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往来成古今丨1840年以来最有代表性的一批近现代名人书札100通


往来成古今:近现代名人书札百通

夏子魁  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

IBSN 978-7-5508-3569-6

开本:889mm×1194mm 16开

定价:498.00元


本书共收录近现代名人书札100通,这些书札的作者是1840年以来最有代表性的一批人物,其中的许多都是课本中的“常见人物”,亦可说本书是一部浓缩的近现代史。对这段时间的历史事件感兴趣的读者,皆可以从他们入手去挖掘更深入的信息。
本书所录大多数信札都是第一次出版,具有重要的资料性。如此体量的书札很难凑齐,也难为一个人独有,是编者从社会资源中精心挑选的精品。因为编排方式所限,每位作者只能选入一通,因而也大多是精选的代表作,但编者依然努力搜求,呈现了一些同一上款的书札,如陶行知、刘文典致王云五信札;沈钧儒、柳诒徵、马叙伦、陈之佛致阮毅成信札;熊希龄、邹韬奋致胡适信札;马相伯、胡适、罗家伦致曹梁厦信札;吴昌硕、林纾、郑文焯致成多录信札等。此外,马忠文老师在前言部分也为本书做了整体性的导读,为读者从多种角度阅读本书提供了宝贵建议。前言近些年出版的名人书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存札,也称往来书札,或友朋书札,是历史上名人保存下来的亲朋师友的书信,这些信函是整体有序传承下来的。另一类书札则是收藏家围绕某种主题,通过拍卖市场或私人交换,集腋成裘,一封封搜集起来的,是收藏活动的产物。前一种类型的书札,书信之间保留了原有的历史联系,颇受历史学家的重视。比较来说,怎样认识由收藏家编辑刊行的名人书札集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人们的关注似乎还不够,需要从更积极的意义上予以考虑。“90后”收藏家夏子魁先生编辑的《往来成古今:近现代名人书翰百通》即将出版,这本书为认识和发掘收藏版名人书札的文化价值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板。

身处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取各种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早已多元化了。传统的读书方式自不待言,而更多人习惯浏览网页,查阅微信、博客,随意随心,快餐式的求知方式已经深深影响着新一代人的生活。抱着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去啃读的读者似乎越来越少,倒是“极简本”的历史读物纷纷出现在书店里、书摊上。这是生活节奏加快和阅读习惯变化带来的新现象。就此看来,翻阅一本图文并茂的名人手札,不正是另一种赏心悦目的读史方式吗?
欣赏书信时产生的历史感,似乎超过其他读物。书信可以传递消息,沟通情感,是一种天然有着温情的文献,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从书信中发现历史故事,早已是影视艺术选择的切入点。近年拍摄的纪录片《书简阅中国》便是以书信为题,讲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藉以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书信背后先贤的智慧和情感。显然,书札可以作为历史来读。何况,按照一个特定主题,将分散的名人书札汇集起来,提供给读者,这本身就很有创意。

风云激荡的中国近百年历史中,涌现出各类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们的事迹也为一代代国人所深知。将他们的手札墨迹集中在一起阅览,很快能在头脑中闪现百年中的历史片段和名流风采。夏子魁先生编辑的这本书札集中总计收入一百位近现代名人的墨迹,信札作者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领导禁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倡导洋务自强的晚清大吏曾国藩、李鸿章,收复新疆、捍卫祖国权益的左宗棠,经学大家俞樾、黄侃,知名学者王国维、马衡、马一浮、胡适、傅斯年、熊十力,诗人、文学家徐志摩、朱自清、郁达夫、林纾,画家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藏书家缪荃孙、叶德辉、罗振玉。还有教育家蔡元培,革命党人章太炎、黄兴,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林旭。凑巧的,这本书里,还有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人的书信墨迹。看到这些手迹,总能重温历史,唤起对这些近现代名人的记忆。

▲陈独秀致何遂 书札

欣赏书札的收获可以是多层次的,可以由表及里、深入递进的。匆匆翻阅书札,领略名人风采,可以给人以直观的感受,而进入到书札内容则到了另一番天地。起初收藏者就是沿着这个路径走进历史的。收藏者出于兴趣,为了把一封书信研究透彻,开始查阅资料,搜集写信人、收信人的情况,了解信中的内容和其背后的故事,一来二去,便获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欣赏名人手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不同者,编者已对书信做了释读和注解,为读者欣赏书札提供了更好的路径。除了内容,欣赏书札,还可以带给阅读者多方面的启发。
从书法欣赏的角度分析,由这一百位作者的墨迹我们大致可以瞥见近现代书法变化的脉络。受过科举训练的晚清官员的书法,自然胜过民国时期的人物。从吴大澄、陆润庠、王懿荣、瞿鸿禨、洪钧、张謇等人的墨迹中,多少还能窥出馆阁体翰林书法的影子,民国时期新派人物的书信已经不能以清人书艺的标准来苛求了。毕竟,时代变了,硬笔已广泛使用,书写的风尚也多不同。就个人书法而言,谭延闿、谭泽闿兄弟是清末重臣谭钟麟的公子,他们自幼习颜体,并以父执翁同龢的书法为楷模,练就了一手功力深厚的颜体字;袁克定用章草风格写的信也并不多见。从这些名门之后的书信中,隐约可见旧时代官宦门第对子弟书法教育的重视。

▲赵之谦致潘祖荫 书札

书札的特点、风格与作者的特定身份也有一定关系。书中胡林翼、彭玉麟、乔松年、马新贻这些晚清地方大员的书信都是在镇压太平军、捻军时期写的,令人想到戎马倥偬、“军书旁午”的情景,他们写信时只求实用,用纸用墨概不讲究。相反,那些名翰林出身、长期生活于京城的官员,如潘祖荫、翁同和、王懿荣、张之洞、瞿鸿禨、吴大澄、郑文焯、傅增湘等人,他们写信时所用的笺纸、笔墨则十分考究,笔墨间时时流露出文人的闲情逸致,史料价值未必上乘,艺术价值却高人一筹。这些差异,也只有在一本不同人物的书札集中才能清晰比较出来。
从整体上考察书中各札笺纸的特点,也可看出时代变迁的痕迹。清季人们写信普遍采用花笺,笺纸样式十分丰富。金石学家吴云、吴大澄所用笺纸更是别具一格:或是瓦当图案,或是汉石经字双钩笺,落款还要钤朱、白文印章,举动之间饱含精致的文化韵味。进入民国时期,大部分笺纸形式明显单一,人们写信多用八行或九行格纸,风尚所致,开始出现印有机构和团体名称的公用信笺,如“沈钧儒律师用笺”“吴湖帆陈子清画师事务所用笺”。又如,徐悲鸿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信笺,邹韬奋用“中华职业教育社用笺”,傅斯年用“国立中央研究院用笺”,朱自清用“国立清华大学用笺”。当然,一些旧式文人用笺仍然考究,溥儒、经亨颐、马衡用花笺,傅增湘用笺则是以其藏书楼命名的自用笺。新旧相间,正是过渡时代的鲜明特色。

▲傅增湘致钱稻孙 书札

笺纸不仅用来写信,也用来抄写诗作,赠送师友唱和吟咏,所以往往与书信相伴留存。精美的笺纸和诗文,相映成趣,最能表达传统文人的情怀。江瀚致尚小云、吴昌硕致成多录、齐白石致胡鄂公、马衡致唐弢的诗札数页,也是本书中的精品,值得细细品味。
近年来进入拍卖市场的名人书札越来越多,一些长期秘藏的珍贵书信被披露于世,成为收藏界的“宠儿”,受到各界朋友的关注。从拍卖图录的简介,到网站平台的展示,很多名人书信开始进入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的领域,发挥出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因为拍卖公司对拍品内容的局部公布和拍品的频繁流转,不少书札时隐时现,读者和学界往往难窥全豹,多少有些令人遗憾。子魁先生编辑的这些书札,图文俱佳,且有释文,可泛读,也可精研,堪称一道精美的文化佳肴。这样的文化善举,把收藏、学术、欣赏联动起来,可满足读者的兴趣和需求,真正值得“点赞”和支持。农历新年将近,希望您喜欢这道集美观与丰富于一身的精神食粮。

点击图片深度阅读:鹤园藏札:吴昌硕

郑孝胥、俞樾与鹤园主人洪尔振的信札





书籍外观


▲精装本(锦缎包面)带函套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选择型号下单


还有限量特装本200部

▲特装本(竹板镶嵌锦缎封面)带函套
并随书赠送藏书票一张




书籍内页


▲林则徐 书札

▲陈三立致陈方恪 书札

▲齐白石致胡鄂公 诗札

▲熊十力致卞孝萱 题词

▲徐志摩致蒋百里 书札

▲张謇致章邦直 书札

▲张之洞致焦佑瀛 书札

▲左宗棠致卫荣光 书札

▲黄宾虹致汪慎生 书札

▲蔡元培致孙壮 书札

▲郁达夫致王映霞 书札

▲陈寅恪致商务印书馆 书札

点击图片深度阅读:鲁迅信札高清影印版(释文)首次曝光

最真实的鲁迅就隐于其中






购买链接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选择型号下单

往来成古今:近现代名人书札百通夏子魁  编西泠印社出版社IBSN 978-7-5508-3569-6开本:889mm×1194mm 16开定价:498.00元
  精装本(锦缎包面)带函套  

售价 398.00元


 特装本(竹板镶嵌锦缎封面)带函套 (含藏书票一张)

售价 580.00 元(限量 200 部)
*预计2月中旬发货



特别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深度阅读:尺素风雅 纸上风范百位近世文人的书札与书法曝光








往期精彩推荐







凌晓星丨他只是想画出成都的牌面和排面
《宜兴紫砂珍赏》:一本经典的紫砂珍赏精品之著
蔡国强:被爆破出来的 “无人外滩”
色:彩书一种丨天才导演贾曼写于绝境的蓝色之诗
作为一位严肃的艺术家而非现象
他们探访了都市里二十处隐秘书房,完全被惊艳到了
艺术野疯狂2022新年书单:今年开始要好好读书了
《木心遗稿》艺术家到头来总归是“俯仰终宇宙”
好久梅见:羞泪下,捻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