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可染精品展语音讲解正式上线:足不出户,听懂李可染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19-04-15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8月10日那天,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之子、李可染画院执行院长李庚在武侯祠博物馆广益堂举办“我所知道的李可染与四川”专题讲座。上午是他冒着暑气讲了一个多小时,下午李可染画院常务副院长王海昆接着又花了近两个小时讲述了二十年间他在“师牛堂”的所见所闻,细节颇多,听起来有趣极了。

关于李可染先生作画,原来还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和那些“晨昏戏耍”的画家不同,听完两位先生的讲座,感觉李可染先生追求山河窈窕的倩影跟仰慕苍苍的学识一样真切。他各个创作时期的工作与创作、生活与情感,好似另一种看山看雨,识破世间宁静的激情和喧哗的假面,一路受用,转眼心顺、目顺、耳顺。

- - 李庚

炎炎夏日,薰薰秋立,为了给更多观众一睹李可染精品大展的机会,武侯祠博物馆、武侯祠美术馆特别联袂“古猫|陪你去看博物馆”推出“李可染中国画精品展线上语音导览讲解”服务,由王海昆副院长亲自讲解,以独特的视角解析李可染画作,让观众足不出户,“听懂李可染”。全程陪伴式的讲解,也让之前来过展厅却因为观众众多而未能尽兴的观众,在家中,“听全李可染”。

艺术野疯狂给这次的导览取个一个名字:李可染的夏天等你来。


  李庚忆可染


邹佩珠女士,在回首夫妇二人的相知相守时,也曾打趣道,出生于七夕的自己,虽未遇上放牛郎,却有幸嫁给了“画牛郎”。

讲座上,李庚介绍了李可染在四川的生活经历与艺术思想发展。他说,抗战时期,父亲在四川的生活是艰苦、曲折的,但那些在速写本上记录下的四川生活所见所感,是其一生的创作灵感源泉,为他的作品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在李庚看来,父亲钟爱绘画牧童与水牛,正是他当年根据生活观察,发挥乐天精神进行创作的体现。他忆起自己在国外讲学期间,曾看到很多画册里都有父亲的水牛图,且多使用了四川农家的水牛、竹林等照片为父亲的绘画进行解说,将四川人民的生活风貌展现给世界观众,让他倍感亲切。而他的母亲邹佩珠女士,在回首夫妇二人的相知相守时,也曾打趣道,出生于七夕的自己,虽未遇上放牛郎,却有幸嫁给了“画牛郎”。

- - 1952年 李可染夫妇

说到父亲在四川的生活细节,李庚很是感慨。当时,父亲随军从武汉向四川撤退,得到命令仅可携带二十公斤行李,求知若渴的他毅然地带上了厚重的新近出版的艺术词典。然而途中由于战事紧迫,不得不将其舍弃,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与怀念。在重庆期间,由于物资匮乏,无从购书以观,父亲便向他人借阅,这也恰好促成了他与各学科学者的交流。李庚说,建国后,父亲曾在观摩地方戏汇演时向文联的朋友提出建议,而这些朋友,多是在四川生活期间所结识的患难之交。他笑着为观众讲述起李可染因一支毛笔救了性命的轶事。当时,重庆轮番被敌军轰炸。某日李可染进城办事,就突然听到空袭警报。在去防空洞躲避的路上,他在慌乱中踩到一支毛笔,爱画的他捡起毛笔欲寻找主人,耽误了去防空洞的时机。哪料当天防空洞也遭轰炸,他却因这支毛笔躲过一劫。随后李可染将笔带回画室试纸,惊喜发现这支笔的作画效果极为流畅。李庚说,父亲的乐观、幽默,可谓是战胜苦难的法宝。

- -  李可染中国画精品展展览现场

李庚还为观众分享了李可染曾使用的堂号“有君堂”与“师牛堂”与四川的渊源。当年在四川农家寄住时,李可染曾借用一间土屋作为画室,甚是喜爱窗外的劲直秀逸的竹林。而后因当地气候潮湿,屋内画案前竟也长出青翠竹枝,又因“竹”与夫人邹佩珠的名号谐音,故命名“有君堂”,一指屋中的翠竹君子,二指心中的佩珠女士。这个堂号一直沿用至战后定居北京,伴随李可染近三十年,是其一生十个堂、斋号中使用最久的一个。七十年代末,李可染改室名为“师牛堂”。“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这是他多次为水牛画作题写的跋语。李可染以四川水牛为师,以四川人文精神为师,抱朴含真,苦学求艺,孜孜不倦。

- -  李可染中国画精品展展览现场

李庚提到,抗战时期,由于特殊国情,大量文人、学者、艺术家迁居西南,汇聚在四川、重庆、云南等地,不同流派、不同背景的人,因高涨的爱国情怀凝聚在一起,交流思想,钻研学术。该时期堪称是继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文艺思想的高潮。“那个年代,川渝地区的众多艺术家相互交流、探讨、观摩,凭借自己的信守、坚持、努力,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流派。他们是时代的高峰,在中国艺坛引领风骚,对新中国的艺术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四川、重庆的成长非常值得学者们进行深挖、研究,可以说,是四川文化生活的骄傲。”

点击看之前深度报道:

☞ 李可染大展武侯祠美术馆开幕:我们所知道的李可染与四川

☞ 李可染一家珍贵老照片首曝光:翠微中里的一抹斜阳浓

☞ 李可染大展作品独家曝光-彭先诚刘朴吴绪经撰文纪念李可染

☞ 8月9日,成都首办李可染中国画精品展:东方既白 梦回蜀山


  王海昆:二十年间我在“师牛堂”的所见所闻


我从96年开始作为邹佩珠院长的机要秘书,也作为家里的一员,一直在做李先生过世之后作品展览资料和生活细节资料的整理工作。走近李先生的生活之后,我曾经所仰视的“神”的形象消失了,李先生作为鲜活的“人”的形象,浮现了出来。

- -  王海昆

在李可染的艺术生活与家庭生活里,始终能感觉到他作为中国艺术家所担负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与黄永玉、黄胄、李苦禅等交往时,都能感受到,这与现在的艺术家大有不同。李可染曾提出“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志向。他从未满足于自己既有的成就,将这种使命感一直坚持到了生命的终结。最后一次跟学生谈话时,他还曾说到,“假使再给我20年时间,我的作品可能会呈现出令你们意想不到的新面貌。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长,人对祖国河山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工程,要一辈子做下去。”

李可染的山水画的特色是黑、满,用墨色最重;从绘画风格来看,他是同时期山水画家中墨法最佳者。为了把中国画的墨色用到极致,他就以画法为由,起名“染墨斋”。又如“识缺斋”。先生曾说,“咱们古代不是有句话叫‘七十始知己无知’吗?人到七十,我才发现我很无知,好多事情我都不知道。”是以刻章“识缺斋”。还有一方图章,要追溯到七十年代。当年因为地震,李可染搬到北京香山的部队大院居住。白天闲暇时,他就拿着速写本去香山公园写生。先生作画时非常认真、细致,突然遇上一位年轻人上前问,老先生您这么大岁数吧,还练基本功啊?先生没有回答,只是笑笑;回家以后,就请人刻章“白发学童”。这样伟大的画家,一直到晚年,都认为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坚持将学习作为生活重心。

- -  李可染 雨后瀑布声 69.5x46cm

谈到李可染绘画,有一个话题无法回避,即他从五十年代开始进行的写生活动。写生对中国山水画的作用和重要性,一直是来访师牛堂的专家学者朋友们关注的重点之一。这次来到四川展出的先生的画作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的山水写生。关于李可染的写生的讨论,还要从他来到北京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拜齐白石为师说起。

抗战结束后,李可染收到了两封邀请函,一封来自母校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校长潘天寿,另一封则来自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徐悲鸿。高兴的同时,他也感到为难。一直想拜齐白石为师的他,就问徐悲鸿到北平后能否拜访齐白石先生。得到肯定答复后,他便启程进京。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刚由北平艺专转型而成的中央美术学院,面临着教学体系上诸多的不完善。徐悲鸿、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等人,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美术教育制度的奠基者。重新编写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有人就提出问题:我们的美术教育如何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服务?对于山水画这一门类,以李可染为代表的画家认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切实精神对山水画者的启示,就是要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因此,他们创新地提出了写生这一路线。这一路线,与传统绘画的久坐久观、久思久想有很大区别,行不行得通,还需要实践来证明。于是,就有了1954年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位先生同行下江南写生的佳话,这也是建国以后山水画的第一次写生活动。

- -  李可染的铅笔写生

对新生事物的首次实践,会有无法尽善尽美的遗憾,更会受旧眼光、旧思想的阻碍。当时三位先生回京后,在北海悦心殿进行作品联展,由齐白石作匾题名。现在再来看,我们会觉得李可染的画仍然是纯粹的水墨中国画,然而在当时他们要革新,所顶着的压力是巨大的。再如今天我们说的中央美术学院“徐蒋体系”,即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他们的体系,当时的发展都是困难曲折的。从1954年起,为了完善自己并向美术界说服其可行性,李可染先生他们不断坚持大量写生,足迹遍布祖国的山河湖海。画中国画从临摹入手,再写生,最后创作,这是如今我国美术院校再寻常不过的训练流程。写生能为画作增添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美感。

李先生有方图章名为“废画三千”,这并非是他在标榜自己的工作成果,而是要说明熟练掌握绘画之不易;还有一方图章叫“千难一易”,顾名思义,学画就是历经千难万险、无穷实践与失败,才终于换来一易。这次在成都展出的李可染几张素描速写小画,也许看起来不如其他的作品起眼,但我要说,如果没有这些千千万万遍重复的小画练习支撑,先生的绘画不会走到艺术的高峰。我们现在整理出来的先生的速写有数千张。先生早年用毛笔写生,对着宣纸自然就下笔;年事渐高后,先生就在包里放着速写本、笔记本,非常方便,有时间就拿出本子绘画,从未放弃过学习的机会。这几千张画中,邹佩珠先生和家里的亲属保留了部分作为纪念,此外绝大多数都捐赠给国家。对于后来者,这些小画可能是比起他完整的创作更具有教育、实践意义的教材。这些小画里能反映出先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把所见到的所有东西,都给画了下来,这即是基本功。

李可染曾说,要想成为好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两样品质:诗人的情怀和杂技演员的技巧。诗人的情怀是文学化的、浪漫的想象力,杂技演员的技巧是功夫性的、扎实的基本功,二者缺一不可。

- -  李可染的铅笔写生

再谈写生的问题。李可染还有一方图章,名为“不与照相机争功”。对于这句话,美术界内发生过很多争论。现在走两极的比较多,有人把中国绘画的写意无限放大,写意虽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柱之一,但若过度,就会出现一种虚化;有人又过分强调绘画与现实的相像,实际上,像与不像,应该是通过眼睛传递到心灵,由心作出判断。就如中外对待颜色的差异,外国人对不同颜色的要求是严格的,而中国人的传统绘画里,则是要把颜色的成分降到最低。李先生的水墨画里也有颜色,但他是把眼睛看到的颜色变成心灵感受的颜色——墨色一点点的不饱满,就能让人意会到此处可能是青叶。他的画也令人感到与真实很“像”,但其实是李先生通过艺术手法对现实的总结、概括、翻译,在不违反绘画构图规律的同时,又让人的心产生“相像”的感受。这就是中国人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在作画写生之前,李先生会围绕绘画的主体,前后左右进行移动观察,思考手法和构图方式,考虑对眼前景物的取用、删节、搬移。中国绘画使用散点透视,强调大山水的概念,这与西洋风景绘画的焦点透视不同。李可染虽然在画里融入了很多西洋绘画的元素,但他始终没有摒弃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并坚持认为这是中国绘画视觉构图的优势。

关于李可染先生作画,你不知道的一些事:

李可染非常节俭。他有一个癖好,即从来不用墨汁,所使用的墨全是经研磨出来的。一天的绘画结束后,只要砚台上还有余墨,桌子上还有废纸,他必定会拿来练字,待到墨用完再洗砚台。他珍惜好墨,更体谅研磨人的辛苦。

- -  李可染  澄怀观道 68x42cm

李可染的图章大多由他的老师、朋友、学生等为他所雕刻,做工精细,与画作相得益彰。在这一点上,李先生很有福气,齐白石也曾为他刻过十几方图章。李先生对绘画、书法、印章的和谐很是讲究,三者相辅相成,才成就了他作品的精彩。

李可染曾为无锡的鼋头渚画过两张画,本次来到成都的是其中较小的一张,其中竟刻画了上百个人物,是其点景人物技法的体现。李先生还有两张点景人物做得尤为突出的画作,一是当年受委派前往东德访问时描绘的麦森教堂,落地处有着很多小小的人物;另一张是刻画的夕照中的陕西略阳城,其中有着不少赶着毛驴、挑着担子的中国农民形象。两张作品里的人物虽只是毛笔尖轻轻点触,但观者也能清晰地分辨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可见先生的功力之深。

李可染是艺术实践的开拓者,他的所有绘画都是在做实验,要开拓一种新的画风。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三裁,最大到四尺左右,不常画大画。在一方小纸上进行实践,即使荒废了,重头再来也更为容易。因此他曾刻章“狮子搏象”。狮子虽为兽王,但是要与大象单打独斗,还是有困难。狮子搏象只能收紧拳头,出其不意,乘其不备,集中力量,找准薄弱点,才可一击致命,豁然开朗。

大众都普遍认为李可染的画作用色太“黑”,专业角度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误解?从绘画角度和理论上讲,黑是可以被假想的。李可染的绘画构图巧妙,黑色、灰色、白色的比例极为恰当。他的“黑”活跃在“灰”里,厚重的对比,给人以“黑”的错觉。

(王海昆讲座持续一个半小时,录音整理近2万字。本文仅节选其中一部分内容,由于时间问题,未经王先生本人审校。特此说明。)

梦回蜀山--李可染中国画精品展

展览时间:2018年8月9日-9月2日 10:00-17:00

展览地点:成都·武侯祠美术馆

(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

开幕式地点:成都·武侯祠美术馆殿前广场

主办单位:李可染画院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执行机构:成都·武侯祠美术馆


由四川浙商美术馆和都江堰江南忆美术馆出品的谢礼恒艺术随笔录《何不怜取眼前人》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封面书名由著名书法家刘云泉题写。书内收录17位巴蜀著名书画家的文趣雅好访谈、书画精品创作幕后花絮和生活情趣故事,敬请扫码关注、购买。

☟ ☟ ☟


文:谢礼恒 王安然   录音整理:王安然   美编:西子

图片由武侯祠博物馆、武侯祠美术馆提供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秋歌”谢季筠书法作品线上展:真正的理由是美的规律

魏葵新作《雨园》:十丈红尘落成青苔的记忆

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启动:一封从原乡寄来的家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