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北向北 | 一场关于建昌道的时光漫游

沙丁鱼 小日子研究社 2019-07-08




近日,我受邀于高兴书局,来到位于建昌道的紫金府拾光书局,与老居民分享关于建昌道的前世今生。


建昌道是哪里?是清代的青青稻田?老工业时代的工人新村?90年代的温州城?还是如今的早点一条街?


这里有过民国时期的新潮生活,工人新村里的胡同日子,改革开放后的练摊儿回忆……沿着中山路,一路向北,你会发现,看似并不起眼的建昌道,却隐藏着大历史下的最具烟火气息的小日子。






建昌道,地处河北区,靠近月牙河、新开河。这片地区是四方杂处之地,若在里面转转,打听一下居民们的来路,他们的回答各有不同,有铁路工人宿舍,有小树林和十字街的动迁户,也有早早在这里买房的外地人。事实上,这也是许多天津居民区的缩影。



河北新区1903年

袁世凯的特区里有很多新鲜玩意儿


清代末期,月牙河畔的河兴庄还是一片水洼和稻田,蛙叫和虫鸣交织,一派田园风光,时局的动荡似乎无法打破这里的平静。此时,几公里之外的大经路,正在发生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几乎改变了全中国。


1903年,袁世凯沿着当年的大经路,也就是如今中山路开放了一片新城区,叫做”河北新区“。这里相当于中国第一个特区,出现了很多中国人没见过的新鲜事物。比如,警察、路灯、邮局、学校、火车站、造币厂……




建于1903年的新开河火车站,成为后来天津人熟悉的北站。北站的老天桥经历了百年的时光。



北站体育场兴建于1933年,为了第18届华北运动会而建。据说,运动会开幕当天,3万名观众坐在拥有18级台阶的马蹄形钢筋水泥看台上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无线电播音设备等现代体育设施让国人大开眼界。



1931年建成的宁园是中国第一个铁路公园,除了园林水榭等古典建筑,大象滑梯这样的游艺设施,仍然贯穿了80后的童年时光。



王串场 1952年

从灰瓦房升级小楼房


沿着北站、北站体育场、宁园,城市的版图继续向北延伸。


1952年,天津开始建设工人新村,这是全市规划,旨在改善产业工人的生活水平。全市一共有7片,最有名的一片在中山门,河北区的在王串场。在此之前,王串场是一个北邻金钟河故道的一个小村庄,据说有一名叫“王串”的人在此打场,因此得名。



1952年-1956年,共建了28段,便统称为“王串场”。王串场新村的兴建,大多数为成排的红砖平房。住房对面有小厨房,通水通电,形成胡同,各段建公共厕所。1958年,王串场的29-32段已经是四五层的居民楼了。



老王串场从东到西约半公里,宽几十米。建在金钟河堤坡上。分为崔家胡同、张家胡同、赵家胡同、黄家胡同。几百户人家大都住在几条胡同的大杂院里,一间屋子半间炕,门口盖个小炉房。——摘自老住户的回忆



50年代,天津市人口逐年增多,工人到了结婚年龄享受福利分房待遇。1957年前在老王串场金钟路以南建立了王串场工人新村。以段划分为15段至26段。一排一排的红砖宿舍整齐划一,十几家一个院,每家一室一厨,两边设有院门,院外街道旁几排宿舍就有一个水龙头和污水井供几十户居民使用。


居民区有学校、医院、副食店、煤店、厕所、浴池、厕所等配套设施。那时我住在老王串场,到工人新村富强道小学上学。由于居住地厕所是旱厕,脏乱差,上厕所都上工人新村。那里是水泥地面,天天有人负责清扫水刷,门窗纱窗俱全,时时冲水,有洗手龙头。——摘自老住户的回忆




建昌道 1980年

先有建昌里,后有建昌道


在王串场生活区还在建,建昌里也开始规划了。1966年,河兴庄生产队的农田和草地被征用,统建住宅楼,就是现在的建昌里。据说,建昌道得名始于建昌里的开辟,建昌里的建成对这个地区的有很大的影响。


上世纪60年代是工业大发展的年代。月牙河以西的一小部分是居住区,在月牙河以东的大片土地,是各大工厂的所在地。轧钢三厂、第二钢丝绳厂、天津市蓄电池厂、天津电磁线厂等等。


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有着国营工厂聚集区的特有气息。定点上班的紧张;午休时间,穿着工作服的人们端着铝饭盒去食堂打饭的轻松;以及下班时间,人们骑着二八自行车匆匆回家的情景。厂区内大喇叭里时不时播放的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1980年,天津先后开辟了12片生活居住区,包括小海地、体院北、王顶堤、天拖南、长江道、密云路、丁字沽、北仓、建昌道、真理道、万新村、新立村。建昌道居住区是这12片住宅区中规模较小的一片。


建昌道居住区陆续建起了中小学、活动站、邮局、卫生院、服务站共76项公共设施。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连云路和建昌道。这里还规划了两个小游园,建湖里和泗阳里游园。1987年,这里较大的饭店长青饭店开业。


不过,建昌道居住区居民大多数是从十字街和小树林搬迁过来,这些见识过老城里繁华的居民,不太习惯在长青饭店吃饭。家里一有个大事小节的,还是习惯去老馆子请客吃饭。




温州城 上世纪90年代

被叫做“蛮子城”的购物潮流地


电影《重返20岁》在温州城取景


90年代的建昌道,最著名的一定是温州城。现在的温州城,并不是最初的那条。最初的那条街现在已经拆了,在诗景路和现在的温州城中间,从中环线入口,延伸至小红星路。因为两侧聚集了很多温州人,家家做衣服,是前店后厂的家庭式作坊。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衣服样式很新颖,都是从南方那边学来的,他们自己加工。也有规模大的店家,在温州城一带租不到房了,就何兴庄附近租房,做了衣服拿到温州城来卖。



最初那条温州城,是一条胡同,房子都很老,路不直也不宽。后来温州城越做越大,就干脆弄了一个斜街,引导现在温州城所处的地方,才初现行业街模式。大概是1994年前后。温州城的经营范围大概分为三类,普通服装、皮衣和窗帘。


大概到1996年,一条街的容量已经装不下温州城的发展规模了,就在现在天房中山路楼盘的位置盖了3层商业楼,下面两层主营普通服装和窗帘,原先就叫做窗帘城,三楼是小华联鞋城。当初的人气不亚于最繁华时候的东北角。皮衣那一部分就搬去现在14中对面,一个叫做阔佬皮衣的地方。



附近的小红星路菜市场,最初是南方人的菜市场,卖南方特产,比如腌菜、茭白。满足温州城里的温州买卖人的。后来因为温州人从这个地域撤退,这个菜市场也就逐渐落寞。直到2010年左右,街道出资盖了室内的菜市场,卖菜的人才又逐渐多了起来。


天磁厂 上世纪70年代

曾经人手一个的东方神杯




建昌道出了一个名牌,就是天磁杯。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印象,当年家里老人都会用一种磁化杯,就像今天的象印保温杯一样流行。那时候,家里还有天磁热宝,冬天用来暖手。


生产天磁杯的天津磁性材料总厂就坐落在建昌道54号。这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工厂,专门生产磁性材料。到了1989年,传统产品大量积压无人问津,只得停工。当时的厂长林永宁看准了健康市场的前景,开发了天磁杯,没想到一炮走红。1990年至1993年的4年间,仅天磁杯就销售3000万只,全国掀起了一股用磁杯喝水的热潮。



后来,天磁牌商标成为中国的知名商标,陆续开始天磁牌磁性材料、手机电池、纯水机、净水设备、磁化杯、饮水机、热宝……不管磁性水能不能保健,天磁杯绝对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名牌。



早点一条街 今天

寻找最地道的老天津卫早点


建昌道的发展绝没有止步于建昌道居住区,后来这里又建了“八大桥“,也就是桥园里、康桥里、乐桥里等八个里。这里是居民大多来自老城里和狮子林桥附近的居民。上世纪90年代初,拆迁搬到了这里来。老城的居民增多,这里的早点格外讲究。


建昌道沿线,群芳路附近,就有一条著名的早点一条街。这是桥园里和贵桥里两个小区中间的自发市场,在这条长约二三百米的街上,却能找到不少“失传”的天津卫早点。除了炸馃子、煎饼馃子、锅巴菜等“主流”早餐的摊位外,还有面茶、羊汤、豆腐脑、三鲜烧麦、鸡蛋灌饼等数十个品种。


煎饼馃子


锅巴菜


炸糕


面茶


糖皮馃子



逛一条老街,就像打开了

一扇任意门。与过往的

光相遇,发现新奇而美好

物,或者吃到小时候

美食,甚至,重返20岁





图文/沙丁鱼、黄小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献资料来自民国故事会



扫描“民国故事会”二维码

听更多有温度的好故事



更多好玩的文章,给你一个有趣的天津

蓟州那些幽静隐秘的好去处

这两家美好民宿,美得恨不能拔腿便去

塘沽海滨浴场曾是天津小孩的玩水胜地

西北角美食秘境|到清真南大寺吃早点去

天津的西瓜你吃过几种

我们都低估了人生的漫长

用一份岩盐冰淇淋品尝甜咸人生

看了油腻版《深夜食堂》

还是学学做治愈系茶渍饭吧

茶来茶趣|老屋、轻食、冷泡茶

逛逛旧书市,误入时光任意门

百年前的外卖窗口,专卖银丝卷

美好的川菜私房菜

一个人的西班牙私厨



扫描识别二维码进入
小日子杂货铺

挑选更多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