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校 | 这里有一封星际旅行、探梦世界的邀请函
连接改变教育
提到“八一”你会想到什么?建军节、篮球队、制片厂……当我们走进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的“北京市八一学校”时,这个数字组合又多了一层含义,代表着高品质、国际化的历史名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649vx6m8k&width=500&height=375&auto=0
北京八一学校探校视频
(该视频由有本有末品牌传播拍摄制作,点击可查看)
文 | 徐康乐、田菁
编 | 宫继良
始创于1947年的北京市八一学校,是由聂荣臻元帅亲手创办的荣臻子弟学校发展而来的。70多年来,学校发展一直受到中央首长们的高度关心,而且作为习大大的母校,在学校大门口就可以看到2016年教师节大大回母校探访时的珍贵照片,和给师生们留下的殷切寄语。
成立于2013年的八一学校国际部就坐落在这个徽派建筑校园的西北角,是北京优质名校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国际化发展的代表之一。
经过近5年的发展,这里已经形成了常规课程、德育课程、特色课程和留学适应课程四位一体的高中融合教学体系;硕博士及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比87%;走出了100多位奔赴世界各地的毕业生,他们身上不仅展现了勤奋求实的八一精神,而且追求着国际化舞台上的品质人生。
近日,小思有机会去探访了八一学校国际部,一睹历史名校的风采,解读公立学校国际部的发展路径。
你与太空只差一颗卫星的距离
科技教育是八一学校的特色之一。由北京市八一学校联合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发起 “中学生科普卫星研制、应用及课程开发工程”,在2016年4月28日——中国首个航天日上正式启动。
当习大大探访母校时,也见到了参加八一学校小卫星研制主创团队之一、国际部的学生王晟赫。据他介绍,当时学校召集了一批具有科技特长的高中学生在暑假集训,包括他在内的好几位自国际部同学都踊跃报名。
小卫星团队的成员们随后在航天专家的带领下,系统学习了航天工程课程,走进航天科研院所观摩真实的卫星和火箭,并参与了“八一·少年行”卫星的研制、测试、发射全过程。孩子们的导师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这些科技工作者手把手地带孩子们步入科学的殿堂。
王晟赫等同学们的梦想早已搭载着小卫星升空,如今他们也即将迈入新的学习历程,在国际顶尖名校中深造自己的太空梦。跟随小卫星发射一起启动的,还有八一学校航天科技示范教育的生态建设:提供学生能够参与的卫星研制、在轨测控等多种科普与创新实践活动,开拓出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培养一大批未来的高科技人才。
跨学科的共振学习
要让卫星上天,学生们必须拥有扎实、全面的学科基础。八一学校不仅拥有实验楼、图书馆、美术中心、艺术中心这些配备了先进教学设备的常规空间,而且拥有天宫苑、开物苑这些可以开展工程、机械、创客、服装设计等多元拓展课程的专业场地。八一学校国际部副主任刘迎慧告诉我们,通过全员走班制、导师制、项目式学习等形式,国际部在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程度、提升个性化发展的效果。
八一国际部联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橘郡教育委员会,共享双方教育资源,合作校间学分互认为基础,兼顾学术性、多元性和实用性,开发出以中美必修课程为核心,自主选修课和特色课程为支柱,独具特色的中美融合三年制课程及活动体系。其中自主选修课是学术多元化的基础,包括英语语言与文学、统计学、生物、心理学、环境科学等10余门AP课程。
这次探校过程中,小思了解八一学校的方式就是从课堂观摩开始的,我们分别走进了化学、生物和生态学三节全英文的AP课堂。同属于科学组的三门学科,深浅程度不同、学习方式各异,但都不约而同在围绕“能量”这个话题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认知。
从化学课堂上讨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研究大卡、小卡、焦耳之间的转换,到生物课堂上演示细胞如何通过光合作用捕获太阳能,再到生态学课堂中,讨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形态变化。穿梭在不同教室和年级之间的我们,明显感受到相关知识点的流动和呼应,帮助大家更好地融会贯通,不经意间就弹奏出跨学科的交响乐章。
师生共建的社团活动
“我的化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我的生物是音乐老师教的”,在八一国际部,如果你听到学生这么说,千万别以为他们在开玩笑。刚走到3楼,我们的耳朵就被一阵无伴奏合唱的声音所俘获,那悠扬的旋律好像天籁之音。
顺着声音,我们推开一扇教室门,刚才还在上生物课的Pamilla老师,这会儿正在指挥学生练习多声部阿卡贝拉(a cappella)。这种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教会音乐的表演形式,如今在世界很多顶级学府里都大受欢迎,包括耶鲁大学、剑桥大学、UC Berkeley等很多学校都有知名的阿卡贝拉合唱团。
Pamilla老师说她自己很喜欢阿卡贝拉这种音乐形式,也觉得有利于学生们将来融入国外的大学生活,所以给大家开了这门课。虽然不是音乐专业出身,但Pamilla为此多次请教自己当音乐教师的妹妹,也借助了很多实用的在线资源和工具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她和学生们共同研究、努力,才有了现在“Over the Rainbow”的动人旋律。
而刚刚还在讨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朱驭敏老师,则即将带领健身社Grit的成员,将环保与运动结合,开展M.O.V.E环保活动,以八一校园内各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设计为环境基础,动员师生一起在校园内“寻宝”。
原来朱老师不仅是化学博士,同时也是美国运动委员会私人教练和团体课教练以及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运动矫正训练专家和运动表现提升专家。
科学社里研究“非牛顿流体”的学生热情地邀请我们加入试验,他们联系了附近的小学,定期给那里的弟弟妹妹们演示各种科普实验,给他们做一些科学启蒙,这个实验就是刚刚设计出来的活动之一。
在追问中探索自我
除了按照能力和兴趣跨年级分层选课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八一的特色课程还包括公众演讲。在国际部的小剧场里,每周二和周四清晨都有ID Talk,每个年级各有一位代表做5分钟的发言。这个类似TED演讲的活动,给了学生们最真实、热切的观众,也给了他们更多分享交流的空间和自主研究的动力。
公众演讲的三个基本主题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学生们在三大主题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多个方向延伸此话题。11年级的李同学表示“通过这些集体性的活动,不仅减少了年级间的隔阂,而且了解到很多同学的优点和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要小看这5分钟的发言,国际部为此专门成立了ID Talk学习小组,每周两天早会在中外教的指导下进行演讲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从谋篇布局,到如何引入、如何讲好故事,再到着装的要求、台风的设定,只有通过科学专业的培养,才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在演讲过程中的个人成长。
高三毕业班的史浩辰同学告诉我们,他从小酷爱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当他走上ID Talk 的讲台,分享如何为了记录蚊子“作案”过程,贡献出自己的血液,为了解开蚊子雨中飞翔的奥秘,走进了科研世界,家中还散养小蛇,科普箭毒蛙毒性来源,他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仅如此,他也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把这种爱好变成了专业研究方向,不久将在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生物专业。
国际部还曾举办“TEDx”演讲活动,邀请来自校内外的师生嘉宾,为大家分享截然不同的人生阅历,让这个讲台更加丰富多彩。刘主任介绍,当你看到一位同学在台上侃侃而谈、自信大方,你不会知道为了那一次成功的演讲,他经历了多少次改稿、排练、对着镜子练习手势、练习站姿。没有天生的演说家,熟能生巧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从“不想来”到“不想走”
当被问到当初为什么选择来国际部上学时,几位同学回答,是爸妈选择的,自己最初似乎还不太乐意。然而在国际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情节就迅速反转,发现自己深深爱上这里,因为无与伦比的师生关系、课堂体验、社团活动、自我探索……
11年级的罗同学告诉我们,尽管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但需要做大量的资料研究,而且因为要兼顾SAT、AP以及会考,学习会比较辛苦。11年级的李同学则说,虽然这里不强调排名,但当你身边的人都在努力,你自然也自然想要变得更好。学生们纷纷表示,“在这里,需要变身主动学习者”,或者说“一不小心”就成了主动学习者。
掩映在中关村鳞次节比的高楼中,八一学校的校园独具特色,飞檐列栋、灰墙黛瓦,颇有一些江南水乡的味道。原来为了重现当年“苏州街”的风貌,学校特意采用了这种徽派建筑风格,希望给学生提供一个潜移默化的美育环境,同时也在提醒大家当年苏州街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历史。
国际部的莘莘学子们即将从这里走出国门,他们身后是学校70多年的发展和沉淀,这让他们走向世界的时候多了一份使命和担当。
链接:
八一学校国际部“科技引领、综合发展”的办学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2018年招生季共举办四场开放日活动(4月21日,5月5日,5月12日和7月4日),近期的每场开放日都人气爆满。最近一次开放日即将在5月12日进行,不要错过搭乘这班“星际旅行号”的最后机会。
相关链接: