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课程思考13|徐斌艳:开发真实场域中的课程资源
战疫即战役
课程系所同仁憾不能驰援前线
愿以系列《战疫中的课程思考》
战疫护教
从我做起
勿忘课程教学的初心
今天,与您分享课程所徐斌艳教授的
欢迎大家转发、提问和留言评论。
明天,王小明老师的战疫思考
《在线教学不能偏离教学的“初心”》
也将与大家见面,敬请持续关注。
课程所愿抛砖引玉,汇聚大家的力量,
一起为学生、为国家、为未来努力!
文/徐斌艳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宅于家中,关注新闻”是我们目前经历的真实场域,有时我们会焦虑,耽误的“学习”怎么补?今天就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怎么理解学习?学习资源来自何方?为什么而学习?希望借此能消除焦虑,因为真实的学习就在身边,丰富的资源等我们来开发!
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将从自己专业角度(基础教育)来思考这些问题。
关于“为什么而学习”,要把这个问题与“人的培养”结合起来,人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要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转化为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的人应该:
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1]
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在学校教与学中得到落实。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尤其学习科学的发展,提出全新的观点,[2]学习是由目标指引,积极搜寻信息和问题空间的过程。好的学习不是来自教师找到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而是来自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学习不仅发生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环境下,学习还发生在非正式、但又是真实的环境下。不少研究者对此给出证据。[3]
非正式环境下的学习可以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学习行为,例如面对央视新闻提到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企业六成已复产。截至目前,全国各类医用口罩日产量超1400万只,医用防护服日产量超过4万件”,我们也许会议论并担忧这些数量的口罩、防护服是否够战斗在一线的医生用,生产这些用品还需要各种原材料,哪些相关企业是否也复产,等等,这里也就发生着一定的学习行为,表现出心中的社会责任感。在非正式环境下开展学习活动也是需要有设计的。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环境相比,非正式学习环境凭借其自身的资源优势,能够展示或再现真实世界中的丰富景象。[4]
我们当下就处在这样一个信息量非常丰富的真实环境下,且有着一个主题“抗击疫情,众志成城”,如何将这成为有设计的非正式学习环境,其中关键是,如何将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我们都能为之行动,尽管无法直接参与抗疫情,但围绕这一主题开发出各类课程资源,与学校课程整合,将会让我们正规的学校教育更为生动、深刻,而且这些原始的情境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着的,这类课程资源进入课堂教学,相信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当然需要按照学术原则、专业标准,将日常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这里也有一些研究可参考。[5]
课程资源依托的现实资源是否真实、可信,作为开发者首先需要有很强的信息甄别能力,能排除谣言类的伪信息; 在转化为课程资源时还要考虑如何与课程目标(培养目标)结合,哪些内容或问题对接哪些素养的培养; 如何与学校的学科教学资源整合,如何开发跨学科的课程资源,等等。
让我们一起思考,一起行动!
本文内容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官微
本文动图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官微
特此致谢!
END
往期回顾(点击文字跳转)
11 杨九诠:对日本所捐防疫物资古诗文赠言的课程学考察(上)
12 杨九诠:对日本所捐防疫物资古诗文赠言的课程学考察(下)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