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振华:疫情之下,我们该关注些什么?

毛振华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2-08-03



毛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

本文转载自6月2日香港大学北京中心公众号。



本文字数:2391字

阅读时间:6分钟


一、应对疫情冲击:疫情之下,需要思考如何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


去年下半年尤其是今年以来,疫情多点散发频发的情况超出预期,对生产和消费均产生了明显冲击。去年8月,江苏、河南疫情封控,当月两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均出现负增长;去年12月和今年3月,西安先后遭遇两次疫情,今年一季度西安的社零额同比下降了9.8%;今年3月,上海突发疫情,直接造成上海3月份社零额同比下滑18.9%。


疫情对文旅、餐饮、商业娱乐等接触类服务业冲击显而易见,同时,疫情之下各地防控措施纷纷加码,物流运输不畅下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的压力有所加大。


疫情冲击下,微观主体面临的压力明显加大。疫情冲击之下,只有少数可以居家办公的企业或有条件实施封闭管理的头部企业免受冲击,大多数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中小企业压力尤为明显,不仅生产销售均受到影响,融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对这些企业来说,本轮新冠疫情可能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新冠疫情冲击、外部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发展经济确实比较困难,但如果疫情控制比较好,并能有效调动企业家积极性,还是有可能实现预期经济增长目标的。


如何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这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的确有一个阶段,企业界里的各种科技人才、创富英雄成为了社会楷模,但现在看来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当下,企业家群体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正逐步衰减。当然,除了政策层面要思考如何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企业家也要反思在当下的社会里,如何建立自己合理的社会辨识度,社会怎么来看你,你怎么样合理定位自己。


二、房地产: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当前整个行业都遭遇了一些危机,地产企业违约加剧,且多个头部房地产企业均出现了信用风险事件。房地产现在出现的新情况,是过去老问题、大问题的集中爆发。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出现拐点,出生率下降,中国房地产不可能永远高速发展。社会结构也同样发生了变化,房地产行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已经出现了根本改变。同时“房住不炒”基调下,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制约了房价大幅上涨。


房地产有两个功能:居住功能和投资功能。投资就是低买高卖,在房价下行的心理预期下,投资功能也会受到限制。长期以来,房地产企业逐步习惯了“高负债、高增长、高销售”的增长模式,所以最后结果是在三道红线压力下,市场对房企信心走弱,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流动性压力爆发,导致房企违约加剧。如此极易引爆整个房地产的债务风险。


现在的房地产问题是个金融问题,也是社会稳定问题。在现在的情况下只强调市场化、法制化,不强调特殊时期的危机处理和行政化措施,是难以改变现在房地产格局的,或者说难以达到我们想消化房地产风险同时避免风险传导的目的。


对未来行业格局,总体上看,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期已经永远过去了,接下来会平稳发展;结构上看,会持续调整优化,会有比较多的房地产企业退出市场,地方国企会去做当地的保障房和一些换代升级的住宅。


三、创业:不能鼓励新兵上前线


20世纪初一批人从传统的实体经济涌入了互联网。互联网的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兴起,造就了新一代首富。


然而,尽管中国目前仍然是全世界互联网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随着监管政策的调整以及互联网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弱化,似乎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低潮期。与此相对应的另一种现象是,毕业生热衷于考公务员,大厂员工也热衷于回炉考公务员。


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时代不一样,1992年中国决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当时党的十四大召开,确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外,与之相适应的是出台了许多促进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措施,比如出台了股份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的指导意见,激发了在体制内有传统社会精英概念的人下海。这批人为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很强的活力,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家的主力人群。


2000年后出现海归,出现互联网的创业者,一波接一波,一浪接一浪。1992年这一波是一个大浪,是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波澜壮阔的历史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体制机制改革给经济带来的活力,企业家群体的出现,“一浪接一浪”,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


现在看起来有些回潮的现象,也可以理解。现今的人才都喜欢去做基层公务员,这是社会取向的一个重大变化,我们需要做好蛋糕,也需要分好蛋糕。做蛋糕的人没有分蛋糕的人地位高,这是肯定的,但是也需要激励做蛋糕的人吃得稍微多一点,并为此感到骄傲自豪,这样的话社会就能更好地实现均衡发展。但是,这并不是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创业。让新兵上前线效果不会好,死亡率会比较高。




延伸阅读

刘元春对话管清友:当前经济如何稳增长、提信心?


毛振华: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政策应适度加码


吕冰洋:积极财政政策要在需求侧与供给侧协调发力


刘元春:内外冲击超过2020年,一揽子救助政策需要持续加力


王晋斌:欧洲央行:通胀更高但尚未进一步行动,因为更复杂


刘元春:从中美中央与地方的债务结构解析中国破解债务软约束新思路


毛振华:建议继续加大积极财政力度,可择机发行特别国债


何青:俄乌冲突下的能源危机与资本市场


王晋斌:美联储:瘦身版“滞胀”也是宏观政策的失败?


范志勇:卢布汇率与布雷顿体系III


于泽:汽车补贴要兼顾新能源与燃油车,避免政策大起大落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许云霄:稳增长背景下地方债、基建投资等财政政策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刘瑞明:灵活就业和慢就业越少越好,这是求职者没有办法的选择


【视频】汪三贵:乡村建设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