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391所高校 不同学科各有榜单

学术之路 2023-03-25

来源:《人民日报》

部分学科排名(不完全统计)制图:宋 嵩

  在高考报考时,林林总总的“大学排行榜”,常常令考生们“找不着北”。排名差异大、评价标准乱、结果不靠谱,让这些榜单难以对填报志愿“尽参考之力”,甚至使一些高校沉湎于排名,陷入发展盲区。

  1月29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这次历时一年的“体检”,堪称对全国高校学科建设的一次“家底彻查”,为公众了解各校学科特色、理性报考专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渠道。

  ——编 者

  “这是一次对于高校的全面诊断,这些年国家对于985院校、211院校投入力度这么大,有必要了解一下到底成效如何、学科建设水平如何、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哪儿。”对于此次学科评估,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如此解读。

  据介绍,这是我国10年来的第三次学科评估,前两次分别为2004年与2008年。此次评估,涵盖了全国39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235个学科,而评估结果表明,近年来国家重点建设投入和学校加强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评估结果在前五位的学科中,超过75%是国家重点学科,“985高校”占73%,“211高校”占84%。

  鼓励高校

  不比总量比内涵,做最好而非做最大

  “本次学科评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李军反复强调。在他看来,通过评估的指标体系,意义在于倡导一种大学理性健康的发展方向。

  记者了解到,本次学科评估全面改革了排名性评估的一般做法,比如采用多项代表性指标代替总量指标;对规模指标设置数量上限,克服单纯追求规模的倾向;在“比总量”和“比人均”之间找到“比质量”这个平衡点。“这样做,旨在向各高校传递一个讯息——强调质量,淡化规模。”李军说。

  以往,以“SCI论文数”单一指标评价学术论文的做法饱受诟病,而本次评估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将论文“他引次数”、“ESI高被引论文数”与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期刊论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等。

  高校的学科特色,在此次评估中分量尤重。李军介绍说,为克服评估趋同导向,本次评估分门类、分学科设置指标体系,对特色一级学科设置特色指标,比如对艺术类、建筑类、体育等学科,分别设置了“艺术创作水平”、“建筑设计水平”、“学生体育比赛获奖”等特色指标。

  而传统的人才评价方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革,更注重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比如引入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新增学生派出留学、交流指标,首次引入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指标、强调专利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有专家介绍,这次评估还邀请了大量行业和企业界人士以及所有参评单位本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社会声誉进行全面评价,倡导“崇尚创新、重视质量、社会参与”的科研评价新模式。

  这些改革与创新,对于参评高校而言,是一种鞭策。“评估纳入了教材建设指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能都去搞科研,还要带学生。再比如,评估要求大家拿出‘代表作’,这就是鼓励高校强化内涵发展。”高策理坦言,以前各学校都是拿规模来说事儿,但现在让各个高校明白,要做最好,不是做最大。

  纠偏认识

  淡化名次,让高校认清学科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当这份学科评估的“榜单”出炉,很多人不免将它同社会上各色“大学排行榜”相联系,甚至将之喻为官方的“大学排行榜”。

  “目前社会上很多评估,排名掌握数据不完整,目标也不清晰,带有更多市场化的目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求认为,此次评估采取自愿参加、不交费用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这是学科的排名,而非大学综合评价的排名”。他表示,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绝不能机械地拿一个指标对高校做简单的评估与排名。

  李军介绍,本次学科评估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4个一级指标,指标权重全部由参与学科声誉调查的专家确定。

  一项评估结果是否准确,有赖于数据采集与数据核实,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本次评估数据采集包括‘公共数据采集’与‘单位材料报送’两部分。学位中心通过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关教指委、学会等官方数据源获取公共数据;通过参评单位申报获取参评学科数据。”李军说。

  而在数据采集后,专家组还对数据进行了严格核实。比如,对发表学术论文等数据进行抽查、对单位填报数据进行筛查等,并对单位填报的部分信息在参评单位范围内进行网上公示,并针对异议情况再进行确认。

  至于评估结果,则按照“精确计算、聚类统计”的原则产生。也就是将原始得分相近的聚为一类,使得分类更科学、同一类并列的更多,从而淡化名次,引导高校更加关注学科建设的优势与不足。业内人士表示,此次评估除帮助各高校“摸清家底”外,也有利于矫正各色“大学排行榜”造成的负面影响。“这将为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注入正能量。”吴晓求说。

  引导学生

  改变“门第偏见”,为理性报考提供学科参考

  “专业差一点也不要紧,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话,相信很多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曾听过,就在这种观念引导下,不少考生在报考时陷入“门第偏见”,导致入学后个人兴趣所长与所选专业不相匹配。记者了解到,在国内某知名高校,经过该校招生部门的调查,在一年级的大学新生中,专业不匹配率竟然高达25%。如何引导考生从只认学校“牌子”,转变为认学科“牌子”,是降低专业不匹配率、提升高等教育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内容。

  “在上大学之前,考生对于一所大学及其专业发展水平的了解,都是感性而模糊的。一所学校的好坏,尚可根据口碑、学校的历史加以判断,但是具体到学科的真实水平,我们就很难有渠道获知了。”有考生抱怨,“我们想选择最适合的、自己也最感兴趣的专业和学科,但却苦于没有渠道和依据。”

  显然,这次涵盖39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科大排名”,给公众了解高校学科特色和水平,提供了一个相对权威、客观的渠道。“这也是本次学科评估的重要目的——服务社会,为广大学生选报学校、学科和社会人才流动提供参考。”李军说。(本报记者 赵婀娜)

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没有这些高校!
全国第一、二、三、四轮法学学科评估排名汇编
学科王者!这些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全国第一!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负责人就《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答记者问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

第五轮学科评估邀请函(学位中心〔2020〕44号)

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及说明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6464号建议的答复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899号建议的答复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8122号建议的答复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2222号建议的答复

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有关说明(附A类期刊名单,法学14种)

关于学科评估,教育部最新答复!

第五轮学科评估视域下我国法学学术生产力格局研究——基于国家社科基金与CLSCI期刊的联合考察

正式启动!教育部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时间点

教育部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和指标体系,附前四轮法学学科评估排名

教育部最新答复人才培养、代表作评价方法,提出适当调整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

“四年一轮”的学科评估是否太短?教育部回应学科评估!

全国法学学科评估也许很简单!附多份2019年法学学科排名!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林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农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兵器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冶金工程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水利工程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系统科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地球物理学、物理学、数学、世界史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艺术学理论、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美术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戏剧与影视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护理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法学、民族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哲学、政治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心理学、教育学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