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十娘|小鎮巨人 ── 羅曼羅蘭故居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作者简介:绿骑士,原名陈重馨。广东省台山人,香港出生,毕业于香港大学。后赴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及于罗浮学院修读美术史。1977年起居于法国。曾于欧亚美加举行个展或群展。著有散文、小说集:《绿骑士之歌》、《棉衣》、《壶底咖啡店》、《深山薄雪草》、《石梦》、《哑筝之醒》,《花都调色板》、《神秘旅程》。诗画集:《悠扬四季》。儿童故事三本。法文诗画集五册。近年致力于诗与画的配合创作。
小鎮巨人 ── 羅曼羅蘭故居
圖、文:绿骑士
克萌詩
十七歲那年的夏天,我用了整整一個暑假來讀「約翰.克里斯朶夫」,朋友間也都是談着和讀着此書。二十七歲那年,也是在夏天,汽車行駛在法國中部布根第省(Bourgogne),忽然見到一個路標,上面寫着「克萌詩.羅曼羅蘭 (1866 - 1944)心中像是噹一聲敲響了一下銅鑼,連忙就問朋友可否去那兒。那時我完全沒有想到要刻意找這個地方,竟然這麼巧經過,當然不容錯過。其實要繞一段不短的路,不過也朝那個小鎮而去了。抵達時在一個小廣場停下來,聽着風在樹梢輕輕拂過,湧滿在胸中是整個十七歲的激情,都在悠悠鐘聲間迴轉。可惜已經入夜,仍要趕很長的一段路,只是留了一陣子便必得離去。那個小鎮我只是記得朦朧的屋影。之後多次經過不遠處,但再沒有機會前去。像生命中很多事,往往就是這樣。不久之前,我決定了專程前去一次還了這個心願。是一個冬日下午,不過陽光淡淡,也不太寒冷。寒冷的是小鎮上的氣氛。
小鎮在一條運河旁,倚着小斜坡,仍殘立着片斷的䕶城牆。自然是想到「科拉斯.布勒尼翁」。這個故事全以此鎮為背境,通過五十歲的木匠的生活,描繪這兒鄉間人物的種種情態,羅蘭籍此表達出他對故鄉的感受,帶着自傳意味。此書發表在他剛獲諾貝爾奬之後,與滂礡的「長河小說」大異其趣。有人認為這是他最真切的佳作,但亦有人覺得此書平庸沉悶無可讀之處,真是得失寸心知。總之,書中氣氛熱鬧歡愉,像是飄舞着著名的「圓桌武士飲酒歌」的旋律。可是,眼前的街道冷清清,所有店子都關上了門,像是走在一個空城中。來到鎮中心最重要的大廣場,一片空蕩簜,只見一個流浪漢在溜躂。市政廳和那座十三世紀的大教堂寂寞地立着。
終於遇見了一位獨自散步的老先生,他的衣着很整齊,談吐斯文有禮,一問起關於小城中的古蹟,他便如數家珍,明顯地是一個很有文化修養的人。問他是否因為今天是星期日才這樣冷清清,他嘆息道:「當然,星期天特別冷落,不過,根本這個小城已經大不如前了,人口也比二十多年前減了不少,只有三千七百多居民,這個鎮已經在慢慢死亡。」言下非常遺憾又無奈。羅曼羅蘭出生的故居,在一條窄窄的街道上,與他外公的大宅貼隣,現在已跟鎮上的公爵府合併為文化中心了。入口處是在河邊。
羅曼羅蘭出生的故居已跟公爵府合併為文化中心
羅曼羅蘭出生的故居
這位作家於一八六六年在這兒出生。他的父母親兩家人都是當地的律師家族,所以自幼受到優良的文化薰陶,還未到四歲便開始學鋼琴。雖然體弱多病,在回憶中他常說自己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他在這兒的中學唸書,各科都成績出眾。他的足跡自然踏遍了小鎮,純樸的土地氣息也沁透敏感的童年和少年了。在「約翰.克里斯朶夫」中「安東麗特」一章裏,他描述一對來自法國中部一個小鎮的兄妹,其實就是寫這兒:「不是最美麗舒適的地方,而是最簡單、卑微、最與人接近......不吸引人,卻將人留下來.....」
到了十四歲時,他的父母為了讓他進入高水平的學校,毅然放棄了在故鄉崇高的律師地位,前往巴黎。後來他進入了高等師範學院,畢業後曾去意大利遊覽,留下很深的印象。回法國後他在大學音樂系任教,但是後來寧願放棄這個安定的職位,從事收入微薄的寫作生涯,又常常回去家鄉。
他一輩子都是以和平主義和人道主義為基礎,作品中充滿高尚的理想,更㔠力推動接近普羅大衆的「人民劇塲」,被稱為歐洲的良心。 大戰爆發後,他便居住在瑞士的萊夣湖畔,寫反戰文章。「約翰克里斯朵夫」在一九一五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奬,他將全部奬金都捐出了給紅十字會和國際難民組織。
羅曼羅蘭的作品非常浩大,除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長河小說和巨人三傳:貝多芬、米開蘭基羅和托爾斯泰,更有很多重要的小說散文理論音樂史等。
被列為「法國最美麗郷村」之一的菲舍里
菲舍里
在瑞士住了二十多年,他念念不忘要搬回家鄉。但是小鎮上的故居已經易主了,終於在一九三八年,他搬到離故鄉克萌詩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菲舍里(Vézelay)居住, 直至一九四四年去世。
這條他離世的小村比他出生的小鎮更小,同是漫滿中古氣氛,卻有天淵之別。爬上一個滿是葡萄園的山坡來到頂處,便是這條被列為「法國最美麗郷村」之一的菲舍里了。羅曼羅蘭的故居在村口不遠處的大路旁,現已被改為澤富斯(Zervos) 現代美術館。這位原籍希臘的收藏家擁有很多二十世紀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小型藏館中是畢加索、米羅、康定斯基等等的名家真跡,可不知道這些作品是否符合羅籣的美術標準呢?尤其是後者那種與音樂緊密相連的畫,可否配合羅蘭心中的音樂?是一個很令我感興趣的問題。
羅曼羅籣的工作室
大屋中仍保存羅籣的工作室。一踏進去,仍不免一陣震憾。兩個明亮的長窗外是綠盈盈的遼闊田野;光潔的大室中只放着一張書桌、一個鋼琴,琴邊牆上懸着貝多芬像。進門的那壁牆邊立着一個玻璃櫃,裏面擺放着羅蘭的照片和一本攤開的「約翰.克里斯朶夫」等。曾在一些舊照中見到書桌上堆滿書籍,都不見了。只是一片空淨。相信經過安排,不刻意維持當年的真實生活環境,就只留下象徵,不過都沁滿這位大作家的氣息。空氣中像是迴響着克利斯朵夫垂死的遺言:「有一天我會重生,為了作新的鬥爭......」
村子這麽小,所有的路羅蘭定都踏遍了。小得你不能迷路,山頂上便是那個非常著名的聖瑪德蓮教堂, 收藏着聖瑪德蓮的聖骨,是個重要的朝聖地。這位聖女很是傳奇,據聖經中記載,本是個妓女,悔改後成為耶穌最親近的女信徒。這間十一世紀、羅曼式教堂的代表作,風格純淨,已被列入世界遺產了。像鎮村之寶,是吸引遊人的焦點 。在古樸韻味悠悠的街道上,滿是雅緻的小店和食肆,有不少文化活動,更可坐馬車遊古城牆。在旅遊淡季也有不少人前往,天氣回暖的時候更是水洩不通了。黃昏時在教堂後的大草地俯視遼闊的原野和遠山,大自然在默默地唱着一首關於永恆力量的歌。羅曼羅蘭一生都與音樂混為一體,這小村留下他生命最後二十年的足跡。在教堂金麻色的高牆間的音樂會,彷彿音符都特別清幽。
這個古城曾是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出發點,可想像旗幟飄飄、袍甲鮮明的大軍的壯観場面。以宗教為名義的戰役和仇恨竟是如此古遠,不但沒有減退,反是越來越極端。羅曼羅蘭一輩子追求和平,泉下有知,亦只能深深嘆息。
在大街的地上每隔不遠都鑲嵌着一個貝売形的小銅牌,是聖地亞哥朝聖的象徵。這條沿自中世紀的朝聖路途,曾經一度被遺忘。二十世紀中葉忽然成為潮流,更越來越熱門,吸引了無數人。起點有不同路線,北從英國、比利時、東從德國、南從意大利等等地方出發,都滙向西班牙北境。然後沿北岸有兩條主要道路到聖地亞哥。原則上是徒步的,要走兩、三個月或更多。但多數人都是在到達了西班牙境內才開始步行。本來是天主教的傳統,但現代很多步行者都不是教徒,而籍此作為一個自我尋求的方式。正可反映到、在高度物質文明下人們對心靈平衡的嚮往。菲舍里是重要起點一。其實與羅蘭追求真理的精神,遙遙有些呼應。
羅蘭在中國傳得如此深廣,當然是他的作品的力量,但是傅雷翻譯之功亦要記上十分重要的一筆。約翰克利斯朵夫第一卷於一九三七年在上海商務印書局出版,正是盧溝橋事變,中國陷入空前的內憂外患;第二至四卷在一九四一年出版,亦都是在連年水深火熱中。傅雷不單是翻譯了一部文學作品,更是傳遞了整個年代的理想,人道主義,盼望和平,歐洲澎湃的長河小說𣾀進了黃河長江。
其實第一個翻譯羅曼羅蘭的人是敬隱漁,不過他只是翻譯了一部份。這位翻譯家曲折可悲的一生,由張英倫在「敬隱漁傳奇」中詳細地記述下來,是難得的一部作品。更讓我們認識到這位年輕翻譯家與羅曼羅蘭間的友誼。當時極享盛名的大作家對這位年輕人關懷備至,除了書信中的鼓勵,更一次又一次作出實際資助, 可見他為人的慷慨熱情。後來敬隱漁因精神病被遣回國。之後傅雷致信羅曼羅蘭談論翻譯約翰克里斯多夫時,他仍念念不忘向傅詢問敬的下落。羅蘭對中國知識份子很關心,除了傅和敬,對盛成等也很熱情。
一九三一年復活節羅籣寫下:「....就算死亡一百次,他也會重生,永遠鬥爭.....(這本書)是獻給不分種族的自由靈魂 -- 他們鬥爭、受苦 -- 勝利。」無論是受冷落的克萌詩或是被寵愛的菲舍里,在布干寧綠油油的田園間,都隱現着一個偉大靈魂的光輝。
聖瑪德蓮教堂
绿骑士其他作品:
巴金在童话城
陈学昭,一生在骇浪中翻滚
福州梦,姊弟情 --- 卡米儿与保罗的故事
巴黎:美神与疫魔对峙 --- 阴影下的舞蹈
印第安国度之旅 ---「五月花号」抵达美洲四百周年
天女散诗达达屋 ── 保罗·艾吕雅
巴黎左岸再无吉伯特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热门栏目: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绿骑士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渡·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