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erRead 2020年度书单
今年所读,经典重读不少,间有新书。
如惯例,三星为不可不读,两星为不妨一读,一星为不如不读。
过往年度书单
政治经济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 ***
Abhijit Banerjee and Esther Duflo
新科诺奖得主的新书,经济学家从一线回答重要问题:在移民问题,歧视问题,贫富差别问题这一系列分裂社会的关键议题上,经济学怎样服务社会?
Extreme Economies ***
Richard Davis
讲survival、failure、future三种极限情形中的九个经济体。survival,看经济从灾难归来的弹性。failure,看人类为什么及怎样糟蹋自然的馈赠。future,想知道未来会怎样,那就看今天有哪些趋势,再看谁在今天把这个趋势走到极处,然后用它来观照整体。老龄化,技术革命与挑战,不平等,分别映射到今天的三个城市。以今知未来。
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 ***
Albert Hirschman
人皆有激情(passion),贪得无厌,性欲旺盛,渴望权力,财、色、权,一个也不能少。无节制的激情走向毁灭与自我毁灭,所以不能不节制,问题是如何节制?
节制一个人的激情是私事,节制大家的激情则是政治。资本主义表面上是一种经济安排,但本质上是对这个政治问题的现实回答,阿尔伯特·赫希曼回到资本主义升起之前的思想舞台,回溯关注利益(interests)的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源起。
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 **
Gregory Zuckerman
这本讲大奖章基金的西蒙斯。可惜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对于大奖章基金神话般业绩后面的算法,我看得还是云里雾里,连他们用得的统计套利还是机器学习都无法确定。保密做得太好了。
从书中讲的情况看,他们早年搞定了期货,后来搞定了股票,搞定期货用的是西蒙斯找的数学界的一帮人,搞定股票用的是IBM华生实验室搞文本转语音团队的一帮人。还看到一点,就是他们比较重视每个策略的下注仓位和成本控制。由于捕捉的市场无效性不可能太显著——太显著的早被套利套掉了——成本控制应该是非常重要。当年LTCM说起来两个诺奖得主坐镇,其实到了后期主要靠极低成本融资支撑高杠杆放大收益。
亦师亦友亦敌:民族主义与近代中日关系 ***
王柯
“中华民族”概念怎样由一群革命精英创造出来,怎样服务于缔造现代民族国家?又怎样使中日陷入了三重关系的迷宫?
Narcos: Mexico ***
Narcos系列剧的第二部,讲一位草根毒枭费利斯(Felix)壮志凌云,一手打造墨西哥最大卡特尔,功败垂成的。今天墨西哥贩毒卡特尔以十数,但这些卡特尔其实都不能叫卡特尔了,就是一些集团而已。他们之所以降生,是因为这位壮士计划失败,卡特尔瓦解之后,各方势力重新整合和碎片化导致的结果。
费利斯想利用墨西哥主导进入美国市场交通网的地位,卡住下游,吃住上游,一统天下,具体路线是这样的:
第一步,垄断交通线。
第二步,以垄断运输为杠杆,与虎谋皮,从上线那里分得货源。
第三步,获得货源后,将上线挤出美国零售市场。
如果成功,他将从哥伦比亚人的搬运工,变成让哥伦比亚人为他打工种海洛因。
这个中间商通吃上下游的吃天计划,最终停在了第二步。
主人公想要建立的新秩序没有疑问是恶的,抓他无疑是正义的,问题是,当他正在建立的新秩序瓦解后,每个人,美国人,墨西哥人,毒贩,都过得更差。
El Narco: Inside Mexico’s Criminal Insurgency **
Ioan Grillo
这本书讲墨西哥毒枭史,主要是讲费利斯失败后,真正的卡特尔没建成,墨西哥却站起来许多个以卡特尔为名的贩毒集团,一层层地碎片化,彼此争抢地盘,陷入战国状态,暴力无限升级,控制社会,对抗国家。
世界银行估计墨西哥贩毒行业一年总收入300亿美元左右,其实只占墨西哥GDP的3%以下,但对社会的控制力远远超出这个水平。暴力失控,私军林立,并溢入传统的贩毒业,向控制区普遍征收保护费。有枪在手,何事不可为?
作者是英国记者,在墨西哥跟踪毒枭战争多年。认为毒枭实际上处于武装叛乱状态。
Pricing Beauty **
Ashley Mears
作者从小做模特,后来选择学术道路,念纽约大学 社会学博士,重入模特界卧底,拿出博士论文。
普通人认为模特是个很来劲的工作,实际与此相反,它是个烂工作。作者把模特称为“审美工人(aesthetic laborer)”,不安全,不稳定,低收入,跟打短工一样是非正式经济的一部分。
从开始干那天开始,这个工作就在损失时间价值,时钟嗒嗒都是钱。
但这个工作又很难告别,身处其中,总是被下一个大机会的愿望驱动,总是被每一次似有似无的机会打动。glamour害人。就算是作者本人,明明是为作研究而重入行,也难以割舍。
一个模特比另一个模特的内在能强多少?在一个高度不稳定市场里,社会评价如何赋予某个样子(look)以价值。
这里说的是样子,不是美丽。美丽和样子是两件事。美丽是可说的,样子则难以言传,既不是美丽也不是性感,后来就简称为样子,它不只是身体,此外还有性格、气场,等等。在特定时刻对特定客户来说,模特的外表和性格的总和,就是样子。它是与社会评价体系绑定的意义密码。圈内人通过学习观察密码来区分模特,识别赢家。它依据八卦、名望、共同经历、惯例行动。社会化模仿导致马太效应,富者更富,强者更强,夸大差距,个别攀到顶层,绝大多数垫底。
历史
These Truths: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
Jill Lepore
这本书可以改个标题叫美国平权史,从民权的角度写美国史,从制宪会议写到Black Lives Matter,跨度200多年,以种族问题为主,兼及男女平权和贫富差别。
300年前他们要定义什么才能叫作人,因为追求自由要保持自洽,就必须找到把人不当作人的算法,才能心安理得地凌驾于那些不算人的人之上: 南欧人,女人,黑人,中国人,墨西哥人。300年间,美国一直在解决自己的精神分裂症:
其实,哪个国家不精神分裂呢?美国毕竟把精神分裂的症状、自疗的努力展示给世人看了。
读这书有个好处,川普今天做的这些事美国人以前都搞过,除了媒介不同之外,没有一招是新的,所以也不用太悲观。
美国政治的钟摆来回摆了300年,各种物极必反,事后看因为国势向上,所以是围绕着一条向上的斜线摆来摆去,近年发生的事是摆动的频率上升,幅度加大。
India after Gandhi ***
Ramachandra Guha
一部当代印度正史。所谓正史,指其采正统史观,认同甘地-尼赫鲁正传。面对多语言、多族群、多宗教、阶层固化的几乎没有统一传统的碎片社会,又没有铁与火打造的强势中央,以民族主义起家,但却以世俗主义、社会主义、反族群主义建国,总之是以某种程度的“兼爱”为政纲,却创造出奇迹,把本质上是好多个实体放到一个篮子里,居然真的像是一个国家一样在运作。维持住就是了不起,其余都是添头。
国父尼赫鲁维持住印度为一体的,是现代化,现代化驱除非现代化的一切,但包容也很强,它包容一切现代化的内容:普世价值+效率。尼赫鲁的建国理念是在四大支柱—社会主义,民主体制,世俗化,对外不结盟—上建构现代化的印度人(Indian)共同体。这一构建出来的共同体能否扛得住宗教、语言、地域、种姓、贫富差别的离心倾向,除了用爱发电这一甘地打法之外,关键还是要看世俗现代化能否成功。
今天,现代化的力量不如以前了。莫迪用来维持印度为一体的,是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跟任何民族主义一样,是排除性的。
The Great Anarchy ***
William Dalrymple
从1600年开始,到1802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征服花了200年。
东印度公司一步步蛇吞象,逐个吃掉印度次大陆上的各方势力,最终劫持莫卧尔帝国皇帝,成为寄生于印度经济肌体,凌架于印度政治结构之上的殖民帝国。当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英帝国也是一步步收紧控制,最终全部接管。
东印度公司最多时拥15万军队,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之一,跟它相比,今天的跨国公司不值一提。
东印度公司打败印度土豪,最早靠的是坚船利炮,后来靠的是高效组织,最后靠的是财政金融的动员能力,因为土豪也一直在搞富国强兵,坚船利炮,新式军队,都在法国人的支持下学会了。最后就是英国人指挥下的印度兵打败了法国人指挥下的印度兵,成就了英国在印度之治(Raj)。
《史记》 ***
司马迁
重读《史记》,有空就几篇传记,因为是在电子阅读器上读,方便检索,把所有不认识的字都查了一遍,中文识字量大增。上次通读史记是上学年代,读故事为主。这遍读下来,读言外之意为主,也读到许多当年跳过去的内容,现在看极有价值。常读常新,书还是那本书,人不再是那个人。
这次重读有两个感慨。
第一,百科皆史,司马迁作史记,其志不仅是修史而已,而是作一部百科全书。
第二,历史使人离通用智慧最近。读《史记》常有读《历史的教训》时的感受,司马迁与杜兰特一中一西,一古代一近代,从今天的角度看,不懂数学,不知道什么叫概率统计,但他们在尽个人全力来把握他们所知道的全部历史空间之后,对世事的洞察,跟掌握了那些以后所获得的洞察是一样的。顶级的通用智慧古今中外相通。
在提供通用智慧使人不囿于局部上,历史可能是最好的老师。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史记》讲到司马迁时代为止,接下来应当读《汉书》,但手头没有方便在电子阅读器上读的版本,所以用《资治通鉴》代替,通鉴是编年体,叙事更完整,但司马光的议论远不如司马迁。司马迁发议论,仿佛坐在对面跟我们交心;司马光发议论仿佛站在朝堂上正言。前者对我们有用,后者对皇帝有用。
《圣经》**
第一次通读圣经,用的版本是这个:The New Oxford Annotated Bible: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An Ecumenical Study Bible, Fifth Edition, Fully Revised and Expanded。
中国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旧约一本都包了。我读《圣经》不是作信仰之书来读,而是作基于共同经历的想象的史书来读,读到了一本斗争史。把经典当史书读,就必须有个好注本。这个注本非常好,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信仰,这个不可能三角居然被它做到了。
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落 **
王明珂
作者认为关于游牧有四个误解:
第一,游牧并不浪漫,而是利用边缘地带不稳定自然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体系,处处充满危机。
第二,游牧并不比农业原始。面对不稳定,人们需要对自然有更高的理解与掌握,配合以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精巧设计。专门化游牧大都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到前400年之间,远比农业出现得晚。
第三,游牧不止一种,极具多样性,因为环境各有各的不稳定。
第四,游牧者并不总是狼性,面对定居敌手时有脆弱一面。游牧经济不能自给自足,必须与农业文化通市,而贸易的主动权在后者一边,因此掠夺是永远的备选方案。
在特定资源环境与人群互动下产生的华夏历史边缘为历史本相,它反复产生相似的历史事件则为历史表相。草原、高原河谷、森林草原三种边缘状态中,产生了匈奴游牧国家、西羌自主型游牧群体、鲜卑乌桓部落联盟,既因其本地环境,也因与中原的互动,而各成一格。
传记
Ataturk ***
Andrew Mango
讲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一生。20世纪初年,全世界公认的正确道路是以民族国家建国,以现代化、世俗化强国,但真正带领古老文明走完全程浴火重生的很少,凯末尔做到了。
他什么都是:能干军人,精明政客,超级现实主义政治家,但比这一切更高的是,启蒙者。
Napoleon: A Life ***
Andrew Roberts
被基辛格问到如何评价法国大革命时,周恩来曾经这样作答:现在为时还太早。
现代国家的形成,始于法国大革命,而法国大革命的完成,又是成于拿破仑之手。个人的努力与历史的行程,集中在拿破仑身上。每个人都应当读一本拿破仑传记,我选的这本,资料扎实,文字优美,书又极厚,读个痛快。
Churchill: Walking with Destiny ***
Andrew Roberts
丘吉尔平生说的话写的书太多了,说的话不可信,写的书不可信,凡是自己表达的都不可信。丘吉尔一生,可以有把握地说这几点:能说会道,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固执己见,勇气外溢,厌憎极权。从凡人的眼中看本来是有缺点有优点,但在1940年5月那个至暗时刻,这些都变成了优点。
The Passage of Power:The Years of Lyndon ***
Robert A. Caro
千页巨著,却不过是作者为约翰逊所写传记五卷本之一卷。这一卷讲约翰逊离开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一职,与后辈肯尼迪搭档,成为其副总统,却在接下来六年中饱受被漠视的屈辱,直到肯尼迪遇刺那一天,当他几乎已经绝望的时候,命运把他最渴望的权力交到他的手中。
而他,就好像一生都在等着这一天一样,迅速调整到位。就在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在医院避难、事态不完全明朗的与世隔绝的几小时中,约翰逊在脑中沙盘推演了接下来他需要做的一切。当他离开医院,登上空中一号时,他不再是那个无足轻重的被肯尼迪手下的年轻人们瞧不起的过时恐龙,而是经验丰富的新总统。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战胜了自己的弱点:害怕失败,盛气凌人,统统都被冷静自律取代。接下来,他三管其下:对人民,他释放reassurance信号,防止局面失控。对政府班底,他强调continuity,接管肯尼迪人马。对政治斗争,他利用举国同悲的形势,将肯尼迪塑造成殉道者,以完成其未竟事业相号召,抓住时机,通过民权法案、减税案,并开启自己的政纲:推进社会福利计划。
Working ***
Robert Caro
Caro一生只写了两本传记,其中一本还在写,均为名著。这本小书讲他写传记的想法和操作,对我来说相当于对他两本传记巨著作个抽样,结果是远高于预期。
第一,他写的是权力。传主怎么获得权力,人们怎么被权力操弄,所以表面上是传记,实际上是围绕权力的当代史。
第二,他的文字极好。
第三,他非常严谨,只用一手材料,书证和访谈必须交叉证实后才使用。
第四,他出身记者,很有让当事人开口的能力。
第五,他舍得花时间。一辈子只写了两个人,还不一定能写完。
聪明人用笨办法做事的极致。
认知
You’re Not Listening **
Kate Murphy
身为新闻工作者,听是第一本事,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听这件事我懂的还是太少。
第一,倾听的前提是好奇心。第二,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理解。第三,倾听就是倾听,不要画蛇添足。
真正的大事我们是帮不了对方的,能做的就是倾听,而他们需要的是回音壁。我们一张嘴,他们反而被打断。还是让倾诉回归倾诉,倾听回归倾听吧。让我们去听,去懂得,去理解,让他们在倾诉中自己找路。
Stalling for Life: My Life as a FBI Hostage Negotiator **
Gary Noesner
作者是FBI首席人质谈判专家,经历了FBI人质谈判机制从草创开始的全过程。
怎样救回一条命?
战略:维持住谈判的非零和性质,绝不要变成零和博弈。理解劫持者的目标、意图和情感需求。跟他讲不用劫持人质也可以达到这些,反复讲,反复讲。告诉他投降不会受到伤害,而不投降会死。
战术:拖时间。绝大多数劫持者都是想活命的,劫持人质只是想达到他的目的,所以他总是有两个方向。这就是心战的入手处。
谈判专家的第一原则是严格地一报还一报。劫持者想要什么,都必须为这边做点什么,没有免费午餐。首先是不能让劫持者觉得升级很容易,要让他觉得一切都不容易,磨损他的意志。而且,正向的一报还一报如同切香肠,增加对方拒绝你下一个要求的难度。
分级展示武力。谈判与武力准备同步,武力准备要让劫持者看到。武力既不能明显松垮,又不能明显急迫。前者让劫持者认为谈判者可欺,于是升级。后者让劫持者认为武力解决马上到来,也会升级。
说到底,谈判专家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拖时间。把应对劫持者的要求分解成一个个小动作,一步步慢慢去做,每一步都耗掉对方精力意志,把时间拉长。让时间耗尽劫持者的精力,让怀疑在劫持者心中发酵,最终丧失决心,选择投降。
就是这些打法,以投降告终的劫持案占总数的90%。
诗与诗人
《唐诗三百首》***
家中小朋友要我讲诗,我就从《唐诗三百首》中选,选没有典故的,选自然流畅的,选类型鲜明的,自己又过了一遍。
取瑟而歌 **
张定浩
诗人探寻体验的可能边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探寻,但探寻的不是自己的而是人们的体验边界。
诗人必须诚实。诚实就是看到真相并把它说出来。这真相也许只有诗人能看到,但诗人看到并说出来之后,能先打动人们,再被他们所理解。
诗人有思想,但思想不是评判他们成就的标尺,标尺是语言,语言是诗人技艺之所在,评价也只能基于他们所创造的语言。
苏轼十讲 ***
朱刚
百科皆史,诗亦然。诗本身自然不是史,但如果不懂得诗人所处时代,不了解诗人的经历、意趣、敌友,则所读到的诗只限于文字的直接打动,不是不好,但是不够。朱刚讲透了苏轼其人其诗其时其事,文字之精美也配得上传主,杰作。
小说
Foundation series ***
Issac Asimov
阿西莫夫不朽之作。《基地》系列共有七本,我重读下来,觉得精华在前四本。心理史学预测银河帝国将堕入千年黑暗期,然后在基地的领导下复兴。简洁,优美,又有侦探小说般的悬念与精确。
电影
12 Angry Men ***
经典老电影,家中小朋友觉得极好。我问为什么好?
“爸爸,电影结束时,如果你觉得怎么这么短,还想看,那它就是好电影。”
全部故事都发生在一个房间里。少年被指控杀父,十二个陪审员合议是否有罪。一开始十一比一,只有一个人——八号陪审员——认为证据没有达到超越合理怀疑的水平,但他认为人命关天,耐心坚持,逐渐使其他陪审员加入,对指向少年杀父的关键证据一项项产生了合理怀疑。最后,十二比零,判决产生,少年没有被证有罪。
一部电影一千个人看,看到一千部电影。我从这片子里看到的是说服。
从头到尾,那个闷热难当的房间里,人们身份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想法不同,彼此对立,时常大吼大叫,或者冷言冷语,没有权威,几无组织,没谁能把控全场,也没有名侦探柯南抽丝剥茧快刀斩乱麻,但就是这样,从珍惜人命出发,八号陪审员坚定沉着,耐心细致,运用理智,发现疑点,并拖到让反对方在情绪释放中埋葬自己,最终,大家共同找到事实可能存在的更多面相,自我说服,产生了一个合理结果。
1917
电影《1917》,荒谬从头到尾。
英军计划次日突击,但德军精心设下圈套。你的胜利,他的陷阱,一层荒谬。
军部要叫停突击,但通向前线的线路被掐断。将军派出两名士兵穿越无人区送信。传令兵布莱克的哥哥恰在前线突击队中,积极行动。史高飞则极不情愿,无人区危机四伏。
将军安排前线指挥官将两人送出己方壕堑,却不知道指挥官早已战死。又一层荒谬。
两名传令兵进入德军撤离后的坑道,好奇心起,却中了留下的地雷埋伏,布莱克救出史高飞。死亡阴影无处不在。又一层荒谬。
两人旁观空战,救出被击落的德军飞行员,他却一刀刺死布莱克,自己随即被斯高飞击毙。下意识的救助与下意识的杀戮,都不受理性控制。又一层荒谬。
史高飞本来不愿意送信,但现在送信成为他的惟一执念。不是为了赢得战斗,不是为了获得勋章,不是为了完成将军的嘱托,甚至不是为了白白送命的军人们,而只是为了布莱克,为了完成布莱克救下哥哥的心愿。
史高飞越过河流,PK德军,狂奔逃命,在激流中沉浮一夜。终于,在筋疲力尽之际,在突击队跃出战壕之时,穿越战线,找到突击队指挥官卷福,叫停突击。
然而无非是更深一层的荒谬。卷福,这个用整部片子来暗示其草菅士兵生命的家伙,只不过是以自己的方式珍惜。今天叫停,无非是为了下一次突袭。他比将军更了解这场战争的本质:荒谬一层层无法突破,只能用人命来填,谁的命多谁赢。
好在这些不关史高飞的事了。他送到信,叫停一次突击,救下战友哥哥的性命,在这无边无际的荒谬之中,他已经找到了意义。
只有关己(personal),人才能荒谬中找到意义。Nothing personal,你就无往不在荒谬之中。
游戏
Animal Crossing **
今年任天堂出的大热游戏,疫情中抚慰了无数颗惶惶不安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