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李可染先生融东西绘画艺术之长,以积墨和逆光为艺术语言,变革了传统水墨的黑白关系,笔墨沉厚老辣,气象雄浑博大,“黑”、“满”、“崛”、“涩”的艺术内涵形成了李家山水独特的艺术形式。他的牧牛图简淡悠远,天趣盎然;人物作品朴厚古拙。可染先生两次入蜀,与蜀地颇有渊源,先生的作品将蜀地山川的幽秀带进北地风光的深沉,山林晨夕间,流光徘徊。他的艺术带给了蜀地艺术家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动力,益州画社七位画家也蒙受先生惠泽,此次得以重新近距离接触先生作品,七子心中感慨万千,因此撰文以作留念。同时,我们还特意找到难得的李可染先生及家人的老照片,首次曝光,以饕艺迷与观众。
- - 李可染与李行简张凭黄润华在师牛堂
点击看之前深度报道:☞
☞ 李可染大展作品独家曝光-彭先诚刘朴吴绪经撰文纪念李可染
☞ 8月9日,成都首办李可染中国画精品展:东方既白 梦回蜀山
1988年四川八人国画展在北京举办的时候,我当时只有三十余岁。我和龙月高先生一起登门请李老出席展览,李老态度非常和蔼,当即应允,夫人邹佩珠先生也在一旁说,放心,我们一定来。印象中,那是我第一次去可染先生家里。展览后的第二年,李老就过世了,因此我们也是有缘分的。那次的展览举办得非常有序,我们八位四川青年画家,每人展出了几幅作品,各自站在自己的作品前,介绍自己的画作,接待诸位前辈和朋友。李老由夫人陪着,拄着拐杖徐徐移步,不时提起拐杖来指点一下。到我的作品前时,他说,这么年轻就能画到这样,不错,有自己的个性。李老平易近人,点评实实在在,没有高不可攀的架子,也没有装作深不可测,显示了一位大家的风范。我们和李老无论是在资历还是绘画成就上都悬殊太大,能得到他这么大的鼓励和肯定,这一面之缘,我们心里也着实得意。后来,我们还会在一些书上用到当时和李老的合照,既是对老人家的缅怀,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动力,是回忆里的那一份力量。
- - 1988年秦天柱在中国美术馆陪同李可染观看“四川八人中国画展”作品
- - 1989年李可染夫妇在翠微中里新房植树
记得当年是在《美术》杂志上看到过可染先生的一组作品,画的是乐山大佛和苏州园林的虎丘,还有一些旅欧时期的写生作品,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就对他产生了仰慕和崇拜。他的写实功力很强,画哪处的山水便把当地山水的情状描绘得淋漓尽致。他是因地生情,因情下笔,抓住了地方的特点加以表达,和传统的绘画是不太一样的。传统书画在对对象的写实表达上没这么强,随着西学东渐,油画造型的强调和写生的倡导在美术界引起风潮,中国画逐渐开始寻找中西绘画的融合点。但是可染先生的画还是在中国画的规矩里面,有笔墨有意境,不板塞,不拥堵。他的用笔很讲究,绝不会飞扬浮滑,他的中锋笔墨,有钢铁一样的质地,所谓锥画沙、屋漏痕,不过就是这种模样。总的来说,可染先生守住了传统功力的根本,又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
- - 峨眉山清音阁 58x44.5cm
- - 荷塘消夏图 88.5x52.3cm
- - 嘉定大佛 59.5x44cm
所以一代大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道理,既要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要有现代美术的意识,把两者加以吸收和发挥,再充分消化后达到融会贯通,然后用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情感体验来进行表达。做不好的人容易生搬硬套,会焊接式的拼凑,这是不可取的。而用好的笔墨语言真实地表达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就容易画出好画。作画的道理很朴素,但是需要身体力行、需要一些智慧和日积月累的练习。
我个人更喜欢李老的人物画和牛,他晚年有一个斋号叫“师牛堂”。李老崇尚牛的精神。牛的韧性、老实、吃苦耐劳,他引以为榜样。在艺术实践上他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万里行走写生,无论严寒酷暑从不懈怠,文革以后他还以高龄爬上井冈山最高峰去写生创作,这种精神直到今天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 - 忽闻蟋蟀鸣 68.5x45.5cm
四川画山水的和可染先生都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因为四川的山水对李老影响很大。李可染先生抗战时期在重庆就对川东的山水做了足够的研究,50年代写生又经过四川乐山、夹江、眉山等地,可说对四川的山水了然于胸。他笔下山水墨色的厚重主要是受四川山水的影响。黄山和桂林等地,他虽然也画了很多,但是不会带出这样的墨色。这种沉厚的墨色,特别是在后期,哪怕画的是黄山桂林井冈山,里面也有总四川山水的影子,可以看到层层山峦密林的点染,这种重重叠叠的深厚墨色只有四川山水的形貌里才有。所以研究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除了墨色以外,还应当去研究他对山川自然的原本刻画,这次展出也正好是李老对四川山水的一种反哺。
作为一个山水画家,我最早接触到的印刷品就是李可染先生的井冈山,因为当时文革刚刚结束,能够出版的画只有他的井冈山题材,因此下了相当一番功夫研究他的作品。在我研究李可染先生的画作时,我感到他在整个构图中的经营能力是很强的。他的留白完全是用心做过最深刻的计算,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少了都不能形成李可染先生画作的面貌。但是这种精确的刻画又不是纯粹的模仿自然,而是很主观的用笔墨形式来表现。从先生的笔法来看,依然有胡椒点、个字点、介字点,有古人画山水的形式,只是这种笔墨形式经过他的铺陈之后,完全形成了个人的语言,而不会看出是石涛、黄宾虹、黄公望等人的。李可染先生画作的图式在写生中做到了最精彩的体现,既有山川的自然风貌,又有独有的笔墨精神。许多人作画有笔墨图式但是没有自然气息,一旦有自然气息,笔墨图式便减少了,这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斟酌改善之处。
- - 林海放筏图 70x46cm
- - 春雨江南图 77.5x53cm
- - 毛主席词意 48x62cm
现在的山水画作,或多或少都会反应可染先生在山水探索中的影子,这不得不归功于他开宗立派的成就。但是我个人的创作与可染先生是有一些区别的,因为我不太赞同用光影来表现,而这是可染先生最重要的艺术特色。不过这也只是艺术表现方法上的区别,可染先生在现代艺术史上依然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这次画展对四川的画家来说也是与先生作品的一次亲密接触,也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940年,李可染先生随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退守重庆,居金刚坡下赖家新桥,与傅抱石为邻。这是先生第一次接触到巴蜀山水。重庆雾色中的峰峦显隐,万县响雪的苍茫迷蒙,开始引发他对于光影和物象的重新思考。而真正让可染先生感受到巴蜀山水独特魅力的,则是1956年的蜀地写生。他一路溯长江,过三峡,登峨嵋,对蜀地山川进行了系统的采风,最后用“深秀”二字来给予总结赞叹。可染先生虽画巴蜀山水不多,但常常将这里的山水神韵贯穿到其余作品之中,不少都能见到蜀地山川的影子。我以为,这里的原因有二。一是巴蜀山水的朴茂深秀与北方的景致、江南的水乡截然不同,自有其风貌为历来文士所赞赏;二则是受到了他两位老师的启发。李可染曾师从齐白石十年,同时又师事黄宾虹,而齐白石与黄宾虹都曾因入蜀而影响过自己的创作,尤其是黄宾虹,更有“入蜀方知画意浓”之言。
- - 万县渡桥 44.2x45cm
- - 巫峡百步梯 56x44cm
- - 桥亭听泉图 68x46cm
李可染先生早年的山水取法八大,笔致简率酣畅。50年代以后,风格开始发生转变,他从齐白石习画,用笔趋于凝练,上追龚贤、范宽、李唐;从黄宾虹处又习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画理与墨法。他把中国书法的笔墨引入到绘画之中,开始强调“写”在绘画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开始从线性结构转变为团块式结构,并采用了逆光、倒影等西画的表现手法,这鲜见于中国传统绘画。从西方绘画写实的角度出发,他还非常善于将笔墨痕迹与对象紧密结合,不同于传统山水三远法的观察角度,他追求对象的真实性表现,如他将墨色分为0-5的取值区间,着墨处准确把握对象的墨色,取其相应的墨色值,这便类似于西画中色阶的概念。但同时,因为对笔墨把握有度,笔下的墨色也具有了丰富性和生动性,而不同于照相式的写实。可染先生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是善于归纳,他在创作作品时,往往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乍看先生的山水作品,山体结构往往并不复杂,但他从山体的轮廓出发,运用积墨法一层层加重墨色,最后复归回到简单的图式,画面看似由几个团块组成而内蕴却很阔大。
- - 李可染与张仃
- - 李可染在中国画研究院与叶浅予
- - 李可染与李政道在家中
可染先生的这种风格变化,他对笔、对墨、对构图的理解,实质上回应了时代的呼声:中国传统绘画是否能够反应新的生活,是否可以对应时代的变化,能不能创造新的境界,中国绘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突破的可能。巴山蜀水的雄秀神奇恰恰为可染先生构建中国画的当代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图式,使他找到了新的语言,开拓了新的意境。四川孕育过许多的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毫不例外的受到了巴蜀山水的影响。此次先生作品能够入川展出,将会使我们重新感受到,一代大师在这片土地上走过的气息。
- - 李可染与孙美兰合影
- - 1965年女儿李珠赴宁夏兵团李可染夫妇及李庚为其送行
- - 李可染、周思聪、万青力、李庚
艺术之路诸多瓶颈,每一个瓶颈都是一次上升的考验,一旦豁然开朗,笔下之象便暂时获得了幻化松脱的质感。这一层层的通天塔,走得越远,筑在身后的基底就越要足够。李可染先生的故乡徐州带给了先生很多珍贵的回忆,同时也筑起了他绘画艺术万丈高楼的基底。徐州与四川有许多相似之处,历史底蕴深厚,民间文化繁荣。可染先生早年在徐州师从乡贤钱食芝,习王石谷一派的山水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且训练了良好的传统笔墨功夫。后来考取杭州艺术研究院,又接受过扎实的素描和油画训练。50年代,他在写生方面下过很大的苦工,其一丝不苟、严谨律己的态度让我深深折服。写生就是深入生活的基底,如果没有活生生的生活基础,绘画就不可能高于生活,也不会产生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无论是传统笔墨、西画功底还是生活基础,可染先生一路走过去,为他的绘画之路筑起稳固的塔基,以致后来可以自由的选择与舍弃,创造出新的图式和意境,达到一种化境。
可染先生的作品,人们公认他的山水画成就最高,而我个人也喜欢他的人物作品和牛。可染先生作品中的“牛”最早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曾写过一篇《水牛赞》,鲁迅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之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国难当头,牛的符号代表着甘于负重和勤劳奉献,是激励中国人民的特殊图腾。如在当今,我会选择“荷”作为我的意象,取其洁白和一尘不染之意。另一方面,牛与孩童在作品中透露出的天趣也是他对于故乡温情和田园牧歌的美好寄托。
早年看过可染先生一幅芭蕉仕女图,芭蕉叶四面散开,简练线条概括了叶子轮廓,是受到了一些西方绘画的启发,但是画中仕女却是中国传统的,且笔墨厚重灵活。还有一幅《三笑图》,作品里透露出一种平中求奇的意味,这意味正是他于平凡生活中追求自我的最好明证。两幅钟馗图也非常的好,一幅钟馗嫁妹,一幅墨钟馗,手法和许多所见钟馗图不一样,有独特的视角和笔墨情趣。从牛到仕女,以至钟馗、铁拐李、苦学图等等,可染先生的行笔是缓慢的,出笔是凝重的,作品风格很统一,表现方法却变幻无穷。
- - 颐和园 44x55cm
- - 游寄畅园 34x45cm
可染先生曾说自己可能一百岁才能把画画好,也可能一百岁只能画好一点点。所以艺术的追求是一生一世的事,他的谦逊和严谨极力勉励着我们这代画家,我们也将在艺术道路上永远追随他的脚步不断进取。
真正的艺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李可染先生之所以能成为现代山水画开宗立派的人物,与他的笔耕不辍与变革精神紧密相连。“中国画到今天仍是蒙尘的明珠。”中国传统国画艺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奥秘值得去探索,这是可染先生留给后辈们的鼓励和期望,也是益州七子在艺术道路上一盏闪亮的明灯。
梦回蜀山--李可染中国画精品展展览时间:2018年8月9日-9月2日 10:00-17:00
展览地点:成都·武侯祠美术馆
(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
开幕式时间:2018年8月9日(周四) 10:00
开幕式地点:成都·武侯祠美术馆殿前广场
主办单位:李可染画院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执行机构:成都·武侯祠美术馆
由四川浙商美术馆和都江堰江南忆美术馆出品的谢礼恒艺术随笔录《何不怜取眼前人》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封面书名由著名书法家刘云泉题写。书内收录17位巴蜀著名书画家的文趣雅好访谈、书画精品创作幕后花絮和生活情趣故事,敬请扫码关注、购买。
☟ ☟ ☟
本推文内所有李可染先生作品均为本次展出作品,敬请期待
整理:谢礼恒 图片由武侯祠美术馆提供 美编: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