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CAD的年代,他们靠手绘留下中国建筑的模样

浙江摄影出版社 艺术野疯狂 2022-12-25
梁思成、林徽因,一对建筑学者伉俪。他们优良的家世家学、思想品格和对学术研究孜孜不倦的追求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民族危难之时,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是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忘却的记忆。

△ 1931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后于北平(今北京)合影
在杭州花港观鱼公园里的一棵樟树下,屹立着一座长方形的纪念碑。这块纪念碑出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之手笔,以青铜作诗笺,透出林徽因的剪影,将文字透雕于青铜诗笺上,形成一座空灵的诗碑,透过湖光水色,映出林徽因的倩影和美妙文字。

   △ 林徽因纪念碑




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


不知是不是因为出生于浙江杭州,烟雨小巷、深深庭院,林徽因自带了一种江南的浪漫气质。有人说,想起林徽因,就想起《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梁间燕子呢喃,山中古刹苏醒,有一种生动的美。
 阳春四月,万物生长。在一百二十年前的和风细雨里,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孩子,取名思成。在日本度过了童年时光后,梁思成回国就读于清华学校,在清华的八年时光,不仅成为他一生前途与命运的起点,也成为他与清华之间因缘的开端。
△ 上图:就读于清华学校的梁思成。下图:1920年,林徽因于英国伦敦。

一代巨擘的求学路,东西方文明擦出迷人火花


 


 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说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合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


——梁思成



1924年,在梁启超的建议下,梁思成与林徽因双双赴美留学。年轻的梁思成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就读,林徽因则进入美术系就读。宾大求学的日子里,每周光是上课的时间,就要接近四十个小时,如果加上建筑系学生的课外绘图练习,一周的学习就要将近六十小时,有时候一张水彩画无法一次完成,往往要重复渲染五到十次。因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几乎选修了建筑系的所有课程。
△ 梁思成留美时期作业图

1928 年秋天,新婚的梁林夫妇学成归国,双双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他们仿照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教学模式,设置了东北大学建筑系课程,打破了中国有高度的古代建筑文明却迟迟没有产生相应的科学知识体系的现状。
△ 林徽因于东北大学工作图

1931年,梁林夫妇举家迁往北平,他们做了人生中另外一个重大选择——加入中国营造学社,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研究中国建筑为宗旨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他们要去做当时中国学者没有做过的事:开创性地引入现代学术方法开展关于营造文献及建筑遗构的考察研究。


 


我打算做的是一项“翻译”工作,把难懂的古文翻译成语体文,把难懂的词句、术语、名辞加以注解,把古代不准确、不易看清楚的图样翻译成现代通用的工程画。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序



△ 上图:1939—1949年间,梁思成于四川雅安高颐阙。下图:山东滋阳兴隆寺塔调查工作照,坐者林徽因。

吾辈建筑人,当用手中笔尺记万里山河

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学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梁林夫妇想挽救的古建筑通常有数百年历史,且年久失修,散布在中华大地上。那个时候交通不便,经济困难,设备工具简陋,谈不上互联网资源,更没有电脑建模,只能靠着自己的双脚丈量中国大地。
 他们有时坐着骡车,有时骑着马,更多时候是背着一堆资料徒步在远离城镇的山里。跳蚤、虱子、蝙蝠是家常便饭,沿途的旅店通常都很脏,吃也吃不好,有时还要提防着土匪,从炎炎酷暑到寒冬腊月,这条研究之路毫无“浪漫”可言,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
△ 1934年,梁林夫妇赴山西考察途中


 


思庄,出来已两周,我总觉得该回去了。什么怪时候赶什么怪车都愿意,只要能省时候。每去一处都是汗流浃背的跋涉,走路工作的时候,又总是早八至晚六最热的时间里,这三天来可真是累得不亦乐乎。吃的也不好,天太热也吃不大下,因此种种,我们比上星期的精神差多了。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浑身是包。


——林徽因写给梁思庄的家书



在营造学社存在的短短十几年间,梁林夫妇与学社成员走访了十五个省市、两百多个县,精研两千余处建筑遗构,用简陋的制图工具绘制出当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且颇具古雅气息的建筑图纸,留下了诸多文献专著。他们精研的不仅仅是技艺层面,而是融合众多学科,为中国建筑发展史厘清了脉络。
△ 梁思成在工作


 


要明了传统营造技术上的法则……分析及比较冷静的探讨其工程艺术的价值与历代作风手法的演变……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回溯历史,追随先贤足迹,我们仍为梁思成先生跨出校门不久就追访山川大地古迹而心生感叹,为他艰难困苦之际仍挑灯撰写《中国建筑史》等著作而心生敬佩,为他学贯中西仍保留满腔爱国主义热情投入祖国建设而心生景仰。那些手绘的建筑图纸虽没有电脑制图那么精准,却比机器多了一丝人文内涵,在那里面,饱含了两位学者对中华瑰宝的深深热爱。这种纯粹的学术精神、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和神圣的文化责任感,相信能够感染更多的读者。

时光荏苒,为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独喜·建筑”系列特别策划了《天远青山阔·梁思成》《早天云烟起·林徽因》手账本伉俪装,将 20 世纪梁林夫妇的工作、生活照片分别还原为黑白钢笔画、明亮水彩画,节选他们与家人、朋友的来往书信、田野考察手记,以此缅怀我国一代杰出知识分子的卓越成就,愿他们永如四月春风,常驻人心间。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何不怜取眼前人》

《乌鸦穿过玫瑰园》

谢礼恒 著定价126元,特惠99元。扫码即可下单




往期精彩推荐







《坂本龙一:观音·听时》世界是一座声音的花园
百年诗婢家重启酒业,匠心匠艺再创诗酒年华
郝量:一切景语皆情语
宝藏美空间 幽斋书房丨一束夏日黄昏的幽光
“海内第一名塑”-济南灵岩寺罗汉最早的影像
此书是对黄宾虹人生和绘画的通俗演绎
这家创常玉内地最高价的拍卖行
魏葵《相视百年》系列新作
真正意义上超越生死的跨时空对话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