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越语言和文化隔阂的交流

CineTouch 电影触觉CineTouch 2023-03-17




三年前,一部清新脱俗而略带神秘的《米花之味》让不少影迷认识了鹏飞这位风格鲜明的新导演,没想到这部《米花之味》促成了他的第三部作品《又见奈良》。当年影片在奈良电影节上获奖,根据传统惯例,获奖者有机会跟日本导演河濑直美合作,并由其担任监制,而要求是影片在奈良拍摄。鹏飞最终选择了二战遗孤这个题材,拍摄了一段跨越60年的养母女情缘。故事讲述一个中国老奶奶独自前往日本,寻找当年失去联系的养女,并在遗孤二代女孩和退休警察两人帮助下,展开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


鹏飞导演在这部新片里延续着《米花之味》的风格,用轻松温情的口吻表现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关于二战遗孤的复杂历史全在开头的动画里迅速交待完毕,观众想象中的万里寻亲苦情戏演变为一段有关中日文化及语言交流的旅程。尽管是在完全陌生的日本拍摄,但是导演的准备工夫相当充足,从选角、台词,到气氛,准确捕捉到奈良的生活节奏感,而不时浮现的冷笑话与灵动活跃的电子乐,均给这趟寻亲之旅褪去了悲伤沉重的包袱。



没想到在一部命题作文电影的格局里,导演竟能将自己的作者元素(幽默、神秘感、死亡话题)完全融入其中而不显突兀。反战的核心话题在公路类型的叙事里逐渐淡化,浮出水面的却是跨越语言和文化隔阂的交流,以及遗孤在融入日本社会时的身份认同。老奶奶不会讲日语,却能模仿动物叫声和店员沟通;她也能和退休警长通过交换老照片来释出真诚和善意;哑巴管理员与女主角初次见面时的误会由一张素描画而消除。语言不通并没有阻碍沟通交流,反而沉默不语或者身体动作却能带来幽默感。


相比之下,语言却暴露出身份秘密和引发误会:遗孤二代女孩的口音一开始就被警察怀疑不是地道的日本人,奶奶用俄语道别却被误会是在骂人,更有在日本生活多年的遗孤一代听到日语就挂断电话。语言在此被看作与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遗孤要想融入日本社会,首先要用语言来“伪装” ,才有可能成为同类。导演在呈现语言与身份认同的思考上有着相当有趣的观点和角度。



叙事碎片化仍是鹏飞导演的弱项,很多充满生活化的细节给人天然的气息,却发觉这些细节难以凝聚成一种有效的叙事意图。不过,公路类型片的情节又巧妙地掩盖着这种叙事带来的散乱感。没胶卷的相机、放生的螃蟹,最后的民俗祭奠仪式,这些充满隐喻的细节和片段可谓神来之笔,在明确的指向性之余,还不免带有一丝神秘色彩。特别是得知养女死去之后的情节,没有过度戏剧化的处理,却用反高潮的设计制造出神秘意味,三人徒劳地在奈良传统祭奠仪式里找人的场面和《米花之味》结尾母女在溶洞里起舞如出一辙。而结尾三人走在午夜路上的画面,再配上邓丽君的《再见我的爱人》,再次散发出耐人寻味的电影感。看得出导演鹏飞的风格日渐成熟,自然不得不提影片的监制河濑直美和贾樟柯,得益于两位前辈的护航,这部作品对二战遗孤的话题有更细腻的思考,显然比陈思诚《唐人街探案3》的强行拔高要深刻得多。




柏林电影节精选



《贡达》:看完这部影片你还想吃猪肉吗?
《亚历山大广场》:具有Netflix味道的“流行史诗片”
《管道》:空有形式的哥伦比亚社会政治寓言
《大写的印刷体》:金熊奖导演稍微失手的影像实验
《出生的烦恼》:当人工智能有了记忆之后……
《杀掉它,然后离开这个小镇》:创作者化身为怪物的诡异动画





电影作者



赵婷:《哥哥教我唱的歌》《骑士》

米兰达·裘丽:《亿万富翁》《爱情我你他》

洪常秀 《逃走的女人》《江边旅馆》 《草叶集》
吉约姆·
布哈克 《南法撩妹记》《七月物语》 《金银岛》

杰茜卡·豪斯娜 鬼饭店》《神迹疑云》 《小小乔》

奥尔默·欧默 捷克青春梦幻物语——奥尔默·欧默祖作品

查理·考夫曼:《纽约提喻法》《失常》《我想结束这一切》

索菲亚·科波拉《触礁》《牡丹花下》《绝代艳后》

马可·杜拉: 《所有死者》《好孩子》 《天空之默》《生前之日》《苦差事》

帕布罗·拉拉因:《杀手夜狂热》 《后事》《智利说不》《神父俱乐部》丨《追捕聂鲁达》

路易斯·帕提 《红月》《死亡海岸》 《无边夜色》《阴影之山》

杰罗·布斯塔曼特:《哭泣的女人》《震荡》丨《火山下的人生》





长按上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