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国运的战争,没有人能靠阴谋赢
在当下的世界,有三场战争最引人注目:代表世界两大阵营价值冲突的俄乌战争,文明世界与恐怖主义之间的以哈战争,以及中美等国为抢占未来人工智能革命话语权而展开的科技战争。
这三场战争看似激烈,但胜负与结局,其实早已注定。相反,还有一场“生存权利与统治权力之间的战争”却一直被忽视。而它,已经在人类历史中持续了上万年,也是它,塑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与文化的基本轮廓。它,就是以“小麦”为代表的粮食战争。
透过美国著名历史学者尼尔森的《小麦战争》一书,不难发现:人类历史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数字社会、智能社会,在经济意义上,粮食的重要性确实在下降,但政治意义上,粮食依然是最重要的权力。至于未来,书中更是直言,只要这个世界还由碳基人类来主导,小麦战争仍将继续。
对中国读者而言,这本《小麦战争》,承载着更多的现实意义。阅读本书,至少可以有三大收获。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超级农业大国,但为何两千多年来,大量农民却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以往听到最多的答案,是地少人多的现实,或是“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土地开垦和农耕技术进步的速度”。
借用《小麦战争》的观点:对帝国来说,粮食即权力;对个人而言,粮食即权利。没有粮食,人就会挨饿,而“饥饿的人很容易被控制”。
中国古代帝王通过控制粮食来管控社会,以“粮食安全”为借口,限制私人经济和商业贸易。但是这种靠管控形成的“稳定”结构,不但扼杀了社会与经济活力,走到最后,全都以大饥荒、大流血、大动荡收场。
再比如,关于苏俄崛起与衰败的原因,公认是受制于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过,《小麦战争》却给出了新的解读:
十月革命之所以能成功,除了受当时特殊的国内外环境影响,最重要的原因是列宁等人集中力量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粮食问题,通过控制“面包”建立了权力;斯大林为了“粮食权力”,将乌克兰农场集体化,结果导致了大饥荒,再加上美国粮食大幅出口欧洲,苏联的影响力大幅下降;90年代苏联解体后,失去乌克兰这个“欧洲粮仓”和粮食出海口,再次加速了俄罗斯的衰落。
在古代中国,为了解决粮食安全,统治精英想出了各种对策,比如屯田制、保甲制、治理水患、摊丁入亩等政策。也有无数专制君主,夸大国家的经济动员力量,试图通过重农抑商、编户齐民、统购统销等措施,把农民“绑”在土地上。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今天,中国虽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依然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
所以,粮食、三农问题的“病根”和“药方”,究竟是什么?
《小麦战争》一书,无疑给出了最好的参考答案: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在粮食贸易中引入期货市场,加上私营股份制的州际铁路协作,不但迅速成为农业大国,还一跃成为粮食出口大国,成为小麦战争的发起者;当年的苏联,虽然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耕地面积和大量的农业人口,但却先输掉了和美国的“小麦战争”,随后又陷入饥荒。
可见,在粮食和“三农”问题上,全世界一直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理念和实践,历史给出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也都大同小异。
而国家兴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在其中“二选一”:是尊重市场规律、鼓励私人经济,还是利用国家之名剥夺农民、导致饥荒?这本书已经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