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看图纸,能做采购吗?
2015年,我以一名财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身份,入职了一家汽车零件制造公司的采购部。因为专业不对口,起初没少遭到一些同事的冷嘲热讽。他们要么是理工科毕业的专业选手;要么是在车间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技工。像我这种连最基本的工艺图纸和尺寸图纸都看不懂的小白,没人相信我能胜任。
我的内心也是忐忑的,向供应商询价是要依据图纸的,如果供应商报错了尺寸,我甚至都看不出来,那么导致的后果也可大可小,不是我所能预料的。刚开始我还幻想着自己或许是天选之人,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勤奋学会如何看图纸。于是我在档案室和复印室之间来回穿梭,把在用所有属于我负责采购的零件图纸都扫描了一遍,然后一张纸分门别类,存进电脑文件夹里。
每天对着电脑苦苦研究,同事们被我问的濒临抓狂的边缘。即使这般努力,依旧无济于事。我仍然只是略知一二,但技术上的复杂,绝不是会点皮毛就可以,浅薄的了解有时候比一无所知还要可怕,比如尺寸相同的两个产品,可能硬度要求不同,价格自然也大相径庭,这些都会在图纸上体现出来,也都需要在报价中明确出来,一旦遗漏了一点参数,便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于是我开始尝试转换策略,在一次次的捋顺工作流程中,也算是摸到了一些规律。我所采购的产品,大类可以分为标准品和非标准品。
标准品顾名思义就是行业通用的产品,是有固定的生产标准的。只需要简单的按照规格或者代用名称在业务中流转即可。这部分产品,工程师为保严谨虽然也画了图纸,但其实在日常的生产和采购乃至入库流转的过程中,几乎都是使用不到的。所以我也不再强迫自己去学会看懂这部分产品的图纸,专业的事就交由专业的人去做。
我所做的便是把产品明细从头到尾核对了一遍,确保日常询价中所用的规格和名称与实物都是相符的,然后去沟通法务调整合同话术,将这部分产品的询价和供货等采购相关流程,允许使用标品名称进行业务往来,而非以图纸为准,并体现在合同中。
后期在前几次的询价时,我都会与供应商再三确认产品的规格无误,以及合同责任的归属。双方都适应之后,便开始简单的使用代称进行业务来往,大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工作难度,反而出错的概率也大大减少了。唯一需要关注的就是行业对产品的标准进行更新时,也要注意把手头的文件进行更新。
而非标产品,主要指我们工厂特有的,专门定制的产品。这部分产品,通常前期需要供应商到工厂进行实测,然后回去绘图,绘图之后再由技术人员检验核实。一切沟通无误之后,供应商再进行报价,以及后续的采购流程。
唯一可能出现问题的便是报价过程中,供应商可能会张冠李戴,按照错误的尺寸报价,可能会导致价格虚高。我的应对方法是,尽量确保三家比价,这样可以通过比对报价单的参数,得知是否有供应商报错。
如果确实因为技术限制或者合作约定等问题,导致只有特定的供应商可以承接此单,那么在拿到报价单后,我会把关键的价格信息抹掉(采购千万要注意部门之间的价格保密问题),然后把只剩技术参数的报价单发给技术同事,请对方帮忙审核下,是的,这一步又是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去做。
在渐渐熟悉之后,我已经可以快速的把产品进行分类,需要技术部门支持的及早转手,比起来自己艰难地去掌握一门陌生的学科,科学的运筹帷幄更为重要。当然,也要注意处理好与对接部门同事之间的关系。
实不相瞒,或许是先天短板而造就的谨慎,在报价规格核对上,我几乎没有出错过,反而是一些自诩专业的老采购,盲目自信选择一味相信自己,而屡屡犯错,殊不知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学校里学到的很多知识早就更新换代。
最新热文
#9月线上开课 | MRO工厂设备及备品备件采购管理(买二送一)
#细节决定成败,采购工作邮件的8大细节,看看哪个是你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