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凯:城镇新增就业要超1100万人,2021年如何稳就业?
孙文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本文刊发于3月8日央广网。
本文字数:1486字
阅读时间:3分钟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就业方面,报告提出,预期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2015-2019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都超过1300万人,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目标实现的背后,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2021年的新增就业目标实现难度有多大?该如何应对挑战?就稳就业相关问题,央广网专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孙文凯。
央广网:2020年在新冠肺炎严重冲击下,为何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能达1186万人?
孙文凯:2020年我国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得力,实现了在主要经济体中唯一的经济正增长。同时,我国采用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用失业保险金援企稳岗,减企业房租,大规模减税降费并提供城镇公益岗位,为重点人群提供就业帮助。可以说,疫情防控成功和保就业手段得力,使我国顺利完成900万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
央广网:2021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设定为1100万人,实现目标的难度大吗?
孙文凯: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而且随着疫苗的推广,疫情影响进一步下降。在这个背景下,今年GDP增长要达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6%以上”的目标应该是问题不大。
2020年的经济增长率较低,为2.3%。不少机构预测,2021年经济增长率将明显反弹,经济增速可以达到8%以上。如果能够实现6%以上的经济增速,根据疫情前的经验,2021年我国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100万人以上也没有太大难度。
央广网:当前稳就业存在哪些挑战?
孙文凯:当前稳就业的主要挑战有两个。一是高校毕业生群体日益增多,且7月毕业前仍会有较大比例未能实现就业。按照北京大学教授岳昌君2019年的统计数据,往往到每年6月临近毕业时,仍会有20%以上大学生未能实现就业。而今年毕业生数量更多,挑战更大。二是随着产业转型、平台技术进步,传统行业就业仍然在不断被替代,如何有效转换,减少摩擦性失业也是一个问题。
央广网:2021年,该从哪些方面着力来实现稳就业目标?
孙文凯: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对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积极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退出应该保持稳健步伐,不宜过快,要视就业情况而定。
此外,要对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比如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岗,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对转换行业的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培训机会,推动信息平台建设,鼓励新就业形态就业,减少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
央广网: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909万,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孙文凯:从短期看,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通过扩招进一步培育人力资本、鼓励单位提供见习岗位、鼓励大学生进入中小企业等措施解决。
从长期看,要改革教育培育体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使大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避免人才浪费。
央广网:近年来涌现的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对打破就业困境能起到哪些作用?
孙文凯: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实现就业是近年新就业形态的主要形式。平台通过减少中间成本实现供需有效对接,促进了灵活就业,提高了就业者收入。目前,通过互联网实现就业量日益增长,是保证就业增长的重要手段。
央广网:在一些已脱贫地区,异地扶贫搬迁户进城后仍未能实现稳定就业,这些资源条件、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该如何巩固好就业?
孙文凯:对扶贫搬迁产生的就业困难群体,应该采用培训手段,使其增加技能,同时鼓励其流向劳动力需求较大地区实现就业。政府也可以在必要时提供公益岗位作为保底手段。
刘元春:不要误读所谓的窗口期,“可控的新遏制战略”是拜登政府的核心
【预告】刘元春 杨瑞龙 毛振华 廖群 鲁政委 邢自强 王孝松联合解析:RCEP时代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聚焦“拜登政府的对华经贸政策”,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发布专题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余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