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 | 专题
古镜今鉴 治国方略 复兴中华之宝典
修身齐家 和谐社会 实乃人人所必读
《群书治要》是在一万多种书籍里头,八万多卷,精挑细选,最后归到六十五种,那六十五种是精华。从这个精华里头,撷取修身、齐家、治国这些道理、方法,把它编成一本书,叫《群书治要》,五十万字。所以,这部书是精华里面的精华。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居士亭】
群书治要 | 专题
古镜今鉴 治国方略 复兴中华之宝典
修身齐家 和谐社会 实乃人人所必读
《群书治要》是在一万多种书籍里头,八万多卷,精挑细选,最后归到六十五种,那六十五种是精华。从这个精华里头,撷取修身、齐家、治国这些道理、方法,把它编成一本书,叫《群书治要》,五十万字。所以,这部书是精华里面的精华。
第八讲好名之患
一个人好名有很多种表现。好名的心很微细,它不像好利那样直接,贪图钱财。好名是无形的,要懂得认真去反省。作为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出名。好名有什么表现呢?
第一是没有赞叹就没有做事的动力。
如果自己做了事没有人肯定、没有人夸奖,好像做事的动力就不足。换句话说,名闻利养的心在推动着我们努力地去做事。古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这件事又没有名、又没有利,还有多少人去做?
第二是听不进批评和忠言劝谏。
现代人没有学过《弟子规》,不知道“闻誉恐,闻过欣”,对别人的批评很难听进去,一般的人都不敢来给你指正问题。只有身边至亲之人,看到问题,担心你走弯路,才愿意批评你。但是你已经习惯于听赞叹了,习惯于听好的名声了。即使是至亲之人对你的批评建议,都不能够听进去,甚至产生逆反,最后导致众叛亲离。
要想让能够犯颜直谏的朋友来到我们的身边,经常指正自己的过失,必须自己培养起“闻誉恐,闻过欣”的雅量,听到别人讲我们的过失要非常地欢喜。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路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正他的过失,就非常地高兴,愿意接受。大禹就更进了一步,“禹闻善言则拜”。听到别人给他进谏,指正他的过失,都会给人家行礼表示感谢。所以大禹能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失,福分自然就到了。就像脸上有一个黑点,别人告诉我们:“你脸上有一个东西,赶紧把它擦掉,免得出去被人笑话”,我们都感谢他给自己指出来。如果做人处事、待人接物都不圆满,别人指正出来了,我们却没有虚心受教的态度,那就是因为我们的好名之心太重了。
《孔子家语》上也有类似的教诲:“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42 35075 42 14939 0 0 1974 0 0:00:17 0:00:07 0:00:10 2727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良药虽然吃起来很苦,但对病的愈合是有帮助的;忠言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对人修正自己的行为是有帮助的。汤武的臣子都能够直言不讳,犯颜直谏,所以商汤、周武王就兴盛起来了。夏桀王和商纣王的臣子都是唯唯诺诺,不敢犯颜直谏。即使有犯颜直谏的,也都被他们处决了,余下的臣子都不敢再提建议,他们就灭亡了。如果君主、领导者没有勇于直谏他们的属下;做父母的,没有敢规劝他们的儿女;做兄长的,没有可以规劝他们的弟弟;做士大夫的,没有敢指正他们的朋友,这些人却不犯过失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一个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很多时候人的眼睛都向外看,看到的都是别人的过失,很少有反省自己的。有人说,人生中背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另一个包袱上写着自己的过失。我们在走人生之路的时候,往往把写着他人过失的包袱放在了面前,一低头就能看到,而把写着自己过失的包袱放在了背后,怎么看也看不到。
对症的办法就是把两个包袱调换一下,这样可以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过失。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当你看别人过失的时候,马上反省自己,“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有这样的问题,马上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反省之后,才知道他是来提醒我们的,我们也有这样的问题,否则就不会看到这样不如意的事情出现在我们面前。另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要有善友、有可以规劝的朋友、兄弟姐妹,来指正你的过失。但这就需要自己心量大,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建议,而不是一味地找借口、找理由。
好名的第三个表现,就是做了一点点好事、取得了一点点的成就、获得了一点点的奖励,就生怕别人不知道,希望尽人皆知,尽量宣传自己,这也是好名的突出表现。
第四个表现就是喜欢高高在上,希望被人尊敬、被人赞叹。一旦没有受到足够的尊敬,就会不高兴,甚至生闷气。我们要体会自己有没有好名的心,其实很容易。譬如我们去讲课,下课后突然有人叫“刘教授”,你心里有没有一丝丝的高兴?心里还想,你看,别人都认识我。这个心一起,你要提警醒自己“好名的心”。当别人说:“刘教授,我们能不能照张相留纪念?”心里就很高兴,你看我名声这么大,别人都要纷纷跟我合影,这也是“好名的心”。
这时应像古人所说的“闻誉恐”。听到别人称呼我们,知道很多人都在看我们的东西,我们应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怕有一句话讲错了、生怕有一个态度错了,让人产生误解,给人以错误的引导。这样的态度没有提起来,很容易被名闻利养污染了,自己还迷在其中,不知道反省。还要想到,今天我们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实际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背后默默地付出。譬如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为我们能够走到今天,付出了多少的辛劳?还有我们的老师,他们做了多少辛苦的工作,我们才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感恩的心要生起,念念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把所学的贡献给大众,对于他们的幸福人生、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有所帮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不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也是一种好名的心。像我小时候学习很好,考试总是第一名。一旦考第二名就觉得是很大的失败,患得患失的心就特别重,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完美,不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现在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很多不是那些考得很差的学生,而恰恰是那些每次考试都考得很好的、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可能更多。
好名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嫉妒心特别地强。不能够接受别人的名声比自己还大,不能够接受别人比自己更受重视。当老师在表扬某位同学的时候、当领导在表扬某位同事的时候,我们的心是“见人之得,如己之得”吗?别人所取得的成就,就如是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一样高兴吗?恰恰相反,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嫉妒心、愤愤不平的心就生起来了。我做得比他还好,为什么领导就看不到我,又去表扬他了?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就没有被看到、没有被重视呢?第二念如果我们想到,学习传统文化了,要懂得随喜功德,人和众生都是一体的,他做的善事和我去做善事,无二无别。别人做了善事,我们去帮助他、成就他,他所做的善事就是我所做的善事。但是这已经是第二念了,第一念还是有点不舒服,所以这些好名的心非常地敏感细微。
一个人特别喜欢名声,患得患失的心特别强,还表现为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譬如与人相处的时候不是那么自在,担心自己的课讲的效果不好,不知道别人评价如何,这都是好名的表现。好名的心确实很微细,也非常难以克服,需要时时提起警觉。
《了凡四训》上说,“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在世间享有很盛大的名声,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如果名不副实、德不配位,名声和他的实际言行不相匹配,那就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灾祸。你看前一段时间,很多名人都出事儿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编造了一些假的经历,为自己贴金贴银、树碑立传,结果被发现了,最后是身败名裂。所以你看,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享有很盛大名声的人,他的名声必须和他的德行相匹配,才没有灾祸,如果名不副实,那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灾祸。如今的歌星影星看了这句话,我们要更加小心谨慎、战兢惕厉,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余莉开讲」第8期02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群书治要 系列书籍
群书治要 | 今天海誓山盟,明天就可能反目成仇!如何过情关?
群书治要 | 财利摆在面前,有智慧的人不敢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