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朱玉:恢复市场主体信心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朱 玉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
以下观点整理自朱玉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9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5008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一、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4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是88.3%,在上月环比下降0.6的基础上继续环比下降0.3个点,低于2021年的统计水平。同时,宏观经济的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市场指数、投入指数和效益指数都是连续三个月下降,特别是宏观经济的感受指数和综合经营指数均为三个月以来的较大幅度下降。具体有几点:
一是广大中小微企业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运行状况的看法更趋悲观,投资信心不足。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在显著上升,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各地管控措施不断加强,供需两端在持续承压,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在明显加大,影响到企业发展的信心。调查显示47.3%的企业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是不乐观的,51.5%的企业对于行业运行状况看法是不乐观的,同时,大概有42%的企业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在同比下降。
二是调查显示成本上升和销售不畅是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用工成本高(36%)、原材料成本高(35.2%)和销售渠道的不畅(17.5%)。受到国际地缘冲突影响,国际粮食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企,全球通胀压力加大,上游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持续抬升了下游中小微企业的成本。调查显示56%企业反映生产成本同比增加,42%的企业反映员工平均薪酬同比增加,63%企业反映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同比增加。中小微企业处于产业末端,成本传导能力比较弱,效益在下滑,调查显示81%的企业反映增亏减盈。受到疫情防控和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国内外市场物流受阻,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包括我国的外贸消费投资等需求端恢复势头放缓,市场预期偏弱。调查数据显示,70%的企业反映生产总量同比减少,77%的企业反映产品订货量同比减少,销售不畅导致库存增加,市场需求不足、物流不畅、销售下降、库存上升,80%的企业都在反映产品销售量同比减少,比上个月上升了4个百分点,48%的企业反映企业产成品库存在上升,39%的企业反映库存持平。
三是调查数据显示主要困难为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紧张。调查显示57%企业反映本月流动资金减少。资金紧张的原因主要是原材料成本增加(28.5%)、应收账款拖欠(24.5%)、用工成本增加(12.4%)。目前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贷款(36.8%)、亲朋借款(14.4%)、民间借贷(4.7%)和其他类(38.5%),无融资需求比例有所上升。调查显示,目前银行贷款还是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最主要渠道,小额贷款公司和互联网融资等新渠道的接受程度不高。融资方面主要困难表现为银行贷款要求比较高(20%)、缺乏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14.8%)、融资财务成本过高(12.5%)。
四是劳动力需求有所下降。受疫情管控措施影响,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市场招聘需求有所下降。调查显示55%的企业反映本企业对普通劳动力需求减少,44%的企业反映本企业对技术工人需求减少,39%的企业反映本企业对大专及以上毕业生需求在减少。
五是当前疫情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市场需求下降(62.79%)、生产成本上升(52.62%)、防疫支出较高(44.77%)、物流中断(32.85%)。其中生产成本上涨对大型企业的影响最大,占比达到64.29%;中小微企业则反映了市场需求下降影响最大,这块分中小微三类,分别占比72.92%、64.34%、59.48%。
六是企业普遍反映享受到了税收政策,但是在减费特别是社保政策的享受比例不是特别高。调查数据显示享受到税收政策的企业占应享政策企业的比例是55.1%,享受到减费政策和社保政策企业占比仅仅为19.3%和16.87%,减费政策和社保政策的精准性有待加强。部分企业反映,免税政策、普惠放贷贴息政策倾向于小规模企业,对于一般纳税人等等企业缺少支持,这块企业的现金流风险更高、困难更多、社会影响更大。像援企稳岗稳就业政策力度不够,房租减免覆盖面不够,政策执行不到位,像退税等等政策的落地效果有待提升。
二、国家与地方层面财政政策力度超出市场预期
近期国家政策支持不断,日前国务院确定了六方面33条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这块政策措施着眼于稳定供给、扩大需求和稳定预期,这些政策不仅在宏观层面推动经济稳定,更是在微观层面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特定困难群体,政策有力度,针对性比较强。特别是地方配套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像北京六方面45条政策,包括上海等等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都将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加快恢复。梳理一下这些政策可以发现,在财政方面相关政策力度超市场预期,这体现出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市场主体过好日子的决心。
一是财政方面政策的力度更大,退税的规模更大,行业的受益面更广,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现金流,提振经济的预期和信心。一方面财政原计划1.5万亿留抵退税规模的基础上,预计再新增1420亿元,今年出台的各项留抵退税新增退税总额大概达到了1.64万亿元。另一方面是覆盖行业范围更广,公平对待受疫情冲击的困难行业。像增值税留抵退税增加了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和修理及其他服务业,包括教育卫生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等一些行业的企业。
二是这次政策节奏更快,退税的节奏更靠前。专项债发行使用和财政支出更快,有利于尽快促进经济企稳回升。1-5月份新增专项债的累计预计发行2.0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4万亿元,占全年新增额度55.7%,剩余的额度将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这样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上半年基本完成小型企业以及制造业等行业中型大型企业存量留抵退税的集中返还。
三是政策工具更加多元化,涉及到像减税降费退税支出政策,财政政府采购,民生社保等等方面,可以说财政政策应出尽出。这次国务院出台的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包括地方政府的一些配套政策都体现了政策应出尽出,能出尽出的要求。
四是目标更明确,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受益更直接,有利于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包括了强调扩大投资和消费,对冲房地产投资和出口的下行。强调稳岗保就业,助力社会稳定。强调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兜底三保底线,避免地方政府因为财力紧张而弱化落实减税降费等等。
三、落实国家惠企纾困政策,让市场主体应享尽享
展望未来,伴随着疫情形势逐步明朗和控制,生产生活的秩序将逐步恢复,在力度更大,节奏更快,目标更明确的财政政策的作用下,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活力将逐步被激发,我国经济的市场优势、制度优势、政策优势等中长期的有利条件将再度发挥出作用,经济运行将重回需求回升、供给畅通和预期转好的轨道。
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稳就业的主力支撑。当前这部分市场主体的困难在明显增多,需要将国家惠企纾困政策落实落细,让市场主体应享尽享。从新一轮帮扶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来看,需要关注几点。
1、降低投入侧成本,包括稳定主要生产要素供应和价格。这里像大宗商品的保供稳价,水电气优惠和欠费不停供,降低港口宽带和专线费用等等。
2、扩大现金流。包括加大纾困专项资金支持,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担保支持,汇率避险,化解拖欠账款等等,多方面来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防止资金链的中断。
3、加强复工复产的协调。实施大中小融通创新的携手行动,建立人员、物流、保障的协调机制等等。
4、及时关注困难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针对中小微企业减税减租贴息补助政策尽快落地落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开展像工信部一直在推动的“一企一议”活动,包括“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摸排企业诉求,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5.实施更加合理的疫情防控监管政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一刀切,伤及中小微企业,加大惠企纾困政策的宣传力度,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便利化的服务。
四、中小企业应在变局中认清方向,在挑战中把握机遇
当然我们看到,对于自身困难和压力中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在变局中认清方向,在艰难中站稳脚跟,在搏击中抓住机遇,求得持续不断的高质量发展,也是每一个中小微企业和企业家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重要的问题。
1、要考虑降低成本增加投资。从宏观层面来说,当前中小企业也面对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成本是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对照着当前的党中央、国务院的一些决策部署,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组合拳的一些帮扶政策,下一步应该要双轨齐驱,推动中小企业进入到成本下降、需求扩张的良性循环。一方面需要抓好减税降费、用工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用电成本等等主要的惠企助企政策措施的落实,让中小微企业真正获得政策带来的实惠。
2、要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把握好政策出台的时、度、效。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既要加大专项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贴息补助等等,也要促进增量式的诱导式投资,多进行有效的投资。
3、优化环境,精准服务。受疫情多点散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堵点卡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了不小的困难,这里需要通过汇聚带动各类优势服务资源,可以组织服务进企业进园区进集群,为中小微企业送政策、送管理、送技术,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各方应该齐心协力持续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为中小企业注入动能,包括像如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加大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找得到、用得起、可信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目前,我国已经有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43家,国家级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585家,这样的一些机构也成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还是要聚焦中小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面对的一些棘手问题,开展涉企业“三乱”问题专项整治,尤其要加大对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清理力度,推动大型企业尽快足额支付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
4、建议企业还是要修炼内功,融通发展。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下,中小微企业在这种形势下不进则退,必须积极地转型升级来寻求突破,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一是要主动走专精特新发展的道路,通过不断增强产品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来切实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要主动实施数字化转型,这里可以按照工信部推出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指南,结合企业自身的一些实际需求,制定数字化转型的路线。三是主动顺应当前提出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趋势,学习研究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典型模式和典型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融通发展道路,和大型企业在一起,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等等方面实现更高效、更便利的对接,获得龙头企业的开放的技术,市场,标准和人才等等创新的资源,成为产业链供应链上稳定的一环。
五、恢复市场主体对未来的信心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通过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持续的调整,产生叠加效应,恢复和增强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激发市场投资的需求,提振居民的消费需求。惠企利民的问题从来都是不避小,实施好事也是不怕多,梳理目前出台的这些措施可以发现,我们瞄准的都是企业最关心最迫切的困难在精准施策,无论是留抵退税的直达快享,到社会保障金和住房公积金的应缓尽缓,再到国有房租减免的急升急享,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来说也是“雪中碳”和“及时雨”。但如何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帮扶成效,这里面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应当主动靠前服务,切实推进政策落地,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涉及行业庞杂,经营地点分散,这给政策的落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要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要进行一些行业的研讨来强化政策宣传辅导,积极摸排企业最真实、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才能提供一个精准化的帮扶。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迅速响应企业需求,确保政策实效性。
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中小微企业要坚定必胜信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主要还是要把外界的助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这里面中小微企业还是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政策,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和政策要求,要重视内部挖潜,思考企业转型升级的可能,同时也要积极的争取客户和供应商的支持,保证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探索和合作伙伴一同发展的新思路。
中小微企业经营边际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关乎到千千万万家庭就业和民生,社会各界也应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像行业社会组织也在主动的了解企业实际困难,同时也在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并且配合协调。我们也在重视交流平台的搭建,促进企业之间的相互帮助,这里像科研机构,像人民大学商学院也做了很好的工作,切切实实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应该说中小微企业是深入到社会的“毛细血管”,除了政府、市场、大机构大企业、中小微企业自身之外,除了行业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之外,像社区和公众也应该用自身的行动对中小微企业予以支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