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沟的自动形成!
当城市化率越来越高之后,城市人口就开始替代农村人口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城市中的工薪阶层替代农民成为税收的主要载体。一切商品和服务都可以拆解为土地和劳动。所以,城市中有限的土地会越来越贵,因为它是那个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承载单元。这个区域的人数越多,分工协作的密度越高,这个区域中的人所产生的经济活动越频繁,产出越高。这个区域的土地就越值钱,而这个区域中的劳动则会两极分化,处于内卷状态的劳动会越来越不值钱,而处于短缺状态的劳动则会越来越贵。短缺有两种,一种是没人愿意干造成的短缺,另一种大多数人都干不了造成的稀缺。第二种劳动才会值钱!
任何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都遵循这样的阶段:劳动创造财富,创新创造财富,投资创造财富,垄断创造财富。前三者的性质都属于交易,最后的性质属于抢劫。获取资源的方式从来都是两种交替,当掠夺的综合成本太高的时候就会切换为交易。当供需关系出现完全不对等的状况时,又会切换为掠夺模式。
西方社会目前处于第四个阶段,特别是美国。完全平等的自由市场是不存在的,市场的各要素能够进行平等交易,得益于非市场因素的暴力平衡。简而言之,市场的交易建立在契约和规则之上,但参与者选择遵守契约并维护规则,源于破坏的成本太高。当市场的参与者通过违反规则去获利,而这套规则本身却无力惩罚。那么,整套规则就会随即破裂。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即便存在高昂的回报率,在无法保障安全的情况下,也没有人去贩卖货物。所以,公平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契约和规则需要外力来维持!
美国社会中的最新计算机加密算法,即便作者自己愿意开源共享,但美国法律也禁止出口。更别说其他的科技产品和技术服务。这就是非市场因素对自由交易的限制。这种限制就形成了一种有线也买不到的现实状况。这种人为制造的供需不对等能够形成技术代差,从而让自身在供需关系中拥有垄断性的优势。如果这种技术代差对某些产业形成发展瓶颈的限制,久而久之,就能在经济和产业上,甚至是武力对抗中的己方优势。不管是用经济制裁的手段还是通过暴力打击的手段,都能为己方创造不可抗拒的优势。这种优势能够将交易转变为掠夺。
不管怎么样,这种鸿沟的形成原因是非常明显的,任何人都能看清它的来龙去脉。但另一种鸿沟的形成则非常隐蔽:当动车成为主流之后,绿皮就必然会退出——因为这种服务依赖于一整套配套设施及服务体系,所以二者不可兼顾。但它无形之中让某条线以下的群体需要支付更多的成本才能享有这种服务。而类似于这样的各种支出叠加起来,就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沟壑——收入在这条成本线以下的人只会越来越难以维系在这个生存环境中的生活。
当一个社会的城市化进程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群必然发生分化。虽然同属于不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但有一部分人会通过购买力的差异滋生出一种不属于没掌握生产资料群体的幻觉。通常情况下,把这个群体冠名为中产阶级。这个群体寄生于组织之中,无需对最终结果负责,只需要对中间流程负责。所有的技巧和能力都围绕中间环节而展开。这种掐头去尾的视野时常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幻觉:回到家按下开关灯就会亮,拧开水龙头水就自动流出,久而久之,就逐渐忘记了需要一套电网系统和供水系统能够持续稳定且廉价高效的运转才能保障这一点。反而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幻觉归根结底一句话:看不清自身的脆弱性和只能面对中间环节的那种能力的局限性,错把平台和体系的力量当作自己的竞争力!
我小时候读过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名字忘记了。讲述的是一个人如何拯救一家亏损的工厂同时把已经破碎的亲密关系彻底修复的过程。作者讲述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那是一个现场解剖的案例。读这本书的年纪我对后半部分不感兴趣,只对他为什么能够拯救一家工厂非常感兴趣,因为那是组织力和领导力的具体呈现。
他开篇就说:所有还未卖出去的存货和半成品以及工厂内部的一切开支都是成本!就是这句话吸引我读完了整本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过程中自我赋予的所有价值其实都毫无价值!这就好比一群幼儿园小朋友排着间隔半米的长队往前行进,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小朋友不走或走不动,整条长队其实都没有前进。在那家工厂中,每一个人都很勤勉负责,也都认真的遵守流程和规则,甚至不少人会努力超过流程和规则对岗位提出的要求标准。然而,他们一直亏损,存货和半成品也越来越多,虽然人力成本不断上涨但许多岗位依然反馈极度缺人手。他发现每一个人的行为都符合规范和流程的要求,但没有任何人对最终结果负责,更没人在意工厂是否会倒闭。市场部门的人总是抱怨好不容易搞定客户,但生产部门的人总是没法按时交货。而生产各环节则抱怨客户临时变更需求,以及采购部门总是跟不上自己的生产要求,需要的原材料严重短缺,不需要的反而库存过高。然而,采购部门的人说,都是按照他们的计划要求进行采购的。总之,谁都符合流程和规范,但合在一起就没法挣钱!
作者是把它当作一个案例在剖析,所以写的很细,把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发现、观察、思考、总结、调整、反馈、效果等方方面面都描绘的非常详细,包括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误区,甚至包括自己跟不同的因为观点不同而吵架的细节。最后他是如何成功拯救了自己的工厂的呢?让每一个人的行为都直接对最终结果负责,以做成每一单盈利的生意为所有人工资的唯一指引。
看清自己所处的生存结构,才能真正发现它的脆弱性,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查漏补缺的求存行为,而不是被临时性的幻觉所蒙蔽。短短三年时间,多少人自以为体面的生活,突然发现原来如此的脆弱,而且自己也并不是像一直认为的那样具有生存竞争能力!
加入觉悟社:付费和不公开内容都有,每天25块,还能挣回来,下注标的获取需满足条件及时查看更新。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