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靳尚谊︱一个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情怀与奉献精神

艺术观潮 2021-09-26






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靳尚谊捐赠作品展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

协办单位: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

展览时间:2019年4月11日—4月21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1、8、9号厅



2009年5月17日,在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日子里,靳尚谊先生在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靳尚谊捐赠作品展”上,曾向中国美术馆捐赠39件油画及素描作品。时隔十年,恰又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靳尚谊先生再次向中国美术馆捐赠35件精品力作,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表达了对国家文化艺术事业建设的热爱、关心与支持。


开幕式现场


2019年4月11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协办的“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靳尚谊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4月12日晚19:00,在由国家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共同倡导推出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大学生走进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之夜”璀璨的灯火下,“靳尚谊捐赠作品展”开幕式的序幕正式拉开。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主持开幕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词


靳尚谊先生致词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群向靳尚谊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开幕式结束后,“靳尚谊先生学术研究性艺术对话沙龙活动”随即开展。沙龙活动仍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先生,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相继发言,分别对靳尚谊先生的艺术语言进行了深入探讨。




期间,中央歌剧院院长、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先生演奏了《查尔达什舞曲》,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合唱团演唱了《闪亮的日子》,古琴艺术家王鹏先生和青年笛箫演奏家刘小冈先生共同合奏两曲,为展览助兴,共同点亮了璀璨的“中国美术馆之夜”,也使此次“靳尚谊捐赠作品展”更加熠熠生辉。


中央歌剧院院长、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先生演奏《查尔达什舞曲》


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合唱团演出《闪亮的日子》


古琴艺术家王鹏先生和青年笛箫演奏家刘小冈先生合奏


此次展览共展出靳尚谊先生创作于各个时期的油画及素描作品87件,其中有中国美术馆藏品81件,其余6件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华艺术宫藏品。这些作品均为靳尚谊先生的代表性画作,共分成肖像画创作、风景写生、肖像写生、少数民族人物写生、女人体艺术、新创作六个板块进行展出,涵盖了其艺术创作不同时期的语言风格,呈现了其创作意识形态转变的历程,充分回顾和展现了靳尚谊先生艺术创作生涯的卓著成就。在这次展览上,观众将有幸一睹《塔吉克新娘》《鲁迅》《瞿秋白》《晚年黄宾虹》等经典名作的风采。

今年已85岁高龄的靳尚谊先生,在美术创作与教学领域已耕耘70个春秋,是我国当代著名油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曾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是中国美术界为中国艺术与文化的时代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鉴于在艺术创作及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国务院授予其“国家级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1949年考入徐悲鸿先生执掌的国立北平艺专,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迈进中央美术学院,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他从艺七十周年。作为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培养起来的第一代画家,他的文化理念和艺术情怀始终与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紧密相连,几十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动建构油画的中国学派,倡导发挥油画艺术的文化功能,在油画探索与研究上沉潜往复,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重要作品。作为一位坚持在人物画特别是肖像创作上探索的画家,靳尚谊先生开创了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学派,并在“人”这一时代命题上作出了独特的回答,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其用古典手法追求理想美的探索历程,而且在为推动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艺术道路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老一辈艺术家,靳尚谊先生一向关心和重视国家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特别是美术馆的建设。他认为,美术馆在保存优秀视觉文化、培养公民文化素质、提高社会审美水平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加快中国的美术馆建设,缩小与国际著名艺术类博物馆的差距,努力发挥藏品的作用,以体现美术馆的文化功能。正是基于这些高瞻远瞩的认识,他多年来积极支持中国美术馆的收藏,使中国美术馆获得了包括著名的《塔吉克新娘》在内的一批油画经典,这些作品经常在各种展览中面向社会展出并作为中国油画的代表赴海外交流,影响广泛。同时,他也积极支持其他公立美术馆,在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了《青年女歌手》等4幅作品之后,还陆续向上海美术馆捐赠了《画家黄宾虹》等3幅作品,向刘海粟美术馆、宁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都捐赠了作品。靳尚谊先生的捐赠之举已成为美术界和文化界盛传的佳话,这一义举在彰显先生艺德的同时,也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不仅为社会所称颂,更为历史所铭记!


嘉宾合影



艺术家介绍

靳尚谊


1934年生于河南焦作。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7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并留校在版画系教授素描课。1962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画室任教。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第四届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顾问、油画院研究员,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顾问。






自 述


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中国人也能够熟练地掌握西方油画的技法。在表达自己的追求时,兼顾中国的文化内涵与西方油画的精湛技巧,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不同于西方状态的新的抽象美。我想为这个目的付出毕生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在中国,研究西方油画基础和画种的表现力比较深入透彻的画家,我勉强算一个。从对基础的了解,到对画种的了解,再到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越深入就越整体。作为油画家,我认识了油画原则的要求和魅力。另外,我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好画。好画不在内容,在于表现的高度,这个高度,古典和现代一脉相承。

我80年代才开始看到古典作品,觉得古典作品含蓄、有力量,欣赏的时候很舒服。几十年过去了,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想回到一种写意的状态,因为写意容易激发人的感情,但是做起来很难。

回顾自己从早期学习印象派到深入研究古典艺术,再回到印象派的研究,我感觉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家,对运用油画这种艺术形式表现自然、抒发人物内心感受随心所欲,可以说已经达到人类的极致。我作为有中国文人情怀的画家,要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高度是不可能的。这是我终身的遗憾。

过去,我对这个社会是熟悉的,技术问题解决之后,创造就应运而生。现在我不了解这个社会了,因为中国发展得太快。虽然如此,我仍然在努力追求,作为画家我能够不断地探索,不服老地继续画,因为我感受到研究的乐趣。

——靳尚谊





肖像画创作

靳尚谊在肖像画创作领域成就斐然,前期的两件历史画创作就预示了他在肖像画创作方面的杰出才能,1979年以后更是将探索方向主要放在肖像画上。

在历史画创作方面,靳尚谊195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培训班上完成的《和平的讲坛上》是最早的一件油画创作,还有1961年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的《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这两件作品非常有代表性,证明靳尚谊更习惯于通过肖像画的形式表现历史性的宏大场景,通过对主要历史人物身体姿态的描绘,呈现出整个历史场景的气氛。两件创作都是描绘会议发言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身体有开合,有抑扬,展现了历史瞬间最动人的一幕,以至于观者似乎能够直接听到来自历史现场的声音。除此以外,靳尚谊还创作了《踏遍青山》《十二月会议》等,容纳了更多的人物、更大的空间、更复杂的动态,但是他也多次坦言,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更坚定的认为自己更适合画肖像画。

靳尚谊的肖像画创作始于1979年完成《小提琴手》,这件作品使他终于摆脱了此前停留于油彩肖像写生的状态,有了创作意识、审美意识、风格意识,开始追求画面的完整感,表现自己的审美意愿。1979年9月,靳尚谊随中国美术教育考察团赴西德各地参观欧洲博物馆里收藏的油画原作,归来后创作了《归侨》《思》《探索》《画家黄永玉》等,人物造型更为细腻,结构和色彩过渡柔和,有一种温暖的情绪在里面。其中《画家黄永玉》颇具代表性,靳尚谊用黄永玉画的大幅荷花图作为人物的背景,通过强化人物的色彩明度和层次,拉开人物与背景空间的前后关系。在1982年至1987年间,靳尚谊创作了《鲁迅》《瞿秋白在狱中》《塔吉克新娘》《青年女歌手》《医生》等堪称之为古典主义语言风格的名作。应该说,这是靳尚谊在艺术创作上最为旺盛的时期。这些作品在造型意识上理性和严谨,在结构塑造上结实而丰满。显而易见,靳尚谊借用了达·芬奇、伦勃朗等欧洲古典主义大师肖像画创作用光的方法,包括整个背景的色调,靳尚谊都力图与之趋于一致。在这些创作中,《塔吉克新娘》具有最特别的意义。

靳尚谊在谈《塔吉克新娘》的创作时就说,在自己1982年赴美国探亲的一年,于美国的各大著名博物馆研究了大量欧洲油画艺术的精品,感悟到欧洲传统油画非常注意体现体积和空间,人物多处在顶光、侧光、半侧光之中,很少用平光,从而形成画面层次丰富、体积浑厚的特殊美感。所以,在这件创作中,靳尚谊设计构图时就采取侧光的方式,用古典的方法强化人物形体的体积感,目标在于解决体积的问题。塔吉克新娘身披红色的方形大头巾,沐浴在来自画面右侧的强光之中,其面部的轮廓清晰,塑造充分,色彩和明暗关系非常响亮、厚重、完美。这件作品是靳尚谊艺术创作生涯中最富盛名的杰作,可谓开创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语言风格的扛鼎之作。

1995年创作《画家黄宾虹》,预示着靳尚谊在肖像画创作上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就像他在自述中谈到的,这个时候在研究水墨与油画之间的关系,摸索用油画色彩和造型方法与中国画笔墨结合起来。随后,靳尚谊又创作了《晚年黄宾虹》《髡残》《八大山人》,皆是对这一研究课题的延续。如果说在《画家黄宾虹》之前靳尚谊的绘画是典型的古典主义语言风格,那么在这四件作品中,则更类近于古典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三种语言风格的折衷,人物的背景是一大块抽象的空间,由中国水墨画式的点构成的,恰如其分地烘托了黄宾虹、髡残和八大山人的艺术思想、艺术语言风格和性情。更有意思的是,靳尚谊在用笔上从背景中延伸到主体人物的衣服上,以点写代替扫笔,尤其是画面上层次丰富的灰调子,使油彩和水墨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有了浑然一体的感觉。靳尚谊人物这几件代表性画作,亦呈现了他对中国写意油画的新理解。


《鲁迅》

布面油彩 / 86cm×88cm

1981年

中国美术馆



《画家黄永玉》

布面油彩 / 80cm×80cm

1981年

中国美术馆藏



《塔吉克新娘》

布面油彩 / 60cm×50cm

1983年

中国美术馆藏



《瞿秋白在狱中》

布面油彩 / 120cm×102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医生》

布面油彩 / 120cm×110cm

1987年

中国美术馆藏



《晚年黄宾虹》

布面油彩 / 115cm×99cm

1996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延安老农》

布面油彩 / 50cm×59.7cm

2001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八大山人》

布面油彩 / 132cm×100cm

200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年老的中学教员》

布面油彩 / 99cm×77cm

2014年

中国美术馆藏



《老艺术家钟涵》

布面油彩 / 100cm×80cm

2017年

中国美术馆藏



新创作

靳尚谊先生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在近年来创作了《画廊经纪人》《看手机的女孩》等一系列描绘现代都市人生活的新作品。在绘画的语言风格上,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靳尚谊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对人物形象体积结构的塑造,诸如体面的转折关系,尤其是光影的丰富变化;在这些新作品中,靳尚谊更注重对人物轮廓线的刻画,通过“准确”的轮廓线表现画面中的空间结构和透视关系,色彩倾向于在同一个明度上做细微的变化,弱化此前强烈的光影关系,最终形成既平面化而又具有色彩强烈的画面。靳尚谊用黑线勾勒轮廓的方法,使观者很容易想起法国印象主义大师高更的作品。靳尚谊想减弱他此前在造型上非常依赖的光影空间,想在画面中更多融入平面性的因素,但又不想失去画面厚实的体量感。这些既充满形式主义风格,而又有着丰富的空间和色彩关系的新创作,是靳尚谊在古典主义绘画语言风格上的新推进,画面变得更单纯,仿佛回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风格。当然,靳尚谊减弱画面中的光影关系也呼应了油画民族化的论题,诸如更为注重吸收中国传统壁画造型因素的影响,在视觉形式上,也更为接近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以淡墨色晕染肌体的效果。


《惊恐的妇女》

纸板油彩 / 69.8cm×49.8cm

2007年

中国美术馆藏



《途中》

布面油彩 / 100cm×96cm

2015年

中国美术馆藏



《蒙古族公主》

布面油彩 / 100cm×70cm

2015年

中国美术馆藏



《藏族宫廷舞》

布面油彩 / 120cm×60cm

2016年

中国美术馆藏



《侧面人物像》

布面油彩 / 65cm×45cm

2016年

中国美术馆藏



《画廊经纪人》

布面油彩 / 90cm×60cm

2016年

中国美术馆藏



《看手机的女孩》

布面油彩 / 90cm×60cm

2017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中学生》

布面油彩 / 100cm×70cm

2017年

中国美术馆藏



少数民族肖像写生

靳尚谊1978年到甘南藏族自治州考察和深入生活,画了肖像写生《藏族老人》《拉木草》《捻毛线的老人》《文工团员》《 参加团代会的藏女》等;1981年到新疆喀什、吐鲁番、塔什库尔干等地写生收集创作素材,画了《维族老人》《维族少女》《穿花裙子的维族女孩》《披红头巾的塔吉克妇女》《戴皮帽的老人》《塔吉克老人》《塔吉克小姑娘头像写生》等。这次写生的经验孕育了名作《塔吉克新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1976年至1983年间是靳尚谊艺术创作生涯的一个大的转折期。伴随着思想的改革开放,靳尚谊对绘画的认识正在发生着根本的改变,他越来越注意追求画面中艺术性本体的表现,越来越注重跟随自身的天性,重新回到审美的观看,研究欧洲古典主义艺术与自身创作方法的结合等等论题交织在一起,使他的人物肖像画写生变得与创作结合越来越紧密。但面对高原上生活的维吾尔族人和塔吉克族人,靳尚谊还是更追求写生现场所感受到的“远离现实生活的”真实的气息,他的画面色彩强烈而感性,大不同于同时期描绘都市女性柔和、端庄的气质。这个时期很多美术家都到青藏高原、新疆地区写生和创作,皆以生活在青藏高原、新疆地区的人物形象进行创作。在《塔吉克新娘》以外,靳尚谊还画过《藏女》《三个塔吉克少女》《高原情》《祈》《甘南藏女》等一些作品,但与其整体创作数量相较 ,并不是很多,他还是想画出典型的中国人的形象特征。


《维族老人》

纸板油彩 / 40cm×40cm

1981年

中国美术馆藏



《戴皮帽的老人》

纸板油彩 / 50cm×50cm

1981年

北京画院美术馆藏



女人体

靳尚谊的女人体创作始自1978年完成的《青春》《憩》《提篮子的女人体》同时还勾画了很多速写稿,主要是勾勒轮廓线,辅之以局部的调子作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央美术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是画男入体模特。直到1978年才有女人体模特的出现。靳尚谊非常注重女人体艺术的写生和创作,尤其是为1988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首届油画人体艺术大展”而准备的两件作品《侧光人体》《坐着的女人体》,还有1983年完成的《自然的歌》《双人体》,共四件作品参加了展出。对于靳尚谊而言,女人体是欧洲古典主义艺术的重要母题之一,他创作的中国女人体事实上也是在积极回应欧洲古典主义艺术的名作。靳尚谊通过女人体艺术的表现,深入研究和理解了造型的体积感和厚重感,他在画面中着重表现女人体微妙的色彩,以至于他认为女人体的皮肤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有生命,最复杂,比画其它任何物体都复杂,也最能锻炼画家控制色彩的能力。1978年始至1990年完成的《梳理》,靳尚谊主要描绘和表现女人体古典主义雕塑性形态的厚重质感,这与其追求古典主义的理想美的形式是分不开的。而1992年《梦》以后的女人体创作,则更为自由,在绘画的手法上似乎接受了印象主义大师雷诺阿的影响,所不同的是,靳尚谊更为注重还原室内光线下女人体的固有色质感,而且仍然是在古典主义写实原则下作画。2002年完成的三件杰作《光头女人体》《仰视的女人体》《沉思中的女人体》,则让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造型和色彩上的融合;2008年完成的《看书的女人体》,则在色彩上更为松动和感性。


《青春》

布面油彩 / 100cm×65cm

1978年

中国美术馆藏



《侧光人体》

布面油彩 / 60cm×50cm

1988年

中国美术馆藏



《梦》

布面油彩 / 53cm×65cm

1992年

中华艺术宫藏



风景写生

靳尚谊1954年赴甘肃武威写生,主要是以素描和速写的方式,描绘乌销岭工地建设的场景。素描写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画家们收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方式之一。靳尚谊画鸟鞘岭工地的素描作品,皆是光影素描,通过层次丰富的明暗调子的变化,刻画景物的体积和轮廓,通过前景实、远景虚的方式,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原则构图,展现出对素描写生出色的控制能力。1956年,靳尚谊又赴河南三门峡工地写生,这个时候他的画面更为简洁和细腻,更讲究取舍,但依然采用的是光影素描的方法。相较于乌鞘岭工地素描写生作品,靳尚谊在画黄河三门峡工地时更为注重轮廓线的刻画,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面中有强烈的光感。

1960年,靳尚谊接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委托创作《十二月会议》,赴陕西延安写生收集素材,1963年,参加文化部组织的中央文化工作队赴陕西渭南写生。在此过程中,靳尚谊现场写生了一些纸板油彩风景作品。这些作品中均有强烈的光,明暗关系对比强烈,画面色彩关系响亮,在用笔上展现出灵气,有很轻松和直接的印象。靳尚谊在很多文章中都谈到他此时的绘画也是间接受到印象主义风格的影响,只是他的绘画在色彩上更单纯,更强调物体固有的色彩关系。

1981年,靳尚谊到新疆喀什、吐鲁番、塔什库尔干等地收集创作素材;1990年参加林业部组织的三北防护林写生考察,从银川沿沙漠的边缘到榆林,在神木的农村住了一段时间, 历时一个多月,主要画了一些风景写生。在此以外,靳尚谊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少有时间抽身进行大批的风景写生活动。1981年写生作品《古堡》《帕米尔牧场》,呈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光线,前者是暴露在明亮阳光下的暖调子,后者是隐没在晨昏之色的冷调子,可见其对处理画面光影关系和色彩关系的偏爱。然而1990年完成的《陕北高原》,则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趣味,这件作品虽然尺幅不大,但是通过浑厚而沉稳的笔触和色彩,描绘出陕北高原雄浑的气势。显然,这件作品可谓是其在风景题材方面,践行新古典主义语言风格的代表之作。


《兰新铁路工地》

纸本炭笔/ 29.5cm×39.2cm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三门峡工地》

纸本炭笔 / 34.5cm×51cm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徐水土高炉工地》

纸本炭笔 / 29.3cm×38cm

1958年

中国美术馆藏



《羊圈》

纸板油彩 / 19.5cm×24.7cm

1960年

中国美术馆藏



《暖日》

纸板油彩 / 19.5cm×26.5cm

1963年

中国美术馆藏



《古堡》

纸板油彩 / 39.1cm×54.3cm

1981年

中国美术馆藏



《陕北高原》

纸板油彩 / 39.3cm×27cm

1990年

中国美术馆藏



据悉,中国美术馆曾于2005年、2009年为靳尚谊先生举办过两次大型展览。谈及此次展览,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到:“中国美术馆为靳先生举办作品展,并将其列入国家美术捐赠与收藏系列,是对靳尚谊先生的敬仰与尊重。在这个春和景明的美的季节,中国美术馆为能给靳先生举办他的第三次个展尤感荣幸。靳先生生命意识深处对人民、对艺术的赤子之心,是其艺术深入人心的根本所在。此次展出的这些作品都是靳先生心血劳作的艺术结晶,是他在求索路上的一个个里程碑,也是新中国美术及美术教学的发展在具体艺术家身上的体现,是时代的记录,将成为我们深入研究靳尚谊先生的艺术、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史、研究中西方美术交流史的重要资源。”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也在前言中写到:“作为在艺术人生上的新中国的同龄人,靳尚谊先生70年来为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份贡献,是由他坚定的文化理想、博大的艺术情怀和始终坚持的探索追求精神构成的。在美术实践上,靳尚谊先生从1950年代开始就以革命历史主题创作为课题,在作品中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意识和服务人民的观念,并且深入研究素描和油画的造型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他以油画肖像人物为专攻,画出了一大批体现崭新时代气息、富有独特个性、艺术格调高雅的肖像作品,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的油画肖像一方面来自生活,来自他朴素的现实关切,用西方传来的油画语言为中国人造像,为普通劳动者写照,画出了情感、风骨和温度,也传递了美的魅力;另一方面,他在研究西方古典油画的同时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特征,融笔墨意蕴于严谨造型,在写实风格上传达中国意境,为外来艺术语言的中国转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希望广大文艺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靳尚谊先生的思想境界与艺术人生,正是我们身边践行和体现习总书记要求的楷模,让我们由衷敬重。”




END




更多精彩文章 ☟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云泉——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构型”

■ 好书推荐|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陈桂芝水彩画作品集

■ 踏遍青山寻诗韵 造化为师天地宽︱绿水青山——2019毕永祥画展

■ 日常——中国水彩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 青春万岁——中国美术馆藏经典作品展

■ 一起看风景|京广 · 时间车站纸本艺术邀请展上海开幕

■ 中国美术馆素描、速写作品选

■ “紫韵京华——季益顺紫砂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 “打开的窗口是美丽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深圳建市4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 小物件、大匠心|“工匠精神·琢境——江苏雕刻艺术作品邀请展”开幕及捐赠仪式于中国美术馆举行

■ 妙笔传神——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特展在港展出中

■ 承古开今的界首彩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系列专题(三)

■ 著名女雕塑家闫玉敏与界首彩陶的不解之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系列专题(二)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系列专题(一)

■ 封思孝|融中西文化精髓创民族时代画风

■ 《雕塑华章》(第二辑)作品选

■ 《雕塑华章》(第一辑)作品选

■ 《影响中国美术发展之水彩篇》

■ 一本几年前的水彩画册

■ 匠心|中国当代雕塑名家系列精品丛书——喻平雕塑作品集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王洁水彩画作品集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