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行——李象群艺术展”北京798、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同期闪耀

艺术观潮 艺术观潮 2020-10-20


『纵观艺术之态  尽享艺术之美』


Throughout the State of Art  

Enjoy the Charm of Art 



同行——李象群艺术展

Together

Li Xiangqun Exhibition


主办单位|Host

ZERO零艺术中心

学术主持|Academic Host

朱青生

展览时间|Exhibition Date

2018年9月22日—11月22日

展览地点|Exhibition Venue

北京798艺术区ZERO零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



2018年9月22日下午16:30,“同行——李象群艺术展”于北京798艺术区ZERO零艺术中心开幕。

此次展览是继2012年中国美术馆《行人》、2016年故宫博物院《城·象》之后李象群的又一次全新个展,共展出李象群的新近之作一组三件。与以往所见的陈列式展览不同,此次李老师的展览无论从布展现场还是展览形式均以全新模式呈现,不仅融入了新媒体技术元素,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作品与声、光与影像相融合,而且将整体环境氛围与现场作品主题完美契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强烈的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感官体验,极为震撼!

展览同期,李象群的东方艺术家形象及其作品也会于9月4日至12月在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的大屏幕上亮相,向全世界自信地展现来自东方的艺术之光。


开幕式现场


鲁迅美术学院动画学院院长王亦飞主持开幕式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郭红梅致辞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致答谢词


据悉,此次展览取名《同行》,也有其特殊的深意,寓意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行,与自我同行,更与大众追求美好生活品质的方向同行。由此可见,李象群意欲以更加开放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在社会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共同语境之下,探索出更加独特的雕塑之精神。

《同行》既是与前述观念同行,更是与信仰同行。人类共同追求的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原本和归属的探索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留下”是人类共同之所求——无论是古埃及对于肉身的保存,还是后世思想家将思想和精神的留存,均是如此。李象群的《同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留下”,其将大爱塑于作品之中,通过“大爱”实现了“大我”,也便实现了精神和情感的永恒。作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李象群将学院派的方法转化为当代艺术的一种探索,从艺术的传统技术自身积累的文化特性本身切入,使之成为一种当代艺术的激活机制。他在创作上遵循一种比照法则,把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人为的现象因素,而这种因素超越了对事实和内容所表达的意义,也就是说在表面的题材和标题之外,获得了另一个横切面的更深度的情绪和心理感受。

如何处理当代艺术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摆在艺术家、策展人以及相关学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代艺术的精英本质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冲突所决定的。然而,这种冲突正在因为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减弱。纽约时代广场作为世界各民族、各文化交织的区域,是文化信息交流的前沿阵地。本次展览登录其中纳斯达克的大屏幕,未尝不是一种将当代艺术与大众传媒相结合的尝试,也是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对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进行展示和推广的途径。

据工作人员介绍,展览开幕期间,主办方还将邀请众多国内外著名的美术史家、美术批评家、学者和收藏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李象群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此次展览也是一场高水平、权威性的学术盛会!


作者简介


李象群|Li Xiangqun


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1982-1987年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1990年研究生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1990—200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研究员。2000-2014年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2014-2016年任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2016年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现为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雕塑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第五、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策委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辽宁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英国肖像雕塑协会会员。获中宣部“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 “四个一批”人才及“北京朝阳文化创意产业十大精英人物”称号。

雕塑代表作品有《堆云·堆雪》《红星照耀中国》《阳光下的毛泽东》《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作品曾分别入选第二届中国青年美展,第三、四届中国体育美展,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97中国雕塑艺术大展,中国当代雕塑家作品邀请展,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中国雕塑百年邀请展,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清华大学当代艺术研究所成立暨当代艺术邀请展,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30年院庆展,凝固的旋律——国家大剧院雕塑作品展,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巨人毛泽东——毛泽东书法与当代名家雕塑绘画展,第四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中国写意雕塑作品展,艺象青岛——中日韩雕塑展,中国写意——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日本茨城91大子希望国际雕刻之森展,人世间——韩国光州国际双年展,法国秋季国际沙龙艺术展,英国肖像雕塑年度展,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开放与共融——中国当代艺术展(匈牙利国家美术馆),中国当代美术精品展(柏林中国文化中心),2012卢浮宫国际美术展,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中国大型独立项目:文化·精神·生成,巴黎冬季艺术沙龙,新境——中国当代艺术展(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意象——当代中国水墨和雕塑艺术展(法国巴黎大皇宫国家博物馆),走进亚美尼亚——当代中国美术精品展(埃里温亚美尼亚艺术家之家),传统与革新——中国当代艺术展(美国威斯康辛州查森博物馆),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条线索(美国纽约贾维茨中心)等国内及国际重要展览并获第三、四届全国体育美展特等奖、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作品展优秀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英国肖像雕塑年度展费瑞克里最佳作品奖、攀格林新人奖,法国冬季沙龙泰勒基金会奖等。多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大剧院、中华世纪坛、中国美术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国际奥委会等权威机构收藏。

2011年举办“李象群、张树国、陈连富联展”,2012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行人——李象群艺术展”,2016年于故宫博物院举办“城·象——李象群艺术展”,2017年于德国波恩举办“无我之境——李象群与王易罡双个展”。


导读



随着展览现场的大门徐徐打开,笔者和其他观众一样情不自禁发出感叹之声,更令笔者惊叹的是李象群老师的此次展览,竟完全突破笔者的想象。不同于以往参加过的任何展览,此次展览并非纯粹是传统意义上常见的陈列式展览,而是极为巧妙地将现代新媒体技术元素融入其中,将作品与声、光与影像完美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融,相得益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感官体验,极为震撼!

只见李象群老师融入当代雕塑语言以抽象手法塑造的三位“智者”分别位列展厅的左、中、右三处不同位置,或张开双臂,呈欢迎状,博大胸怀不言而喻;或双手交错,呈谦逊恭谨状;或一手低垂、一手上扬,呈虔诚昭示状,大爱尽现;均给人以谦恭、博爱、温雅之感。细细看去,不难发现,三位“智者”均立足于一片形似树叶的扁舟之上,伴随着四周波涛汹涌的大海和头顶忽明忽暗变幻交错的灯光,仿佛在大海中飘摇,探寻到达“彼岸”的方向。

笔者作为观众置身其中,身临其境,身心自然便被感染,任随情感与思想随着大海涌动。光影波动、烟雾缥缈间,伴随着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升华,笔者也仿佛与李老师塑造的三位“智者”一起“同行”,在苍茫浩瀚的大海上一起向着心中理想的“彼岸”探寻、进发。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展厅,一起聆听Zero艺术总监郭红梅女士对李象群老师新作的感悟和解读;一起与“智者”“同行”,感受不一样的“同行”体验……



“同行”——李象群先生新作展


在人生与社会的汪洋里,

在驶向彼岸之舟上,

谁将与我同行?


这是李象群先生的新作 “同行” 抛给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



新作“同行”,由三件彼此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单体雕塑组合而成,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同行”的三件单体雕塑的核心元素主要由两个语言体系组成:

一处似船非船,似扁舟非扁舟,似树叶非树叶,似航母非航母的不规则抽象物,作为一个载体而非一个实体,承载着一种愿望,这是人类希冀驶向人生彼岸的愿望。对彼岸的向往是人类追求永恒的决心,追求水恒是人类对于自身有限性的超越的渴望。

站立在这一愿望之上的,是一位高度抽象化的古装人物形象,李象群先生将其称为智者(仁者、贤者、圣者)。

智者既是超越于现在的我而存在的仁者、贤者、圣者,指引我们的前行之路;又是一种信仰、信念,一种相信的力量。

若人人都与此同行,在追寻与通往彼岸的路上,“相信的力量”使我们与智者同行,克服险阻,百折不挠,终能抵达。

智者还是我们自己,是你,是我,是他/她(通称我),我与脚下的愿望同行,我的愿望承载着我,愿望指引我前行,使我思路明晰,行动明确,充满智慧,在驶向彼岸的漫漫长路上,我自身成为了智者。

三件单体雕塑分别呈现了智者三态,此乃李象群先生对当今社会中人们各种人生状态的艺术性沉思和表达。

他从古今中外的经典手势中浓缩而来的三种手势形态,使其具有强烈的宗教感、礼仪性、仪式化的精神性力量。



“同行·智者——开”之态

(双臂平伸者)


此态之展开自己,坦荡自己,剖析自己,裸露自己,平衡自己,呈现出一种高度自信、坦然、平衡。平伸的双臂,舒展的双手,一只手心向上, 一只手心向下,坦荡行于天地间。

此态不仅仅展现了自我的状态,还袒露了自我与外在的关系:迎接他人,接纳他人,佑护他人,包容他人,慈悲他人,平等他人。

且与他人同在同行,与社会同在同行,与历史同在同行,与信仰同在同行,在同行中由小我走向大我,胸怀他人,胸怀世界,胸怀万物,有容乃大。



“同行·智者——合”之态 

(环抱者)


此态不仅仅是一种内省,一种克制、节制,冷静的力量,还是一种自我给予,自我温暖,自我强大的力量。

此态更是一种尊重的力量——通过谦逊地收回双臂,谦逊而温和地微微前倾的姿态,一种准备倾听的含蓄而温婉的身体语言,一种与世界的和解。

此态的雕塑语言,使人感到的与其说是面对着一位庄重宁静中蕴含着巨大精神力量的贤者,不如说是面对高山仰止、长涧深流的永恒力量。



“同行·智者——天下苍生”之态

 (手印者) 


此态左臂上举于胸,掌心外张,结施无畏印;右臂下垂于腹,结与愿印。在佛世界里,二手印相合一般双手相反而结:右手上举于胸结施无畏印,左手下垂于腹结与愿印。二手印相合具有慈悲之意,表示佛能给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求之愿皆能实现。

李象群先生反向而用两个经典的佛手印,似在隐喻此非西方净土,乃是现实世界;此非彼岸,乃为此生,需砥砺前行,不可懈怠,方达彼岸。

此态隐喻天下苍生游离于给予与接受,付出与回报, 舍弃与坚持,取得与放弃,短暂与永恒,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状态。


概而言之,李象群先生的“同行”新作,语言上更趋抽象化,简约而宏阔,高度节制的平静块面中穿插着时隐时现的阴线刻,呼吸由此开始,希望从此升腾;块面转换间的负形不动声色地隐匿在光影的空间里,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力量由此呼之欲出;宁静庄严的姿态中,激情如平静海面之下掩盖的滚滚波涛汹涌。

熟悉西方艺术史的人,将不难看出李象群先生“同行”新作中难以掩盖的对古希腊艺术的热爱,那些高度克制的优雅宁静的几何块面,尤其是高度抽象概括的头部刻画,五官的取舍及组合,不由得使人想起美若天堂的圣托里尼岛上,那些来自古老年代的5000年前的基克拉迪文化中的几何雕塑。


在人生与社会的汪洋里,

在驶向彼岸之舟上,

我将与谁同行?


文 / 郭红梅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导、博士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

Zero艺术总监



展览现场




前言

 


同行:在逝川潮头遇见孔子

文 / 朱青生

(著名美术史家、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


李象群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独特地位,随着他个人地位的变化显得更为变动不居,犹如新作三尊孔子像,或者拱手沉思,或者舒张怀抱,或者凝视不语,正如孔子临渊,面对“逝者如斯”,既见到时代奔涌的潮流,又要在其中把握方向。如今以当代艺术关照社会,正当的航向难以确定,纷纷涌涌。过去,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将学院派的方法转化为当代艺术的一种探索,从艺术的传统技术自身积累的文化特性本身切入,继而使之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激活机制,在创作上遵循了一种比照法则,把艺术作品本身作为一种现象,一种人为的现象因素的集合,提取其中的精妙的一个方面,继续单纯地扩大、强调,使这个因素超过了对内容的意义表达。看起来还是这个题材、这个标题,但是获得的情绪和心理的感受却来自另一个横切的方向:既有顺应潮涌之消长,又有一逆风潮的决断,这条路径继续延续……李象群集中运用凝固的材料表现有机生命微妙的波动,虽然用凝固雕塑表现人的肌体这是一种“学院派”的至高规范,早已在历史上的当代艺术革命中被超越、被扬弃,但是作为一个东方文化中的中国人,在新文化运动导入学院雕塑,经历漫长的一百多年时间以后,终于在塑造能力中掌握这一媒介所制造出来的特殊感觉,这种感觉与中国传统不相连接,海外传入,侧旁引流,自有渊源。学院派雕塑中,用凝固的物质去表达肌体内部的灵动和肉身的微妙感觉的技术得自于写生,来源于对模特的直接观察和体会,其实并不完全直接来源于对象,实则根据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测量和抚摸而后才能形成,对象只是激发创作的一种借助。尤其是古典雕塑技术传到罗马时代后期,材料表面呈现的微妙的肉身流动,使雕像巨大的政治象征意义转化和融合进了人对雕塑的自我触动和直接感动之中,神话和历史的题材的政治凝固性消解,塑造了罗马精神转化的细部。隔了很久,这种在雕塑材料上所显现出来的既陌生又亲切的联系的感觉已经失传了很久,却重新被李象群充分的运用,并使用在当代艺术中,实现了一次独特的介入。这种介入,曾被墨西哥艺术史学会当时的主席Peter Krieger称之为“一种凝固的血液的流动构成另一种文化的介入力量”,被佛罗伦萨艺术史研究所所长Gerhard Wolf教授称之为“对情欲和情绪的表达,用以撬动政治复杂性和僵硬性的一种当代措施”。

本次展览是李象群担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之后,又一次在北京用当代艺术的现场重新展示的他的航程。作为院长,此时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人”(李象群在中国美术馆第一次个展标题)。在“共和国的长子”——老工业区沈阳所处的陈旧工业衰败和新产业犹在筹备之际,李象群在这里领导一个学院就不仅仅是在雕塑一件作品,而是要用学院来塑造这座城市,是踏上一条处在巨大变化浪潮中颠簸的船的“同行”(此次个展的标题),暗潮流动,旋流横涌,船上的父老乡亲曾经见证过国家发展初期的光荣,也在改革开放中平息,而生存在其中的人,梦想满足而复杂的心境如何走向未来?这个城市焦虑疲惫的身体,承接着对往昔的回忆和崛起重新启航的焦急,需要有一种可能性在眼下决断地揭示,这就是以新的产业革命、以新的观念、以新的技术借助新媒体鼓起风帆!船到滩头,浪接时代风潮,转折在即,水流不息,立在船上的孔子,俯瞰天下,看时光在眼前奔涌,而身处流动在船上激烈地波动起伏的主体,这又不是孔子,而是艺术家在此刻,用雕塑与新媒体的结合,带领一次同行,是一个象征,也成为一次航行的试验性的选择。

李象群的艺术创作继续沿着已经行进的道路向新的方向在前进。前进的意味在于李象群还掌握着原来擅用白铜制作的方法,继续依旧是由学院派生出来的典型技术和扎实处理,开向了新媒体,在这样的新技术催生产业革命的特殊境遇中间,为了一块地方的人民,带领一个学院跃入了潮流,承担了另外的责任和探索的任务。这不仅预示着李象群的一次自我创作的实验,也是在为整个鲁迅美术学院探索可能的机遇,为地方的振兴和乡亲的福祉,寻求航道,感觉一时院长犹如船长。

今天世界上的艺术学院正处转折时期。出于手工行会时代行将结束,美术学院开始将传统的造型技法融入到科学和学术的体系中传承。在1563年的佛罗伦萨,瓦萨里曾告诉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如果我们还不能建成一个学院来保存艺术家精心发现的构图规律和造型方法,我们将无法应对新的建造城市和时代的需要。”曾经向美第奇家族的第三代主人洛伦佐提出建立美术学院的达芬奇已经过世,而瓦萨里正因为撰写成了《大艺术家传》为整个艺术史留下了一代大师的创作规范,从而成为经典,支撑学院,也反映了时代的漩涡激荡。其中他最推崇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上承罗马雕塑之精微,下开文艺复兴通达天庭于人性之天赋,成为瓦萨里心目中时代最伟大的范例和宗旨。经历了455年,如今在世界任何学院中想要找到瓦萨里所推崇的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方法和感觉,实际上很遥远,若说技艺有所孑遗,也只在李象群身上还略具遗风。但是,李象群所遭遇的是工业社会之后的信息社会,所以不仅是他自己的作品,更是一个逾万名师生的鲁迅美院必须经历现代化的检验。标示时代的风向不再能用体现在洁白大理石的微妙,实际上早在李象群将白铜这种材料选作雕塑质料时便预伏“工业”感,白铜在这次展示的孔子像中光芒依旧有一种力量和精确。其中,世界的表象已经变更,现在工业社会的艺术学院侧重于设计和制造,在于用生产给广大社会建立生存的基础和简单清晰的环境和处境,这样的艺术本来也在艺术学院的扩展中潜在可能。尤其在中国的重工业中心如沈阳,这种工业产品美感以生产资料机器和机械巨大沉重的方式围绕着人,留下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然而,第四次产业革命使这种记忆却随着时代的川流不息转化为沉寂的博物馆里的巨大阴影,只有停息锈蚀不能转动的机床上遗留下的机油的气味使人遥想起古代的时光是如何穿过我们必然经历的历史,而这种味道好像是逝水之旁,潮水曾经涌起,但落寞之后留在沙滩上的潮痕。

船和水,两样东西由于材质的对立,带给人极为深刻的记忆和感受。但是这一次最重要的变化是水,新媒体呈现的时代的流水,已经不再是一条大河。与之呼应,李象群学院派手法所雕塑的孔子形象也不再是一个写实。一来一回之间,当代的意味又从一道动荡中间被冲开,涌向辽远。与新媒体之间的结合,情境设定是孔子在水上,孔子的确在流水面前感叹,将时间介入到了雕塑场景互动中,而此时孔子身体就变成了当代人对时间性的动荡与不确定之感的标尺,追问我们与圣贤如何同行。

这条船似可被理解君子所建立的对于政治和经济的正统与质疑。在世界发生重大技术性转折之后,“水能载舟”,让正当的行进和随着社会的变动平顺而自然;水“亦能覆舟”,实验艺术把问题推进到危急的关头。艺术是一种对于问题的揭示,体现于作品就变成了某种社会和时代的警示和批判。李象群在此时,似乎变成了新媒体与学院雕塑之间的一种对立的承担者和运转之人,整个作品就形成了奇特的张力,在稳定中间造成了一种倾覆在即的飘摇,也正迎合今天时代的飞速发展,且愈加汹涌。开拓的航道和一并身处风口浪尖上最敏感的人,就是艺术家,而在社会中最为敏锐的风口恰在艺术学院,与谁同行,行将何处?值得深思……


本次展览持续至11月22日结束,敬请大家前往观展,现场效果更加真切震撼!






更多精彩文章:


■ 中国雕塑先驱——张充仁

■ 刀笔生花——诗人雕塑家魏小杰

■ 2018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与入围作品展开幕

■ 中央电视台《开讲啦》I  吴为山:将传统文化刻入历史长河

■ 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品展(1700-1980)

■ 以形抒情、达意、求趣、写魂——叶如璋雕塑作品

■ 原本·肉身——李鹤雕塑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开展

■ 盛况空前| 质朴的精神——陈坚水彩作品展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 花语 • 陈妍音花卉水墨小品展开幕

■ 江山如画——金志远、徐孅伉俪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 水色里的诗情画意|赵建国2018水彩写生作品

■ 银色的世界——栾建国水彩画作品

■ 心绪的延伸——秦士智水彩写生

■ 我与自然的对话——薛继斌水彩写生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王洁水彩画作品集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