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振华: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政策应适度加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诚信国际 Author CCXI



毛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本文转载自6月1日中诚信国际微信公众号。


本文字数:1324字

阅读时间:4分钟


相比2020年,本轮疫情带来的挑战或更大。一方面,由于奥密克戎病毒隐匿性更强,传染性更高,疫情防控措施也更为严格,多个区域经济运行均受到冲击,如上海、广东、天津等多个地区一季度GDP增速大幅下滑,且国内多地出现物流受阻的情况,对企业生产经营及部分区域的民生均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对供应链、产业链产生了较大扰动。另一方面,与2020年相比,当前经济运行的内外环境更为严峻复杂:其一,宏观杠杆率水平较疫情前明显攀升,地产等重点领域债务风险呈现加速释放态势,防风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其二,俄乌冲突的爆发加速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化,导致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复杂性进一步上升;其三,中美货币政策从共振走向分化,对国内货币政策带来一定制约。


疫情冲击叠加俄乌冲突,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进一步加剧,完成全年5.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难度加大。疫情反复导致工业生产修复放缓,服务业生产受到明显冲击。同时,在疫情冲击下消费端修复受到明显制约,投资稳增长的难度加大,受海外疫情蔓延趋势有所放缓、产能持续修复叠加海内外疫情防控政策差异影响,出口错峰增长效应也正在逐渐弱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反复叠加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使得本就脆弱的微观主体运行受到进一步冲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而这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


针对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宏观政策应在坚持稳增长、防风险双底线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稳增长的力度。在具体措施上,首先把握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争取疫情防控与宏观调控政策的更优均衡;财政政策要继续靠前发力,且在当前疫情反复、经济承压以及财力紧平衡的情况下适当加大施政力度,可择机发行特别国债;考虑到实体融资仍较为低迷,货币政策仍需加大总量型和价格型工具的使用力度,并更加注重与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在产业政策方面,要适当调整房地产监管政策,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劳动力密集行业加大扶持力度,同时注重金融支持、税收支持、成本减免等扶持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在就业政策方面,要坚持就业优先,加大政策稳就业力度,保微观主体保民生,要加大助企纾困的政策扶持力度与落实力度,针对民企“融资难”的情况,仍需持续出台针对性措施,增强民企信心;在对外政策方面,要采取多方举措应对俄乌冲突对我国经济的潜在影响,做好压力测试并提前准备相应对策,要继续重视外循环,加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推进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最后,虽然当前经济面临挑战增多,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释放仍有较大潜力,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仍有较大空间,经济转型蕴藏巨大投资机会,中国经济增长韧性犹存,仍对中国经济克服当前困难保持信心。




延伸阅读

刘元春:内外冲击超过2020年,一揽子救助政策需要持续加力


王晋斌:欧洲央行:通胀更高但尚未进一步行动,因为更复杂


刘元春:从中美中央与地方的债务结构解析中国破解债务软约束新思路


毛振华:建议继续加大积极财政力度,可择机发行特别国债


何青:俄乌冲突下的能源危机与资本市场


王晋斌:美联储:瘦身版“滞胀”也是宏观政策的失败?


范志勇:卢布汇率与布雷顿体系III


于泽:汽车补贴要兼顾新能源与燃油车,避免政策大起大落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许云霄:稳增长背景下地方债、基建投资等财政政策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刘瑞明:灵活就业和慢就业越少越好,这是求职者没有办法的选择


【视频】汪三贵:乡村建设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聚焦“积极财政政策下的财政空间”,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王晋斌:问题清晰市场有点慌乱:金融市场看不清未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财政空间不只是收支空间,还包括政策与改革空间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消费券发放应以地方财政为主,控制规模防通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