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簡皓瑜】香港的中国

簡皓瑜 两岸远望 2019-04-06


*作者簡皓瑜致理科技大学通识中心讲师。本文刊载于《远望》(2017年7月号;总346期)。



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在内的香港地区,自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中国,至今已满20周年。此前,英国先后藉由中英鸦片战争以及随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于1842年割取原称「红香炉岛」的香港岛,1860年又透过英法联军之役与《北京条约》,迫我再割九龙半岛南端,最后于1898年经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得包括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半岛区域和236个离岛在内的所谓「新界」,租期99年,一步步强占强租了几乎整个香港地区(九龙寨城除外)。英帝用以牵制、压榨中国的南方根据地随之大幅扩张。



香港的开发

中国人对香港地区的耕耘,其实开始得很早。西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时,香港地区即已进入中国的行政管辖,属于南海郡番禺县。九龙深水埗的李郑屋汉墓博物馆,围罩着1955年发掘的东汉墓冢,其墓砖上刻有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历」等文字,以及在新界的西贡区、离岛的大屿山和长洲等地陆续出土的古文物,都显示中原文化早在两千年前已经传播香港。

内地移民移入的文字记录,具体则要等到永嘉之乱(西元311年)以后的东晋。中土文化随着「衣冠南渡」遂也更广、更直接、更全面地传入;紧邻珠江出海口的地带成为佛教入港的滥觞,千年古剎青山禅院(屯门)、灵渡寺(元朗)的钟声从此回荡。


    灵渡寺


到了11世纪北宋神宗时,江西吉安进士邓符协宦游至元朗,决定落脚岑田(今属新界之元朗区锦田)为家,此后开基立业,并开枝散叶。香港邓姓的祖祠──元朗区屏山的邓氏宗祠,从13、14世纪开始,就一路记录着族人聚族而居、在地深耕并逐渐跻身新界五大族姓(邓、侯、廖、文、彭)之首的岁月;香港现存的唯一古塔──供奉文曲星的聚星楼,也已屹立五、六百年,激励着一代代邓氏子弟勤恳向学。明清两代,邓氏人才辈出;祖祠门联上写着「南阳承世泽,东汉启勲名」,似乎对此早有预示。其实,香港史载最早的书院──力瀛书院,就是锦田邓氏这位开基进士于千年前所建;尽管其确切所在已不可考,但今天走访元朗区的锦田、屏山、厦村各乡,我们仍不免惊讶昔日邓氏学风之盛;穿梭在邓氏各派下公祠附设的一间间学塾之间,学子的朗朗读书声仿佛犹可闻见。


邓氏宗祠


聚星楼


    典雅的「觐廷书室」崇德堂


锦田邓氏允文允武。北宋末年金人南侵,中原板荡,钦宗徽宗被掳;1126年族人邓元亮(时官至承务郎,任江西赣州县令)起兵勤王,途中救得高宗之女赵氏皇姑;后来其子邓惟汲成为驸马爷。元末奠基的粉岭龙跃头邓氏,即是传承皇姑与驸马爷的血脉而瓜瓞绵延,「龙跃头」可谓名符其实。


文天祥在香港

百余年后,新界地区又迁入一支士族大姓。南宋末年蒙元入侵,1276年京城临安(今杭州)陷落,小恭帝被俘。恭帝皇兄赵是、其生母杨淑妃、皇弟赵昺,在国舅杨亮节及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朝臣的护卫下南逃,昰昺并相继被拥立为帝,以承袭国祚、继续抗元。当时颠沛流离,在九龙地区巨石一带和离岛的大屿山,都曾留下足迹,后世遂称巨石为「圣山」、「宋王台」,香港各地亦纷纷建起「侯王庙」纪念杨亮节、修筑「车公庙」纪念护送帝昺避难香港的车元帅。1279年,崖山战役,南宋流亡小朝廷全军覆没,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宋朝正式灭亡。文天祥则因服毒自杀未遂,被俘,最终死于元大都(今北京)。

由于文天祥抗元,其族弟天瑞为避蒙元追捕,宋末元初乃率族人徙居广东宝安;传至元末明初,其分支再经今之新界屯门辗转迁至元朗新田,最后还拓垦到了大埔。深圳及香港新界当年皆属宝安县所辖,是故文天瑞被元朗、大埔文氏皆尊为(宝安)开基祖。没想到同样出自江西吉安的文氏,比邓氏晚了三百年来到新界后,两姓继续又作了邻居。

学塾之盛,两地文氏亦不遑多让。文氏还带来了「宋末三杰」之一文天祥的气节。当年贾似道乱政,南宋衰微;文天祥首先于殿试中率直针贬时弊,理宗亲拔第一。元兵渡江,他即又散尽家财招募义军,起兵勤王,可惜终败于孤立无援。从受谗言所害、遭蒙元所俘,到脱险再战、力图恢复,可谓九死一生。崖山战败再次被俘后,元将张弘范要他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乃藉《过零丁洋诗》以明志,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忽必烈爱其才,再令被俘的恭帝招降,未果,继而亲自劝降,文天祥乃又于狱中毅然写下《正气歌》:「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临刑前,并朝宋京临安再拜,然后慷慨就义。既不屈从于个人利益,亦非仅仅忠于一家一姓,格局、气节若此!元朗新田及大埔泰亨的文氏各派下宗祠,数百年来都祭拜其开基祖的这位族兄,视其为先圣前贤,并树立了两尊文山先生的塑像,一旁刻以《正气歌》,期许族人明辨大是大非,体会「君子不器」,而择善固执。

 

香港原居民

于是,远在英帝开始掌控香港之前很久,香港已经住有三个略可区分的中国民系:南下的客家人(及与之同化者);南下的闽南人(及与之同化者);岛屿的輋族人(其一为輋族回归内陆后渐受汉化,时被汉人简单地归类到畬族者;另一为輋族留在岛屿之间,成了以水为家的蜑家人)。不过,由于长期的混居,血缘文化彼此浸润,三者之间其实界线模糊,并非毫无重迭;而学界依其分辨的需求,也各有不同或更细的界定。总之,以上就是港英殖民政府强占强租香港以前,这个地区的「原居民」,即行政上受到大清帝国广东省新安县、也就是前朝所称的「宝安县」管理的中国民人。(后来港英政府在法律上所界定的「原居民」,由于涉及历史、条约与土地所有权,则仅限于新界。)

从而,远在港英政府跨海东来之前很久,以新界为主的这些「原居民」已将香港地区一步步形塑为中国人的香港。居住方面,赣、粤、桂、闽客家民居中常见的围屋,在这里适应新的协作和竞争防御需求,发展为农村里一片片的围村,四周环绕以护城河,高墙里或住着族大人众的单姓亲族,或有着以公约团抱起来的生命共同体;各自聚族而居,宗族成为稳定而自给自足的社会基层单位。邓氏于13世纪在粉岭龙跃头首先建起的「老围」和多年后又建的新围「觐龙围」,空间结构至今基本完好;元朗区锦田的「吉庆围」、屏山的「上璋围」,尤其是上水松柏塱的「客家围」、沙田的「曾大屋」大夫第,和荃湾围屋型的「三栋屋」博物馆等等,更是保存最好的围村。

                老围


       觐龙围


吉庆围


香港与中国

随着农地垦耕渐熟,人市日旺,能工巧匠前来献技,于是妈祖信仰跟着福船从东部入港(西贡区佛堂门天后古庙,是包含香港、广东沿海在内现存最古老的天后宫),竞技的师傅也为鲁班建庙焚香(鲁班先师庙)。饱暖基本无虞,思想文化愈受重视,于是耕读传家、慎终追远在华南风格的宗祠里要求,仁义礼智、修齐治平在书房里讲究;联姻内地书香门第、学优则仕进取功名,成为人们参与整个中国的晋身之阶;港岛上安些「羲皇台」、「太白台」、「青莲台」、「儒林台」等等富有中国诗意的小地名,人们更觉得舒心…

有民斯有土,有土斯有财。屯门以其位居珠江出海口左岸的优越地理位置,于唐代海丝发展之初,已成为广州对外交通要港、西方来华商船北上广州前的集中地,唐宋都曾在此驻兵保护商船往来。明初倭寇抢掠、海盗横行,1394年明太祖诏令设立广东海道,半岛东南的西贡佛堂门,以及外船直达广州必经的大屿山东涌、分流和半岛上的屯门,纷纷建起炮台;1521年葡人企图挟武力强闯广州后,香港岛南部再增防汛(红香炉与赤柱汛),1668年九龙亦开始驻军,加入整个广东的海防网。

由香港发展史得到的香港印象,不论是就人口结构、生活型态、文化内涵、精英组成来说,或就民族乡里观念的形成、政府治权的发展、战略要地的建设而言,显然与今天外界谈起香港时一般会浮现的都大相径庭。将新安(或宝安)一分为二(深圳、香港),本来就是出于人为而突兀的;珠江口一带的深圳、香港之间原无界线。

 

尊严的失与得

然而今日数起港英政府接收以后峥嵘的香港名人,则昔日曾引领香港地区的新界五大姓,除于演艺界有所表现之外,却几乎缺位。港英时期如此,今天依旧。

1842年,英国夺取了当时人口仅约3千上下的红香炉,接着觊觎九龙。九龙炮台在英国压力下被迫拆除;大清随即派员驻扎九龙司,就近监看维多利亚海峡对岸的英帝动静,1847年前并赶紧建成九龙寨城与衙署防御。可惜十余年后九龙仍失。维多利亚海峡两岸迅速发展成有别于中国的另一个世界;而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前,九龙司所在的九龙寨城则始终属于中国的主权范围。只是,随着港九相继落入英帝之手,九龙寨城顿成孤城;中国在列强不断逼迫下无暇他顾,寨城便渐成三不管地带,沦为犯罪渊薮。


九龙寨城之残迹


1898年,新界居民已约有10万;新界治权的交接,当然不似人口稀少的港九平和。1899年3月28日,各姓各村代表在邓氏发起下群集屏山的「达德公所」议事,翌日发出「抗英揭贴」,并组织数千名村勇预备起事。4月3日于文氏聚居的大埔泰亨村,乡民首先焚毁港英殖民政府升旗仪式要用的旗杆,引爆战火。吉庆围等主要各围,成为附近居民抗英的根据地,城墙、铁闸门确曾发挥短暂抵御作用。但「六日抗英战争」迅即在双方武器悬殊的情况下告终,村民战死五百余人,英军几无伤亡。英国驻兵于邓氏原供文人相交的「觐廷书室」及与之毗连的「清暑轩」作为镇压中心,此后并极尽羞辱地以之作为理民府,更在附近至高点上设置屏山警署,监视着元朗锦田、屏山、厦村这家新界民间领袖的一举一动。


         吉庆围


港英政府以蚕食中国广大的重要利权为主业,香港只被视为进行该主业的根据地,而新界乃英国为土地需求预作准备、并供作中英两国间的缓冲之用,所以治港只求以最低成本维持稳定即可,政策以怀柔为主,新界以不动为宗;而这也确实增加了抗英在民间的阻力。但是愿为英帝效力者所在多有,然而五大姓除极少数例外,基本上却从此靠边站,有些学堂还坚持中文教学数十年。如此的「不为」与「为」,不能不说是一种坚持。

尽管英国治港以怀柔为主,其实英帝却曾利用香港对中国进行过无数罪行。可惜今人不察。港英政府于1997年香港回归成为定局后,开始假「文化保护」之名,加速洗白英帝罪嫌。殖民时期的公署、法院、警署,以及精神病院等变相监控中心、火药工厂及军火库等暴力制造中心,大量成为法定古迹,并不加批判地化身为各种艺文中心、展览馆,立即洗白英帝罪行于无形。譬如,昔日监控新界邓氏家族的屏山警署,今为屏山邓族文物馆;昔日的域多利军营军火库,成为「正义道」(路名)上的「亚洲协会香港中心」所在地!这是再次对中国、对香港「原居民」的羞辱。


屏山警署


军营军火库


殖民遗害在终结殖民后的处理,要完整、及时,否则就如今日的台湾。除了教科书,殖民建筑、政策,都是重要的一环。但是仅仅「去殖民化」恐怕不够,还需进一步「再中国化」。香港「志莲净苑」相信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有其优秀之处,它学习中国不用钉铆的建筑技术,并发扬光大,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唐式建筑群,也许才是正道。







【阅读更多】

【台湾杯具】昨日HONG KONG,今日香港,明日台湾?(1/3)

【台湾杯具】昨日HONG KONG,今日香港,明日台湾?(2/3)

视频!【台湾杯具】昨日HONG KONG,今日香港,明日台湾?最终回

【張媞】“港独”喧天,五独合流──解构香港「本土派」

【凌友诗】香港立法会宣誓风波及其对台湾问题的启示

【林金源】从香港到台湾:一国两制必须坚持的底线

【石佳音】一国两制的检讨与改善:一国两制与港人治港




>>>>歡迎訂閱遠望雜誌!



《远望》创刊于1987年3月,是台湾最老牌的统运刊物。
《远望》的宗旨:发展统一理论,宣扬统一理念,推动统一运动。
《远望》的期许:立足台湾,胸怀中国,远望天下。
《远望》需要两岸中国人共同参与、支持,以图国家统一、民族复兴。

若您认同我们的理念,支持《远望》的宗旨,请以实际行动,如订阅杂志,或小额打赏,与在台湾的我们共同努力。

您可以透过最下方的"赞赏"功能进行小额捐款,

或者我们提供下列汇款方式,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输入下列任一选项:

(1)银行 (2)支付宝 (3)微信

如需專人服務,請加微信:presciencetw


*透过文章'"赞赏"功能订阅电子版,只需支付250!!

赞赏后请留下您的微信ID,我们会有专人与您联系喔!







了解更多

【远望社论】远望30年──回顾与前瞻

【视频】「统运30.远望30──回顾与前瞻」座谈会

《远望》各期目录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有问题请联系遠望
微信ID:presciencetw


点击右上分享到:QQ空间朋友圈

点击查看资料,免费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