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网师一周观察(7)|网师中的“马太效应”

新网师 2022-04-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啃读者 Author 郝晓东

(2018年11月19日—25日)

 

“坐在初冬,秋在身后落了一地。

小雪,不止是一个节日,它更像一份心情,某种意境。

比秋更凉,但不是冷——身体早已觉得寒冷,但心还不冷;比秋更寂寥,但不是孤独——是浅浅的落寞和浅浅的思念,拒绝刻骨铭心。”

干国祥老师这段描写小雪节气的文字写得真好。此刻,我坐在巨大玻璃墙的办公室里,金黄的阳光穿透紫色玻璃打到办公桌和电脑上,绿萝滴翠,暖意融融,如果不是阅读这些文字,都要忘记窗外是大地肃杀、生命沉寂的冬季了。

过去一周,忙碌依然。

应中国教师报邀请,我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给来自十几个县市的150多名老师作了有关组建读书会的报告,并导读了《教师阅读地图》和《儿童的人格教育》两本书。与四川省旺苍县教育局合作培训之事也基本谈妥,新网师将组建专家团队赴旺苍县进行区域新教育实验专题培训。在久久的期盼之中,我的第二本书《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付梓印刷,也拿到手了,再过半个月,应该在卓越、当当和京东网上出售。

岁月静好。“榜样教师进网师”系列讲座、周报、微信公众平台、小打卡、课程等系统有条不紊各自高质量运转。大浪淘沙,随着课程的推进,一批优秀学员逐渐涌现出来,如方娇艳、翟小洁、鲁正群、王辉霞、智静、穆勒滚、程景轩、李宏伟、张海英、徐明旭、贾明娜等脱颖而出。以日以年,应成为网师榜样学员。

这些优秀学员,不论是上课、提交作业、还是每日打卡,都呈现出刚健进取的生命状态。他们沉浸课程,深刻学习,启迪智慧;他们相互启发,深刻共鸣,砥砺前行;他们啃读经典,深刻顿悟,唤醒生命。

青海师大附中的翟小洁老师动情地说:

“进入网师之后,经历“啃读”,经历理解化的阅读......才朦朦胧胧知晓自己的大致模样,才意识到以前的阅读都是停留在浪漫阶段,零碎而不系统。谢谢“生命的贵人”,让我来到这里,让我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贵人”。让我看到发光的心灵,发光的生命。”

贾明娜老师说:

“学习《儿童的人格教育》这们课程,对原来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冲击,感觉之前自己学习的就是心灵鸡汤的教育鼓励,学的“大白空”的教育理论,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从未真正想过为自己的内在提高规划些什么。”

穆勒滚老师感慨道:

“一直认为在网师参加学习的我,算是个爱学习的人,每天争取阅读《儿童的人格教育》课程,做阅读笔记、打卡、思考思维导图等,觉得自己已经很充实了。今晚和学习群里的张海英老师聊天,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者!她告诉我她最近的阅读内容是这样安排的:每天早上六点半到七点半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白天空了就读《我们怎样思维》,晚上睡觉前记性最好,就读《儿童的人格教育》,郝晓东老师的《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昨天已经读完了。

加上打卡、思维导图、作业,学校必须完成的很多繁杂的事情,我不知道张老师是怎样利用好时间的。感谢网师,不仅让我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学习的方法,还遇见了很多像张老师一样优秀的同行人,让我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去做更好的自己。”

当然,我们也看到,虽然同处新网师,也有部分学员“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网师也有“马太效应”:知识丰富、能力强的人越爱学习,知识匮乏、能力不足的人越不爱学习;有空闲学习的人会越来越轻松,忙得抽不出时间学习的人会越来越忙。

知识丰富、能力强的老师与知识贫乏、能力不足的老师,谁可能学习更勤奋刻苦?你可能觉得是后者。但恰恰相反,知识丰富、能力强的人更刻苦、更勤奋。

生活的真相是:见识越广博的人越思维灵活,知识贫乏的人越固执僵化;爱学习者总能抽出时间,不爱学习者总能找下借口;成熟者善于批判自己,不成熟者习惯埋怨他人......

网师学员郭小琴老师有三十多年工作经验,曾常年担任教育局领导和校长职务,在已经快退休的年龄依然每天阅读打卡,提交作业,常常深夜驱车到异地参加共读,即使是长途乘车,也不忘读书学习。而有的年轻人,学识贫瘠,经验匮乏,但宝贵的学习的机会就在身边,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懒懒散散,漠不关心。

作为“应试教育”下的蛋,很多老师自身深受其影响:对工作缺乏热情,对知识缺乏好奇,对自我缺乏反省;对未知领域缺乏勇气,对所教学科缺乏热爱,对学习规律缺乏理解。

不注重合作学习,在自我学习上忽视参与共同体与他人交流切磋,在教学上习惯“填鸭式”“满堂灌”,不善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学习的本质缺乏根本性领会,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习力的培养;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学习,而放弃了多数学生,人为地制造了一大批“学困生”。

什么是学习?在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看来,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真正的学习要经历三重对话:自我与客体(教材)的对话,与他人(伙伴或教师)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产生多样的思想碰撞,实现自我与客体新的相遇和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因此,学习在本质上就是合作性的,不组织合作学习,每一个人的学习就不能成立,要提高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就不能缺少合作学习。

这几年,如果说我在教育领域有些长进,完全得益于在共同体中的合作学习。不论是我在农村组织实习支教老师共读,还是现在在常春藤读书会集体学习,一方面因为我要承担讲书导读的任务,逼迫我提前深刻学习,完成了自我与客体的对话;另一方面,共同体中通过与他人对话,深受启发,磨炼思考力和批判能力,丰富见识,扩充认知。

学习力低者,本来更需要参与合作学习,然而,他们越想独自学习,不喜欢向他人请教,总想独立地摆脱困境却越来越遭遇挫折。

与单向的听课和看书相比,新网师注重实时授课,就是为学员创设合作学习、相互切磋的机会和平台,然而每次授课,有部分学员未能参加,以为课后弥补即可,岂不知错过了宝贵的合作学习的机会。

如果说不重视合作学习,是忽视与他人的对话,而学习上的另一误区——过度依赖他人,是忽视与自我的对话。

上周,我与乌兰察布的老师们交流时说:“学习能不能有真正收获,不取决于我或者哪个高人来讲,而取决于自己的投入,把学习的效果完全建立在他人讲授的基础上是错误的,听专家讲授的效果与自我的学习投入有直接关联。”

我以网师授课为例来说明。这学期,选修《儿童的人格教育》课程的许多老师应该收获很大,常有拨开云雾、豁然开朗的顿悟。原因是什么?固然与我讲解有关系,但最主要是老师们认认真真预习了文本,反复琢磨,画了详细的思维导图,完成了书面作业。老师们在自我与教材的对话中,把一半多的内容就理解了。这样参与上课,就不是零起点,而是带着困惑聆听,与他人对话。除非有自我的学习为基础,否则,依赖他人单纯听讲,很难有真实收获。哪怕你感觉收获满满,不过是自我麻醉而已。

许多人认为学习是一点一点转变的,其实不尽然。除了一点一滴的转变,还有长期不见成效,但某一天跳跃式一举成功的,合作学习就为这种机会提供了丰富的准备。在网师学习中,希望老师们无论是作业、打卡还是上课,都认真完成。至于学习后还不完全理解,其实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只要学习在我们大脑里真正发生,日积月累,就有豁然开朗的可能。否则,一旦掉队,就没有“懂”的可能性了。

网师对于学习的态度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学习越投入,给予支持和帮助、机会和平台会更多。为什么?因为我们深知,成人是很难被改变的,我们不做徒劳无功的事,我们只希望唤醒、召唤、汇聚一批“尺码相同”的人,一起上路,一起探寻教育的真谛,一起寻找最真的自己。

小雪过后,燕子已经远离中原,夏日的昆虫在大地已经销声匿迹,大雁和天鹅正伴随着寒霜和微雪一道南下。大地沉寂,万物安静,一个漫长的寒冷和孤寂需要万物去承受,然后静待来年的萌发与悸动。

我,也期待你生命中的春暖花开!

2018年11月27日于忻州


网师一周观察 (6) |  唯有创造不负此生

网师一周观察 (5) | 信息泛滥时代的深度学习

网师一周观察 (4) | 为什么我们不强求讲师批阅作业?

网师一周观察(3)| 教师专业学习的动力源于什么?

网师一周观察(2)| 有一种阅读叫“啃读”

网师一周观察(1) | 让打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