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李开周:宋人追香记
苏东坡有诗云:“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好茶就像真正的美女,她应该天生丽质、表里如一,不应该通过涂抹脂粉来伪造颜值。
文|李开周
插画|郑莉
前些日子,一个导演朋友去斯里兰卡拍纪录片,拍到一组奇特的镜头:当地有人摆摊出售捆扎好的小木棍。那不是柴禾,因为比柴禾细得多,买十捆都炖不熟一锅肉;也不是牙签,因为比牙签粗得多,倒像是大夫给病人检查口腔时用的压舌片。但压舌片是扁的,而它是圆的,还很粗糙,树皮都没有刮净。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牙刷,当地人使用了很久的牙刷。
用小木棍当牙刷,大概是南亚诸国的老传统。佛经上写过,当年佛陀住世,率领徒众化缘,吃过斋,净过手,必用“杨枝”刷牙。所谓杨枝,主要指杨柳枝,把新摘的杨柳枝洗净,捋光叶子,一撅两半,放到嘴里嚼碎,吐出来,再捏紧,用来擦牙齿、刮舌苔,清洁口腔。
按照佛经上的描述,不止是佛陀和他的弟子,古印度所有阶层都这样刷牙。到了今天,现代化的牙刷和牙膏虽然已经在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普及,但是在偏远地区,当地人仍然保留着用树枝刷牙的习惯。那位导演朋友拍到的小木棍其实就是晒到半干的树枝,经过简单处理,不会刮破舌头。
佛教从南亚传到中国,同时也把南亚人用树枝刷牙的习惯带到了中国。中国的高僧制定戒律,除了不饮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还要求刷牙:“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唐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早上起来,必须嚼一嚼树枝,擦一擦牙齿,刮一刮舌头,一切都要按规定去做,不许违反。
咱们中国人既擅长引进,也擅长创新,大约到了晚唐时期,比嚼树枝更科学的刷牙方式诞生了:长安城中一些大型寺庙,用柳树枝、槐树枝和桑树枝煎水熬膏,加入姜汁和香料,制成药丸,称为“牙香”。
生姜可以固齿,柳枝清新口气,再有香料助阵,自然是满口生香,早起或饭后,方丈上堂说法,先摸出一丸“牙香”放嘴里,仿佛我们现代人咀嚼口香糖,很见效,也很方便。
牙香里加的是什么香料呢?北宋末年,黄庭坚的外甥洪芻(音chu)在《香谱》中有详细描述:“沉香一两半,白檀香五两,苏合香一两,甲香一两,龙脑半两,麝香半两,右件香细剉,捣为末。”我的天!制作一批固齿生香的小药丸,竟然要用这么多名贵香料,可比口香糖珍贵多了,庙产如果不多,财力如果不强,肯定是办不起的。
洪芻是宋朝人,宋朝比唐朝有钱,牙香已经不仅仅在寺庙流行,宫廷大内也开始生产这种奢侈品。每年腊八,宋朝皇帝会分赐大臣一种改进版的牙香,名曰“牙香筹”,它的成分同样包括沉香、乳香、檀香、麝香和龙脑等香料。龙脑是龙脑树的分泌物,提炼以后可以入药,现在叫做“冰片”,凉凉的,苦苦的,治疗口疮和牙龈上火有奇效。
牙香筹既然叫作“筹”,一定不是药丸,而是一根根奇香无比的小棍。遥想当年,宋朝大臣上朝之前,每人都从荷包里抽出一根小棍儿,捅到嘴里,左刷刷,右刷刷,画面应该很美。
我们站在现代医学角度评判牙香,只能说一句话:中国古人太大胆了。没错,沉香很香,檀香很香,麝香的味道更浓,差不多香到了发臭的地步。但是它们真的完全没有毒副作用吗?
我刚刚查过麝香的毒理学分析报告,人家给出的结论是:天然麝香具有毒性,给小鼠注射麝香水提取物,可以导致小鼠死亡。龙脑同样有毒性,文天祥当年被元军俘虏,想自杀,曾经吞服大量龙脑,说明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人认识到龙脑的危害。
如果只是刷牙倒也罢了,宋朝人还肆无忌惮地往饮食中添加香料。
南宋食谱《山家清供》里有一道“梅花汤饼”添加了檀香:“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出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用白梅和檀香粉泡水,和面擀皮,用分成五瓣的铁模子刻成梅花的形状,煮熟捞出来,浇鸡清汤即可。
《梦粱录》第五卷写到南宋人过重阳的节令食品,有一种点心叫“狮蛮栗糕”,添加了麝香:“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将五色米粉做成狮蛮的造型,插上小彩旗,将熟板栗肉捣碎,加入麝香、糖和蜜拌匀,捏成剂子,做出造型。
《事林广记》别集由元朝人编写,书中收录很多宋代官修养生手册中的饮品配方,至少一半用到香料。例如“干木瓜汤”要用白檀和沉香,“湿木瓜汤”要用白檀、沉香和麝香,“乌梅汤”要用白檀、沉香、麝香和龙脑。
制汤饼用檀香,做糕点用麝香,调饮品既用檀香和麝香,又用沉香和冰片,如此多的香料吃进肚子里,且不说滋味如何,对健康真的有利吗?我有点儿怀疑。
元朝有一位名医朱震亨,颇具可贵的怀疑精神,他在专著《局方发挥》一书中对掺杂香料的宋代饮品持否定意见:“清香美味,诚足快意,掇之造化,恐未必然……将求无病,适足生病,将求取乐,反成受苦。”
他这段话提到很多香料,但因为太长,仅节取头尾两句,大概意思是:丁香、沉香、檀香、紫苏、桂皮等香料,闻起来很香,能让鼻子感到愉悦,可是一旦吃到嘴里,统统不是自然之味。设若长期食用,还有可能导致气血不均,内分泌失调。本来想养生,结果却破坏了健康。本来想追求美味,结果却破坏了应有的美味。
我想现代厨师应该会赞同朱震亨的见解,至少能赞同他的一半见解。哪一半见解呢?就是过于浓郁的香料会破坏食物本来的美味。包括我们这些非专业厨师,在家做饭时肯定不会使用麝香、檀香做调料,一是太贵,二是太香,把食材天然的鲜香完全遮盖住了。丁香不贵,味道也没有麝香那么怪,我们偶尔会用一用,但是会大量使用吗?肯定不会。为啥?太香了嘛。你拿一把丁香炒一盘五花肉试试,保证让你吐出来。
现代饮食并非不用香料,只是不会盲目使用香料。很多女孩子都爱吃香草冰激凌,那种香草是香草豆荚,种类和分量都有讲究,假如像宋朝人那样掺檀香和麝香,恐怕卖不出去。
意大利香草牛奶包目前也渐渐开始流行,每千克面粉添加多少意大利香草,同样有严格讲究。法国料理的配方当中偶尔会有百里香和迷迭香,去腥和增香的效果很明显,如果把迷迭香换成冰片呢?如果把百里香换成檀香呢?保不齐会让客人食物中毒。
可惜的是,宋朝人不明白这些道理,他们无限热烈地追求饮食之美,有时却不知道如何追求,就像二傻子追姑娘,明明该送人玫瑰和钻戒,结果却送人萝卜和铁锅。萝卜并非没有营养,铁锅也并非没有用处,场合和对象不对,只能成为累赘。
包括在做茶的时候,宋朝人也同样走上了滥用香料的歧途。
北宋大臣蔡襄在《茶录》中写道:“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茶有自然的香味,真正的茶香是不可替代的,可是进贡新茶的工匠为了增添茶香,在做茶之时会掺入龙脑,也就是冰片。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加了冰片的茶会是什么味道?
宋朝成品茶分为两种,一为草茶,一为片茶,前者是散茶,后者是茶砖。片茶又分三六九等,最高档的片茶叫做“腊茶”,选料更精,生产环节更多,常常还要掺入龙脑、麝香等名贵香料,使茶砖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油光,好像打了蜡一样,故名“蜡茶”,讹称“腊茶”。
由于使用名贵香料的缘故,做腊茶当然比做片茶的成本高,但是真正懂茶的宋朝士大夫却并不喜欢腊茶。苏东坡有诗云:“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好茶就像真正的美女,她应该天生丽质、表里如一,不应该通过涂抹脂粉来伪造颜值。
★以上内容节选自《中国烹饪》2017年8月刊,欢迎转发到你的朋友圈。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提前沟通,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作者往期文章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一键下单新刊
▼▼▼
好消息
我们已经开通了“号内搜”功能,只要在公众号后台的菜单栏,选择“知识库》号内搜”,输入你关心的关键词(如牛肉)进行搜索,即可精准获取历史消息中的精彩内容。
扫扫获取更多美味!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餐饮杂志,创刊于1980年,发行遍及海内外。
微信号:ChineseCuisine1980
商务合作:010-63044739
投稿邮箱:zgpr198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