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穿过玫瑰园》
其他
没有CAD的年代,他们靠手绘留下中国建筑的模样
在杭州花港观鱼公园里的一棵樟树下,屹立着一座长方形的纪念碑。这块纪念碑出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之手笔,以青铜作诗笺,透出林徽因的剪影,将文字透雕于青铜诗笺上,形成一座空灵的诗碑,透过湖光水色,映出林徽因的倩影和美妙文字。
△ 林徽因纪念碑
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
不知是不是因为出生于浙江杭州,烟雨小巷、深深庭院,林徽因自带了一种江南的浪漫气质。有人说,想起林徽因,就想起《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梁间燕子呢喃,山中古刹苏醒,有一种生动的美。
阳春四月,万物生长。在一百二十年前的和风细雨里,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孩子,取名思成。在日本度过了童年时光后,梁思成回国就读于清华学校,在清华的八年时光,不仅成为他一生前途与命运的起点,也成为他与清华之间因缘的开端。
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说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合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
——梁思成
1924年,在梁启超的建议下,梁思成与林徽因双双赴美留学。年轻的梁思成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就读,林徽因则进入美术系就读。宾大求学的日子里,每周光是上课的时间,就要接近四十个小时,如果加上建筑系学生的课外绘图练习,一周的学习就要将近六十小时,有时候一张水彩画无法一次完成,往往要重复渲染五到十次。因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几乎选修了建筑系的所有课程。
1928 年秋天,新婚的梁林夫妇学成归国,双双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他们仿照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教学模式,设置了东北大学建筑系课程,打破了中国有高度的古代建筑文明却迟迟没有产生相应的科学知识体系的现状。
1931年,梁林夫妇举家迁往北平,他们做了人生中另外一个重大选择——加入中国营造学社,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研究中国建筑为宗旨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他们要去做当时中国学者没有做过的事:开创性地引入现代学术方法开展关于营造文献及建筑遗构的考察研究。
我打算做的是一项“翻译”工作,把难懂的古文翻译成语体文,把难懂的词句、术语、名辞加以注解,把古代不准确、不易看清楚的图样翻译成现代通用的工程画。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序
他们有时坐着骡车,有时骑着马,更多时候是背着一堆资料徒步在远离城镇的山里。跳蚤、虱子、蝙蝠是家常便饭,沿途的旅店通常都很脏,吃也吃不好,有时还要提防着土匪,从炎炎酷暑到寒冬腊月,这条研究之路毫无“浪漫”可言,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
思庄,出来已两周,我总觉得该回去了。什么怪时候赶什么怪车都愿意,只要能省时候。每去一处都是汗流浃背的跋涉,走路工作的时候,又总是早八至晚六最热的时间里,这三天来可真是累得不亦乐乎。吃的也不好,天太热也吃不大下,因此种种,我们比上星期的精神差多了。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浑身是包。
——林徽因写给梁思庄的家书
要明了传统营造技术上的法则……分析及比较冷静的探讨其工程艺术的价值与历代作风手法的演变……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往期精彩推荐
百年诗婢家重启酒业,匠心匠艺再创诗酒年华
郝量:一切景语皆情语
宝藏美空间 幽斋书房丨一束夏日黄昏的幽光
“海内第一名塑”-济南灵岩寺罗汉最早的影像
此书是对黄宾虹人生和绘画的通俗演绎
这家创常玉内地最高价的拍卖行
魏葵《相视百年》系列新作
真正意义上超越生死的跨时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