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九)| 于红澎:​2020,不忧、不惧、不惑(马增信点评)

于红澎 马增信 新网师 2022-04-17

作者 | 于红澎 马增信

审核 | 李金艳 刘凤娟 冯露

编辑 | 杨茜


“清晨,睁开双眼,已无2019,我们所追寻的星辰大海、诗与远方,不在昨日,不在他人,不在别处,在岁月静好的此地,在热泪盈眶的此身,在寂静灵敏的此时…2020,只争朝夕、不负韶华。——2020年1月1日晨”

新旧交替之际,书写下这一段时,还以为2020会与其他年份一样,如约而至,按部就班地生活,有条不紊地前行,特别是2020,谐音“爱你爱你”,更让人相信,这一年生活会更爱自己一些。始料不及的是,2020年以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姿态横冲直撞、呼啸而来。目所能及的一切,都被霸道的2020碾压。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对2020年的感受,估计大多数人除了意外、艰难、困顿、动荡…很难再想到其他词语。

 

这一年,不忧

说不忧,是假的。

元旦来临时,有些小激动,终于又迎来相对自由的时间,可以好好规划一下自主学习。2019年,边听郝老师的授课、边带领学校老师们共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用输出的方式倒逼输入,效果特别好,第一次感觉读懂读透了一本书。于是假期又买来佐藤学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教师的挑战》继续拓展学习。还有《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网师新学期所有课程推荐的用书几乎都买了,有些“贪婪”了,虽然知道拥有一本书不代表真正的“拥有”,但控制不住想买的欲望。依然是凌晨两三点钟就起床,日常的琐事,导致我有点电话恐惧症,只要手机放在旁边,心里就不安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思考。早晨就不一样了,几乎没有可能清晨两点多被电话惊扰,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非常静心,效率也高。

可惜,边读边写边思考美好时光没过几天,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一切。疫情刚开始时,需要对全校近4000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和教职员工及家属进行外出人员统计、高中低风险地区返程人员排查,健康监控、行动轨迹监控等大量的数据需日报告、零报告,层出不穷的统计项目和随时更新的防控要求,让人压力倍增,但虽忙乱,还能以居家就是做贡献的心情来关注和支援抗疫。

2月初,疫情越发严重,教育系统需要抽调人员参加城区内各卡点的执勤站岗工作。根据需要我们学校要派出接近80位教师,值守8个卡点。老师们非常可敬,都毫不犹豫、争先恐后地报名参与。但自从他们去值守卡点,我便再也无法安心看书了,手机时刻不离手,三分五分就得看一眼,局防控群、重要通知群、镇内学校小群、社区群...群群下达的都是紧急任务,必须及时进行指令的上传下达,须臾不能耽搁。外派教师的群更得随时关注,看看老师们有没有什么需求、遇到了什么困难。值守教师没有通行证不能出门,要联系教育局、镇政府、社区立刻办理;老师们没有足够的口罩(当时口罩很难买),马上找途径高价购买、号召师生家长捐赠;老师们车辆不够,白天晚上要挨冻,马上进行调配……再多的协调安排,都不算什么,一想到老师们在极寒的天气里值守卡点,我就心疼得睡不着觉,在日志中写到:夜已深,我的望小家人们还在自己的卡点坚守,估计冻得连看手机的手都拿不出来了,不知道可以怎样熬过这严寒中的漫漫长夜。他们的岗位应该是菁菁校园啊,她们的岗位应该是三尺讲台啊,但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在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愿意哪里需要往哪里搬,用自己弱小的身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护我们的家园平安,护祖国的“未来”无恙,这是平凡中的伟大,这是人民教师的情怀和担当!

正月十五的晚上,我带领班子成员去看望值守卡点的老师们,室外温度零下26度,即使他们全副武装到只能看见眼睛,寒气也会从脚底侵袭,旋即冻僵全身。热水是不敢喝的,因为没地方上厕所,车暖也是不敢常开,时间长了容易头晕中毒。就算是男教师也都是普通的血肉之躯,不是钢筋铁骨啊,更何况还有平时就体弱怕冷的女教师呢?生平从未遭过这样的罪,但老师们却都毫无怨言,在寒风中来回搓着手、跺着脚,耐心地与不配合的行人解释着,认真地检查记录着。

眼圈一次次红了,胸口一次次被感动堵得满满,更有深深的忧虑,担心老师们冻出病来。日日忧思,但最终想明白了,天灾人祸面前,全世界那么多人在疫情中失去健康、失去生命,失去家人,身心饱受摧残,各行各业还有多少逆行者勇敢无畏,向死而生。渡尽劫波,起码我在,我们都在,还能去做贡献而不是被救助,不是不幸中的万幸吗?

直至今天,时隔一年,疫情依然严峻肆虐,我们依然有艰巨的任务需要克服困难完成,焦虑仍在,但是不忧了,我们的命运从未如此与国家命运生死相连,我们的历史从未如此与世界历史紧密相绕。多少次泪目,多少个“最美”,多少个守望相助,让多少微弱的个体,在巨大的灾难和恐惧面前,彼此支撑、偎依着迎接未知的的未来。万物始终运行,大地终将苏醒,时间流传着厚意与深情,春天终将会来临。

 

这一年,不惧

说不惧,也是假的。

来自身体的警告信号,给了我沉重的打击。向来自诩身体素质都是很好的,虽然瘦,但不弱。但疫情期间,种种事务和压力,让人心力交瘁。特别是对外出值守教师的担忧,郁积了一股无名火,终于发作。一天傍晚,正看着群里的消息,突然,胃隐隐有不适,很快,隐隐的痛变成剧烈的痛了,疼得我直接蹲在床边不敢起来,赶紧打电话,招呼他回来送我去医院。

出诊的大夫,让我在诊床上躺下,肚子、胃随手按了几下,开始询问,最后估计是用排除法“猜出”我的病情,“这应该是胃痉挛,打个针吧”。说实话,我有点怀疑,不用做啥仪器,靠经验来猜,能行吗?越想胃越疼,疼得让人晕眩,身体不由自主抖得像筛糠。

疼痛中,思维反而活跃起来,问自己:从来没有过的疼,这是不是得什么不好的病了?又没有胡吃海塞、暴饮暴食,生活一直挺有规律的,不会的,别吓唬自己;大夫真的是猜出病情、试探下药的吗?用这样的思维假定会干扰我的心神,没有好处,人家一定是有经验的,打完针会有效果的……

迷迷糊糊地跟自己的思维对话,迷迷糊糊地打着点滴睡着了。醒来,不适消失,一切都正常了,看着周围,有些恍惚,刚才疼得昏天黑地的人,是我吗?

自从有了第一次,这胃痉挛似乎在兜里揣着,时不时地就来光顾一次,每次于我来讲都像是世界末日,那种胃缩成一团,头脑空白,眼前发黑的感觉,实在是让人惧怕,就怕晕倒了,醒不过来了。身体如果不安好,什么奋发向上的意志都会被磨灭,那一刻只想好好活着,什么都不想。 

在每天病恹恹的、有点颓的日子里,网师唤醒了我。2月11日,又一次经历了折磨,打针后从剧痛中缓过来了,可还是惊魂未定,不光是因为频繁发作的胃痉挛,更是因为疫情严峻期间,没有极特殊情况,谁都不愿意往医院跑,毕竟那是个高危的地方。

正胡思乱想,习惯性地看看手机,被郭丽丽老师的留言惊了一下:“网师教务处计划2月16日做一个网师智慧校长专场,邀请您参与。”若平时,这应该没有问题,但是目前的身体还是极不舒服,头昏沉,四肢乏力,还恶心,就有五天准备时间,好像没有体力和精力去写出高质量的分享的稿子啊。

怎么办?要不先试试?强撑着下床,坐在电脑前,脑子乱得像一锅浆糊,根本没有什么思路。翻翻新网师的公众号,才看到已经有榜样学员分享学习经验了,非常具体全面,更让我打怵了,我还能分享些什么呢?重复的内容,是浪费人家的时间。越着急,越没有思路,感觉头更晕了。唉,别硬挺了,还是轻松一次吧。于是,斟酌了语言,婉转对丽丽老师说,身体不适,恐怕不能分享了。丽丽老师很贴心地问候了我,然后说,不急,不是16号了,22号才正式分享呢,可以看情况。

22号,还有接近十天呢,恐怕没什么理由不写了啊。可写什么呢,好伤脑筋啊。责任感和惰性之间,我纠结着。最后还是责任感占了上风,不能连试着去写都不做就直接放弃,太对不起网师对我的期待了。

于是,冥思苦想,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来写我的分享文章。写学校管理?不行,听众大部分都是教师,或许对管理不感兴趣;写读书社的运行?也不行,还没到介绍经验那一步呢!思来想去,网师的新成员们需要鼓舞和打气,需要对网师的价值有一个认识和认可,才能树立坚定走下去的信心、决心。那就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写写网师的精神,相信会对老师们有启发的。

想好了主题,落笔就轻松多了,两天的早起撰写初稿,最后一天的修改,终于完成了接近8000字的稿子。丽丽老师说,就是QQ群分享,字数就无所谓了,多点少点都行。

正当心里的石头放下时,丽丽老师突然又来通知了,分享形式改了,需要做课件,在钉钉平台直播!又紧张起来,做课件,需要图片啊,得现搜集;钉钉我没用过啊,怎么直播啊,得学习操作;文稿要是语音分享的话,必须要删减了……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赶紧删稿子,做课件,请教怎么操作钉钉,硬生生地坐了一天,没离电脑前。

同时分享的田校长和邱校长也没用过钉钉直播,丽丽老师很有办法,把我们几个拽到钉钉的小群,练习发起直播,多练几次,就不紧张了。练习了一下午,我又把稿子配上PPT ,熟悉了好几遍,心里算是有底了。

终于到了晚上七点,丽丽老师的主持词一发出来,我有点小忐忑,要轮到我了,可别出什么岔子,记得郝老师曾经写过,魏智渊老师为了一场网师在线的开学典礼活动能够在七点准时开播,准备了无线网卡,又把主持词发给另外一位朋友,万一电脑故障,朋友可以代为主持……这种严谨的态度太值得敬佩,只有付出精心才能演绎精彩,有了榜样的感召,我必须全力以赴。但怕什么来什么,练了一下午,还是出点小状况,在大群里,没给我权限,我反复申请就是不能发起直播,还有其他学员可能是不懂操作,先发起直播了,他退不出去,我就不能发起,紧张的调试了接近十分钟,终于可以开始了。

当看到学员们都回复能听到时,我平稳了一下心情,娓娓道来,中间很顺畅,时间也刚刚好,二十分钟。

接下来是田校长和邱校长的分享,刚想认真听听,学学经验,结果教育局发起视频会议,研究录制网课的事情,会议结束,两位校长的分享也都结束了,群里学员们在积极热烈地谈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时微信又响了,不会是又开会吧?原来是郝老师发来的:“非常精彩,辛苦了!”能得到郝老师的认可,太开心了,总算没白下功夫。

第二天早起,把田校长和邱校长的讲座回放听了一遍,很有收获,不愧是资深的老校长,自己的学习、学校的管理都很有章法,很有心得,受教了。

这次分享之后,很多网师学友给了我热情的反馈,还有河南的老师给我发微信,要加我为好友,说我的分享她连看了三遍,特别受启发。看到这信息,又感动,又惭愧,感动于老师的谦虚,惭愧自己差点找借口偷懒错过。

我非勇者,也会软弱,面对疾病也曾惧怕,也想过逃避,这一年,更遇到了很多难言的危机时刻,但面对困顿、面对坎坷,总有一份执着支撑我走下去,相信所有的磨难都是财富,是包装丑陋却内含珍贵的礼物。相信生命的奖赏永远都在终点附近,而非起点附近,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

 

这一年,不惑

说不惑,更是假的。

2020春季,在网师所选的课程还是郝老师讲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比起《静悄悄的革命》更为深奥,看似简单的几条基本原则,读起来拗口,理解起来费劲,读完这本书,自己的专业水平真能提升吗?又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呢?真有些困惑和迷茫。

困惑之际,读了公众号中郝老师给陈武红老师的一封回信,《不解决问题的阅读是假阅读》颇有触动。

陈老师在阅读时产生了困惑,提出问题,期待高人指点迷津。郝老师把陈老师的问题梳理了一下,归纳为:在专业发展上如何才算有质的变化?怎样达到质的变化?专业发展为什么需要阅读?阅读在专业发展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这四个问题也正是我的困惑和所关心的问题。

郝老师的回答也非常清晰,在专业发展上如何算是有质的变化?首先不是一定瞄着教育理论家、教育思想家去努力。这句话太关键了。教师的发展也和学生的发展一样,需要找到最近发展区,从舒适区先向最近发展区靠近,如果给自己定个教育家的目标,恐怕没过两天就因为目标过于远大而泄劲了。要有质的变化,首先就是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杂症”,教师要有转化后进生、形成自己稳定教学风格的能力,校长要有转变薄弱学校、打造独特学校文化、实施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能力。而且郝老师理性地指出,成为专家也不是任何疑难杂症都能解决,要知道自己的边界,包治百病,不是无知就是忽悠了。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质的变化呢?郝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实践加阅读”。

这里为什么实践在阅读之前?因为我们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要通过阅读去解释实践中的困惑,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果阅读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就成了“漫读”,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眼高手低,就像有句话说的,道理懂很多,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一点,我本人也是有体会的,在加入网师之前,东读西看的也算没闲着,感觉有启发的文章也做简单批注(现在知道,我那根本不叫批注),喜马拉雅里的百家讲坛、樊登读书会没事儿定要听上一段,才自觉不算虚度时光,以为属于全面吸收,不至于精神食粮营养不良。但一年下来,能记住的所剩不多,会非常懊恼,是记忆力不好,还是“看起来很努力”的假象欺骗了自己?在网师学习后才明白,轻轻松松地阅读(听读),是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反复阅读,才会刻骨铭心的记忆,彻底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

第三个问题,专业发展为什么需要阅读?阅读是从某一领域的卓越者、伟大人物的言论中汲取养料,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拓宽自己的思维,否则思考从何而来?

王阳明批判地阅读了朱熹“格物致知”,才有了“致良知”的伟大思想;朱永新老师阅读了杜威的“教育就是生活”,才有了“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深入思考:李镇西老师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才有了自己《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考与行动,所以没有思考人类不会进步,没有思考教师的专业也不会得到发展,而思考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从阅读中来,即郝老师所说的,思想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因此它需要在不断的对话中完成。而通过读书进行的持久的对话,是一种高品质的形式。

最后一个问题,阅读在专业提升中如何发挥作用的?

首先,专业阅读贵在沉潜,当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知识才能化为指导行动的潜意识;其次,是构建知识结构合宜的大脑,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知识结构应该是合理的,科学家不一定是好老师,比如陈景润是数学科学家,但是教学却不受学生认可,这是因为他在专业知识掌握方面可能无人企及,但缺乏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第三是,专业阅读贵在啃读经典,而不是泛泛而读,搭建一个比较合理的认知框架,才能更好的吸收其他知识。例如我们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论对话》《倾听着的教育》,那么再读到关于倾听的文章,会很容易的理解,甚至会批判着去阅读。

郝老师给陈武红老师的回复,对我也是一种启发和解惑,教育是慢的艺术,阅读也是,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找到灵丹妙药的人总会感到失望,而持续不断的坚持阅读,不断提升阅读质量,不断将阅读与实践相互编织的人,最终才能在阅读中获得巨大的奖赏。同时也明白了,必须阅读超越我们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才能帮助思想增长,除非能增长心智,否则学不到东西。 

出于这种认识,2020年下半年,我校的蒲公英读写社鼓起勇气共读了《教学勇气》一书,虽然读得很艰难,字儿都认识,意思就是不理解,但老师们依然热情不减,也知道或许这就是浪漫阶段,有了这样的基础,未来跟着网师再深入学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过往的2020,迷茫会有,焦虑会有,恐慌也会有。但始终坚信,有网师的陪伴,未见的总会相见,未知的总会已知,未有的总会拥有。

我非仁者、勇者、智者,但也不忧、不惧,不惑,所历皆成长。2021年,愿与网师一起乘风破浪,继续追光。

于红澎 ,黑龙江省尚志市希望小学校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硕士研究生,哈尔滨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新网师2019年春季学员,最想践行的一句话:在小学里“读大学”。




马增信点评:乌卡时代的最佳选择:以“确定”回应“不确定”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选自《论语·子罕篇》

站在新一年的起点,回看已渐渐远去的2020,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无疑是不确定性。2020年初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至今还在困扰着每一个人的心,疫情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

阅读于红澎校长的获奖生命叙事《2020,不忧、不惧、不惑》,给我印象最深是三个关键词:不忧、不惧、不惑。这三个关键词也恰好梳理了属于于校长的2020。

一、仁者不忧,做一个有仁心的人。

2020年,于校长和所有人一样经历着疫情的考验。

我曾在20世纪到过内蒙古。当时正值春节,满地厚厚的积雪,以及透彻心底的寒冷至今让我心存余悸;我也曾在疫情防控期间参与防疫值班,相比环境的恶劣,长时间值班的寂寞,内心的恐惧更让人难以忍耐与坚持。可以想象,在东北恶劣的极寒天气下,于校长和她的教工团队是以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精神,完成疫情卡点值班任务。

真正的不忧,并不是简单的不怕,而是以仁爱之心,不受环境的影响,乐观豁达地生活。“这是平凡中的伟大,这是人民教师的情怀和担当!”

二、勇者不惧,做一个内心笃定的人

有一段子,大家非常熟悉。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每个人大概率都会遭遇自己生命的至暗时刻。

也许是疫情让人心力交瘁,也许是命运向人发出的善意提醒。一向开朗健康,被称为“铁人”的于红澎也病了。先是“胃隐隐有不适,很快,隐隐的痛变成剧烈的痛了”,好在,医生诊断仅仅是“胃痉挛”。虽然治疗及时,也有效果。但也让于校长经历了一次人生的至暗时刻。“自从有了第一次,这胃痉挛似乎在兜里揣着,时不常的就来光顾一次,每次于我来讲都像是世界末日,那种胃缩成一团,头脑空白,眼前发黑的感觉,实在是让人惧怕,就怕晕倒了,醒不过来了。”

在生命的至暗期,新网师唤醒了于校长。她不仅高质量完成网师任务,还带病积极参与网师智慧校长专场分享。“我非勇者,也会软弱,面对疾病也曾惧怕,也想过逃避,这一年,更遇到了很多难言的危机时刻,但面对困顿、面对坎坷,总有一份执着支撑我走下去,相信所有的磨难都是财富,是包装丑陋却内含珍贵的礼物。相信生命的奖赏永远都在终点附近,而非起点附近,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惧,而是在看清命运的真相后,依然乐观地面对,执着前行。

三、智者不惑,做一个智慧的人。

比起疫情值守的艰难,身体不适的恐惧,更难的恐怕是学习和工作中的困惑。如何让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提升?又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呢?这是于红澎校长的困惑,也是所有学校管理团队的困惑。

于红澎校长的做法是:躬身入局,和老师一起学习工作,运用新网师所学,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书本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只可惜,于校长在这方面的笔墨太过节俭,无法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蒲公英读写社的风采,自然也无法领略到教师团队成长的风雨心路。但从于校长个人学习的经历中,我们也能领略到她网师学习的沉浸与实践。

真正的智慧不是单纯的聪明,而是在教育教学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不忧、不惧、不惑,做一个真正幸福完整的人。

一个校长阅读的高度,就是一所学校的高度;一位好的校长应该是学校中读书首席;校长的书柜里,藏着学校的未来。用这句话来概括于红澎校长的2020是再合适不过了。

回望过去的2020,我们欣喜地发现,“不确定”不是人类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努力地在“不确定”中找寻人生确定的走向。我们就是在许多不确定中,学会了更多的确定以及淡定与从容。

面对乌卡时代的种种“不确定”,我们不需要原地不动的抱怨,而是要在不确定的事件发生后,绝地反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一定要努力做到最好。在于红澎校长的叙事里,无论是疫情防控期间的卡点值守,还是宅家上网课日子,抑或是新网师的学习,以及复课后紧张的教育教学,于校长和她的团队总能从容应付眼前的一切不确定。以“确定”应对“不确定”,竭尽全力地自我成长始终是她们的主旋律。在不确定来临时,只有让我们的生命跟不确定的随机性共舞,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不忧、不惧、不惑,也才有可能做最真实的自己,过真正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也是于红澎校长年度叙事带给我最深的启示。

所有的经历都是成长,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2021,让我们和于校长一道,乘风破浪,追光前行。




十佳叙事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八)| 普利辉:2020,重启生命意义的最美时光(王辉霞点评)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七)| 王晓娟:精进不止(普利辉点评)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六) | 丁秀华:星光不负赶路人(贾颖点评)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五) | 春柳:修炼(周娟点评)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四)| 周娟:2020,在变与不变中坚定前行(王小龙点评)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三)| 方娇艳:2020,我们的生命之歌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二)| 王小龙:只是假行僧

新网师2020年度十佳生命叙事(一)| 何刚:选择滚烫的人生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