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电话、电灯、铁路……深圳这个小地方居然最早触摸到现代文明!
新界大埔的香港铁路博物馆。
在新界大埔的香港铁路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英国的“0-4-4T型”蒸汽机车,这就是曾经从粉岭至沙头角支线服役过的一部火车头。
1923年,九龙铁路向英国W.G. Bagnall工厂订制了两台蒸汽火车头,目的是为了更换沙头角支线准备退役的机车。
1920年代,沙头角支线还在使用。
不过,这一年香港政府已经确定要修建沙头角公路,同时准备取消沙头角支线铁路。
1924年7月,两部火车头运抵香港。但是到1928年4月1日,在整整运行16周年后,粉岭至沙头角支线正式停运。
1920年代,沙头角支线还在使用。
香港铁路博物馆二级助理馆长谭绮华介绍说,1928年即行拆除这条支线的原因,一是支线的服务效率不理想,7英里的路程却需要行驶55分钟;二是窄轨蒸汽火车的车卡没有上盖,旅途会带给乘客不适感;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沙头角公路于1927年底建成,粉岭至沙头角支线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1927年乘客迅速下跌,只有2万多人次;1928年更是跌至5933人次乘搭支线。香港政府认为支线已没有营运价值,最终于1928年4月1日停驶。
这两辆1924年才投入使用的蒸汽机车,停驶后于1933年被卖到菲律宾的甘蔗园服役。
谭绮华告诉记者,1990年代初,经九广铁路公司及博物馆员工多番努力,终于与蔗园主人达成协议,成功于1995年9月将火车头从菲律宾运回香港。九铁将其中一辆机车修复回1920年代的原貌后,1997年进入香港铁路博物馆展出,另一辆则运返英国展览。
根据维基百科的记载,沙头角支线唯一尚存的建筑物是洪岭站,今天沿着沙头角公路前行,在接近坪輋路的孔岭可以找到它。沿沙头角公路不时会见到一些铁轨,最长的一段现存新界塘肚村的农田和民居间。
著名香港史专家刘蜀永介绍说,中英街2号界碑处一户民居后院的电线杆,就是支线清拆时的一段铁轨。当年沙头角居民利用弃置的旧火车路轨,把它竖起来作为电视天线杆,一直使用至今。那根细细的已经氧化变黑的铁轨,在那里已然立了八十多年。
1949年,中英街界碑,电线杆。
英国历史学家夏思义曾在香港新界政府工作过20余年,对沙头角村落社会历史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在《沙头角墟》一文中提到,由于边境管理的需要,加速了沙头角现代化的进程。
1899年,电报连接到了沙头角镇;
1900年,电话进入沙头角镇;
1912年,铁路铺设到沙头角中英边境;
1928年,沙头角公路正式开通;
1933年,电灯进入沙头角镇……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头角地区已经进入了一个东方落后的小农经济体和西方先进的蒸汽机互相融合与发展的两极分化的社会。
中英街历史研究专家孙霄认为,英国的蒸汽机以及其他现代化设施的引进,尽管不能从根本上促进沙头角社会体制的变革和思想认识的进步,但是“沙头角在整个深圳地区第一次接触到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让人们眼前为之一亮。”
1949年,中英街魅影。
1949年,中英街魅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