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物件、大匠心|“工匠精神·琢境——江苏雕刻艺术作品邀请展”开幕及捐赠仪式于中国美术馆举行

艺术观潮 2021-09-26





工匠精神·琢境

江苏雕刻艺术作品邀请展


主办单位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


承办单位

江苏省雕塑家协会


策展人:

廖军、尚荣


展览时间

2019年3月21日-3月31日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馆三层13-17号展厅

(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一号)



2019年3月29日下午15:00,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联合主办,江苏省雕塑家协会承办的“工匠精神·琢境——江苏雕刻艺术作品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并举行捐赠仪式。



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于3月21日在中国美术馆三层展出,获得广大观众的广泛好评。展览共展出59位作者的200余件精品力作,展品内容涵盖玉雕、牙雕、木雕、竹刻、核雕、紫砂雕刻、泥塑、石雕、水晶雕刻、瓷刻诸多江苏雕刻艺术以及南京云锦、苏州刺绣等多种品类,共分为“抟泥妙肖·锡惠工巧(惠山泥塑)”、“雕珍刻璞·比德立道(玉雕、牙雕)”、“清心镂节·苏作文韵(竹刻、核雕、红木雕刻)”、“陶砂冶泥·江南风雅(紫砂雕刻)”、“琢磨良材·晶莹意象(砚雕、石雕、水晶雕)”、“经纬华章·绣梦时代(云锦、苏绣)”六大篇章,可谓巧夺天工、意趣盎然、精美绝伦,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文明伊始,匠心不止。塑土为陶,以显其瑶。人类于镂刻中传智慧心,于增减中显精巧意,进而使雕刻之艺异彩纷呈,绵延不息。在江苏这片钟灵毓秀之地,雕刻艺术群星闪烁,自古代摩崖石刻到近世城雕经典,无数俊才驰于其中,共同推动了江苏雕刻艺术的发展。身处新时代的雕塑艺术工作者们更是积极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创新创造,创作出了一大批讴歌时代、赞美生活的艺术精品。此次的参展作者中既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还有很多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参展作品既有被国家或地方博物馆收藏的代表性作品,也有富有创思、反映新人新貌的创新作品。



江苏雕刻艺术既具有地域特色,也集中展现了全国雕刻艺术的菁华。不论是雕刻工艺的匠心之作,还是历代文人的案头清玩之物,都可谓技艺精湛,异彩分呈,蔚为大观。苏工苏艺,苏美苏韵,江苏雕刻,大放异彩!

江苏省雕塑家协会近年来持续举办大型雕塑展览,打造文化品牌。在2018年成功举办“江苏雕刻艺术名家邀请展”后,此次通过精心策划而举办的“工匠精神·琢境——江苏雕刻艺术作品邀请展”,进一步扩大规模,以更加强大的阵容和鲜明的面貌进京展出,旨在展现江苏雕刻的创作状态和创作成果。



“工匠精神·琢境——江苏雕刻艺术作品邀请展”来自于人民,从民间雕刻艺术中遴选出精品,来到中国美术馆与全国的观众见面,又把艺术瑰宝奉献给了人民。此次在中国美术馆的平台向全国展示江苏雕刻的风貌,也令江苏的雕刻艺术家们备受鼓舞,作者们踊跃捐赠,将51件作品集体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充分展现了江苏雕刻艺术家的高尚艺德和家国情怀,让中国文化的智慧、情怀和创造力为社会所共享。相信通过本次展览,名家辈出、精品不断的江苏雕刻艺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成长,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向艺术家们颁发收藏证书


嘉宾及参展艺术家合影


展览呈现在13-17号展厅,展出至3月31日。(逢周一闭馆)



 

雕塑艺术的根在民间,雕塑艺术的魂在匠心。

自古以来,塑土为陶,刻石为器,民间工艺美术中与雕塑相关的艺术门类,无不闪现着普通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凝结着梦想的温度,记录着伟大的中华民族文明进程。

江苏自古人文荟萃、艺术繁荣、经济发达,文脉亦能开历代风气之先。江苏雕刻艺术既具有地域特色,也集中展现了我国雕刻艺术的菁华。不论是民间雕刻工艺的匠心之作,还是历代文人案头清玩之物,都可谓技艺精湛,异彩纷呈,蔚为大观,发展出众多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更是形成了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近代以来,江苏雕塑艺术大师云集、异彩夺目,在全国乃至世界耸立起一座又一座艺术高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艺坛传奇。

新时代的江苏雕塑,仍然魅力不减、风韵依旧。民间雕刻技艺不仅仅是匠人制作的工艺品,更是一种艺术的创造,绝不是缺乏创造力的重复,而是一种心灵的写意与创造。正因为不断创造,不断创新,能直击内心,使观众被吸引、被感动、能共鸣,才能称之为艺术,这是一种诗性的自然流露,透着睿智朴素的美。玉雕、牙雕、木雕、竹刻、核雕、紫砂雕刻、泥塑、石雕、水晶雕刻、瓷刻诸多江苏民间雕刻艺术以及南京云锦、苏州刺绣,她们均是这一美学类型的最好表达。通过此次展览的集中呈现,将现实与历史相互连接,使自然万物与人工雕琢浑然一体,更加使得生活与艺术融合共生。此次“工匠精神·琢境——江苏雕刻艺术作品邀请展”来到中国美术馆与全国的观众见面,就是为了从来自人民、面向人民的民间雕刻艺术中遴选出精品,奉献给人民;让中国文化的智慧、情怀和创造力,为世界所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学艺术创作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琢境”展正是艺术家对这一要求的响应与回答。琢境在于捕捉灵魂,通过作品展现时代群像。我以为,这个灵魂的最深处,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匠心独运,文心铸魂。我也相信,通过本次展览并以之为新的起点,完全可以使得名家辈出、精品不断的江苏雕刻艺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文 / 吴为山



部分展览作品



  抟泥妙肖 锡惠工巧  

(惠山泥塑)


一方黑土,一股甘泉,得山水清气,塑天地大观。江苏无锡的先辈们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用灵巧的双手赋予泥土以鲜活的生命,在手艺的传承中延展着民族的审美与智慧。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无锡惠山泥塑,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经过一代代民间艺术家的创作形成了生动夸张的造型和对比强烈的色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吴地风韵,成为中国泥塑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惠山泥塑中,以饱满喜庆、形简而意赅的“阿福”和取材于京、昆等戏曲故事的手捏戏文最被人们所称道。艺人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体察和对生命的感知,捕捉住人物最典型、最生动的一瞬间进行提炼和升华,使作品源于生活而又超越于生活。惠山泥塑有着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它保留了早期民间泥塑的工艺特点,以“捏段镶手”等技法独树一格。惠山泥塑色彩丰富和谐、细腻传神,人物的性格神态、吉庆的民俗内涵等,都依靠手绘上彩来体现,民间有诀:“三分塑,七分绘”,足见彩绘之重要。

此次展出的惠山泥塑作品均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手,它们既保持了浓郁的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又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这些闪现于指尖上的生命,灵动洒脱,展现出丰富无比的艺术想象力,是最有温度、最感人的作品。


高标《阿福》

 泥塑 / 16×12×22.5cm



柳家奎《我爱北京天安门》

 泥塑 / 13×15.5×6cm



柳成荫《孔雀女》

 泥塑 / 13×15.5×6cm



王木东《八仙过海》

 泥塑 / 高18cm



张小权、王国栋《凤仪亭》

 泥塑 / 高16cm



王南仙、喻湘涟《霸王别姬》

 泥塑 / 高16cm



  雕珍琢璞 比德立道  

(玉雕、牙雕)


琢玉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君子比德于玉,玉被赋予功能和观念,具有祭祀、政治、道德、风俗、美学等功能;在儒家文化中被视为君子德行的参照物,是中华“礼”文化的物质载体。

江苏人文荟萃、工巧云集。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民间亦有“和田玉、扬州工”的说法,足以证明两地拥有中国玉雕的最高水平。“苏州工”以文人意趣、构思精巧、疏密得当、细腻优雅,寓意深邃见长。“扬州工”则讲究章法,善于体现人文意境;因其所处地理位置,作品兼具南秀北雄的风格,尤其擅长巨雕、山子雕,其圆润、儒雅、精巧。故宫博物院所藏《大禹治水》则为其代表。

牙雕多指象牙雕刻,也是一门传统工艺,作为手工行业最早被记载于《周礼》之中。“象”在传统文化中与“祥”谐音,牙雕因赋有吉祥辟邪、安神镇宅的寓意受到朝野喜爱。由于受到材料和工艺的限制,在明以前多被制作为实用器具与首饰。明代以后,牙雕得到质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工艺;到了清代牙雕各流派形成。江苏牙雕在技法上深受竹雕和白描绘画的影响,所处地区经济富庶,作品有文人之气,文雅细腻,意境深远,格调高雅,文人气息浓厚;秀雅生动,刀法圆润,充满生活气息。

本展厅的玉雕和牙雕作品均为江苏工艺名家的近作。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因古而不袭古,引入了当代审美和造型元素。艺术家通过材质和技巧,充分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思想、观念和主张。


杨曦《花样年华》(玉雕)

和田玉 / 16.5×5.6×1.2cm

2013年

中国美术馆藏



蒋喜《梦回水乡》(玉雕)

青海青玉 / 19×10.14×10.14cm

2015年

中国美术馆藏



瞿利军《兽面水洗》(玉雕)

新疆和田白玉 / 7×17.5×17.5cm

2015年

中国美术馆藏 



刘建华《莲花开了》(玉雕)

和田玉籽料 / 16×25.5 ×13.5cm

201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刘婷婷《遇知音》(玉雕)

青花玉 / 32×22×18cm

2017年

中国美术馆藏



俞挺《青玉尊》(玉雕)

墨玉 / 15.6×8×8cm

2018年

中国美术馆藏



韩庆龙《莲语》(玉雕)

新疆和田青花籽料 / 16×10×5.2cm

2018年

中国美术馆藏



戴德裕《胡人戏象》(仿古牙雕)

仿古象牙、底座红酸枝 / 33×23×10cm

1998年

中国美术馆藏



萧剑波《烟岫叠翠》(牙刻)

猛犸牙 / 26×13.5×13.5cm

2018年

中国美术馆藏



萧剑波《渡》(牙刻)

猛犸牙 / 41×33×13cm



   清心镂节 苏作文韵   

(竹刻、核雕、红木雕刻)


明代中期,文人士子的书画诗文开始与民间传统工艺相结合,形成了江南地区独有的文房清供。竹刻、核雕和红木雕刻为其中之佼佼者,极富艺术表现力,形成了工匠之技与文人之雅的完美结合。

竹刻文化历史悠久,由实用器延伸至文房用品后,明清时文人士子将书斋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载体,使竹雕艺术面目一新,匠人将诗书画印与竹融于一体,以刀代笔,或平面浅刻,或立体雕镂;书卷之气盎然,金石之味浓郁,风雅绝俗。

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一篇《核舟记》,让核雕这门技艺扬名天下。核雕南北皆有,以苏州为盛,明清之际,“凡文人比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核雕以“精、细、奇、巧”取胜。千载古今,江湖庙堂,皆融于方寸之间。

木雕历史悠久,从建造到家具,无不靡兴,也逐渐精致化到文人视域,苏州地区的红木雕刻,明时已形成风格,造型简练、线条挺括、做工精密,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新时代,新面貌,国家对工匠精神的推崇,让从事这些技艺的民间艺术家们,更加注重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注重从艺术和观念的角度去思考,寻求和探索表现这些传统品种文化基因的新形式和新语言。


沈华强《秋生艳色》(竹刻)

竹 / 38×13cm

2007年

中国美术馆藏



王志伟、徐光聚《丛桂》(竹刻)

竹 / 30×8.5cm

20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徐文博《秋山高士图》(竹刻)

毛竹 / 36×9.5cm

2017年

中国美术馆藏



王志伟《安居图》

竹刻 / 47×39cm



周春毅《弥勒佛》(核雕)

橄榄核 / 4.3×2.2cm

2008年

中国美术馆藏



宋水官《核舟记》(核雕)

橄榄核 / 3×5×3cm

2010年

中国美术馆藏



周建明《闹元宵》(核雕)

橄榄核 / 3.7×2.1×2.1cm

2016年

中国美术馆藏



承莉君《清明上河图》(核雕)

橄榄核 / 6×4.2×4.2cm



刘志贤《丝绸之路》

木雕 / 18×44×5.5cm



钟锦德《圣洁》(木雕)

打野紫檀 / 76×43×25cm

中国美术馆藏



刘志贤《八大山人雕刻件之三》(木雕)

黄杨木 / 36×8cm

2016年

中国美术馆藏



 钟斌《吉祥狮红》(木雕刻)

紫檀 / 14×22×9cm

2016年

中国美术馆藏



  陶砂冶泥 江南风雅  

(紫砂雕刻)


陶瓷紫砂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凝聚着华夏儿女传统的审美。历经千年炉火,早已形成了外显材质之美,内传精神之秀的艺术特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它自身特有的美学观念、审美情趣、形式法则与核心技艺。

由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人文背景,这种江南特有,以陶都宜兴为代表,或塑或刻的紫砂艺术,历时数千载,大师辈出,精品不断,薪火相传,推陈出新。一蓑烟雨任平生,镌刻捏塑出多少艺人们的匠心与情怀。

此次工匠精神·琢境——江苏雕刻艺术作品邀请展,专门邀请了部分紫砂艺术家,重点突出紫砂的镌刻和塑造艺术,希望从中彰显紫砂艺术的刻塑文化。这些作品或精雕细刻,或信手拈来,或构思独特,或样式别致,旨在拓展紫砂雕刻的创作延伸与发展空间,并拓展创新探讨的学术交流平台。


杨慕华《和平鸽》

紫砂 / 15×15×12cm

2013年

中国美术馆藏 



董亚平《禅缘茶具》

紫砂 / 14×80×13cm

2014年

中国美术馆藏



查元康《六方鱼尾瓶》

紫砂 / 58×27×24cm年

2016年

中国美术馆藏



邢玉菱《竹根新生》

紫砂 / 17×15×14cm

2016年

中国美术馆藏



胡朝君、张丽群《圆圆满满之二》

紫砂 / 15.8×14×14cm

2017年

中国美术馆藏



王潇笠《龙吟》

紫砂 / 13×18×12cm

2017年

中国美术馆藏



高俊、高稚寒《喜乐龙猪》

紫砂 / 8×15×12cm

2018年

中国美术馆藏 



孙建平、罗迪《远方》

紫砂 / 36×40×26cm

2018年

中国美术馆藏



杨湛、徐英姿《无形-离》

紫砂 / 15×18×12cm

2018年

中国美术馆藏



李青松《曲池未央系列》

紫砂 / 45×38×25cm

2018年

中国美术馆藏



刘越《高旻寺德林长老百岁造像》

紫砂 / 55×49×42cm

2018年

中国美术馆藏



谢渊、冷术《观自在》

紫砂 / 70×55×12cm

2019年

中国美术馆藏



王潇笠《地藏》

紫砂 / 58×68×32cm



冷赟玲《华堂祥瑞》(瓷器)

太湖窑 / 33×55×17cm

2015年

中国美术馆藏



邵同义《宫妓图》(瓷刻)

高白泥薄胎瓷 / 45×25×25cm

2015年

中国美术馆藏



陈银付《燃不尽的乡愁》(瓷刻)

黑釉瓷板 / 41×41cm

2017年

中国美术馆藏



  琢磨良材 晶莹意象  

(砚雕、石雕、水晶雕)


苏作藏书澄泥砚雕、南京端石雕和东海水晶雕皆为江苏雕刻工艺的名品。

这些大自然的造化与馈赠,既可以承载文人的翰墨,亦可以陶冶观者性情。它们在文人和能工巧匠手下,被雕刻成千变万化物象,或具象到栩栩如生,或抽象到令人遐想。

砚台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书房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其材质多样,款式丰富。由于文人的重视和参与设计,使得砚台不但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审美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澄泥石和端石温润细腻,都是制作砚台和文房石雕作品的上好材料。水晶材质坚硬,或通透晶莹,或五彩斑斓。好的工匠会巧用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此次”工匠精神——江苏雕刻艺术作品邀请展“,特邀江苏砚雕、石雕、水晶雕的名家参与,汇集其近年来的倾力之作,既有传统雕刻的经典范式,也有彰显时代精神的创新成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倾听道与器的相济共鸣,感受新时代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的足迹。


和海龙《丝路遗韵》(石雕)

汉白玉 / 高33cm

2013年

中国美术馆藏



和海龙《禅语》(石雕)

汉白玉 / 67×27×20cm



和连朝《中华气质•成吉思汗》(石雕)

花岗岩 / 28×71×35cm



和连朝《中华气质•神农氏》(石雕)

花岗岩 / 26.8×54×36cm

2014年

中国美术馆藏



蔡春生《空山新雨砚》(石雕)

苏州澄泥石 / 6×24×22cm

2018年

中国美术馆藏



葛志文《知足常乐 · 砚》(石雕)

绿端石 / 6×22×15cm

2018年

中国美术馆藏



蔡金兴《笸箩春蚕砚》(石雕)

苏州澄泥石 / 3.3×16.2×11.6cm

2019年

中国美术馆藏



单江红《大圣归来》(水晶)

天然水晶包裹绿幽灵山 / 35×26×20cm

2012年

中国美术馆藏



单江红《心无界》

水晶 / 70×18cm



  经纬华章 绣梦时代  

(云锦、苏绣)


南京云锦、苏州刺绣是江南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种。

南京云锦为一种“通经断纬”的丝织物,始于元而盛于明清,因“灿若天上的云霞”而得名,清代云锦一度作为皇家贡品。据史料记载,最盛时南京地区有织机3万多张,“机杼声声,比户相闻”,文化底蕴深厚。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早在三国时期,苏绣便被应用于服饰,至宋已颇具规模,技艺达到了“针线细密,设色精妙”的水平。到了明代,更是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吴门画派的兴起,文人雅士的参与,推动它形成了“以针作画”的风格特点。至清代,苏绣达到鼎盛,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

中国悠悠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锦绣文化从未停止过其创新发展的脚步。这次工匠精神·琢境——江苏雕刻艺术作品邀请展,特邀了云锦、刺绣两大品种的名家参与,旨在宣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示云锦、苏绣等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金樱紫、金文《万里长城》(云锦)

单面、丝线 / 68×172cm

2014年

中国美术馆藏



金文《真金孔雀羽大团龙》(云锦)

258×375×91cm



陈红英《水墨猫咪》(真丝)

单面刺绣 / 53×35cm

201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周海云《春江水暖鸭先知》(单面绣)

真丝 / 100×50cm

2018年

中国美术馆藏



王丽华《东方的微笑》

刺绣 / 88×118cm



王丽华《马踏飞燕》(刺绣)

蚕丝 / 59×49cm

2013年

中国美术馆藏



王丽华《毛公鼎》

刺绣 / 68×57cm





更多精彩文章 ☟ 


■ 当代院风·时代新风——当代中国画系列展在云南美术馆隆重开幕

■ 感知中国·意在巴黎︱庆祝“中法建交55周年暨纪念留法勤工俭学100周年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开幕

■ 祝贺:“2019‘人与自然’——中国·郑州国际雕塑展优秀作品方案展”开幕

■ 中国美术馆素描、速写作品选

■ 妙笔传神——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特展在港展出中

■ 晚霞映红常青松——罗宗海

■ 流光溢彩水云间——夏晓云的水彩艺术

■ 承古开今的界首彩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系列专题(三)

■ 著名女雕塑家闫玉敏与界首彩陶的不解之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系列专题(二)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彩陶系列专题(一)

■ 黄有维限量珍藏版书画超值收藏价520元!

■ 封思孝|融中西文化精髓创民族时代画风

■ 《雕塑华章》(第二辑)作品选

■ 《雕塑华章》(第一辑)作品选

■ 《影响中国美术发展之水彩篇》

■ 一本几年前的水彩画册

■ 匠心|中国当代雕塑名家系列精品丛书——喻平雕塑作品集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王洁水彩画作品集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