岔五地便有一个剪短发的大眼睛女孩儿“轰轰烈烈”而至,“轰轰烈烈”而辞。我的意思是,当年她生气勃勃,走起路来快得我跟不上。我的单身宿舍在筒子楼里,家家户户都在走廊里做饭。她来来往往于晚上——下班回家绕个弯儿路过。一听那上楼的很响的脚步声,我在宿舍里就知道是她来了。没多久,左邻右舍也熟悉了她的脚步声,往往就向我通报:“哎,你的那位来啦!”


我想,“你的那位”不就是人们所谓之“对象”的另一种说法吗?我还不打算承认这个事实呢!于是我向人们解释,那是我“表妹”,亲戚。人们觉得不像是“表妹”,不信。我又说是我一位兵团战友的妹妹,只不过到我这儿来玩的。人们说凡是“搞对象”的,最初都强调对方不过是来自己这儿玩玩的……


而她自己却俨然以我的“对象”自居了。邻居跟她聊天儿,说以后木材要涨价了,家具该贵了。她听了真往心里去,当着邻居的面对我说:“那咱们凑钱先买一个大衣柜吧!”


搞得我这位“表哥”没法儿再装。于是,似乎从第一面之后,她已是我的“对象”了。非但已是我的“对象”了,简直就是我的未婚妻了。有次她又来,我去食堂打饭的工夫,回到宿舍发现,我压在桌子玻璃下的几位女知青战友、大学女同学的照片,竟一张都不见了。我问她那些照片呢?她说替我“处理”了,说下次她会替我带几张她自己的照片来,而纸篓里多了些“处理”的碎片……她吃着我买回的饺子,坦然又天真。显然,她没有丝毫恶意,仿佛只不过认为,一个未来家庭的女主人,已到了该在玻璃下预告她的理所当然的地位的时候了。我想,我得跟她好好地谈一谈了。于是我向她讲我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穷孩子,如今仍是一个怎样的穷光蛋,以及身体多么不好,有胃病、肝病、早期心脏病等等。并且,我的家庭包袱实在是重啊!而以为这样的一个男人也是将就着可以做丈夫的,那意味着在犯一种多么糟糕、多么严重的错误啊!一个女孩子在这种事上是绝对将就不得、凑合不得、马虎不得的。但是嘛,如果做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好朋友,我还是很有情义的。


我曾以这种颇虚伪也颇狡猾的方式,成功地吓退过几个我认为与我没“缘”的姑娘。


然而事与愿违,她被深深地感动了,哭了。仿佛一个善良的姑娘被一个穷牧羊人的故事感动了——就像童话里常常描写的那样……


10个月后,我们结婚了。我陪我的新娘拎着大包小包乘公共汽车光临我们的家,那年在下32岁,没请她下过一次馆子。


她在我11平方米的单身宿舍里生下了我们的儿子。3年后,我们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转移到了同一幢筒子楼的一间13平方米的居室里……

梁晓声:爱妻助我成平民作家中国文明网
梁晓声是我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他的作品中,有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追求及幻灭,执着与无奈,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梁晓声事业成功的背后,同样离不开妻子的无悔付出。

惟一没被贫困吓退的女孩成了妻子

1977年,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1981年7月的一天,党支部副书记给他“推荐”一位叫焦丹的姑娘。梁晓声一眼就对这个短发、大眼睛的女孩充满好感。但他十分坦诚地向对方说明,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穷孩子,如今仍是一个穷光蛋,身体不好。并且,家庭包袱实在很重,不但要赡养父母,还要给“疯”大哥治病,供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上学。焦丹不但没有被吓退,反而感动地哭了。10个月后,他们来到了自己的新房——梁晓声11平米的单身宿舍。

借书中男主人公给妻子写情书

出身贫寒的梁晓声对于豪奢有本能的反感,连一日三餐也强调快、简、淡的原则,焦丹总是变着花样做饭为他增加营养。结婚一年,儿子梁爽出生了。为了不让儿子的哭闹声影响到梁晓声写作,焦丹经常对着还不太懂事的儿子说:“爸爸正在写作,你要乖乖听话,不要吵到爸爸。”看到两人悄悄行动、轻手轻脚的样子,梁晓声心里十分愧疚,焦丹却反过来安慰他,鼓励他写出好作品来。

梁晓声夫妇与儿子

在妻子鼓励与支持下,梁晓声的成名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1984年,他的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得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父亲》拔取短篇小说奖的头筹,创造了1984年的“梁晓声年”。 


念及多年来妻子的付出,梁晓声在长篇小说《雪城》中,借男主人公给妻子写了一封情书:“好女人使人向上。事情往往是这样:男人很疲惫,男人很迷惘,男人很痛苦,男人很狂躁;而好女人更温和,好女人更冷静,好女人更有耐心,好女人最肯牺牲。好女人暖化了男人,同时又弥补了男人的不完整和幼稚,于是男人就像一个真正的男人走向世界。” 

梦想与妻子恬静而坐,闲看云起云落

梁晓声夫妇与父亲和儿子

在焦丹的建议下,梁晓声把父母从黑龙江接到北京。那时,他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繁忙,常常是瘦弱的焦丹蹬着三轮车带老人去医院看病。稿费总有一半要寄去接济弟弟妹妹们,焦丹也毫无怨言。梁晓声感慨地说:“这一辈子,真心视我的父母、弟弟妹妹为亲人的,除了妻子焦丹,别无他人。”


1998年,梁晓声用十几年的积蓄买了一套住房,但母亲却病了。弥留之际,母亲紧紧地攥住梁晓声和焦丹的手,夫妻俩读懂了老人的心思,哽咽着说:“妈,你放心走吧,我们会照顾好大哥的。”不久,焦丹把患精神病的大哥从哈尔滨接到北京的新房子里,自己一家还住在原来的宿舍。2004年,焦丹为了救梁晓声三弟得了尿毒症的老婆,把当初公司配发的股份都卖了,凑钱给弟媳治病。

妻子真诚的爱促使梁晓声在后期的作品中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他相继完成《浮城》、《伊人·伊人》、《政协委员》等书稿。如今,望着妻子头上的白发,他期望早日实现自己“退休后的梦想”:住到郊外去,买几间红砖房,整理出一个不大不小的农家院落来,抬头可望山,出门即临河,自与妻子恬静地坐在屋前,闲看云起云落……

来源:中国文明网

文章来源:当代作家  图片来源网络


梁晓声作品

梁晓声:不速之客
梁晓声:饥饿年代的中国女性梁晓声最新长篇:我和我的命梁晓声:许许多多的底层民众梁晓文:梁晓声与他的大哥梁晓文《我眼中的二哥梁晓声》《梁晓声的北大荒往事》我的北大荒七年知青生活、我的初恋我的小学 兄长母亲
父亲
鹿心血黑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看“知青”知青与红卫兵知青与知识、知青与知青文学知青与“改革开放”、知青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知青与消费、知青与儿女、知青与中国离婚率"知青"今天连结着昨天我们这代人的父母,几乎没有幸福的晚年喷壶父亲与茶《父亲的荣与辱》《父亲的遗物》《温馨》你追求的,就是你人生的意义梁晓声:85%知青如今都是低消费群体我们一起走过 年轮——梁晓声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点击 关注老知青家园、阅读往期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