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余日夜口述编撰丨《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震撼发布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22-12-25

编辑丨艺术野疯狂

部分图文来自《草堂文脉 浣花话杜: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四川辞书出版社 2020年10月第1版)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特别鸣谢丨杜甫草堂博物馆





10月18日下午,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辞书出版社承办的《草堂文脉 浣花话杜: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新书首发座谈会在成都杜甫草堂举行,此次活动也是2020天府书展的系列活动之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李明泉,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重庆国学院院长刘明华,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出席座谈会并做了主题致辞,四川辞书出版社总编王祝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一起为新书揭幕。



浣花草堂从杜甫时期的“诛茅初一亩”发展到今天的800亩,历经千年的杜甫草堂既是生态、文态建设的发展史,又是历代成都人关于杜甫衣食住行和笔底波澜“全方位具象文化生活”的发展史。2017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启动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口述史”项目,由谭继和、张志烈、周维扬、丁浩、朱树喜等成立专家组,经历1000余个日日夜夜,《草堂文脉 浣花话杜: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终于面世。作为草堂建设和诗圣文化领域的第一本口述史,真实地记录和完整地保存了成都学者、文人和草堂建设者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深刻感悟、深入思考和热切期盼,是将口述历史的原则和方法应用于传统诗圣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


丨2010年建成的“诗圣文化园”大门(出自:《我与草堂十年间》)


丨灾后重建捐款(出自:《我与草堂十年间》)


丨2005年,第十四届草堂“人日诗会”现场(出自:《2005年“人日游草堂”活动小记》)


此次座谈会,专家学者云集,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表示,“《杜甫草堂口述史》传承了诗圣文化口传记忆的薪火,以口述史的新视角记录七十多年草堂建设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变化,就极具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口述者

朱树喜 王进 濮禾章

周维扬 丁浩 贾兰

王飞  刘洪  钟树梁

张志烈 祁和晖 徐希平

曾亚兰 肖玲  寥定一

欧萍  王永章 张宗荣

石婉祥


丨“热烈祝贺杜甫诞生130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举行”标语(出自:《我与草堂十年间》)


刘洪馆长在《草堂文脉 浣花话杜: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新书首发座谈会上提到,成都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千馀年来,一直是传承杜甫诗歌和诗圣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如今它早已超越了诗人故居的意义,成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成了中国文学乃至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草堂规模从当初的一亩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八百多亩,其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中蕴含了民间与政府的巨大合力,也承载了丰饶的历史记忆。


丨1986年,李国瑜先生在杜甫两川诗学术讨论会上发言(出自:《我与杜甫草堂的渊源》)


丨1981年春,参加学刊筹备工作会议人员合影(出自:《草堂的见证和开拓者 人生的发展和转折期》)


丨1981年,在广元考察杜甫行踪遗迹(左起:夏秀珍、丁浩、广元文化馆梁馆长、张方伯)(出自:《峥嵘岁月 草堂印记》)


丨1949年的杜甫草堂柴门(出自:《我与杜甫草堂的渊源》)


丨1949年前山门外的照壁(出自:《我与杜甫草堂的渊源》)


丨1955年的成都杜甫草堂正门(出自:《我在杜甫研究学会和学刊的经历和感受》)


在草堂口述史项目实施推进过程中,有挑战,有波折,也有遗憾。原草堂负责人杨铭庆、张德成同志先后离世,带走了他们有关草堂建设的珍贵历史记忆,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遗憾。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得到各级领导、草堂前辈及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得到项目专家组专家的悉心指导。通过这个项目,我们记录了草堂建设者的经历见闻、深刻感悟、深入思考和热切期盼,保存了带着情感温度的珍贵的史料。我认为这是用口述史视角方法传承和弘扬诗圣文化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感谢诗圣杜甫,让我们在芸芸众生之中接受时代的选择,成为草堂人,并且可以在草堂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丨1997年版《杜甫草堂历史文化丛书》(出自:《丰富草堂内涵 弘扬杜甫文化》)


丨2015年版《杜甫草堂历史文化丛书》(出自:《丰富草堂内涵 弘扬杜甫文化》)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成都杜甫草堂口述史《草堂文脉 浣花话杜》,是以口述史为记述范式,记述新中国七十年来成都杜甫草堂生态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史,更是记述天府文化发展史上以“草堂”冠名的优越秀冠的历史地标传薪火、走新路,进入新时代,走入为世界注目的发展历程的第一部口述史佳作。


丨2008年6月30日,“国家一级博物馆”授牌仪式(出自:《草堂岁月》)


诗圣杜甫是中华历史名人灿烂星空中一颗中华诗教文化发展史上的北斗星辰。自中唐始,历宋元明清以来,杜甫生活过的草堂已成为中华文化人精神家园的圣地。杜甫生平漂泊,曾居住多处草堂,如夔州瀼西草堂、梓州草堂、阆州草堂等等,都是弘传诗圣文化的地标遗产。其中,影响最大、文化之根深植、文化灵魂内涵最丰富的诗圣地标历史遗产是成都城西浣花溪头的杜甫草堂。它在杜学史上又专称“浣花草堂”,是当年杜甫流寓居住的遗址。顺便说一下,成都的“草堂”也不是因杜甫来住才得名,早在汉魏六朝时期,“成都草堂”即以因其作为成都平原林盘人居文化的代称而知名。书圣王羲之曾写信向成都周颙询问“成都草堂”特色如何?当时还在否?以后他就在金陵钟山仿照成都草堂样式新建了茅屋草堂。这封信今尚流传于世。不过成都草堂文化,确因杜甫居住和点赞而声名光大,且历时弥光。尤其是杜甫在这里写下了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吾庐”变“广厦”大庇天下寒士的“扶贫”使命感,而使得此处草堂地标被赋予了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仁爱精神与济困情怀的文化内涵,从此浣花溪西之“草堂”遂成为千古留名的诗圣文化神圣的地理标志。这个地标遗存受到成都人,从历代公卿乡贤到一般民众的世世代代的守护。有趣的是,寻找草堂遗址最早的记录是口述史。北宋成都知府赵抃著《成都古今集记》,根据民间访谈,记录了杜甫抵成都,先寓居于城西七里的草堂寺僧复空师处,后在城西三里浣花溪畔营建自己的草堂居宅。这是关于寻找和认定草堂遗址遗存最早的口述史料。


丨2001年唐代遗址发掘现场——正门碑座出土(出自:《在杜甫草堂经历的几件往事》)


丨2001年唐代遗址发掘现场(出自:《在杜甫草堂经历的几件往事》)


丨刻工正在镌刻“杜甫千诗碑”项目诗碑(出自:《浣花草堂咏流传》)


丨吴为山先生(右三)到杜甫草堂博物馆指导“杜甫千诗碑”项目(出自:《浣花草堂咏流传》)


浣花草堂的兴衰,往往是时代盛衰影象的侧影。草堂历史遗存在历代有兴废,就主要靠口耳相传,其次靠历史文献来保存这块地标的祖源记忆,才使这个神圣地段在历代都留下了神圣的“印痕”。从杜甫当年营建一亩居址作为草堂历史的开端,到宋代重寻遗址和重建茅屋,到元明清复兴工部祠、草堂书院和草堂寺旧居,直到新中国七十年来从纪念馆到国家一级博物馆,从杜甫时期“诛茅初一亩”发展到今天的800亩,并实施石本杜诗园——“杜甫千诗碑”工程,……这就是杜甫草堂建立至今1260年的生态、文态建设曲折复杂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历代成都人关于杜甫衣食住行和笔底波澜“全方位具象文化生活”的鲜活“记忆”千年不间断地流传、保存,浸入后人心灵的发展史。因此,今天传承诗圣文化口传记忆的薪火,真实地以口述史新视角记录新中国七十年草堂建设全方位、多元化领域的发展变化,就成为极有时代价值、极有现实意义的工作。这就是本书编纂的目的和要求。作为草堂建设和诗圣文化领域的第一本口述史,本书对成都学者、文人和草堂建设者所经所历、所见所闻的亲身经历、深刻感悟、深入思考和热切期盼,做了真实的记录和完整的保存,这是把口述历史的原则和方法应用于传统诗圣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次成功的实践,难能可贵,可喜可贺。


丨徐希平教授与余光中(左一)先生合影及余光中先生手稿(出自:《学杜研杜 心系草堂》)


本书有三大特点,值得点赞:


一是以口述历史的新视角,记录诗圣文化和草堂文化七十年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拓新展之路,开风气之先,值得称许。

丨馆藏傅抱石《杜甫像》(出自:《守望文物 不忘初心》)


国际“口述史”是从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立“口述史研究中心”才正式开始的。口述史是国际史学界的新潮流、新趋势。它使传统主流史学的发展出现了新质的变动。这个变动的本质是“从主流历史学的学术研究,转向对‘记忆’的研究”。[i]一。它的特征是“”保存记忆,研究记忆”,“展现人的色彩、人的感情和人的思想”,展现“最精彩、最有活力的人的活动”和“全方位具象文化生活”。[ii] 因此,口述历史是一块极富创造力与活动力的园地,是国际史学转型的潮流和历史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本书虽然是属于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但却是适应史学新潮流,站在史学前沿,得口述史料记录和口述历史研究风气之先的一个产物。它具有宏大叙事与全方位具象细节实际相结合的特点,是从“草堂”工作记忆、组织记忆、学术研究记忆的各种社会实践深处,挖掘出来的个人的经历记忆、研究记忆,甚至是心灵记忆。因此,本书填补了草堂组织建设发展历史口述文本的空白,可以起到收集记忆、保存历史、总结经验、错综古今、薪火相传、创新创造的启示作用。


丨1982年,为民盟与市劳动局合办装裱技术培训班授课(出自:《我与修复 我与草堂》)


丨1983年四川省文化局第三期装裱技术培训班结业合影(出自:《我与修复 我与草堂》)


二是本书编者坚守口述历史的本质,那就是让亲历者追忆细节,让见证者感悟得失,让思想者升华经验,致力于通过再现真实细腻、生动具体的现实场景和历史场景,为读者提供草堂建设和弘传诗圣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提供生动鲜活的诗圣研究与草堂建设的现实故事,使之能够发挥研究效应和社会公众效应。


丨诗史堂里陈毅书写的对联木刻(出自:《我与修复 我与草堂》)


本书主要是草堂历史事件亲历者“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史料的真实记录,是精彩翔实的、具体鲜活生动的亲历故事的讲述。但这些史料故事的提取是有原则的,不是随便选取的。它选择和提取的原则要求是:这种史料一定是能够被提取和保存的“记忆”,是能够真实再现的事实“记忆”,是能够发挥研究效应和社会公众效应的“记忆”。这些要求,看起来是当今史学研究走向新潮流的新需求,实质上它也是历史学原生态的回归。早在18世纪时,塞缪尔•约翰逊就说过:“所有历史都始于口述。”中国史学源头就是从口述史开始的,殷周时期已经出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专门史官设置的传统,“记言”的史官就是最早的口述史工作者。最早的中华民族口述史就是关于“三皇五帝”的祖先记忆的传说与神话。古蜀时期,关于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古蜀五祖”的故事和传说,就是古蜀历史最早的口述史遗产。用这样的视角来看本书,这本《草堂文脉 浣花话杜》,实质上体现了史学原生态口述传统的历史继承与当代对传统文化传薪火、走新路的现实需求相结合的口述史范式探索的可贵实践。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个版块,是请草堂建馆强馆的亲历建设者,包括成都市文化局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负责人所做的亲历、亲见、亲闻的口述记录。这些记录生动地保存了草堂博物馆七十年厚积文博,代代相继,建馆强馆的典型故事和生动事例的真实“记忆”,是草堂岁月的见证者和开拓者的十分宝贵的经历。


第二个板块:“诗学薪火,名人心系草堂”是长期关心草堂建设和收藏,为杜甫草堂的创新性转型做出了大贡献的历史名人的事迹搜集起来的记录。李劼人、李一氓等先生对杜甫草堂博物馆由衷的热爱和奉献,有很多真实的故事,可惜他们都已仙逝,没有留下口述历史“记忆”,现只有用文献查证方法来略补其史料的阙失。


第三个板块是请四川省杜甫学会的学者们所做的口述。其中,已仙逝的大学者钟树梁先生留下的口述史料特别珍贵。文化是根,文化是魂,学术又是文化的根柢,这是杜甫草堂建设最根本的经验。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诗圣诗心为魂,以明德引领风尚,以见贤思齐提携后学,这是唐宋以来养浩然正气的学者和文化人坚守的信条。今天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和四川省杜甫学会就是靠继承这个传统,才能坚守诗圣文化研究的学术阵地而持续放射光华的。因此立足学术,传承诗心,前辈学者与后辈学者教诲切磋,畅论交流,错综古今,海阔天空,师说薪传……,这种种师友雅集聚会、富有鲜活色彩的“记忆”,理所当然地成为本书口述的重点,也是今天抢救口述史料的迫切要求。这不仅是因为有些口述者年事已高,经历事情是装在脑壳中的,头脑中的活史料需要抢救;而且还因为口述史料一般缺乏文字记载,容易转瞬即逝,行谊易忘,故需要亟时加以口述记录,最好是录音记录,然后是文字整理,两者都需要保存,都是口述工作必须的要求,因此建议最好设置口述记忆库(录音库和笔记库),这是现代信息化时代的优势。


第四个板块是新老草堂文物工作者心声的口述记录。他们历年守望文物,不改初心,精心呵护遗产。通过他们的口述,总结出文物保护与文物修复的不少实际经验。今天草堂能够获得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修复中心的品牌,是与历代草堂文博保护工作者的清苦坚守与辛勤努力分不开的。


第五个版块是关于复兴茅屋、建设诗圣园林的回忆。草堂园林属于草堂生态建设。新中国七十年来草堂生态环境建设一直是有关领导和大众关注的重点。它还有个成都景观园林中最大的优势,就是注重生态和文态建设的融合发展。重建茅屋,复兴草堂茅屋文化,就是诗圣园林生态与文态融合发展的典范,对海内外发生了重要影响,是草堂文化地理标志复兴的典型标识性作品。


由上述的五大方面,可以看出本书的特点是以口述史的大视野,多角度多层次地、生动鲜明地揭示杜甫草堂及其文化演进发展的具象历史轨迹及其未来发展走向。会通口述和文献,把历史见证人的“活档案”与文献历史记录的“死档案”融合起来,功能互补,包容互鉴,正是本书的优势和特色。


丨1963年的少陵碑亭(出自:《崇敬杜甫 结缘草堂》)


丨1965年的工部祠(出自:《崇敬杜甫 结缘草堂》)


三是草堂口述史集中的是本土文化的故事和史料,阅读它会起到增进本土文化自信自强的热力的作用,这是本书的又一大优点。


先从“草堂文脉  浣花话杜”的书名说起,做一些解读:


“草堂文脉”是诗圣开创的,是历代老祖宗守正守护、历尽艰辛才开拓发展起来的。今天杜甫草堂发生引人注目、不同凡响的国际影响,出现海内外雅俗共赏的诗圣文脉圣地的新局面,是不容易的,是从唐代到今天代代坚守对诗圣的神圣崇拜和心灵信仰,对诗圣与草堂的文脉基因加以守正创新的结果。举例来说,20世纪前半叶,国运疮痍,民生倍艰,但无论是保路运动的革命时期,还是四川军阀混乱的防区制时代,即使草堂寺曾驻军极易造成破坏,但都未出现过浣花草堂建筑、文物和花木遭到故意的人为破坏情况,这是诗圣信仰的深厚和草堂地标的神圣性有形无形浸入人心、深入民间血脉的结果。旧中国时期草堂出现过景观衰败、建筑蒙尘的情况,这主要是成都官府无能为力、无人管理的结果。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开国伊始,成都市人民政府就将守护和修复杜甫草堂纳入市政建设日程,成立管理机构,还将浣花夫人祠划入草堂范围,从此开启了草堂复兴壮大历史画面的新的一页。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杜甫草堂历史上最好的复兴和发展时期。不仅草堂原有祠宇和园林得到最佳的保护,而且在“景观”和“文化”两方面都得到守正创新的大发展:在景观园林方面进一步将浣花溪公园纳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形成了今日草堂博物馆面积达800亩的盛景。在传承文脉方面,更出现了新质的变化,增添了创意型茅屋复兴环境,扩大了杜甫研究展陈,丰厚了万卷楼图书馆收藏,重建了草堂书院,将成都杜甫草堂建成为全国和全球杜甫研究文献资料中心和中国诗歌研究的重要中心。杜甫千诗碑工程完成展示,更使草堂历代石本杜诗的文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突放异彩。“草堂文脉”历久而弥光,这是从祖先到今人守护历史遗产精神传承发展的结果。


丨徐建华老师传授古画揭裱技术(出自:《成都杜甫草堂纸质文物修复纪实》)


丨修复手卷(出自:《成都杜甫草堂纸质文物修复纪实》)


诗圣文化、草堂文脉千年来不间断,是代代祖先的历史智慧、历史遗产和历史财富。作为草堂文脉守护人要牢记“不要忘了老祖宗”的信念,善于以杜甫为楷模,学习继承老祖宗对传统文化善于传承、转化、创新和创造的精神,用自己民族的头脑和话语对草堂文脉进行阐释、薪传和创新,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活力。本书中记录了不少前辈学者口传身教、弟子倾心学习杜诗的口述史料,这都是难于在书面文献上见到的东西,是草堂文脉鲜活的流传,故本书用了“草堂文脉”四个字作为书名的前半截。


本书书名的后半截是“浣花话杜”。本书用“浣花话杜”为主题,就是注重集中浣花草堂如何用活诗圣文化的“话杜”故事和史料。其中包含着不少用活了的历史资源场景和全方位展现的草堂文化具像与鲜活的细节。例如“草堂人日”活动的研究和扩展,就是用活了历史资源的典型范例。“人日游草堂”起源于高适与杜甫人日相约诗、相隔十年生死契阔的故事。到明代又因杨升庵的成都诗友于人日草堂相约并画缺席的升庵画像寄送云南而升庵已先逝的故事,也是如高杜生死契阔一样的故事,广传民间,人日游草堂遂由文人雅会活动变成成都民俗。再到清代何绍基写“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对联于龙泉驿,专候人日进成都拜工部祠的故事,遂使“人日草堂”民俗活动发展成为民间春节活动之一。直到近年来草堂人举办“诗圣文化节”,申报“人日游草堂”活动为省市“非物”遗产节日成功,草堂文脉有了更新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这样,因杜甫高适的高雅的脱离世俗的友谊佳话经过长时间的浸润,植根于老百姓心田,变成了民间民俗文化,这是诗圣文化用活起来的一个典型范例。正因为高雅的诗圣文化用活起来了,草堂才一步步由高雅的神圣殿堂,走入百姓群众的心里,最终成为今天雅俗共赏的“草堂雅文化乐园”。如今,草堂雅文化与武侯祠俗文化,成为成都民俗文化的两大特色,为天府文化精神家园的多彩魅力增添了新的亮点。这个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的历程,皆可在本书相关的口述史料里找到线索,本书提供了草堂历史文化用活起来,实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各种口述史料,为下一步研究草堂地标文化和诗圣文化,实现草堂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深化的研究资料和思想养料。


丨2014年,简阳同合乡收集黄茅草(出自:《改革开放后草堂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丨2014年,简阳同合乡黄茅草装车(出自:《改革开放后草堂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丨2015年,老盖匠正在更换茅屋的茅草(出自:《改革开放后草堂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总之,本书是草堂各种历史著作中第一次口述史著作的尝试。它记载的多是经历了草堂保护和建设的各种事件、活动和工作几十年的草堂文博工作者、草堂文物研究保护的专家和杜诗与草堂研究的学者讲述的亲历或亲闻的故事,是浸润在心田里,发自内心讲出来的故事,尽管风格朴实,但却亲切感人。他们是浣花草堂重兴的直接建设者和见证者,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以草堂文化复兴为神圣职责和使命担当的“草堂人”。现在,先把“草堂人”的第一本口述史奉献出来,以后还将组织第二本、第三本,供读者清览。读者愿否乐意翻看,随便随便。


编纂本书稿花费了两三年时间,是草堂人的心血奉献。由于识见水平的局限,肯定还有不少缺漏丛脞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20年9月于初舍


[i] 【美】唐纳德 里奇:《大家都来做口述历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第5页。


[ii] 【美】唐纳德 里奇:《大家都来做口述历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第5页。






《何不怜取眼前人》,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谢礼恒 著,定价68元,特惠38元。扫码即可购。今日头条丨企鹅媒体平台丨一点资讯丨新浪微博


往期精彩推荐







周春芽罗中立何多苓等19位艺术家作品亮相绿地蜀峰468
庄惠雅与宝墩书房丨匆匆一晃而过,不如安然一座
零度创作:朱可染艺术的“澄明”与“淬火”
成都远洋太古里:“留步”城市客厅,“耍起”理想生活
60年前陆小曼给成都杜甫草堂画的杜甫诗意山水画来了!
生活美学新提案丨让每家都有1幅画—富森美术馆开馆
成都时代美术馆携12位艺术家以“看不见的城市”迎开馆展
安仁·成都院坝丨像孩子一样生活在院子里
提香鲁本斯伦勃朗莫奈等殿堂级典藏来了!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