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拾趣 | 看过各地的方言标语,才明白什么叫文字的力量

发财金刚 语言服务
2024-09-04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

一般来说,要想深入了解一个地方,方言永远都是必经之路。

 

它没有景点里那种人工开凿的痕迹,谁都能从中感受当地最直观的精神属性。

 

社会在发展,但生活需要沉淀,不要在意多余的修饰,摒弃浮华见真心,民间的文学巨匠们都是这么干的。

 

 

劳动人民总是对生活的真谛很有感悟,时代越进步就越应该保持朴素,精准表达是交流中永恒的追求,只有离开浮躁才能保证准确无误。

 

他们深知语言和文字都是服务生活的工具,又进一步将两者完成统一,用方言把自己的亲切感落在了实处。

 

感觉不去不行了

 

真诚的创作理念足以从根本上提高交流的有效性,不同于套路化的书面用语,这种方言标语就像是作者当面跟你说的。

 

有人表示自己从中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并且开始重新认识身临其境这个词的具体含义。

 

当时他就明白了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论长短,每一个字都应该是掷地有声。

 

 

文字的代入感在此时达到顶峰,不用亲临现场,只需要看一眼,脑海中就能自动环绕起当地口音。

 

在打破距离限制的同时也打破了器官之间的隔阂,让人通过眼睛感知到声音,可以称之为一种生物学奇迹。

 

 

直截了当的信息传递,作品绝不脱离群众,这些野生艺术家掌握了创作的核心法则,搞的都是正经乡土浪漫主义。

 

比如即便你不在东北地区,也能从这些标语中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实在,默念起来的时候感觉有点像在看《马大帅》。

 

 

对于一个标语来说,如果不能被人注意,基本就等于白写了。

 

而他们对声音的描绘相当有经验,擅长主动铲除阅读门槛,讲究平时怎么说就怎么写。

 

已经有人将其理解为知行合一的另一种体现,坚信它将从源头上打开白话文运动的新局面。

 

 

有位东北同学曾告诉我,口音永远是识别东北人的必要条件,只要开口就会暴露身份。

 

但他没告诉我那边连超市的标签都是说东北话的。

 

 

一旦进入了这种语境,你就能真切感受到东北人民的热情,除了最直观地向你解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之外,也充满了对受众群体的体贴。

 

创作不能僵硬,有的先驱者早就用东北智慧反哺拼音了。

 

 

这就像是一张有生命力的地方名片,具有广泛总结性的同时也提炼出了高纯度的地域性格。

 

或者换个角度说,这也是本地人日常生活的沉淀物,你都能把它们当作方言教材用。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延伸,几乎在哪个地方都能找到专属的语言习惯说明书,有时候他们连例句都给出来了。

 

比方说在山东这种倒装句艺术的顶级胜地,肯德基也得遵循劳动人民对语法的规定。

 

 

虽然很难说清各地口音的具体形成因素,但它们显然已经与当地完成彻底的交融。

 

越贴近一个地方的口音,你就离这片土地越近。

 

它在用于形容的时候相当高效,只看名字你就能知道这家店的水果到底有多甜。

 

潮汕话里的程度副词确实精准,“死父”有“非常”的意思

 

民间智慧的结晶都很有力度,短短几个字中所蕴含的丰沛情感根本藏不住。

 

在这类标语中可以发现,古老的中原大地至今仍然有着母亲般的关怀,从健康和公序良俗的角度出发,谁也不许在屋里吸烟。

 

 

文字极限的可塑性在这时凸显,创作者使用的每个字都通用,但不同的组合又带来完全不同的声音环绕体验。

 

也许在他们心里文字跟音符之间本来就区别不大,关键只在于怎么排列组合。

 

换别的地方用这个招牌生意估计不太好

 

作为一种真正的地方特产,它自然会捆绑于某些地貌特征,这导致重庆的司机朋友只需要用一个字,就能把坡有多陡峭讲明白了。

 

重庆话“梭”可以翻译为“溜走”

 

川渝地区向来是美食集散地,每年都有无数游客为了食物专门飞过去。

 

当地的老板也就更加注重菜品的质量,越新鲜越要写在明面上。

 

 

你甚至可以把这里当作“民以食为天”的最佳注解,他们对食材的划分已经上升到了家庭伦理范畴。

 

只是很容易让第一次来的外地人摸不着头脑。

 

“弟弟”其实是指茄子头上那个蒂


“儿离开妈应该也可以叫孤儿菜”

 

百度百科显示,儿菜学名抱子芥,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芥菜种的一个变种,营养丰富。

 

在当地朋友看来它还要继续细分为儿和妈两个部分,除去口感的区别,其中也包含着人性的温暖,儿离开妈之后卖的更贵一点。

 

 

可以说这已经是种由人民群众共同创作的纪实文学,一直在全方位展示各自的地方特色。

 

不需要长篇大论,甚至都不用出声,看到那几个字的时候你已经身处当地的文化之中了。

 

据说只有三角的内裤才能叫火炮儿,四角的不算

 

千万别小看了野生创作者的势力范围,他们的影响力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时代。

 

一个宜宾朋友说,有种恐龙最早是在宜宾马鸣溪渡口发现的,由于当地人把“明天”读作“meng天”,直到现在这种恐龙还叫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需注意,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引起读者相当严重的阅读障碍。

 

比如《香港商报》曾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在粤语中“生性”的意思为懂事、上进

 

当然这样的事故级文学最终都会在日益频繁的相互交流中逐渐消失,在连接越来越紧密当下,误解的消弭速度已经变得和它产生时一样快。

 

要知道,深谙此道的人早就开始对此进行二次创作了。

 

 

某种意义上说,人是生活在语言之中的,而方言口音从人民生活里自然生长出来,它既是另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也可以理解为文化多元的根基之一。

 

它总是和生活本身息息相关,并且有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

 

你永远也猜不到还会在哪里发现它。

 

老北京洗衣机


本文来源:不相及研究所



拾趣


拾趣 | 我爹是个段子手:有个会讲段子的爹是一种什么体验?

拾趣 | 导师遇到一个水货研究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拾趣 | 假如语言学论文的标题都按微信的套路来写……

拾趣 | 硕博人写论文迷惑行为大赏

拾趣 | 大学生毕业论文花式致谢大赏

拾趣 | 研究生坑导师行为大赏

拾趣 | 院长给导师的灵魂嘱托:过年不要给硕博士打电话,以免他们受惊吓!

拾趣 | 你的导师制定了一份超硬核的催论文操作指南

拾趣 | 读博不得不面对的25个扎心的瞬间

拾趣 | 硕博生灵魂年终总结,哭晕在厕所

拾趣 | 中国大学起英文名的路子太野了!

拾趣 | 科研人必贴春联,总有一款适合你

拾趣 | 为什么中国人要讲方言?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拾趣 | 李白一声“噫吁嚱” ,原来是在喊“哦豁”?

拾趣 | 语气词的绝对统治:中国式聊天,全靠嗯哦哈嘿吼

拾趣 | 王安石叫Vans?朱棣叫Judy?网友起的古人英文名火了!

拾趣 | 甲骨文261个象形字:古人天真烂漫的“简笔画”

拾趣 | 甲骨文萌起来,连自己都害怕!

拾趣 | 微信表情包:网络空间的一种“软性”符号

拾趣 | 生活中那些“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句子

拾趣 | 这些毕业季告别语录,句句都是催泪弹

拾趣 | 据说只有英语好的人才能看懂

拾趣 | 武大语言学教授9分钟幽默演讲,台下的观众笑坏了

拾趣 | 从0岁到100岁,中国对年龄的称谓,每一个都那么美!拾趣 | 中文到底有多美?请屏住呼吸,做好被美到窒息的准备拾趣 | 这是我被汉语惊艳到的第(数不清)次拾趣 | 外国人眼中的汉字是怎样的?这画风太可爱了哈哈哈!拾趣 | 2019版汉语十级测试题全国统一卷(附参考答案)拾趣 | 《Let It Go》文言文版,简直太美了!拾趣 | 我就喜欢看外国人苦练中文还学不会的样子拾趣 | 听懂“您”,您才能意会中国人说话的艺术拾趣 | 中文到底有多神奇?看了第一个就开始怀疑人生……拾趣 | 外国人为什么说不好中文?原因只有一个……拾趣 | “搞”这个伟大的汉字,照亮了我们贫瘠的语言拾趣 |《潮汕方言历时研究》揭秘:潮汕话为何如此难懂难学拾趣 | 与“她”字一同兴起的“妳”字,为何没能沿用?拾趣 | 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图鉴拾趣 | 大学辅导员真实生活图鉴拾趣 | 大学教师暑期真实生活图拾趣 | 2020当代教师生存指南,既好笑又心酸!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
学术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共进
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
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
欢迎加入

在【语言服务】公众号对话框
回复“资源共享
获取进群方式


语言服务

12万+语言学人已关注

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投稿交流、商务合作、著作出版欢迎后台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趣文


大家都“在看”,就差你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服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