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来它们谈一场恋爱这么难……

张瑜 猫盟CFCA 2020-08-27

关注猫盟,记得给我们标🌟哦


我们拍摄动物的时候,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呢?是想得到精彩的野外大片,了解动物的生活,抑或是别的东西呢?而人类为了追求完美的画面,是否远离了真正的自然?

 

张瑜老师是《博物》杂志的插图编辑,是一名科学绘图师、生态摄影师。在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对身边小动物的生活进行观察、记录、拍摄。他最希望能真正了解一个物种,探索那些自然的真相


今年嘉年华张瑜老师来到现场,说了说他的老朋友、新收获,也分享了自己关于自然观察的各种方式和心得。


这篇文章是张瑜老师的现场分享记录,很逗,看着文字都像在听一场相声。那么,接下来请您准备好,开场啦~

 

张瑜老师在今年的劲草嘉年华


文字出自2019年劲草嘉年华北京站讲座,有删节

图片来自张瑜嘉年华演讲PPT

编辑:绿绿


开头警告!小朋友请在家长保护下观看!


去年的嘉年华,我讲的是身边一些物种的观察,讲了北松鼠等等。今年我的题目是,它们想谈一次完整的恋爱有多难?


先来讲一下我的新收获。这个收获是我一个老的观察对象,或者一个老的情人。我这个人感情很专一,很多年前到现在,这位情人一直都没有变过。


去年我宣传推广的一种观察方式叫“日行千厘”,跟着松鼠满山转一天都不可能只走这么多。但今天说的这个物种太小了,日行千厘是真的多了。虽然这东西小,但是可厉害着呢。


今天上午我听了大猫讲豹子,豹子很凶猛、敏捷,我今天讲的这个东西它就是虫子里的豹子,一样的敏捷、凶狠。


张瑜老师小区楼底下的螳螂


· 北京的螳螂


螳螂这个动物邻居在北京市很普遍,很多有植被的地方都有。现在它们的数量在城区不是太多了,但它们的威胁主要不是来自人类的捕捉


我40岁了,在我小时候的生活中,胡同里、大街上的螳螂很普遍,我们也捉,但是数量没有这么少。为什么现在少了?对于它们来讲,杀虫剂的作用很大,小孩逮一个螳螂玩一下影响不大,但是药一喷,就要命了。


现在公园里、街边的荒地少了,都变成了人工修剪、比较整齐的绿植,对于螳螂来说栖息地少了一些,但这不影响我们发现身边的螳螂。


北京常见的螳螂有中华大刀螳,还有广斧螳。广斧螳是树栖昆虫,有树就有它。还有一种棕静螳。这种螳螂非常小,棕黑色为最常见,也有一定比例浅褐色的,少量绿色,个别杂色的也有,草丛里面很多,但它们不轻易出现,都躲在草丛深处。


广斧螳(Hierodula petellifera


· 怎样去观察螳螂呢?


其实我1996年就开始观察螳螂了,但是每一个阶段的观察方式都不太一样。一开始养来看,后来到野外去点式观察,而不是进行连续观察。


尤其最近几年,我这个人变得越来越极端了。以往我是边走边找,那有一个螳螂怎么着,能拍就拍,不能拍就走了。一天走挺多道,看的东西不太多。


现在极端到什么程度了呢,如果知道某一个地方螳螂比较多,就直接奔那儿去了,一待就是一天。公园开门或者太阳上山的时候进去,有时候在一棵树旁边或者一两棵树之间徘徊。


如果用我的腿来丈量,好像跟这些小玩意没办法形成共振,因此我提出与观察对象形成共振的观察方式,这样的效果最为明显,就比如我上面说的“ 日行千厘 ”。


原来我观察螳螂捕蝉的时候喜欢看,这个东西把那个东西吃了,或者怎么着了,观察的是结果,谁能不能打谁,谁能不能降服谁。


但后来发现过程是最迷人的,看完过程能发现以前很多想法是有问题的。



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什么呢?开局一张图,内容靠脑补。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过程就是一瞬间,一张图片。我们给别人描述的那些过程是我们依靠这张图片所想象的、背后发生的故事,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因此我们需要拉长观察时间

 

给大家讲几个有意思的螳螂小故事


▸ ◂


· 整体认知和局部认知的误判


不知道大家了解不了解螳螂,原来我养的时候发现它对静止的东西不敏感,不是说完全不会逮,而是它对动的东西尤其敏感。但是它认识猎物的大小有局限


比如说这有一个螳螂,我在这晃来晃去,它一看这人这么大个儿,要么逃离,要么做出隐秘的姿态,趴在叶子上。但如果我只有手指或者舌头在动,这螳螂一看,哟,这东西在动,它就要逮。


这说明什么,它可能不知道这是大个子人类的手指,不知道这是人类的舌头,以为是别的东西呢。


白斑猎蛛捕食螳螂


图片上这是一种叫白斑猎蛛的蜘蛛,如果只看这张图你们可能想不到背后的故事,但我看完了全程就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也能从一个侧面印证我刚才说的一个事,整体认知和局部认知的误判


那天我先看到有几只螳螂若虫在叶子上,之后太阳升起来了,就看到这个白斑猎蛛开始在四处游荡,恰好就是我多年以来一直想拍的那种镜头,我琢磨着那个镜头会不会真的发生。


本来这个白斑猎蛛在不同的叶子上游荡,到了螳螂待着的叶子旁边后,这螳螂发现了它。因为当时猎蛛没有完全上到叶片,只是两个腿扒拉上了叶子,螳螂一看有东西,就想过去逮它。


但是这时猎蛛全身上来了,螳螂一看这么大个儿就不敢逮了,开始后退。这个时候蜘蛛身体没有动,但蜘蛛头前有两个触肢,总是在上下动,螳螂一看,哟,这是什么东西?来兴趣了,直接奔这蜘蛛过去了。


刚走一半,还没有开始逮蜘蛛呢,就发生图片里这个情况了。它还想跑,但是这蜘蛛有毒,紧跟着螳螂被爆头了。猎蛛开始想怎么吃怎么吃了,猎蛛是体外消化,螳螂被吸空了,变成一具木乃伊了。


▸ ◂



燕灰蝶和螳螂


接着看这张照片,我们可能会跟别人解释,虽然螳螂很小,但是它胆量很大,它发现一只比自己还大的蝴蝶,慢慢前进就想要捕捉它。


这样的解释完全合理,别人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但是实际怎么着?这又一个局部认知的误判


图片上这是一个燕灰蝶,它有一个特点,落的时候后翅有两个假触角在动,吸引捕食者,这是种动物骗术。蜘蛛逮这种蝴蝶的时候会有误判扑空的情况。


这螳螂从远处看有东西动了可以逮了,盯着它屁股后面,就是两个假触角这一块,从一片叶子爬到另外一片叶子上。正要逮的时候,蝴蝶走开了,当蝴蝶把侧身对着它的的时候,螳螂一看,哟,这个东西咋这么大。


螳螂内心:??您也忒大了点吧

 

▸ ◂



· 自然观察需要更多的思考


我现在不关心它能逮什么了,谁更厉害,谁能吃了谁,不关心这个事了。我原来小时候喜欢特大、特厉害、特凶猛的动物,现在看来它们生存对策和生活细节更能吸引我,特别是看过程,不管狩猎成功与否。


我不喜欢在缸里养这些动物,看野外的才过瘾。刚才我说了不同的观察方式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也是一样的。

 

螳螂捕公蝉


如果近距离看螳螂捕猎,那激烈场面不亚于狮子捉野牛。十几年前我就开始好奇螳螂捕蝉了,怎么找到螳螂捕蝉,怎么在山里快速发现并且拍到自己想要的镜头。后来我发现一个好玩的方法。


视频里的这种蝉在北京夏天很多,叫鸣鸣蝉。刚才你们听视频里的叫声很急,撕心裂肺的,这是被螳螂逮到后公蝉的叫声。走在山里面不用寻找,光听着,只要一发现声音往那一看就能逮到了,一天下来能见到十几次。


但后来发现了个问题,我把这个方法告诉别人,别人也去找,发现怎么逮的蝉都是公的?螳螂对于动的东西敏感,对于静的东西不敏感,是不是公蝉鸣叫时腹部的振动吸引了螳螂?是不是雌蝉不叫也不爱动,所以螳螂发现不了?


但是我一翻翻自己的记录,最早期找到的公的非常多,但也有几只母的。后来我调整了策略,不光靠耳朵靠眼睛找,放慢脚步,这样下来雌的比例有点上升,但是远低于雄蝉被捕的量。


开始我是听叫声寻找的,后来用了一个极端的方法,守着几棵树,眼耳并用来找。

 

某一天螳螂捕蝉的场景记录


给大家列一个表格,这是一天当中我发现的螳螂捕蝉的场景记录。上面有很多因素,案发地点离我的距离、狩猎的高度、螳螂的种类、蝉的种类等等,但我不确定它们有用没有用,所以我必须都先记下来。


最后发现个有意思的事情。这一天看的非常多,看到了32次,有两次未知蝉的性别,因为吃得只剩下一个翅膀了。这一天算下来以后,雌雄比13:17,一看还是雄的多。


公蝉母蝉被捉时,都会震动翅膀发出声音,但是母蝉扑翅膀的声音会被掩盖在其它巨大的蝉鸣声里,距离太远就很难听见;而公蝉扑翅膀的声音比较独特,很容易在蝉鸣声里区分出来。所以把发现距离大于15米的去除了,雌雄比例就变成13:11了,减少都是雄性的。把包括15米也去除,再一看雌蝉被捕的比例就往上涨了。而只统计靠视觉发现的雌雄比是4:1。


不同的观察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自然观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或者说是科学的统计分析的方法。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我已经找到事实真相了,而是说原来我看到的很多不是事实。想把螳螂捕蝉这个问题弄清楚是很复杂的,包括不同季节蝉的数量、蝉的比例是不是有差异,不同种的蝉的雄雌比是不是不一样,蝉的不同性别的活动性是不是不一样的,都有可能。

 

我做自然观察的时候加入很多思考,还会随时调整观察的方式,这样能给自己带来很多深层次的乐趣。

 

▸ ◂


· 有遗憾就有动力


看完这些枯燥的数据,我们接着讲故事。看螳螂捕蝉的现场非常过瘾,虽然顶着烈日,蚊虫叮咬非常厉害,但每一次看到的场景不亚于在看一部动物纪录片。


螳螂慢慢靠近蝉


照片上的这次螳螂捕蝉我看到了全程。螳螂慢慢地接近了一只蝉,蝉在缓慢后退,螳螂在步步逼近,最后出击了。但是蝉的壳很硬,螳螂没抓牢呢,这个蝉就飞走了。


我原来的观点是螳螂捕蝉失败了,但它还在这呆着的原因是螳螂不愿意动。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螳螂不是说不爱动,而是它有自己栖息地的选择



哟,还没看见


接下来螳螂转了一个头慢慢往上爬,爬到图片上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比较隐蔽。所以螳螂在微环境里面有很明显的不同栖息地选择的现象。


有意思的是螳螂往上走着走着,叶子上有一只蝉,这只蝉可厉害,它一直没有动,包括螳螂从蝉身边经过,搭拉在它翅膀边上了,它都没有动。看它头的样子在静静地吸树枝,完全不动,螳螂就噌噌往上走远了。


螳螂:嘿,终于遇着个傻的啦


上去以后到这照片里的地方,螳螂调头在这里休息,顺便等待猎物。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刚刚那只蝉的命运改变了,但是很悲惨的命运。它慢慢喝饱了往上爬,奔着螳螂过去了。螳螂再没有错失机会,一下子逮住了。

 

每年的观察都有遗憾,但是每年都有期盼,希望来年能还前几年的一个愿。这也是我观察的动力。


▸ ◂



· 坚持观察总会有收获


 螳螂捕蝉+可怜的银杏叶


这个视频没有挣扎声。当时视频放出来好多网友说,啊银杏叶好坚强。这螳螂为什么这么费劲?按理说不应该啊,但由于它抓到的是蝉的屁股,十来分钟都不能稳定下来,刚开始稳定一会儿又开始乱动了。


这都不是重点,看到这个现场的同时,我听见十几米外又有另外一种蝉的叫声,很凄惨,很剧烈。


螳螂捕捉蚱蝉


那天是17年8月29日,我顺着叫声过去一看,我日思夜想总盼着看到的场面终于见着了,螳螂捕捉蚱蝉。蚱蝉是北京最大的蝉。当时记录下来这个场景以后我激动坏了,但是没有仔细拍,因为它们在很高的地方,就比楼稍微低一点。


当天回到家我跟几个弄螳螂的朋友显摆,说,广斧螳逮蚱蝉拍到了!直到转天我才发现这照片里还有一个事,这旁边还有一只螳螂呢,肯定是一只螳螂逮到蝉以后,蝉一振动,把边上的螳螂吸引过来了,在这吃。吃着吃着它们俩就互相发现了,诶你怎么在这,诶谁让你吃了,这俩可能就会打起来了。


你们刚刚肯定没看到我吧,哈哈哈哈


遗憾了一年,又遗憾一年,今年终于“得逞”了,仔仔细细地拍了双螳捕食蚱蝉。但这个距离也相当高,只能举着相机盲拍。我这会儿豁出去了,死等。一会儿后其中一只螳螂发现对方了,于是翅膀翘起来,表示不高兴。你也拽我也拽,一会儿这也拽那也拽,直到对面那哥们儿不行了,它就把蝉夺过来,那哥们就跑了。


小右:你咋抢我东西?


小右:哥们,你不行了,赶紧撒手


小左:溜了溜了


这就是坚持观察总会有收获。到了今天这种情况不止看到一次了,有次更逗,一个左腿夹着另外一个右腿,太有戏剧性了。看过程远比看结果好玩。

 

▸ ◂



螳螂捕蝉+交配

这视频是去年8月21日,螳螂逮蝉的场景,母螳螂背上有一个公螳螂。之前蝉已经发现它了,在后备,但是蝉傻了,不飞走,飞走它可不就安全了。


这下倒霉的不光是蝉了,公螳螂也倒霉啊。这个蝉挣扎着挣扎着,母螳螂一换位置,蝉的翅膀霹雳啪啦闪着了公螳螂的脑袋,公螳螂说蝉你赶紧走吧,我这忙着(生娃)呢。


坚持坚持总有收获,这回拍交配中的螳螂捉蚱蝉我是得逞了,但蝉的翅膀被藤条和树干夹住了,所以没有挣扎空间,我不知道没有夹住会发生什么,这又是明年观察的动力。


蝉:呀,卡住了



· 讲一下正题“恋爱的事”。


很多动画片里说,螳螂交配的时候母的吃公的。确实是真吃,但日常母的也吃母的,公的也吃公的,没像宣传那么邪乎。虽然螳螂小时候都在一块,往后慢慢分散开各自过日子,但是避免不了中间会有相遇,通常情况下相遇,互相恐吓一下离开了。


小右:你瞅啥?小左:警觉!

但是也有照片里这种情况,这个少一条腿的把另一个吃了,旁边还有一螳螂还在看戏,但是已经做出警戒的姿态了。

 

说回交配时母的吃公的这事儿。公螳螂比母螳螂小,只谈恋爱的话远程是可以,但真要准备结婚了凑在一块过日子,公螳螂得求偶哇。


提示:另一只螳螂在图片上方最中间哦


给大家讲一下重点,这其实是它们俩刚羽化不久,母螳螂和公螳螂都没有做好交配的准备。为什么这张照片拍的这么差?


我必须保持距离足够远,足够小心、足够客观地去记录,不加任何感情色彩。我不敢给拍好了,怕万一惊动了它们,生气了,发生意外。


这是它们羽化初期,谁也没有做好准备,结果两只发现了对方都只对着互相看。最后公螳螂掉头跑了,母螳螂一看它怎么跑了,那我也赶紧跑吧。


▸ ◂


还有一种照片里的情况,公螳螂一看,母的在干嘛呢?母的在这吃蝉,公螳螂一看这是个机会。这跟刚才不一样了,公螳螂肆无忌惮地走过去了。母螳螂看见它,公螳螂就停了一下,然后母螳螂继续吃。


冲啊!→ 呀,顶着了 → 没事,我换条路 → 嘻,成功 


这个时候两只螳螂都足够成熟了,有足够的准备,特别是母螳螂,吃着东西顾不上公的。于是公螳螂“呼”地就抱上去了,但是往前它也进不了,叶子顶着它脑子了,它侧回身来想往边路上走。


公螳螂从容不迫地行动着,因为它知道母的拿着吃的呢,触角都交接上了,两个离着很近都不会有意外,但要给充分的时间和适合的空间让彼此做好准备。最后公螳螂上去了,两个多小时以后,公螳螂飞走了,这一次交配非常成功。

 

▸ ◂


还有下面的照片里的这种情况,公螳螂接近母螳螂的路只有一条,非常开阔,待了一会儿以后母螳螂做了一个行为,转了个身。一转身不要紧,但把公螳螂吓坏了。啪,就掉下去了。太开阔了,一览无余,它觉得母的对它是个威胁。


公螳螂:没路走,先溜了,886


▸ ◂


最好玩的是下面这组照片。8点51,它们俩当时相聚半米,头还相对着,公的慢慢接近。螳螂求偶交配时需要时间,不仅公螳螂要有耐心,我们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看,寻求真相。


到9点22了,相聚10厘米的时候,机会来了。因为母螳螂屁股后面飞来一个苍蝇,它身子扭了过去想逮,但没逮到。


母螳螂后面飞来只苍蝇,身子扭过去想逮


公螳螂一看母的背对着自己了,机会来了,噔噔往前跑。


公螳螂一看母的背对自己,机会来了,噔噔往前跑

苍蝇飞了,母螳螂感觉身后有一个东西,扭了个头。公螳螂刚刚还兴致勃勃的,但这会儿母螳螂转过身来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母的足够温柔的话,公螳螂还会慢慢接近,看母螳螂的动作为自己准备下一步的战术。


这时母螳螂感觉身后有一个东西,一扭头


但这时母螳螂做了一个举动,打开了它的捕捉足。这不见得是要去逮这个公的,但是个严重威胁信号,于是公螳螂呲溜一下,走了。


母螳螂打开了它的捕捉足


这个交配过程没有看成,但是我找了一下,这个公的在后面藏着呢,我准备看看它是不是彻底死心了。


公螳螂:我藏着歇会


没想到一会儿这个公的缓过神来了,慢慢扒过头看这个母的。哎呀,这小子行呀,痴心不改。


探头.jpg 


一会儿从叶子另外一边爬过去了,最后花了很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我再看这个母的,它垂了一下腹部释放外激素,这是强烈引诱的信号。我觉得有戏,应该可以看到很好的交配全程,就等等吧。结果这一等就上当了。


这公的慢慢靠近,足够近的话一下子上去完全是有可能的。这个公的可能有点害怕,或者就是因为它确实厉害,有耐心。等到下午两点钟,我的腿受不了,我往边上挪一挪。挪到边上的树上,用余光盯着这边。


从上午发现到下午七个小时了,终于,母螳螂转身了,可能是发现猎物了。但很可惜,那时我发现旁边树上另一对螳螂在交配,去看了它们,而错失了看母螳螂调头的过程。


旁边树上另一对螳螂在交配


公螳螂发现机会难得,赶紧几步几秒钟就过去,着急蹭着就上去了。上去是上去了,但是位置不好,母螳螂翅膀都折了。母螳螂也不愿意,就往后使刀。


这种情况很危险,我以为母的把公的抓住了,抓住它的腿了,后来仔细看发现这个母的是抓住了自己的腿,嗬,它厉害起来连自己的腿都抓。但幸好公螳螂很冷静,趴着不动,往后缩着身,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公螳螂冲上去就用了几秒


最后公螳螂耐心获得成功,母螳螂也慢慢恢复了姿态,翅膀恢复了正常。画面都和谐了好多,不像刚才那么苍白了。


僵持了能有10分钟,母螳螂终于撒开了自己的右中足


但是这只是刚开始,又过了一会儿,终于交配成功。我一看,太美妙了。之前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变数,为了看到全程,我不敢近距离看,不敢近距离使用人工手段拍摄,只好远距离,有什么拍摄什么。最后情况稳定后,打了一点人工光,画面太美好了。


美到打不出字,哭了


是不是螳螂交配都这样,都这么好这么和谐?也不都这么和谐的,平常小时候的螳螂也吃螳螂呢,保不齐哪一个冒失鬼就被母螳螂捉住吃了,但是捉住以后公螳螂还是有能力继续交配的。


交配中母的回过头来把公的吃没了


大家可以体会下我讲的主题,谈一场恋爱是多么不容易了。

 

总结一下,一个物种总看总看,我看了20多年了,还能有一些新的收获。有的时候感觉自己对这个已经东西完全了解了,其实不然。再坚持一下发现可能对它们完全不了解,它们的天地还很广阔


以前我只是为了拍照,后来我发现我不想拍了,我就想了解这个物种。有时候拉长时间,舍弃了拍摄手段,反而看到更多接近于自然真相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精彩。


我们平常说这个东西厉害不厉害,能吃什么,这么着那么着,这些问题都可以查出来。但是最好的老师是自然,希望大家有时间多到自然里去看看。


啰里啰嗦说了很多了,希望大家多关注小虫子,以后能跟大家进行更多的分享,谢谢大家!

 

下次来嘉年华现场听张瑜老师的单口相声吧!



……更多张瑜老师的演讲,你还可以读……


身边没有野生动物?也许是你不够慢。


更多:

金猫 | 云豹 | 老虎 | 豹猫 | 宠物豹猫 | 黄喉貂 | 香鼬 | 猛禽 | 毒蛇 | 救助 | 北京华北豹 | 荒野 | 西双版纳 | 山西马坊 | 新龙 | 猫盟 | 长耳鸮 | 刺猬狍子 | 鬣羚 | 带豹回家 | 豹吃人吗 | 乔治·夏勒 | 个体识别 | 寻豹启事 |猫盟周边 | 



长按二维码关注猫盟,记得给我们标星哦


唉,我也想谈恋爱啊,呜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