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看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的内在矛盾

2015-11-09 白新欢 无处不哲学

【摘要】 弗洛伊德的思想与西方哲学究竟是什么关系?弗洛伊德与叔本华、尼采哲学又是什么关系?弗洛伊德能否算是哲学家?在何种意义上是哲学家?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弗洛伊德思想本身的性质及其与哲学的关系。本文就是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试图通过揭示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尤其是本能理论与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的内在关联,特别是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来揭示叔本华、尼采哲学的内在矛盾,从而为回答以上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维度。


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与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的关系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具有一种内在关联,正是这一内在关联使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与哲学直接相通,从而汇入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源流之中。


在叔本华那里,所谓意志并不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一种心理品质,而是一般世界观意义上的意志,它实际上就是意欲。叔本华所说的意志是一种生存意志、求生意志,也就是生命意志,它包括两个方面:生存意志和繁衍种族的意志。繁衍种族的意志实质就是种族的生存意志,也就是“种族意志”。在叔本华看来,这种意志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人、动物界、有机界,甚至无机自然界都概莫能外。最能体现与叔本华哲学内在联系的是弗洛伊德的早期本能论。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的本能可分为两种:自我保存本能与性本能,前者的主要目的是维持人体的生存,后者的主要目的则是繁衍人类种族。弗洛伊德早期的这种本能论主要探究的是人的生存的本能论,这是其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对比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可以明显看出二者具有相似性:自我保存本能实际上就是生存意志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而性本能则是繁衍种族的意志的具体表现。从“性欲”方面来说,叔本华与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颇为接近。

所不同的是,叔本华的意志论更一般、更彻底,因而是一种哲学世界观,而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则主要局限于人,尚没有冲破心理学的樊篱,至多延伸到了一般生物学层次上。弗洛伊德明确地说,“有生命的个体有机物受两种意向即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和种族保存(preservation ofspecies)的控制……实际上,我们现在正讲的,就是生物心理学,我们正在研究生物过程的心理附属物。”弗洛伊德与叔本华在关于“性”方面的一致很容易向纵深发展,弗洛伊德后期对本能论的修正和发展就是沿着这一方向展开的。


在弗洛伊德和叔本华各自的学说中,性的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又 具有一般世界观的意义。叔本华说:“性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是一切欲望的焦点,性欲是求生意志最完全的表现和最明确的形态。”“意志的焦点则是生殖行为,这种行为就是世界之内在本质的最明显表现,是它的核心、根本、精髓。简而言之,宇宙这一大谜团的谜底就是生殖行为……”可以看出,叔本华的描述是一种哲学和诗人式的描述,这与弗洛伊德是不同的。叔本华的哲学洞见为弗洛伊德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南,弗洛伊德要把这些哲学洞见建立在精神分析学基础上,这就是二者的基本关系。


在对待人类未来、人生命运的态度上,叔本华与弗洛伊德都具有一种悲观倾向。“人们经常公正地认为,对于弗洛伊德的世界观(Weltanschauung)来说,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了灵感。比较二者的哲学,就可发现很多相似之处:悲观主义,对人类和社会的绝望,惨淡的现实原则,这种现实原则追溯人类精神以致原始的晦暗的本能力量的作用。”相比之下,叔本华是一个十足的悲观主义者,弗洛伊德则掺杂着乐观的希望。叔本华的“解脱”方案是在艺术中与本体世界合一,走向“涅槃”,而弗洛伊德则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否认任何超验世界的存在,当然更否认宗教上的天国的存在。弗洛伊德的希望存在于现实的人的爱欲的力量之中,在科学和理性之中。这种区别正反映了作为哲学家的叔本华与作为科学家的弗洛伊德之间的区别。


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与尼采权力意志论的关系


从尼采与弗洛伊德最大的内在关联看,二者都可被归属于心理哲学。弗洛伊德学说是心理哲学,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这里不再论述。我们重点来研究尼采。尼采在他的许多著作中一再声称他是一个心理学家,而且是真正的心理学家。尼采说,“在我之前从来没有过什么心理学。”尼采自称为“老心理学家”“、一位心理学家”。当然,在尼采这里,“心理”并不是通常心理学所谓的心理,而主要是本能、欲望、无意识、情绪等,基本上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同义。在尼采的心理学中,心理主要不是高级的社会意识的心理,而是一般生命现象的心理,与生理学紧密相连,有时尼采干脆用生理学来论述。例如,尼采把基督教及其道德的产生诊断为怨恨和复仇欲的产物,是颓废者对生命的憎恨,这样一种心理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心理,而是一种本能和无意识的心理。尼采虽自称为心理学家,但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为科学家的心理学家,而是作为哲学家的心理学家,因为他主要是对基督教和传统道德,以及哲学和科学等进行心理诊断、批判,并不进行科学性的观察、实验、证实等活动。所以,尼采的心理学其实就是哲学,只是就其利用了许多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才可称为心理学。


从尼采哲学的基本概念——权力意志——来看,尼采哲学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尤其是本能论大体上属于同一层次、同一论题。在尼采那里,权力意志就是生命本能、生命意志。尼采的“心理学”就是探讨生命本能、生命意志的“心理学”。正因为如此,尼采必然会深入到生理学层面,并最终到达整个有机界和无机界。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也同样由人的精神领域深入到一般心理领域,再进而追溯到生理层面和无机物层面,这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还原论倾向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总之,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人是一种充满了各种本能和欲望的非理性动物,是意欲的化身。这使弗洛伊德学说与哲学联系了起来,并由此汇入西方哲学源流之中。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尤其是本能论虽然与叔本华、尼采哲学具有内在关联和诸多相似之处,但要说弗洛伊德的思想来源于叔本华、尼采,笔者认为是不妥的。因为理论的内在关联和相似并不一定意味着渊源关系,它们还可能是一种外在的偶合。准确地说,渊源关系和偶合关系肯定都有,但笔者倾向于认为弗洛伊德与叔本华、尼采之间主要是一种偶合关系,而不是渊源关系。所以,叔本华、尼采哲学主要是弗洛伊德学说的哲学背景,而不是思想渊源。上文所述“内在关联”主要就是这种意思。弗洛伊德在谈到他与叔本华、尼采的关系时也明确地澄清了这一点。他在晚年带有总结性的自传中说,“精神分析学在很大程度上与叔本华的哲学见解相似,叔本华不仅强调情感的支配作用和性的极端重要性,他甚至还意识到压抑机制,但是,这并不能说是因为我熟悉了他的学说。我是一直到晚年,才拜读了叔本华的大作的。另一位哲人尼采的猜测和直觉,与精神分析学辛勤研究的成果也常常会出现惊人的一致,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我有很长时间尽量避免和他接触;我这样做主要是想让自己的思想免受干扰,我倒不在乎哪些观点是谁先提出的。”


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看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的内在矛盾


让我们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开始。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痛苦,因为生存意志在人身上表现为无限地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假如有一天实现了,那么又会产生空虚和厌倦。因此,“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二者就是人生的究极要素。”“如果我们对人生作整体的考察,如果我们只强调它的最基本的方面,那它实际上总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意味。”为什么追求满足本能与欲望的意志活动过程本身是一种痛苦,为什么满足了时也不意味着幸福呢?笔者认为,这里没有逻辑推理,而是一种带着“痛苦”的有色眼镜的心理投射,带着这幅眼镜看世界,世界尽都是痛苦。


对于个体来说,其最终结果无疑是走向死亡。无论生存意志多么强大,最终仍是死亡取得胜利,这是无法改变,也无可争议的事实,这是叔本华痛苦人生观和悲观主义的根本原因。叔本华说,“死亡在未吞噬它的战利品之前——就是我们从开始诞生到归于死亡之手前,每一时刻都受它蓄意地摆弄。但我们仍非常热心、非常审慎地冀望尽可能延长自己的生命,那就象吹肥皂泡,我们尽可能把它吹大,但终归会破裂。”站在这样一种立场和视角审视人生,看到的景象必然是悲剧的最终收场。


叔本华为何要站在这样一种立场和视角来看待人生?笔者认为,在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本体论中,隐去了类似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的一种对抗原则,这个缺失的原则在人的死亡现象中终于不可阻挡地露出了真面目,但叔本华并没使这个时隐时现的对立原则上升到他的意志本体世界中,尚没有把它作为与生存意志对等的生命原则,而仅仅是作为生命过程的一个必然现象。这是叔本华哲学的一个内在矛盾。叔本华看到了生存意志作为支配世界的原则,但又看到这种意志必会受挫,所以没有永恒的生命、完美的生命,凡属生命现象必有死亡。这是一种不可弥补的天然缺憾,是一种必然的命运。


其实,叔本华之所以认为生命必然走向死亡是一种无奈的痛苦结局,正好反映了叔本华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赋予了生命以至高无上的价值,生命具有了这种至高无上的价值后,它的死亡和毁灭才可能成为悲剧,一个不具有任何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是不可能构成悲剧的。简言之,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这是隐没在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中的逻辑前提,这一逻辑前提是以否定生命这一表现形式为其面具的。
肯定生命但又否定生命,从肯定生命走向最终否定生命,这是叔本华哲学的基本逻辑,是叔本华哲学最深刻的矛盾。


哲学家的智慧总要落脚到化解不可避免的悲惨命运。叔本华也同样寻求解脱之路。无庸赘言,这就是否定意志,在哲学和艺术中超脱生死,进入佛教所说的涅槃境界。否定意志也就是否定生命,否定人生,否定这个世俗世界,只有如此才可进入自在之物的意志世界,与世界本体合一。但本体必然表现为现象,意志本体与意志现象是这个世界的两极。所谓“解脱”只不过是打通这两极而已,并不能消灭这两极而成为一极。所谓涅槃境界正是要超脱这种两分法,而自由出入于本体界和现象界,意志既是盲目的,又是自觉的,既可在人生中享乐,又可在自在的意志中获得永恒。这既是生又是死,既不是生又不是死的境界才是人生真正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叔本华实质上已经把死亡上升到了与生命同等重要的高度,但这仅仅是对于最后的涅槃境界才存在的,死亡原则不是贯穿叔本华哲学的基本原则。


从弗洛伊德后期的本能论来看,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是对等的。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只代表了生命本能,死亡只是必然现象。如果引入死亡原则,上述一切矛盾就会烟消云散:生命意志代表生的意志(生本能),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只能用死亡原则代表的相反意志来完成。至于最后的理想的涅槃境界则是生死两种原则的完整结合。如果不借助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假说,叔本华哲学的内在逻辑就不能自圆其说。


尼采对传统哲学与道德的批判也具有一种内在矛盾。尼采认为,非理性的本能世界才真正是生命力存在和发展的世界。然而,生命意志即尼采所肯定和崇尚的生命力原则是否世界的唯一原则?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道德否定生命力的倾向的出现及其历史发展有无必然性?它们是否代表了另一个原则?按照尼采哲学的一元论,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生命现象和生命意志是同一个东西,在生命现象背后没有另外的自在之物“。——这是权力意志的世界——此外一切皆无!你们自身也是权力意志——此外一切皆无!”可见,在尼采眼里,这个世界是生命意志主导一切的世界,也是唯一的世界,所以没有第二个对等原则。正因为如此,尼采才坚决要肯定生命,发扬生命。

尼采把世界统一为唯一的一个世界,把支配世界的原则也整合为一个原则,这就是生命原则。然而,生命现象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充满了死亡。尼采对生命现象的这一面只是赋予它道德解释、价值评价,这样,尼采就与另一个原则擦肩而过了。于是,他的哲学不再需要新的原则,因为整个世界就是生命意志及其表现。也就是说,世界作为权力意志、生命意志自身就是它的全部原因,它本身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倾向、生成和变化。它不需要另外的动力和原则,它自身就是动力和原则。至此,尼采的这一世界观,包括悲剧人生观,整体上似乎仍然无懈可击。不过, 让我们继续往下分析。


尼采之所以反对基督教道德,反对奴隶道德,是因为这种道德否定生命,代表了生命意志的衰退。然而为何会出现这种生命意志的衰退,为何会出现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呢?强力意志既然是生命的本质,也是世界的全部本质,为何又会出现对强力意志的否定?为何代表衰败意志的生命能够战胜代表强力意志的生命呢?既然承认世界上有反生命的衰败意志,为何又说整个世界都是强力意志,“生命本身即是权力意志”呢?对这些问题,尼采始终没有给予正面回答,而是停留在对它的心理学、生理学以及道德和价值观批判上。


从权力意志的一元论出发,并不必然会得出对传统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道德的否定,因为既然世界就是权力意志,那么理性、科学与传统道德就游离于权力意志之外吗?尼采同叔本华一样,都认为理性和科学只不过是非理性的意欲的工具而已,非理性的本能、欲望才是实质和目的。二者只能是扬弃关系,而不是彻底否定关系。作为整个世界的最终解释原则必然内在地包含或隐藏一切已存或尚未发展出来的原则,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最终解释原则。权力意志是生命意志,是生命力求得自身肯定和发展的原则,这是因为其它原则已退居幕后,已被生命力的冲创活动所遮蔽。如果生命意志中没有内在地包含另外的原则,尤其是作为对立面的死亡原则,就无法逻辑地说明生命力的衰退、否定、退化现象,也就是尼采所批判的传统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道德。尼采在许多地方不得已用了“一种虚无意志、一种反生命的意志”,“厌世本能”等概念,但这些消极概念终究未发展成与权力意志、生命本能对等的一个原则,这个反面原则还处于晦暗不明之中。


权力意志中必定存在的对立原则只能是死亡意志、死亡原则。如果没有这个原则,凡与生命意志相反的现象都不能得到最终说明。尼采之极力肯定权力意志,实质是想肯定生命。尼采对传统文明的批判只能意味着用生命反对死亡,而这一点也恰好是传统文明的本质,进一步说,也是人类文明的一般本质。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生命意志展现壮大的历史,尼采的主张与此并没有木质的不同。


从弗洛伊德的生、死两种本能的观点来看待叔本华、尼采哲学,可以说,叔本华主张否定生命意志,实质是想用死本能克服生本能。尼采主张肯定权力意志,实质是想用生本能克服死本能。弗洛伊德则认识到了生、死两种本能的并存对立,而无法找到一个更高的原则统一二者,也想不出为什么生本能一定会战胜死亡本能,当然反过来也一样。这种更为全面、从而也更为正确的观点给弗洛伊德带来了无法克服的困境.走出这一困境的道路在荣格那里才得到展现。


哲人哲语

虽然它们的属性有赖于我们如何思考,但它们不依赖于我们所认为的这些属性所是的东西。——皮尔士


回复输入“aa”可获取哲学资料下载。

.点击以下标题 可查阅相应热点文章。

111 道德的个人与邪恶的群体

110 我们心底的“怕”——自由主义与恐惧

109 邓晓芒:中西信仰观之辨

108 中国没有历史,只是朝代更替?‖ 黑格尔的中国观及其矛盾性

107 哈佛心理教授: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

106 德里达的信仰

105 哲学家应该结婚吗?

103 善恶:两种政治观与国家能力

099 以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来对抗平庸之恶

098 何谓人文

097 卢梭:一位孤独漫步者

094 何谓“现代性”?现代社会有何特征?

093 刘瑜:历史漫长的终结——评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092 维特根斯坦在冬季

091 如何分配正义 │ 罗尔斯与诺齐克之争

090 内心生活的消失

089 我是要被献祭的‖克尔凯戈尔

088 当今中国社会的颓废与犬儒

087 超越颓废:生命的自我康复│超人尼采对于健康与疾病的哲学思想

085 康德为什么“不喜欢”中国?

084 康德与福柯:启蒙与现代性之争

083 人为何要“以福论德”而不“以德论福”

082 熵为什么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 熵的社会学意义

081 世界为何存在?

079 辩证法是如何降低智商的

078 人为何要追求权力?│读罗素的《权力论》

077 尼采:从权力意志到虚无主义

076 欺骗如何可能?——维特根斯坦论隐藏、假装和说谎

075 邓晓芒:康德宗教哲学与中西人格结构

074 【收藏】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汇总

073 哲学教育的灵魂: 经典阅读,还是论证?

072 现代技术的危险——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

071 德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传统

067 从反叛到苍凉

066 后现代性的谱系【推荐阅读】

064 作为法哲学家的康德

查阅更多精华文章请点击




.精华文章目录.

与时代的独立思想者同行

·

无处不哲学微信号:zhexue365

聆听不同声音,保持独立思考之精神

您的每一次转发

都会多一分思考的力量


长按二维码关注,分享更多哲学思想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询更多阅读排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