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藏家斯佩尔曼:深耕喜马拉雅艺术60年,收藏标准只有一条
英国伦敦有三家著名的百年老牌古董商,被称为“英伦三老”——斯佩尔曼(A&J Speelman)家族,埃斯肯纳齐(Eskenazi)家族和马钱特(Marchant)家族。今年80岁的朱勒斯·斯佩尔曼(Jules Speelman),便是其家族的第三代继承人。
朱勒斯·斯佩尔曼
他自幼受到父辈们对古董珍藏的熏陶,对东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1964年正式接手家族的古董生意以来,他一直处于东方艺术领域的最前沿。他在七十年代将家族事业的经营方向逐渐转向亚洲古董,并于1976年在伦敦梅费尔创立了一个东方艺术画廊,将亚洲艺术的神秘之美展现给西方世界。
斯佩尔曼本人也是一位资深亚洲艺术收藏家,20岁时就开始收藏喜马拉雅艺术,至今已有整整一甲子。他的藏品时间跨度近千年,囊括克什米尔、帕拉、尼泊尔、永乐、六品佛楼等不同源流,呈现出了西藏、尼泊尔与中原佛教艺术的顶级面貌,极具“学者品味”。
龙年伊始,巴黎邦瀚斯推出“耀采凝辉:Jules Speelman珍藏六十载”亚洲巡展,第一站北京于3月1日隆重揭幕。这批品质臻绝的斯佩尔曼私人藏品,包括28件11世纪到18世纪的西藏、尼泊尔和中原地区的佛像和器皿。
“耀采凝辉:Jules Speelman珍藏六十载”北京预展现场
在巡展现场,巴黎邦瀚斯举办了“传奇再现——Jules Speelman六十载喜马拉雅艺术收藏启示”艺术沙龙,嘉宾包括邦瀚斯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全球主管爱德华·威尔金森(Edward Wilkinson)、喜马拉雅艺术收藏家邢继柱和邦瀚斯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专家谭远卓,沙龙由在艺&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主持。
从左至右:邦瀚斯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专家谭远卓;邦瀚斯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全球主管Edward Wilkinson;喜马拉雅艺术收藏家邢继柱;在艺&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
#01
深耕60年
只在乎“美感”
近年来,喜马拉雅艺术正收获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作为资深藏家,邢继柱对这一领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介绍,喜马拉雅艺术主要分佛像、唐卡和法器三种。它们本身是古代艺术品,但除了具备古代艺术品的特征以外,它们还具备藏传佛教极其神秘的色彩,以及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因为,它们还是人神之间沟通的工具,就像三千多年前,作为祭祀用品的中国青铜器也是人与神、与先人沟通的工具一样。当修行者观赏喜马拉雅艺术的时候,是在把佛像和唐卡当做真佛进行交流。
邦瀚斯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全球主管威尔金森与斯佩尔曼相识已有三十年之久,对后者的收藏理念非常熟悉。他透露,斯佩尔曼购藏时并不是特别在乎一件佛像的仪轨是什么,在密宗里面有什么神秘的意义,他只在乎一件事,就是“美感”。不管是青金石的大黑天,还是小尺寸的毘鲁巴,只要让斯佩尔曼觉得这件拍品有过人的制作工艺、审美价值,或者有他以前没有见过的特别之处,他就一定要买下来。
这份最原始的驱动力,促使着斯佩尔曼六十年如一日地浸泡在喜马拉雅艺术里。他认真学习所有收藏的图录,在看过几千几万个佛像之后,最终养成了顶级的审美自信。一件藏品好不好,他一眼便知。
斯佩尔曼六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图录
此外,斯佩尔曼特别热衷分享他对喜马拉雅艺术的热情。每当有喜马拉雅艺术学者及爱好者去他家里,他都会大方地将藏品拿出来,不厌其烦地和同好们沟通、探讨相关问题,如某件藏品的购藏经验、断代是否还能细化;他面对佛像的时候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如何看待个中内涵等等。
斯佩尔曼还特别享受竞投的过程,不管拍场规模大小,只要他认准一件拍品,就会不计价格坚持把它争下来,所谓“不怕买贵,只要买对”。因为,越有人和他竞争同一件拍品,他越会觉得他的眼光没错,从而坚定购藏的决心。斯佩尔曼认为购藏永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要把高品质的拍品买下来,哪怕过几十年,它的品质也不会减损。
斯佩尔曼欣赏自己的藏品
2006年的一天,邢继柱曾登门拜访斯佩尔曼,想要看一些永宣时期的造像。斯佩尔曼特意腾出了一张很大的柏木画案,一连摆出14件精美的藏品,说想把它们打包卖1000万英镑。当时英镑和人民币的汇率比是1:14,一座什刹海四合院大概是1000来万人民币,1000万英镑相当于十几座四合院,他的心理价不可谓不高。
然而,斯佩尔曼还是低估了藏品的受欢迎程度。同年10月,这批藏品全部亮相香港秋拍,在一件金刚橛流拍的情况下,总成交额高达3.4238亿港币。
这便是这位世界级的古董商、收藏家,对喜马拉雅艺术穷尽一生的热爱与专业度的体现。
#02
脉络清晰
尽显高超技艺
本次拍卖专场,斯佩尔曼将释出28件珍藏。邦瀚斯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专家谭远卓透露,这些藏品涵盖了11世纪到18世纪西藏、尼泊尔和中原地区的喜马拉雅艺术,从克什米尔、帕拉一路到尼泊尔,再到永乐、六品佛楼,脉络非常完整,能够清楚地展现出不同时期、不同源流的审美风格和制作工艺。
其中,来自11世纪西藏的铜错银金刚手菩萨像、14世纪尼泊尔马拉王朝的铜鎏金金刚总持像、15世纪西藏丹萨替的铜鎏金吉祥天母像和17世纪西藏扎什伦布的银局部鎏金及铜鎏金尊胜佛母像等皆为重点拍品。
针对这些重点拍品,谭远卓也在沙龙现场剖析了相关欣赏亮点。
Lot 16
铜错银金刚手菩萨像
藏中 十一/十二世纪
高68.6厘米
估价:600,000 – 800,000 欧元
著录:
Marylin M. Rhie 及 Robert A. F. Thurman,《Wisdom and Compassion: The Sacred Art of Tibet》(扩展版),纽约,1996年,页464,编号219(130a)
Chandra Reedy,《Himalayan Bronzes: Technology, Style and Choices》,洛杉矶,1997年,编号W135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编,《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页357,编号151
展览:
「Wisdom and Compassion:The Sacred Art of Tibet」,
德国联邦共和国的艺术与展览馆,波恩,1996年5月9日 - 8月25日;
Fundacio 「la Caixa」,巴塞罗那,1996年10月1日 – 1997年1月14日;
东武美术馆,东京,1997年2月 - 4月;
山口县立美术馆,1997年5月 - 7月;
千叶市美术馆,1997年8月 - 9月;
国父纪念馆,台北,1998年1月至3月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
弗尔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来源:
Spink & Son Ltd.,伦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此尊造像是西藏早期金刚萨埵形象中最为精美的杰作之一,以其早期造像中多见之姿态而立。
神祇手持金刚杵与金刚铃,呈现出诸多元素交响合奏的复杂而极富魅力的样貌,面容因为堆叠的头发而显得更为庞大,呈现出一种慈祥、温柔的神情,这种大而柔和的特征,则有些引人联想起约公元1045年的夏鲁寺早期壁画中的面孔。
服装及珠宝则为造像带来了令人未曾意料到的华丽高雅,令造像的呈现更为丰富,令人不由自主被衣摆、饰带、腰带和丝带不自然但又克制处理的动感所吸引。织物设计上重工般的雕刻花纹,增添其天衣线条的复杂性,一簇簇U形凸起的窄褶皱虽见于印度艺术,但或许于中国及中亚风格中更为典型。紧密卷曲的衣缘,为11至12世纪西藏中部地区唐卡中许多人物的显著特征。
铜错银金刚手菩萨像
这尊造像与一系列西藏中部重地的绘画和雕塑也有诸多共同特征。这些古老的宗教圣地,即夏鲁寺、聂唐寺、叶玛寺、康普寺和扎塘寺(“夏鲁-扎塘”寺庙群),它们于11世纪兴建,正值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端。
刻于金刚手菩萨长褶衣上的花卉图案,是将其与“夏鲁-扎塘”寺庙群联系起来的第一个特征。这种图样源自印度织物设计,同一类图案出现于聂唐寺一尊约12世纪帕拉风格的弥勒铜像下装上。
弥勒下装上呈现的雏菊状花朵图案,同样装饰在这尊造像上,并在“夏鲁-扎塘”寺庙群中各处出现。例如,1947年拍摄于叶玛寺的照片上,一尊如今不复存在的巨型弥勒雕塑身后墙壁上便有此图案重复出现,并装饰着扎塘寺一位菩萨像的王装。
绘制于1081至1093年间的扎塘寺菩萨群像亦共有相似的宝冠形制、高髻以及风格化的面部特征,与这尊金刚手菩萨像一致,由此证明其归属于11至12世纪的西藏中部无疑。
铜错银金刚手菩萨像(局部)
至于造像的神祇身份——金刚手菩萨(藏语:chag na dor je),是大乘佛教经文中至关重要的男性角色,在诸多与释迦牟尼佛及文殊菩萨等其他角色的重要对话中,占有显著地位。金刚手菩萨也被视为释迦牟尼的八大心子之一。关于他的外观,显宗经典与密宗传统之间在人物描绘上可见非常明显的区别。
显宗传统的人物,无论男女,都是基于叙事的,而艺术家在选择描绘方式、姿态和服装方面有极大的自由度。因此,显宗人物形象可以被描述为动态的。而在密续传统中,金刚手菩萨更典型地呈现以忿怒相的形式,被称为金刚密迹(Guhyapati)——秘密之主。其被认为是出自释迦牟尼佛(现身以金刚总持的形象)的密续文本、文学和教义的主要接受者、持者以及守护者。
与显宗经典截然不同的是,在密续传统中,人物依据仪轨所描述、且作为观想本尊而运行,故其形象为静态、有着丝毫不差的图像规定,限制艺术家的天马行空。
铜错银金刚手菩萨像(局部)
考虑到金刚手菩萨存于显密两传统,且其外形及功效亦有显密双重出处,则通过排除法以及可能性来判断这件重要的早期西藏铜像的合理文本来源以及诞生背景。金刚手菩萨现身以寂静相站姿,则有五种可能。两种是大乘经典来源,三种是则出自密续。
首先检视密续的可能性。有一被称为“三怙主”的组合,包括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以及金刚手菩萨,但即使曾有任何此三尊像的大型雕塑得以创作,也是极为罕见的。另有站立姿的金刚手菩萨,手持金刚杵和拂尘,出自九神祇尊胜佛母长寿曼荼罗,同样,即使曾经以大型雕塑的格式出现,也几乎不可多见。最后,在密续中,金刚手菩萨通常可以在金刚总持三尊像的绘画以及雕塑中见到。然而,这样的三尊像直到14世纪才普遍出现在西藏艺术中。此外,这三种可能的密续来源在藏传佛教后弘期期间(10至12世纪)无一流行,因此或许可以得出结论,这尊来自11世纪的金刚手菩萨造像并不代表一密续体系。
继而转向显宗经典的可能性,则有两种十分常见的金刚手菩萨立像文本。第一种属于八大菩萨的造像,即释迦牟尼八大心子。八大菩萨代表佛陀最重要之开悟证道的弟子,以及一个崭新的大乘佛教的述说者与尊师——不仅区别于早期声闻乘经典中的长老、上座以及罗汉尊者,且位于其上。第二种可能,显宗经典是站姿金刚手菩萨,与观音菩萨或者弥勒菩萨一同,成为伴随大型无量光佛造像的二协侍菩萨之一。此三尊像是一个非常盛行的、代表大乘佛教的题材,并旨在将其与主要由释迦牟尼、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十六罗汉尊者、达摩多罗尊者、哈香尊者以及四大天王所代表的声闻乘佛教区分开来。
铜错银金刚手菩萨像
在现代研究中,混淆与疑问存在于任何站立姿势、寂静相、持有金刚杵或同时持金刚杵及金刚铃的男性形象。这是一个身份识别的问题。在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学界流行将所有此样站立人像视为观想本尊金刚萨埵。然而,在各种密续的图像学分类以及曼荼罗样本中,皆未以文本方式记述如何金刚萨埵站立像。因此,识别这尊造像为金刚手菩萨的关键即其站立姿势。
吠陀神因陀罗也可能现身以站立姿势、并持金刚杵。然而,因陀罗并不以金刚铃作为手持法器,因此可排除此像为因陀罗的可能。因陀罗通常亦带有一定独特的、与此造像截然不同的宝冠,其中央叶片形制大而平,顶尖。其他重要佛教图像学可参考人物亦可比较,如五智如来,但此五如来皆为坐姿。因此可以坚定地确认,此尊早期西藏重要造像作品,以及其他与之近似之作,表现的是菩萨金刚手菩萨,殊胜力量总集。
Lot 12
铜鎏金金刚总持像
尼泊尔 马拉王朝早期 十四世纪
高42.5厘米
估价:600,000 – 800,000 欧元
著录: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编,《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页336,编号141
展览: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来源:
德国私人珍藏
佳士得,纽约,2000年3月22日,拍品73
金刚乘(Vajrayāna)作为佛教发展的最终阶段,根据不同的宗派,有时甚至根据不同的寺庙,创造了众多神祇。在其所继承的印度传统的万神殿外,也有诸多神祇或其他形象为后加,标识以种种复杂而多变的图像学特征。这些形象出现于神秘仪式之中,并承载着道德或哲学意义。
尽管神祇们的相对重要性与上下传承的位阶,时而因不同宗教派别而异,然而,在他们的顶端,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佛,其本质为所有佛之本质。此处所呈现的形象为金刚总持,居萨迦以及诸派众僧侣之上。其双手交叉于胸前,握持两件此神祇的象征性法器:金刚杵与金刚铃。前者为形似金刚石般的权杖。此宝石具纯净、闪光与不可腐蚀的特质,密宗佛教对其热衷的原因不言而喻。神祇的双腿紧密交叉,犹如瑜珈姿势。
这尊造像的珠宝设计细致无瑕,借鉴自起源于印度北部的古老样式。其华冠便引人注目,两朵花茎向上延伸,烘托着中央盛开的优美花盘。此种装饰风格为尼泊尔造像以及那些13世纪以来受尼泊尔造像影响而出现的造像的标志性特征。宝冠下缘中央见一张龇牙咧嘴的怪兽面具,即“天福之面”。宝冠以缯带固定,两端盘结于头部两侧,如风中飘扬。优雅的臂钏上见一硕大花朵,形制与宝冠中央一致。神祇配戴三串项链,大小不一、样式各异。第二串项链长度及颈下,大部分被其手中所持铃杵遮挡。
金刚总持的围巾样式为简明细带,刻以细密相连的花纹图案,自然缠绕双臂,再于肘部向上翻飞,呈现出优美的弧度,突出末端所托举的绿松石点缀。腰带上则悬挂下一枚枚小巧的花朵坠饰。视线落至神祇身前,层层衣褶从交叉的脚踝间流出,于小腿处形成一簇扇形。神祇的头部微微向其右倾斜,暗示着其身旁曾另有一尊其明妃金刚界自在母造像相伴。
铜鎏金金刚总持像
神祇的面部体现尼泊尔造像的特征。正如经文所描述,其面部年轻俊美,特征为少年人,环绕其脖颈的几道细线为“美丽褶皱”。他的下巴中央见一道浅痕,嘴角微微上扬,蕴含笑意;双眉为大弧线,流畅舒朗,下方为小巧的杏眼;前额的白毫为一块长方形的绿松石,烘托神祇之尊贵。
鉴于其硕大的体量,此像可能曾供奉于一座小型庙堂。在加德满都河谷之中,这一类庙堂通常位于寺院庭院的尽头。丰富的铜矿资源沿河谷蕴藏,数个世纪以来造就了多样的金属手工艺的发展,帕坦市包含其中。尽管属于佛教这一次支,铜艺匠人们却能够满足众多供养人的不同宗教以及图像要求。他们精湛非凡的技艺,造就了作品的风靡,其深远影响远至西藏,甚至自13世纪起,达至北京。其无可挑剔的以水银合金而鎏金的工艺、频繁而熟练的宝石镶嵌,给予了作品壮观而辉煌的观感。今人则仅可遥想,这些造像如何置于寺庙与佛堂的酥油灯的闪烁光线下,熠熠生辉,庄严着彼时的空间。
铜鎏金金刚总持像
邢继柱对尼泊尔造像的水准也表示高度认可。他认为,尼泊尔是《造像度量经》最正宗的传承者,常用红铜为主体,以厚厚的金水为造像鎏金,造像造型规矩、漂亮、精致。尼泊尔造像,尤其是马拉王朝时期造像的特点,是五官紧凑、人中较短、小手小脚、肌肉饱满,整体呈现出一种亮丽、精神的感觉。而且,相较犍陀罗、斯瓦特、克什米尔、帕拉等源流,马拉时期的工艺风格对中国西藏地区乃至中原皇室的影响是最深的,就连铜鎏金造像的天花板——永宣造像也承袭自马拉造像。
Lot 23
铜鎏金吉祥天母像
「索坚」所作 或为索南坚赞(活跃于十五世纪) 藏中 丹萨替 约1431-35年
底座下缘刻藏文铭文,意为「修生命吉祥天母像,出自索坚之手」
高37.5厘米
估价:600,000 – 800,000 欧元
著录:
Spink & Son Ltd.,《The Art of Nepal and Tibet》,伦敦,1979年,页23,编号55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编,《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页428,编号187
多杰仁青及熊文彬,〈对15世纪西藏着名艺术家来乌群巴 · 索南坚赞及其造像风格初探〉,《美术大观》,2021年,期11,页86-87,图13
展览:
「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 」,弗尔克林根,2016 年 6 月 24 日至 2017 年 2 月 19 日
来源:
Spink & Son Ltd.,伦敦,1979年
此尊吉祥天母像是一件无与伦比的丹萨替寺杰作,无论自其高超的工艺成就还是绝佳的保存状况看皆如此。丹萨替的八座吉祥多门塔在前后长达167年的时间里建造完成,据说每一座都曾承载过2000尊各神祇的浮雕饰板以及立体造像。
有理由相信,同一座灵塔的兴造应需要多个不同金属铸造工坊一同工作,尤其是那些历史资料表明于相对较短时间之内所建造的塔、或者那些可能是同时进行的建造工程。这种情况可以解释为什么并非所有丹萨替造像皆达至同样标准。可以说,存留至今的丹萨替造像群对于平衡、灵巧以及精致的审美考量,似乎逊于对重量与动感的追求,因而丹萨替造像有时见些许粗犷。
然而,此尊吉祥天母像并非如此。她的脚和脚趾塑造曲张有力,侧骑驴子,自然威武。坐骑聪慧警觉,毛发梳理得宜,十分喜人。长带飘飞,落于坐骑身前,展现出复杂的褶皱与细腻的装饰花纹。在她的左手中,一只富有法力的吐宝鼠吐出宝石,上嵌有半宝石,还可见元宝。其耳环亦铸造精美,一侧为一条细致盘蛇,另一侧为俯卧昂首的雪狮。这位护法女神在西藏艺术中常被表现为更加可怖骇人的面貌,然而,此尊吉祥天母与她一众神话动物身上有一种明显的轻盈感。
论及其保存状况,这尊吉祥天母像在这一维度上颇为罕见地保存绝大部分细节,以及光辉灿然的、保存完好的、厚重的原始鎏金。
铜鎏金吉祥天母像
吉祥天母为金刚乘佛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女性护法神。由此,早期的西藏绘画中便有吉祥天母与其所对应的男性护法神大黑天。二尊神祇成对,经常在梵文原典文献中一起出现。在现代语境中,通常认为吉祥天母有二十一种形象,但这似乎更应视为对这位女护法形象某些变化的总括。吉祥天母不是一个有多种化身的一个特定对象,而是一类包含了多位或外貌如此、或命名如此、或功能如此的众多形象的一类神祇的总称。最常见的两尊具有这样忿怒形象的是宝藏天女拉克什米以及辩才天女萨拉斯瓦蒂,此处二者应从佛教视角理解,而非印度教视角。在金刚乘佛教万神殿的早期发展时期,诸多内容借用或改变自流行的印度古典文本中的印度教神祇。
最古老的吉祥天母西藏造像大多创造于丹萨替寺,自13世纪晚期持续至15世纪中期。丹萨替依帕木竹巴多吉杰布(1110-1170)的修行和最终安息之地而建,其追随者视其为释迦牟尼转世。围绕其所形成的教派,又因其名而称帕竹噶举,成为西藏14世纪至15世纪早期间最显赫的教派。
随着丹萨替的财富和政治力量崛起,此教派在其主殿内建造八座令人惊叹的佛塔般的圣所,被称为扎西戈芒(“吉祥多门”),其上供奉着某些住持的舍利圣物。这些多层结构被覆盖以佛教铜鎏金造像以及浮雕饰板,呈现密宗神祇以及曼荼罗仪轨众神,规模之庞大难以想象。每一吉祥多门塔皆有六层,仅有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轻微的图像学变化。佛塔层级按照佛教世界的等级结构布局,最上层为上师与佛陀,向下四层神祇则对应密宗经典四类而排列。最低层为护法神、财神以及世俗人物,例如本土的西藏山神与精灵。
其中,护法神则有四种形象的大黑天以及四种形象的吉祥天母。根据一篇14世纪时对一座吉祥多门塔神祇所进行的说明性藏文文本,吉祥天母的四种变体分别为北方的“十七首女神”、南方的杜马瓦蒂、西方的“骑驴天女”和东方的“修生命吉祥天母”——即本尊造像所代表的形式。
修生命吉祥天母为忿怒相形象,一面三眼,神情狂怒。她有四只手臂,手持剑、屠夫棍、镜子和一只吐宝鼠,佩戴一串新鲜头颅长链,坐于人皮及一头驴子上(驴子与骡子皆为这位女神不同形式的常见坐骑)。吉祥天母的右耳佩戴一枚狮子耳环,左耳则是一只蛇样耳环。根据吉祥天母被描述的形态不同,耳环可左右交替,这一点也被视为解读其图像学的重要元素。
铜鎏金吉祥天母像(局部)
此尊吉祥天母像与兴归于1431至1432年建造的、八座灵塔中的倒数第二座造像最为接近。例如,此造像的脚、人物比例、脸型、珠宝与鎏金皆与北京首都博物馆藏一尊大成就者萨拉哈造像遥相呼应。
吉祥天母的弯曲额发、飘带精致褶皱、装饰刻工以及对宝冠叶形装饰的精准处理则皆可与现藏于鲁宾艺术博物馆的一尊大黑天造像相较。此外,一尊金刚瑜伽母像与其具有十分近似的面容以及一条一致的双链头颅长链。
铜鎏金吉祥天母像
此外,此尊吉祥天母像不仅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谭远卓介绍,一般来说,佛像并不会像书画作品那样留下作者的签款、题跋,但这件造像前方底缘所刻铭文尤为特别。铭文意为“修生命吉祥天母像”,并以“索南坚赞”的缩写“索坚(Sogyal;bsod rgyal)”结束。尽管在造像底座上铭刻名字并非罕见,然而,丹萨替造像上刻艺术家名字一事却是罕见的。
吉祥天母像的底座刻有“索坚”的铭文
近期,通过解读一尊十一面千手观音像所刻铭文,学者得以辨识出这位名为索南坚赞的艺术大师,于1430年左右为藏中日喀则地区一所萨迦派寺庙作此观音像。就风格而言,这尊丹萨替吉祥天母像与观音像或是同一时期所铸造。虽然在14世纪,索南坚赞是一个西藏地区常见的名字,但这两尊造像之间在风格与技术上展现出足够的相似之处,以论证两者的铭文中列出的艺术家是同一人。随着研究的进行,这尊丹萨替吉祥天母像亦出自西藏艺术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之手一点或将愈发明了,而其作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及收藏家认可。
▼ 观看斯佩尔曼分享藏品▼
Lot 8
银局部鎏金及铜鎏金尊胜佛母像
藏中 约十七世纪
高17.2厘米
估价:600,000 – 800,000 欧元
著录:
Amy Heller,《Tibetan Art: Tr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Ideas and Art in Tibet,600-2000 B.C.》,1999年,第197页,编号105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编,《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第350页,编号148
展览: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2017年2月19日
此尊约17世纪所造的非凡造像出自西藏中部,呈现尊胜佛母以优美的三面八臂形象。她中央面庞的双眼向下凝视,迎接信徒的目光;右脸宁静安详,同样慈目低垂;左脸忿怒而有力,獠牙外露,怒目圆睁。在藏传佛教修行中,人们祈求尊胜佛母以获得长寿、净化、累积福报资粮。
造像依其传统图像学形象,右侧主臂当胸持十字金刚杵,右上臂手持无量光佛像,向下一手持箭,一手施与愿印,至左侧则见中臂持弓,左上臂施无畏印;靠近胸前的左侧主臂原应紧握神圣绳索,放置腿部的手掌则应向上托持甘露宝瓶。
银局部鎏金及铜鎏金尊胜佛母像
女神身体为白色,即此像主体是用银制作,华美皎洁。这种冷色金属与底座、背光和饰物的暖色鎏金,以及嵌饰珠宝的色调明快的绿松石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惊艳的美学效果。其面部曾施冷金,如今仍有痕迹留存于边缘处。她的中央面庞如身体一样洁白,右面为金或黄色,左面为赤色,怒目而视的左面上,鲜艳的颜料绘其双眼,更见力量与威严。
银在17世纪是较为罕见且昂贵的金属,故银制造像于藏地并不寻常可见,供养人花费如此高昂的造价打造这件尊胜佛母像,足见其诚心。
银局部鎏金及铜鎏金尊胜佛母像
另一银像之例,为菩萨道收藏中的一尊约17世纪佛教女神造像。这尊菩萨道八臂女神像与本尊尊胜佛母像相似,皆肢体纤长,优雅地环绕躯干。而尊胜佛母像的莲花座、背光以及其他细节则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一尊约17世纪的尊胜佛母造像极为相似,表明两尊造像间应存在某种历史关联,只是尚未定论。
铜鎏金尊胜佛母像
高17.8厘米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07.75a,b)
尽管这尊造像是受一位西藏供养人委托而造——这一点由其镶嵌了藏人所喜爱的绿松石这一细节自然可见,但整体而言,造像本身展现着尼泊尔风格。
此外,围绕尊胜佛母的火焰背光和莲花座,与曾属克劳德 ‧ 德 ‧ 马图珍藏的一尊约17世纪胜乐金刚像如出一辙,其上刻有铭文,确认其与毗邻扎什伦布寺的一间著名工坊有所关联。这间工坊名为“扎西吉彩”(bkra shis skyid tshal),成立于四世班禅喇嘛洛桑却吉坚赞(1567-1662)在任时期,旨在培养造像、绘画、建筑、纺织艺术与工艺技术的卓越超凡之士。
克劳德 ‧ 德 ‧ 马图旧藏
铜鎏金胜乐金刚像
扎什伦布 十七世纪
威尔金森补充道,这一时期的很多西藏喇嘛像,都体现出西藏和中原有着丰富的文化交流,藏人有机会接触到永乐一朝的贵重丝绸,并将时下流行的服饰花纹还原在造像中。这使得这些造像得以直观地告诉后世当时社会的时尚审美、衣着风潮,从而拥有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
▼ 观看斯佩尔曼分享藏品▼
#03
年轻化
未来潜力板块
作为喜马拉雅艺术资深藏家,邢继柱对市场一直保持着细致的切身观察。在他看来,过往的二十年里,喜马拉雅艺术在所有古董品类中具备较好的抗衰能力,表现相对坚挺,尤其是尖货市场,有着很大的增长空间。
“耀采凝辉:Jules Speelman珍藏六十载”北京预展现场
以斯佩尔曼藏品在过往拍场的表现为例,2006年香港秋拍中,共成交了13件斯佩尔曼藏品,总成交价达到3.4238亿港币,可谓战绩斐然。其中,一件永乐铜鎏金吉祥喜金刚以1860万港币成交,一件永乐铜鎏金胜乐金刚以1266.4万港币成交,还有一件永乐铜鎏金大威德金刚以4100万港币成交。
时隔11年,这三件藏品在2017年香港秋拍再次上拍,价格全部暴涨数倍:吉祥喜金刚拍出了5546万港币,胜乐金刚拍出了6254万港币;大威德金刚更是拍出了1.3216亿港币的天价,仅次于2013年香港秋拍以2.3644亿港币成交的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成为国内拍卖史上成交价第二高的佛像。这也充分印证了斯佩尔曼卓越的鉴赏眼光。
另一方面,喜马拉雅艺术的藏家群体正逐渐趋于年轻化。邢继柱发现,国内也有不少有实力的“接班人”。他曾在成都和一批80后、90后相谈甚欢,这些年轻藏家拥有一定知识储备,也有自己的收藏体系,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分享,形成了非常好的氛围。由此,邢继柱对喜马拉雅艺术市场在国内的未来有着充分的信心。
“耀采凝辉:Jules Speelman珍藏六十载”北京预展现场
威尔金森也赞同这一观点。他表示,如今的喜马拉雅艺术市场整体呈现活力、多元的良性发展态势。一来是藏家群体的全球化,除中国大陆以外,亚洲其他地区和欧美也都有很多实力强劲的藏家,涵盖从60后到90后的不同年龄层。二来,藏家感兴趣的门类非常多样化,有人比起后世精品,更喜欢早期的帕拉风格;有人不收佛像只收唐卡;也有人广涉佛像、唐卡、法器等各个门类。
威尔金森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会有更多与斯佩尔曼同时期的藏家逐步释出精品,市场将充满新的机会。对年轻藏家而言,这些精品以往可能只存在于图录中,但如今,他们将得以亲眼欣赏、亲身竞投,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北京站结束后,“耀采凝辉:Jules Speelman珍藏六十载”巡展将陆续移师至成都、上海、香港及台北,给各地亚洲藏家提供近距离品鉴此一顶尖收藏的机会。
6月11日,所有藏品将于巴黎邦瀚斯“Jules Speelman: Completing A Cycle - 60 Years of Devotion”重要私人专场隆重上拍。
▼ 观看艺术沙龙直播回放 ▼
成都
3月6至7日
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博舍 LG层 博雅堂 THE HALL
成都市锦江区笔帖式街81号
上海
3月10至11日
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镛舍 顶层14楼 THE PENTHOUSE
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一路366号
香港
4月1至7日
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香港邦瀚斯艺廊
香港金钟太古广场一座20楼
台北
4月11至13日
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台北101购物中心4楼The One独一文创
台北市信义区信义路五段7号
——
拍卖日期
6月11日
拍卖地点
巴黎邦瀚斯Cornette de Saint Cyr
(巴黎奥什大街6号)
-END-
图片信息来源|邦瀚斯拍卖行
©️禁二改丨盗用
回到顶部点击[在艺APP]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往期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