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2018年9月8日下午,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梵影丹青——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在位于西南民族大学的高小华美术馆正式开幕。
☞ 梵影有灵,丹青相会: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展
☞ 禅的秋意:奔波一年,作品惊艳,他们终于画出绝版巴蜀石窟
巴蜀大地上的石窟造像星罗棋布,规模浩大,在中国石窟群中独具特色。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陆续开凿了广元、巴中、夹江、邛崃、蒲江、内江、合川、安岳、大足等大大小小的石窟一千多处,成为世界石窟艺术宝库中一颗颗耀眼的明珠。
巴蜀石窟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内涵。佛教、道教、儒教以及民俗造像,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传统,超乎天地之外的意象世界,与充满人间情趣的娑婆现实,在虚幻与真实的交叠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境界。
深藏于巴山蜀水间的这些艺术瑰宝,如何从历史的烟尘中走入当代人的视野,不仅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也是艺术工作者的社会担当。西南民族大学承担的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以传承弘扬巴蜀石窟文化艺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绘画人才为宗旨,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对视的桥梁。
- 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王伟 -
在当天进行的开幕式上,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王伟率先致辞,她表示, “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是2017年艺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学院的教师们初心不改,辛勤耕耘,潜心致力于保护、传承、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致力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始终注重将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文化自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到美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佳作。
墨古承今,匠心造境。巴蜀石窟融南北文化精髓,禀巴蜀大地灵运,造像神态生动,表情丰富,展现了生活的本真,是深藏于巴山蜀水间的艺术瑰宝。25名学员进行了为期60天的集中培训,培训中老师们注重将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与当代艺术创作教育相结合,讲究课程的系统性、艺术的实践性、跨界的创新性和成果的时代性,初步形成了较好的石窟绘画教学体系,依此创作的作品具有一种本体意义的生命张力,传达出动人的巴蜀之美、华夏之魂。
-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梁时民 -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梁时民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巴蜀石窟具有丰富的石窟艺术资源,能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家提供丰富养料的,所以西南民大开展的“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是有巨大价值的。在项目开展期间,参与其中的学员和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探索新中国传统美学、石窟绘画艺术,还前往石窟现场采风调查,最终捧出了这些令人欣喜的作品。四川美协一直以来提倡艺术家根植传统,贴近人民、贴近生活,努力创作独具中国特色的精品力作,这个展览上的作品就很能体现中国艺术的时代价值。
-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穆兰 -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穆兰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其内心感到喜悦而感恩。她提到,高小华美术馆集开放性、学术性、多元性为一体,已成为西南民族大学一张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名片。石窟艺术兼得天地精华与人间灵气,融会中外文化精粹,饱满浑厚,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凝聚了深厚的民族感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记忆,展示了完整的历史画卷。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传统构建了超乎天地之外的意象世界与充满人间情趣的娑婆现实,在虚幻与真实中交叠。石窟艺术今天在这里绽放,其形态的影响渗透,蕴化出了新的艺术精神。我们凝视倾听,等待蓄势而出的新的艺术之“道”,贯通充盈,至美至简。本展览从中精选出数十件作品,集中展示了巴蜀石窟的经典造像。
- 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 -
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巴蜀地区作为中国石窟造像艺术南下途中的重要节点,在中国北方地区石窟造像之风普遍衰落以后延续发展并达到高峰。目前巴蜀地区是石窟寺观全国分布最密集,摩崖造像全国数量最多的省份,广元石窟、巴中石窟、安岳石窟、大足石窟,都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李耘燕老师整合和寻找在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多种学科资源,通过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促进巴蜀石窟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
- 四川大学教授 、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本次项目导师代表舒大纲 -
四川大学教授 、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本次项目导师代表舒大纲分享了他与李耘燕教授相识和交流过程中的小故事,对她的事业和成就,用“震撼、佩服、向往、期许”来概括:震撼其佛像题材的宏大叙事,佩服其十年坚守的执着专一,向往其山中风景、洞中佛国和纸上丹青,期许其梵影佛光,朋从弥众,蔚然成派!
- 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本次项目导师谭继和 -
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本次项目导师谭继和为展览题词:梵影婆娑见丹青,唯识因果菩提魂。坎坷圆觉众友贺,喜得禅悦安人心。
- “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李耘燕 -
“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李耘燕在发表感言时说,巴蜀石窟呈现着东方独特的人文思想和审美观念,应该被世人重新认识。为此我自己坚持了十余年在石窟现场创作。这个项目认认真真做了一年,加上申报、答辩等花了不少精力。这一年正好又是儿子高三的关键时期,连好好跟儿子做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候觉得自己自不量力,不过到头来还是有很多值得宽慰的人和事。“首先感谢曾明校长亲自协调项目的教学场地和学员宿舍,王伟书记也对展览诸多支持,可见学校领导对项目的重视。其次要感谢艺术学院穆兰院长对项目的支持和承担项目展览策划,学院老师们承担我的教学任务,使我能够全力以赴的完成项目工作。再者,我要感谢四川省文物局、成都考古研究院。濮新局长亲自联系巴中、广元文物局,安岳、大足文物系统的老朋友们也为项目执行和学员近距离考察研究石窟提供了便利。还要感谢项目顾问中国壁画艺委会名誉主任唐小禾先生、北京大学孙华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詹长法先生以及和我同甘共苦的19位项目导师,你们以教育者的开阔思维,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找寻血脉相承的因子,心口相传,点化学子们在丹青斑斓中感悟文明的精髓。还要感谢亲爱的25个学员,你们不畏辛苦,一起跑了诸多石窟现场,融心绘色,完成了优秀的作品。虽然课程已经结束了,但我希望,你们还在继续这个主题创作,让石窟的风韵悠扬于现在的世界。最后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团队,是你们承担了繁杂的教务工作,认真而耐心。我衷心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让观众一睹巴蜀石窟的风采,也让人们更多地去发现和深耕巴蜀文化这片沃土。”
- 嘉宾合影 -
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平志英当天宣布展览开幕,她感慨每次参加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的活动,都有一种亲切感,“高小华教授是全国著名艺术家、四川画派的领军人物,穆兰院长及团队所创建的多彩西南艺术展演季空谷合唱团以及和声展,从西南走向世界,将中国文化传承发扬。此次参加《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是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探索。”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18日。
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梵影丹青——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
展览时间:2018.9月8-9月18号
展览和开幕地点:高小华美术馆
(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西南民族大学行政楼三楼)
主办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支持单位:四川省文物局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四川考古研究院 大足石刻研究院
安岳县文物局 广元千佛崖博物馆
巴中市巴州区文物局
承办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高小华美术馆
创业创新学院
总策划:曾明
总监制:王伟
策展人:穆兰
项目负责人:李耘燕
展览总监:翟一涛
展览助理:孙宇景、于哲
宣传推广:谢礼恒、何蒙蒙
参展艺术家 |
高小华 | 张敏杰 | 李青稞 | 李耘燕 |
朱沙 | 卓小光 | 安萍萍 | 郄博英 |
郭佩华 | 谭显瑜 | 肖卫东 | 王玉 |
高燕 | 杨勇 | 董津金 | 赵婕茹 |
武若尘 | 李猛 | 孙丰刚 | 王红坡 |
谷晓燕 | 黄麟涵 | 王雷 | 高雷 |
刘天亮 | 侯俊杰 | 黄家学 | 戴岩贵 |
陈锦钦 | 王杉山 | 索超 |
|
由四川浙商美术馆和都江堰江南忆美术馆出品的谢礼恒艺术随笔录《何不怜取眼前人》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封面书名由著名书法家刘云泉题写。书内收录17位巴蜀著名书画家的文趣雅好访谈、书画精品创作幕后花絮和生活情趣故事,敬请扫码关注、购买。
☟ ☟ ☟
文:谢礼恒 美编: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